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A.好酒不怕巷子深一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热胀冷缩—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C.给轮胎打气一分子之间有间隔
D.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于得快一温度高,分子运动快
【答案】B
【解析】好酒不怕巷子深是由于分子在不断运动的结果,故A正确;热胀冷缩是由于分子之间的间隔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而不是由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故B错误;气体分子之间间隔较大,受压时分子间间隔变小,体积变小,故C正确;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湿衣服在阳光下干得更快,故D正确。
【题干】关于原子、分子叙述错误的是( )。
A.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B.分子和原子都在不停运动
C.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都能够再分
D.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答案】C
【解析】分子由原子构成,A正确;根据微粒的性质,分子、原子都在不断地运动,B正确;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C错误;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D正确。
【题干】如下图所示实验主要说明( )。
A.分子很小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不断运动 D.分子可以分成原子
【答案】B
【解析】酒精与水混合后,部分水分子扩散到酒精分子的空隙中去,故混合后的体积小于二者的体积和。
【题干】下列各组物质中,都由分子构成的一组是( )。
A.金和金刚石 B.水和氨气
C.汞和氯化钠 D.干冰和硫酸铜
【答案】B
【解析】大多数物质由分子构成,如水、氨气、干冰等;少数物质由原子构成,如金、金刚石、汞等;像氯化钠、硫酸铜则由离子(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构成;故选B。
【题干】能闻到花香的原因是( )。
A.分子的质量很小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由原子构成
【答案】C
【解析】能闻到花香是花中某些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与分子质量小、分子间有间隔及分子由原子构成无关。
【题干】今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拯救生命是第一位的”。救援队使
用搜救犬帮助搜救埋在废墟下的幸存者。搜救犬能根据人体发出的气味发现幸存者。
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搜救犬能发现幸存者的原因是( )。
A.分子的质量小 B.不同分子性质不同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间有间隔
【答案】C
【解析】搜救犬之所以能闻到气味就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
【题干】用分子观点解释“干冰升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友情提示: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固体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做升华)( )。
A.分子不停地运动
B.分子间间隔变大
C.分子体积急剧增大
D.分子本身不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吸热后直接变为气态的二氧化碳。在此过程中,分子不停地运动、分子间间隔变大,但分子的体积没有改变,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故选C。
【题干】化学上常用元素符号左下角的数字表示原子的质子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和,如表示核内有6个质子和7个中子的碳原子。下列关于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各一个原子相比较,质子数相同
B.各一个原子相比较,中子数相同
C.各一个原子相比较,核外电子数相同
D.属于同种元素
【答案】B
【解析】依题意知,和原子的质子数均为53,故A正确,根据在原子中,原子数=核外电子数可知C正确,又根据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可求出:原子核中的中子数=,原子核中的中子数,故各一个原子比较,它们的中子数不同,因此B不正确;原子(或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属于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故D正确。
【题干】已知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 kg,一个碳12原子和—个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为3:14,则—个铁原子的质量为( )。
A.56 kg B.kg
C.kg D.kg
【答案】D
【解析】 根据某原子的质量/(碳12原子质量)得:,则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又根据原子的(实际)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碳原子(碳12)的质量得,一个铁原子的质量。
【题干】根据右下图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粒子原子核内有11个质子
B.该粒子属于金属元素
C.该粒子易形成阴离子
D.该粒子呈中性
【答案】C
【解析】由该粒子结构示意图可看出,该粒子核内有11个质子,A正确;该粒子是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小于4),属于金属元素,B正确;该粒子易失去最外层的1·个电子,形成阳离子,C错误;该粒子核内质子数为11,核外电子总数也为11,呈电中性,D正确。故选C。
【题干】下图关于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①③是不同种元素
B.②表示的是原子,它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
C.②③的化学性质相似
D.①④表示的是离子
【答案】B
【解析】①③中核内的质子数相同(都是17),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A错误;②所表示的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元素的化合价通常显+1价,B正确;②③原子都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因此化学性质不同,C错误;①中核电荷数(或核内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是一种阴离子,④中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是一种原子,D错误。
【题干】已知一个某原子中共含有58个粒子,其中带电的粒子数比不带电的粒子数多14个,则它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72 B.60 C.40 D.18
【答案】C
【解析】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内无中予),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故该原子中质子数与电子数之和比中子数多14,设该原子核中质子数和中子数分别为、,根据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知,该原予中电子数亦为,依题意得:…①,…②,联立①和②解方程组得:,,又根据相对原子质量二质子数 + 电子数知,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题干】下列对原子、分子、离子的认识,错误的是( )。
A.原子能构成分子,但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B.相同原子可以构成不同的分子
C.原子核里的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D.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答案】A
【解析】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原子能构成分子,也能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A错误、D正确;O原子可以构成分子和分子,B正确;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C正确。
【题干】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我国已于2010年国庆节成功发射了“嫦娥二号”探月卫星,其目的之一是勘察获取月球上丰富的核聚变燃料氦-3,解决地球能源危机,一个氦-3原子核内的中子数是一个碳-12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核内中子数的1/6,则氦-3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
A.1 B.2 C.3 D.6
【答案】B
【解析】依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氦-3原子和碳-12原子的相对原予质量分别为3和12,而碳-12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则其核内中子数为6。因此,氦-3原子核内中子数为:。根据“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得氦-3原子核内质子数 =3-1 =2,再根据“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知氦-3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
【题干】2014年4月14日,科学家约翰·帕特森向人们展示了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原子
手表,它内置了一个芯片级的铯原子钟,每1 000年仅有1秒的误差。已知这种铯原子
核内质子数为55,相对原子质量为133,则其核外电子数为( )。
A.188 B.78 C.55 D.23
【答案】C
【解析】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55。
【题干】卢瑟福的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推翻了汤姆森在1903年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为建立现代原子理论打下了基础。右图线条中,可能是粒子(带正电)在该实验中的运动轨迹的是( )。
A.abcd B.abc C.bcd D.ad
【答案】C
【解析】粒子散射实验现象:绝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有少数。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有极少数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平达到180°而被反弹回来。粒子带正电,原子核带正电,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故a曲线不是它的运动轨迹。故选C项。
【题干】推理是研究和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正电子、负质子都是反粒子,它们跟通常所说的电子质子相比较,质量相等,但电性相反。科学家已发现反氢原子。你推测反氢原子的结构可能是( )。
A.由一个带负电的质子和一个带正电的电子构成
B.由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构成
C.由一个带负电的质子和一个电子构成
D.由一个质子和一个带正电的电子构成
【答案】A
【解析】反粒子与普通粒子所带的电性相反,普通的氢原于是由一个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故反氢原于是由一个带负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
【题干】下列有关元素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元素是具有相同的核内中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B.同种元素的原子结构和质量完全相同
C.质子数和电子数都相同的两种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D.元素的种类由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决定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元素概念的理解。元素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而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核内质子数一定相同,但中子数却可以不同,因而同种元素的原子质量也不完全相同。粒子可以是原子、分子等,因此质子数和电子数都相同的两种粒子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如氖原子和水分子在粒子数目相同时,质子数和电子数都相同,但它们不是同种元素的粒子。
【题干】元素在自然界里分布不均匀,如智利富藏铜矿、澳大利亚多铁矿、我国山东富含黄金,但从整个地壳中元素的含量来看,最丰富的金属元素是( )。
A.O B.Si C.A1 D.Fe
【答案】C
【解析】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但氧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其元素符号为Al。
【题干】构建知识网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1)将“分子”“原子”“元素”填入下图序号所对应的横线上。
(2)蔗糖是贮藏在某些植物(如甘蔗、甜菜等)中的糖,其化学符号为,它由____种元素组成,每个蔗糖分子由____个原子构成。
【答案】(1)①元素 ②原子 ③分子
(2)3 45
【解析】(1)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物质可以由原子直接构成,也可以由原子构成分子,再由分子构成。
(2)由蔗糖的化学式可以获知:蔗糖由C、H、O三种元素组成,每个蔗糖分子是由12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和11个氧原子,共45个原子构成的。
【题干】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氮气由两个氮原子组成
B.氧气和臭氧是由氧元素组成的同种单质
C.质子数相同的两种粒子一定是同一种元素的粒子
D.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是组成元素相同的不同物质
【答案】D
【解析】描述物质的组成时应用“元素”(宏观概念),应注意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论个数,故A不正确;氧气和臭氧都是由氧元素组成的,但它们是不同的单质,故B不正确;质子数相同的两种粒子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的粒子,如水分子和氖原子的质子数都是10,显然,它们不是同一种元素的粒子,故C不正确,只有D正确。
【题干】实验室中利用过氧化氢、氯酸钾、高锰酸钾都可以制取氧气,其原因是(友情提示:由氧元素和除氧元素之外的另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氧化物)( )。
A.都属于氧化物 B.都含有氧气 C.都含有氧分子 D.都含有氧元素
【答案】D
【解析】实验室制取氧气时,选择原料的条件之一是原料(物质)中必须含有氧元素,故D正确。过氧化氢、氯酸钾和高锰酸钾都是含有氧元素和另一种或两种元素的纯净物,其中不可能含有氧气,故B不正确;由于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故C不正确;根据氧化物的定义可知:分别由三种元素组成的氯酸钾和高锰酸钾都不属于氧化物,故A不正确。
【题干】元素观是化学的重要观念之一。下列有关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B.同种元素的原子核内中子数相同
C.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不发生改变
D.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等于该元素原子核内的质子数
【答案】B
【解析】同种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一定相同。
【题干】稀土元素是一类有重要用途的资源。铈(Ce,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有关信息如右下图所示)是一种常见的稀土元素,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铈的原子序数是58 B.铈属于非金属元素
C.铈原子中的质子数是58 D.铈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40.1
【答案】B
【解析】从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有关信息可以看出,铈的原子序数是58,A正确;铈属于金属元素,B错误;质子数:原子序数=58,C正确;铈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0.1,其单位为“1”,通常省略不写,D正确;故选B。
【题干】(2014·济南中考题)形成化学观念是化学学习的任务之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B.质子数相同的原子和离子一定是同一种元素的粒子
C.化学变化的过程实质上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D.水的三态变化中,分子的能量、运动速率不变
【答案】B、D
【解析】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A正确;质子数相同的原子和离子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的粒子,如钠原子和铵根离子()的质子数都是11个,但它们不是同一种元素的粒子,故B错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因此化学变化过程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C正确;水的三态变化中,水分子的能量、运动速率会发生变化,如水由固态变成液态时,水分子获得能量,运动加快,D错误。
【题干】关于分子和原子两种微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物质只能由分子构成
B.相同原子可能构成不同的分子
C.分子质量一定大于原子质量
D.化学变化中分子数目一定发生变化
【答案】B
【解析】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A错误;相同原子可能构成不同的分子,如氧分子和臭氧分子都是由氧原子构成的,B正确;分子质量不一定大于原子质量,C错误;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一定改变,但分子数目不一定改变。
【题干】(2015·自贡模拟题)某同学在家做实验:向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 ml水,向水中放入一块糖,在容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过一会儿发现糖块溶解,液面比原来水平面降低了。通过这一现象你能推测分子具有哪些性质吗 请选择其中的一点性质,重新设计一个实验进行探究,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答案】(1)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分子间有间隙
(2)设计实验:
①将酒精滴在一个玻璃片上,观察酒精的变化。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酒精不见了(挥发),这证明分子是
不断运动的;
②用量筒分别量取50 mL水和50 mL酒精,将其混合在一起,观察量筒内液面的变化情况知,液体的总体积小于100 mL,这证明分子间有间隙,并不断运动。
【解析】向水中放入一块糖,过一会儿发现糖块溶解,液面比原来水面降低,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隙,应以这两点分子性质着手去设计探究实验。
【题干】(2014·南京中考题)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
A.铝 B.铁 C.硅 D.氧
【答案】D
【解析】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
【题干】(2013·长沙中考题)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其解释不合理的是( )。
A.50 mL水和50 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 mL——分子之间有间隔
B.八月桂花飘香——分子在不断运动
C.1滴水中约含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D.水结成冰——分子停止运动
【答案】D
【解析】50 ml酒精和50 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100 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故A解释正确;八月桂花飘香,是因为桂花中含有香味的分子不断运动,使人们闻到桂花的香气,故B解释正确;1滴水的体积已经很小了,而含有的水分子的数目又很多,说明了分子很小,故C解释正确;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水结成冰,是因为水分子的间隔发生变化,水分子没有停止运动,故D解释错误。
【题干】(2013·兰州中考题)下列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
B.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C.离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D.固体难压缩,说明固体分子间无间隔
【答案】B
【解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而原子本身还可以再分为质子、中子、电子等微粒,故A错误。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故B正确。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故C错误。固体难压缩是因为固体分子间的间隔小,并不是无间隔,故D错误。
【题干】(2015·青海模拟题)某兴趣小组做如下实验探究分子的运动(如下图所示)。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实验I: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由实验I得出的结论有____。
(2)实验Ⅱ(如图甲所示):烧杯B中的现象是____;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
(3)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该兴趣小组设计实验Ⅲ(如图乙所示)作为对比实验,你认为有无必要,理由是____。
【答案】(1)水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浓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2)酚酞试液逐渐变红 氨分子在不断运动
(3)没有必要,在实验I中已证明水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没有必要再设计对比实验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