【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 第九单元 溶液 单元练习(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 第九单元 溶液 单元练习(解析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89.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4-01 09:37: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题干】最易洗净沾了油污的餐具的是( )。
A.冷水
B.热水
C.加了餐具洗洁精的冷水
D.加了餐具洗洁精的热水
【答案】D
【解析】清洗油污应该用洗洁精,在热水中乳化剂的效果会更好。
【题干】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友情提示: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不能再溶解该溶液中的溶质)( )。
A.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
B.面粉与水混合可形成溶液
C.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
D.硝酸铵溶解在水中,溶液温度会降低
【答案】D
【解析】溶液不一定是无色透明的,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故A错误。面粉与水混合后形成的是悬浊液,久置会发生沉降现象,故B错误。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该物质,但还可以再溶解其他的物质,故C错误。硫酸铵溶解在水中,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降低,故D正确。
【题干】下列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
A.面粉 B.冰块 C.花生油 D.蔗糖
【答案】D
【解析】面粉在水中形成悬浊液;冰和水是同种物质,混合在一起仍然是纯净物,不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花生油不溶于水;蔗糖可以溶解在水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选D。
【题干】溶液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或做法错误的是( )。
A.夏天喝的汽水不是溶液
B.蛋汤太咸,加水稀释后口味变淡
C.鱼塘中放置喷水泵的作用是增加水中氧气的溶解量
D.凉茶水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答案】A
【解析】汽水是二氧化碳等物质溶解在水中形成的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A说法错误;蛋汤太咸,加水稀释后,汤的浓度小了,口味变淡,故B说法正确;鱼塘中放置喷水泵是为了增大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加水中氧气的溶解量,故C说法正确;凉茶水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D说法正确。
【题干】溶液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物质。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的上层浓度小,下层浓度大
B.溶液蒸干后,均能得到固体溶质
C.溶液中只有一种溶质,溶液为纯净物
D.物质在溶解得到溶液的过程中,通常有放热或吸热的现象出现
【答案】D
【解析】即使溶液中只有一种溶质,溶液也一定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的上层和下层浓度(密度和性质)都相同,故A、C均不正确;溶液蒸干后,不一定都能得到固体溶质,如将酒精溶液蒸干,就得不到固体溶质,故B不正确。
【题干】下列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是( )。
A.氯化钠 B.硝酸铵
C.浓硫酸 D.氢氧化钠
【答案】B
【解析】氯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无明显变化;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明显降低;浓硫酸、氢氧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明显升高。
【题干】夏日里想随时喝到凉爽的饮料,可以自制化学“冰箱”,即把一种化学试剂放入一定量的水中,可以形成低温小环境,这种试剂可以是下列物质中的( )。
A.食盐 D.蔗糖C.硝酸铵 D.熟石灰
【答案】C
【解析】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会降低。
【题干】室温下,向一定质量的NaCl溶液中加入10 gNaCl固体,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固体未溶解,再加入10g水后,剩余固体全部溶解,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加水前一定是饱和溶液
B.加水前可能是饱和溶液
C.加水后一定是饱和溶液
D.加水后可能是饱和溶液
【多答案】A、D
【解析】室温下,向一定质量的NaCl溶液中加入NaGl固体,有部分固体未溶解,说明溶液为饱和溶液;再加入水后,剩余固体全部溶解,这时的溶液有两种可能:恰好为饱和溶液或为不饱和溶液。
【题干】下列有关溶解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解性是指某种物质在溶剂中溶解的能力
B.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相同
C.溶解性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D.溶解性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答案】A
【解析】根据溶解性的定义知,A正确;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故B不正确;气体的溶解性和极少数固体(如熟石灰)的溶解性随温度的长低而增大,故C不正确;通常气体的溶解性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但压强对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很小(一般可忽略不计),故D不正确。
【题干】闻名中外的青岛啤酒内溶有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打开瓶盖时,你会发现啤酒自动喷出来;喝了啤酒后又常常会打嗝,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压强、温度有关。下列关于气体溶解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压强减小,气体溶解度增大
B.压强减小,气体溶解度减小
C.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小
D.温度降低,气体溶解度减小
【答案】B、C
【解析】此题要求学生从生活的实例中分析温度、压强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打开瓶盖,气体自动喷出来,说明压强减小,气体的溶解度减小;而喝了啤酒后又常常会打嗝,说明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减小。
【题干】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要想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具体措施有:①加入氢氧化钙;②升高温度;③降低温度;④加入水;⑤蒸发水。其中措施正确的是( )。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⑤
【答案】D
【解析】将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的具体措施有增加溶质、蒸发溶剂、升高温度。
【题干】如右图为甲、乙两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20℃时,100 g甲溶液中含甲物质的质量小于25 g
B.20℃时,等质量甲、乙饱和溶液中含溶质的质量相等
C.3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D.50℃时,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20 t,析出晶体的质量甲大于乙
【答案】D
【解析】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25 g,则125 g饱和溶液中合有25 g甲物质,进而推知无论20℃时100g甲溶液是否是饱和溶液,其溶质的含量一定小于25g,A正确;B、C解析如下图所示;因没有指明50℃时甲、乙两种物质饱和溶液质量是否相等,无法比较降温后析出晶体质量的大小,D错误。
【题干】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蔗糖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B.硝酸钾在20℃时溶解度是31.6g,则100 g硝睃钾溶液中含有硝酸钾31.6g
C.在鱼池中安装水泵,把水喷向空中可以增加水中氧气的溶解量
D.冷却或蒸发溶剂都能使接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达到饱和
【答案】B
【解析】要正确理解溶解度的含义。硝酸钾在20 t时溶解度是31.6g,是指在131.6g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含有硝酸钾31.6g,显然B项不正确。
【题干】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不能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是( )。
A.烧开水时,水沸腾前有气泡冒出
B.喝下汽水时,容易打嗝
C.打开啤酒时,有大量的泡沫溢出
D.夏季黄昏,池塘里的鱼常跃出水面
【答案】C
【解析】A、B、D三项都是因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小的生活常识,而打开啤酒时,有大量的泡沫溢出是因压强减小导致气体溶解度减小。
【题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的溶解度为110g
B.用汽油清洗油污是利用了溶解性
C.用洗涤剂洗涤油污后得到溶液
D.NaCl是难溶物质
【答案】B
【解析】A说法中未指明温度; C说法中得到的是乳浊液而不是溶液;D说法中NaCl易溶于水,对于溶剂为水而言,NaCl是易溶物质,只有B说法正确。
【题干】右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为:丙>乙>甲
B.℃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若甲物质中混有少量的乙物质,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D.若要将组成在N点的甲溶液转变为M点的甲溶液,可以采用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
【答案】B
【解析】℃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则℃时,它们的饱和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题干】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B.配制溶液时,搅拌可以增大固体溶质的溶解度
C.饱和溶液的浓度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
D.融雪剂的原理是利用某些物质水溶液的凝固点低于0℃
【答案】D
【解析】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A错;配制溶液时,搅拌只能加速固体物质的溶解,不能增大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质、溶剂的性质以及温度有关,与是否搅拌没有关系,B错;饱和溶液的浓度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这与溶质的种类及温度有关,C错;某些物质溶于水后其水溶液的凝固点会比纯水的凝固点低,使积雪不易结冰,D正确。
【题干】20℃时,的溶解度为31.6 g,则20℃时将20 g 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A.28.1% B.25.0% C.24.0% D.20.0%
【答案】C
【解析】20℃时,的溶解度为31.6 g,则20℃时,100g水中最多只能溶解31.6 g故20℃时,50 g水中最多只能溶解15.8 g 因此,20℃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或。
【题干】20℃时,向100 g10%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a g硝酸钾固体,完全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则a的值为( )。
A.10.0 B.11.5 C.12.5 D.15.0
【答案】C
【解析】依题意得:
解得:a = 12.5。
【题干】将50 g 98%的浓硫酸溶于450 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A.9.8% B.10.2%C.10.8% D.19.6%
【答案】A
【解析】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设加水稀释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x,则有,解得x = 9.8%;故选A。
【题干】向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中加入100 g硝酸银溶液,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后得28.7 g白色沉淀和121.3 g滤液,求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提示:
【解析】根据沉淀AgCl的质量求出参加反应的稀盐酸中溶质HCl的质量,再根据守恒定律求出稀盐酸(溶液)的质量,即可求出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设参加反应的HCl的质量为x。
36.5 143.5
x 28.7 g
稀盐酸的质量为:
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答: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4.6 %。
【题干】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20℃时,向25 g水中加入10 g NaCl,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A.22.5% B.26.5%C.36% D.40%
【答案】B
【解析】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 g,则20℃时,100g水中最多只能溶解36 g NaCl。因此,20℃时,25 g水中最多只能溶解9 gNaCl,故题中所得溶液为20℃时的饱和溶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或。
【题干】欲配制100 g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用托盘天平称取10.0g氢氧化钠
B.氢氧化钠易潮解,应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
C.实验中用到的玻璃仪器只有烧杯和量筒
D.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塞好瓶塞并贴上标签
【答案】C
【解析】需要氢氧化钠的质量,故A正确。在称量具有腐蚀性、易潮解的物质时,必须将药品放在玻璃器皿中,否则会腐蚀托盘,故B正确。实验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量筒、玻璃棒等,故C错误。溶液配制好后应装入试剂瓶中,塞好瓶塞并贴上标签,故D正确。
【题干】某同学在实验室配制50 g 6%的氯化钠溶液,如下图所示的部分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
A.取一定量的NaCl B.称取3 gNaCl C.量取47 mL水 D.溶解
【答案】C
【解析】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时,应先把量筒放平,眼睛的视线要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然后读数,C操作中,俯视读数,实际量取的体积会少于47 mL,会使所配制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即C操作错误。
【题干】从和的混合物中分离出晶体,需要经过:①过滤;②溶解;③蒸发结晶等几步操作。其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②①③ D.③②①
【答案】C
【解析】正确的操作步骤为: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题干】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时,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两种物质,再分别加入等量的蒸馏水,充分振荡后,试管底部均有未溶解的固体。再将两支试管升温到℃(不考虑溶剂质量变化)。由℃到℃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B.装有乙物质的试管中剩余的固体增多
C.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增大
D.两支试管里剩余的固体质量相同
【答案】B
【解析】分析题给溶解度曲线可知,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甲溶液中未溶解的固体将继续溶解,溶质质量分数增大,A错误;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乙溶液中将有固体析出,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减小,B正确;通过上述分析推知C、D错误。
【题干】农业生产中,常需要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下列操作不可能配成所需溶液的是( )。
A.一定量氯化钠固体溶于适量水中
B.一定量24%的氯化钠溶液加适量水稀释
C.15%的氯化钠溶液与13%的氯化钠溶液按一定比例混合
D.18%的氯化钠溶液与10%的氯化钠溶液按一定比例混合
【答案】C
【解析】由题目要求可知要配制质量分数为16%的NaCl溶液,若用质量分数为15%和13%的氯化钠溶液混合配制16%的溶液,可列式为(设需15%的氯化钠溶液质量为x,需13%的氯化钠溶液质量为y),解得x与y的比值为负数,则C项错误。
【题干】实验室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的操作步骤有: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该实验过程中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是( )。
A.玻璃棒 B.烧杯 C.漏斗 D.量筒
【答案】C
【解析】配制溶液的过程不需要进行过滤,则不需要使用漏斗,故该仪器不需要。
【题干】工业上采用氯碱法生产纯碱(),主要流程如下:
(1)在如图1所示①-③三个过程中,发生分解反应的是_____(填序号)。
(2)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在氯碱法的基础上创立的“侯氏制碱法”,是向滤出晶体后的溶液中加入NaCl粉末,析出可用作肥料的。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
①写出一条P点表示的意义:____。
②将℃时饱和溶液的温度降到℃,溶液中的质量分数会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③当固体中含有少量NaCl时,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请说明提纯的原理:________。
【答案】(1)③
(2)℃时和NaCI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②变小 ③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因此给高温状态下的饱和溶液降温时,析出的晶体主要是
【解析】(1)氨碱法生产纯碱的化学反应原理是:,后一个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
(2)①P点是和NaCl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此点的含义是时,和NaCl的溶解度相等,同时也说明时和NaCl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等;②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因此将℃时的饱和溶液降温会有晶体析出,溶液中的减少,水的质量没变,因此溶液中的质量分数会变小;③由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看出,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因此当固体中含有少量NaCl时,先溶解该混合物,制成的饱和溶液,然后降温,析出的主要是。
【题干】湿法冶金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若向a g含杂质的铁粉中(假设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其他物反应)加入16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硫酸铜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后,过滤得到6.8 g干燥固体,同时得到一种不饱和溶液(滤液损失忽略不计)。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根据硫酸铜质量列出求解样品中铁的质量(x)的比例式_____;
(3)a的数值为____;
(4)若向反应后的滤液中加入40.8 g水,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
(5)工业上若要得到120 t上述铁粉,需要含杂质(杂质不含铁元素)20%的赤铁矿的质量是_____。
【答案】(1)
(2)(或;或;或)
(3)6 (4)7.6% (5)200 t
【解析】(1)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设参加反应铁的质量为x,生成铜的质量为了y。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6 160 64
x y
可得比例式:,解得。
(3),解得,即样品中杂质的质量;因此要质铁粉的质量,即a的数值为6。
(4)设反应后生成的的质量为z。
160 152
z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5)设需要含杂质20%的赤铁矿的质量为m。
;解得。
【题干】用混合物分离知识解释下列自然现象和化学工艺。
(1)长江的源头是青藏高原,长江的源头水是清澈的,到了中下游则是浑浊的。
(2)内蒙古有较丰富的盐碱湖资源,当地人“冬天捞碱、夏天晒盐”。
(3)酒精厂制取无水乙醇的过程是:浓酒酒精无水乙醇
【答案】(1)长江源头的水经过沙石、土层过滤,滤去了固体悬浮物,而长江中下游的水是经地表直接流入长江。
(2)盐碱湖水中溶有NaCl和,冬天气温低,纯碱以的形式结晶析出;夏天气温高,水蒸发后NaCl结晶析出。
(3)由于乙醇的沸点比水低,经过蒸发,浓酒中的乙醇蒸发出来(也有少量水蒸发出来),要得到无水乙醇,必须将少量水去掉,加CaO让少量水与CaO反应生成,再蒸馏出无水乙醇。
【题干】右下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回答:
(1)____℃时,a和c的溶解度相等。
(2) ℃时,把a、b、c三种物质各20 g分别加入到盛有50 g水的烧杯中不断搅拌,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_____(填字母,下同);若将温度降低到℃,溶液质量的大小关系为_____。
A.c >a=b B.b>a=c C.a>b>c D.b>a>c
(3)在℃下,将c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
A.溶剂的质量可能变小
B.溶液的质量可能变大
C.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大
D.溶质的质量一定不变
【答案】 (1) (2)C B (3)D
【解析】根据题给溶解度曲线图可知,a和c两种物质溶解充曲线的交点对应的温度为℃,即℃时,a和c的溶解度相等;
(2)℃时,a和b的溶解度依次为50g和38g,而c的溶解度小于20g,则℃时,把a、b、c三种物质各20g分别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20g a全部溶解形成不饱和溶液,20 g b只溶解了19 g形成饱和溶液,而20 g c只溶解了不到10 g。因此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a>b>c;若将温度降到℃时,三个烧杯中均有晶体析出,其中a和c烧杯中析出晶体质量相等,均多于b烧杯中析出的晶体质量,因此,溶液质量大小关系为b>a=c;
(3)由于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长虹高而减小,因此,在℃下,将c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恒温蒸发溶剂法或加入适量的c物质,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可能改变,溶剂质量和溶液质量均可能改变,因此D不正确。
【题干】如右下图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在______℃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____g;
(3) ℃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4)要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以采用的一种方法是____。
【答案】(1)
(2)30
(3)减小
(4)加入溶质乙(或恒温蒸发或降低温度)
【解析】(1)℃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相交,说明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所以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过程中有晶体析出,溶剂的质量不变,所以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4)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所以将接近饱和的乙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加入溶质乙、恒温蒸发或降低温度的方法。
【题干】在实验室里配制100g 10%的NaCl溶液,操作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认真观察,指出图中错误的操作步骤____(填序号);(2)配制该溶液需要NaCl固体____g,需要水____mL(),需要用____mL的量筒(填“50”“100"或"200'’)量取。
【答案】(1)②
(2)10 90 100
【解析】用托盘天平称量物质质量时,应该遵守“左物右码”的规则,所以操作②不正确;所配溶液溶质的质量为溶液的质量与溶质质量分数的乘积,即需氯化钠的质量为,需水的质量为,所以应该量取水的体积为,量取水时应该选择规格为100 mL的量筒。
【题干】为测定某铁粉样品(含少量木炭粉)中铁的含量,往盛有219g稀盐酸的烧杯中不断加人铁粉样品,测得生成氢气质量与所加铁粉样品质量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1)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氢气的质量为____g。
(2)6g铁粉样品中含铁单质的质量为____g。
(3)求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0.6
(2)5.6
(3)解:设参加反应的HCl的质量为x。
7 32
x 0.6g
,x =21.9 g。
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答: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
【解析】(1)由图象可知,当加入铁粉样品18g时,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0.6 g。(2)6 g铁粉样品完全反应时,生成氢气的质量为0.2 g,根据化学方程式可求出样品中铁单质的质量。
(3)当稀盐酸完全反应时生成氢气0.6 g,根据化学方程式可求出219 g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进而求出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