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上 第三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单元练(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化学九上 第三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单元练(解析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21.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4-01 10:18: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题干】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A.好酒不怕巷子深——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碘升华——分子的大小改变
C.10 mL水与10 mL酒精混合,液体总体积小于20 mL______分子之间有间隔
D.空气是混合物——空气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答案】B
【解析】碘升华是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变,变化的是分子间的间隔。
【题干】下列关于氧气和液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物质,因而性质也完全不同
B.它们是完全相同的物质,因而性质也完全相同
C.因为构成两者的微粒相同,故它们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D.氧气能燃烧,而液氧不能燃烧
【答案】C
【解析】氧气和液氧是同种物质,只是状态不同而已。因为构成它们的微粒相同(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故它们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题干】雪花,被人们称为“冬之精灵”,科学研究发现,世界上没有两片雪花的形状完全相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在雪花的形成过程中,水分子由运动变为静止
B.雪花融化时,水分子之间的间隔没有发生变化
C.不同雪花中,水分子化学性质不相同
D.不同雪花中,水分子数目都是巨大的
【答案】D
【解析】雪花是固态的水,由许多水分子聚集而成。
【题干】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B.分子间有间隔,原子间没有间隔
C.分子的质量总比原子的质量大
D.分子、原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答案】D
【解析】分子可分成原子,原子只是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脱离“化学变化”这一前提,原子可分(如核反应),A项错误;分子、原子之间都有间隔,B项错误;不同分子和不同原子的质量没有可比性,分子只比构成它的原子的质量大,C项错误;分子、原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D项正确。
【题干】下列关于原子、分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①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②分子大、原子小;③分子之间有间隔,原子之间没有;④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原子不能;⑤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⑥分子、原子都在不断地运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④⑤⑥ D.①⑤⑥
【答案】D
【解析】掌握分子、原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分子、原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如氢分子比钨原子小;分子和原子都具有微观粒子的基本性质,即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在不断地运动、彼此间有间隔;分子和直接构成物质的原子都能保持构成物质的化学性质。
【题干】以下事实不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来解释的是( )
A.走过花圃闻到花香
B.湿衣服经过晾晒变干
C.香水、汽油密闭保存
D.6000 L氧气在加压下可装入容积为40 L的钢瓶中
【答案】D
【解析】6000 L氧气在加压下可装入容积为40 L的钢瓶中,说明氧气分子之间的间隔较大。加压时分子间的间隔变小,导致气体的体积减小,此现象不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来解释。
【题干】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别是( )
A.体积大小不同
B.能否直接构成宏观物质
C.是否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D.在化学反应中能否再分
【答案】D
【解析】分子与原子都属于微观概念,看不见摸不着,它们的根本区别是学习上的一个难点,也是易错点。笼统地说,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如汞原子就比氧分子大;分子和原子都能直接构成宏观物质,如氧气是由氧分子(O2)构成的,金属铁是由铁原子(Fe)直接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分子或原子都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故A、B、C三项中的内容都不是分子与原子的区别。
【题干】关于分子和原子两种微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物质只能由分子构成
B.相同原子可能构成不同分子
C.分子质量一定大于原子质量
D.化学变化中分子数目一定发生变化
【答案】B
【解析】相同原子可能构成不同分子,如氧分子和臭氧分子都是由氧原子构成的。
【题干】(2014·山东临沂)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A.好酒不怕巷子深——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热胀冷缩——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C.给轮胎打气——分子之间有间隔
D.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温度高,分子运动快
【答案】B
【解析】热胀冷缩现象的发生,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分子的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题干】下列有关原子、分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原子、分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B.原子、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
C.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D.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答案】C
【解析】原子、分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都在不断地运动,且微粒间都有一定的间隔,故A、B、D三项均正确。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但脱离“化学变化”这一前提,原子可以再分为质子、中子和电子,故C项错误。
【题干】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粒子是( )
A.二氧化碳分子 B.碳分子和氧原子
C.碳原子和氧原子 D.碳原子和氧分子
【答案】A
【解析】二氧化碳是由分子构成的,故保持其化学性质的粒子是二氧化碳分子。
【题干】下列关于原子和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C.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D.分子之间没有间隔
【答案】B
【解析】原子、分子都可直接构成物质,如铁由铁原子构成,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故A项错误;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又可分成原子,故B项正确;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不可再分,故C项错误;分子之间有间隔,这是分子的性质,故D项错误。
【题干】用打气筒可以将空气压入自行车胎内,由此可以说明的是( )
A.分子之间有间隔
B.分子可以分成原子
C.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答案】A
【解析】用打气筒将空气压入自行车胎内,主要与分子之间的间隔有关,与分子的大小以及分子的运动无关;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可解释化学变化,而此现象为物理现象。
【题干】图是两种气体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相同的球代表同种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
B.反应后生成物是混合物
C.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D.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答案】D
【解析】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故A、B项错误;由图可知反应后生成了一种物质,即生成物是纯净物,故C项错误;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都不变,故D项正确。
【题干】下列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氨水挥发——分子不断运动
B.将二氧化碳气体制成干冰,体积变小一分子体积变小
C.18 g水中大约有6.02×1023个水分子—一分子的质量很小
D.50 mL酒精和50 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 mL——分子间有间隔
【答案】B
【解析】A项,氨水挥发,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B项,将二氧化碳气体制成干冰,体积变小,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小,而不是分子本身体积变小;C项,18 g水中大约有6. 02×1023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质量很小;D项,50 mL酒精和50 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 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
【题干】(2014·湖南永州)下图是电解水的微观示意图,从中获得的信息错误的是 ( )
A.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为原子,原子不能再分
B.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改变
C.生成的氢分子与氧分子的分子个数比为2∶1
D.一个氧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
【答案】B
【解析】根据图示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在电解水的过程中,水分子分解生成氢、氧两种原子,氢、氧原子再分别结合生成氢分子和氧分子,生成的氢分子和氧分子的个数比为2∶1。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改变,而分子的种类和数目发生了变化。由氧分子的微观构成可知,一个氧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
【题干】核电站常用的某种核原料的原子中含有一个质子、两上中子。对于该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原子核电荷数为2
B.该原子是一种氢原子
C.该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
D.该原子的原子核带3个单位正电荷
【答案】B
【解析】该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核电荷数为1的是氢原子。
【题干】某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8,中子数比电子数多4,则该原子中所含微粒(质子、中子、电子)总数为( )
A.18 B.40 C.58 D.62
【答案】C
【解析】原子一般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且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该原子的电子数为18,中子数比电子数多4,故中子数为22,该原子中所含微粒(质子、中子、电子)总数为58。
【题干】下列关于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不显电性是因为原子中不存在带电的粒子
B.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C.原子核是由质子和电子构成的,呈电中性
D.原子中原子核内质子数一定等于核外电子数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有关原子构成的知识。原子不显电性是因为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整体不显电性,故A项错误;大多数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但少数原子没有中子,如普通氢原子的原子核内只有1个质子而无中子,故B项错误;原子核带正电,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故C项错误。
【题干】下列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
【答案】B
【解析】要判断某微粒属于原子还是阴、阳离子,关键是要看该微粒的核内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总数的相对大小。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
【题干】对于Mg2+和Mg两种粒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它们的电子数相同
B.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C.它们的核内质子数相同
D.它们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答案】AB
【解析】Mg2+是镁原子失去2个电子后形成的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离子,其核外电子数与镁原子(Mg)不同,它们的化学性质也不同。原子得失电子变成离子时,变化的是电子数,核内质子数不会变化。
【题干】下列关于相对原子质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
B.相对原子质量代表各类原子实际质量的相对大小
C.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原子的质量
D.相对原子质量也有单位
【答案】C
【解析】国际上以碳12原子质量的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故A、B项正确;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但也有单位,它的国际单位为1,故D项正确;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的质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故C项错误。
【题干】科学上发现有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1、2、3的三种氢原子,你认为这三种氢原子在结构上有什么异同?
【答案】这三种氢原子的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均为1,中子数分别为0、1、2。
【解析】因为这三种原子都是氢原子,所以核电荷数一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再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十中子数可知,这三种氢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不等,分别为0.1、2。
【题干】已知标准碳原子的质量为a kg,则实际质量为b kg的另一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kg B.
C. D.kg
【答案】B
【解析】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数学表达式可知,所求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注意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常省略不写,不能写为“kg”。
【题干】元素X的核电荷数为a,它的阳离子Xm+与元素Y的阴离子Yn-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则元素Y的核电荷数是( )
A.a+m+n B.a-m-n
C.m-n-a D.m-n+a
【答案】B
【解析】设元素Y的核电荷数为b,二者的电子层结构相同,说明二者的核外电子数相同,即X在失去m个电子后与Y得到n个电子后电子数相同,则a-m =b +n,即b=a-m-n。
【题干】(2013·湖南湘潭)图是甲、乙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粒子是阳离子
B.乙粒子是原子
C.两种粒子属于同种元素
D.甲粒子的化学性质比乙粒子稳定
【答案】C
【解析】甲粒子的质子数一核外电子数,属于原子;乙粒子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属于阴离子;乙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8,已这相对稳定结构,故化学性质较稳定。
【题干】(2014·陕西威阳期中)如图所示是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周期部分元素的微粒结构示意图,依照示意图,判断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的全部是原子结构
B.示意图②的核电荷数x=12
C.示意图④若表示的是离子结构,则它的最外层电子数y=7
D.示意图①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所以它是稀有气体元素
【答案】B
【解析】原子中,质子数一核外电子数,示意图①中粒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该粒子属于阳离子,不属于原子,故A项错误;示意图②中的粒子属于原子,所以x=2+8+2=12,故B项正确;示意图④中的粒子若是原子,最外层应有7个电子,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所以示意图④若表示的是离子结构,则y=8,故C项错误;①表示的是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故D项错误。
【题干】已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等于该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各自的原子个数之后相加的总和。重水的主要用途是在核反应堆中作减速剂,一个重水分子是由两个重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重氢原子核电荷数为1,相对原子质量为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重水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0
B.重氢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
C.重氢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
D.重氢原子核内有2个质子
【答案】A
【解析】一个重水分子是由两个重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重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故重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2+16=20,重氢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2=4,故A项正确,C项错误。重氢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故B、D两项错误。
【题干】已知X+、Y2+、Z三种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X、Y、Z三种元素的核电荷数大小应为( )
A.X<Y<Z B.Z<X<Y
C.Y<Z<X D.Y<X<Z
【答案】B
【解析】电子层结构相同是指电子层数相同且每层的电子数相等。X+为X原子失去1个电子,Y2+为Y原子失去2个电子,Z-为Z原子得到1个电子,三者核外电子数相同,故三种元素的核电荷数Y>X>Z。
【题干】(2013·辽宁鞍山)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它们具有熔点高、密度小、抗腐蚀性能好等优良性能,因此被广泛用于火箭、航天飞机、船舶和化工等。已知钛原子的质子数为22,中子数为26,则钛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A.48 B.26 C.4 D.22
【答案】D
【解析】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题干】(2014·云南昆明)下图是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原子的质子数为12
B.该原子的核外有三个电子层
C.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2
C.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2个电子
【答案】D
【解析】由该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故D项说法错误。
【题干】(2014·广东广州)原子的构成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子是实心球体
B.质子、中子、电子均匀分布在原子中
C.质子与电子质量相等
D.整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答案】D
【解析】A项,原子是由居于正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并不是实心的球体,故错误;B项,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其体积很小,电子在原子核外运动,故错误;C项,一个电子的质量约为一个质子质量的,故错误;D项,电子质量很小,可忽略不计,整个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故正确。
【题干】下列有关原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B.原子是不可以再分的最小微粒
C.原子中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
D.原子中不存在带电荷的粒子,所以不显电性
【答案】A
【解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中有质子和中子,所以原子可以再分,B项错误;原子中质子数与中子数不一定相等,C项错误;构成原子的粒子中,中子不带电,质子和核外电子带电,D项错误。
【题干】下列是与氯化钠的形成过程相关的叙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
A.钠原子易失去一个电子,氯原子易得到一个电子
B.钠离子和氯离子通过静电作用结合成氯化钠
C.氯化钠是由阴、阳离子构成的物质
D.钠离子与钠原子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答案】D
【解析】钠原子和钠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不同,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
【题干】(2012·江苏盐城)我国南海海底蕴藏着丰富的锰结核——含有锰、铁、铜等金属的矿物。已知锰原子的质子数为25,相对原子质量为55,则锰原子的电子数为( )
A.25 B.30 C.55 D.80
【答案】A
【解析】在锰原子中,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25。
【题干】已知某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某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如果该氧原子的质量为m则该硫原子的质量为( )
A.32m B.2m
C.m D.不能确定
【答案】B
【解析】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即有16=,32=,两者相比得,故m(S)=2m(O)。
【题干】氟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氟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g
B.氟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
C.氟原子可形成氟分子
D.在化学反应中,氟元素的一个原子容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阳离子
【答案】D
【解析】氟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7。在化学反应中,氟原子容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阴离子,故D项错误。
【题干】反电子、反质子跟普通电子、普通质子的质量和电量均相等,电性相反。反氢原子是由反质子和反电子构成的。请推测反氢原子结构可能是( )
A.由一个带正电荷的质子与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
B.由一个带负电荷的质子与一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
C.由一个不带电荷的中子与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
D.由一个带负电荷的质子与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
【答案】B
【解析】抓住题目的关键信息——反电子、反质子跟普通电子、普通质子的电性相反,可推出反电子带正电荷,反质子带负电荷。
【题干】现有如图所示的粒子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它们表示同一种微粒
B.它们都是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
C.它们都带有电荷
D.它们的核外电子数相同
【答案】D
【解析】从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来看,①表示的是一种阴离子,带负电;②表示的是一种原子,不显电性;③表示的是一种阳离子,带正电,故A、B、C三项均错误。
【题干】A、B、C三种元素的粒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
(1)当A、B为原子时,x=_______,y=_______。
(2)C表示的粒子符号是______,该元素与B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是由(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3)上述粒子结构示意图中,一定是金属粒子的结构示意图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
【答案】(1)8 1(2)Cl- 离子(3)B
【解析】(1)当A、B为原子时,则x=2+6 =8,y=11-2 -8=1。(2)C中核外电子数比质子数多1,故为阴离子;17号氯元素与11号钠元素形成NaCl离子化合物。(3)A的结构示意图中的最外层电子层数为6,不可能为离子,故只能是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B的结构示意图中,有第三层电子层,故y≠0,所以B只能表示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故B一定是金属粒子的结构示意图;C是Cl-的结构示意图。
【题干】二氧化碳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这两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
A.核内质子数不同
B.中子数不同
C.电子数不同
D.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答案】A
【解析】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显然不同种元素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不同。
【题干】按质量计算,无论在地壳里,还是在空气里,或是在生物的细胞里,其含量很丰富的一种元素是( )
A.氢 B.碳 C.氧 D.铝
【答案】C
【解析】地壳、空气、生物细胞中都含有丰富的氧元素。
【题干】水(H2O)被称为“生命之源”,双氧水(H3O2)被称为“绿色氧化剂”。下列关于它们的说法
中正确的是( )
A.都含有氢气 B.都含有氢元素
C.都含有氢分子 D.都含有2个氢原子
【答案】B
【解析】水和双氧水中都含有氢元素,不含氢气和氢分子;水和双氧水是宏观物质,不能说它们都含有2个氢原子。
【题干】下列关于元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同种原子的统称叫元素
B.同种元素的原子结构和质量完全相同
C.元素的种类取决于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D.不同种元素的根本区别是核内质子数不同
【答案】D
【解析】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属于同种元素的不同种原子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则同种元素的原子结构和质量不完成相同,故A、B两项错误;由于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核外电子数可能改变,而质子数不变,所以是核内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故C项错误,D项正确。
【题干】下列符号既能表示某种元素,又能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
A.CO2 B.O2 C.H D.Cu
【答案】D
【解析】元素符号既表示宏观的一种元素,又表示微观的一个原子,只有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元素符号才能表示这种物质。题给四个选项中,只有D项中的铜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题干】下列各组元素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相同的是( )
A.铁、锌、钠 B.钙、铝、铜
C.铝、银、镁 D.碳、钙、氯
【答案】D
【解析】D项中元素符号分别为C、Ca、Cl,第一个字母都为C。
【题干】下列表示4个氢原子的符号是( )
A.4H2 B.4H C.2H2 C. H4
【答案】B
【解析】表示原子个数时,在元素符号前加化学计量数。
【题干】下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从中获取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
A.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6
B.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C.该元素的原子核外有26个电子
D.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5. 85 g
【答案】D
【解析】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省略不写,而不是“g”。
【题干】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从中我们可以获得许多信息。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1)硒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______,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硒为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2)元素周期表中,同一横行从左向右,原子序数逐渐______(填“递增”或“递减”),相邻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相差________。
【答案】(1) 34 78. 96 非金属
(2)递增
【解析】(1)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故硒的核内质子数为34,查表可知,硒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 96。(2)元素周期表的每一横行为一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序数依次递增,相邻元素的原子序数相差1。
【题干】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13号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B.11号元素的中子数是11
C.表中左边是非金属元素,右边是金属元素
D.硫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
【答案】A
【解析】表中每一格提供的信息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无相对原子质量;11是原子序数即质子数,无相对原子质量则无法算出中子数;表左边是金属元素,右边是非金属元素。
【题干】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叙述:①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②二氧化碳是由两个氧原子和一个碳原子组成的;③二氧化碳分子里含有两个氧元素和一个碳元素;④每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和一个碳原子构成的;⑤二氧化碳分子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答案】C
【解析】在题目给出的这五种叙述中,只有①和④是正确的。②错在两个氧原子和一个碳原子只能构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不能组成宏观物质二氧化碳。⑤错在构成分子的微粒应该是原子而不是元素。③除了和⑤有同样错误外,对宏观概念元素论个数也是违背上述原则的。
【题干】关于二氧化氮(NO2)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二氧化氮由二氧化氮分子构成
B.二氧化氮由1个氮元素和2个氧元素组成
C.每个二氧化氮分子由1个氮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
D.二氧化氮分子由1个氮原子和1个氧分子构成
【答案】AC
【解析】A项中物质的构成是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所以由二氧化氮分子构成;B项中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C项中微观对微观,即分子由原子构成,个数对个数,即1个二氧化氮分子由1个氮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D项中二氧化氮分子中不合氧分子。
【题干】硒被誉为 “抗癌大王”。根据下图提供的硒的有关信息,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
A.硒属于金属元素
B.硒的原子序数是34
C.硒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x=4
D.硒的相对原子质量是78. 96 g
【答案】B
【解析】根据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格能获取的信息知,该元素的名称是硒,属于非金属元素,原子序数为34,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 96,注意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 “克”,故A、D两项说法错误,B项正确。在硒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34=2+8+1-18+x,x=6,故C项说法错误。
【题干】下列化学用语中既能表示一种物质,也能表示组成这种物质的元素,还能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的是( )
A.2N2 B.Ag C.H D.Mg2+
【答案】B
【解析】元素符号可表示一种元素或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金属、稀有气体和固态非金属这些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其元素符号还表示这种物质,故只有B项符合题意。
【题干】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
A.铝 B.铁 C.硅 D.氧
【答案】D
【解析】地壳中元素含量位居前四位的元素依次是O、Si、Al、Fe,故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题干】图是氩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有关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元素符号是Ar
B.属于金属元素
C.原子核外有18个电子
D.相对原子质量是39. 95
【答案】B
【解析】根据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格获取的信息知,氩元素的元素符号是Ar;氩属于稀有气体元素;氩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8,根据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则氩元素的原子核外有18个电子;氩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9. 95。综上分析,只有B项错误。
【题干】元素在自然界中分布并不均匀,如非洲多金矿、澳大利亚多铁矿、中国富产钨等。从整个地壳中元素含量的多少来分析,最丰富的金属元素是( )
A.铅 B.氧 C.铁 D.硅
【答案】A
【解析】地壳中含量排前四位的元素是氧、硅、铝、铁,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题干】一种元素的原子经过放射后变成了另一种元素的原子,据此推断放射出的粒子中一定有( )
A.电子 B.质子
C.原子 D.原子核
【答案】B
【解析】元素种类发生变化,说明质子数发生变化,故选B。
【题干】稀土元素在科技生产中有广泛的用途,被誉为新材料的宝库。我国拥有丰富的稀土资源,约占世界稀土资源的80%左右。图为稀土元素镱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镱元素是非金属元素
B.一个镱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70
C.一个镱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为70
D.镱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73.0 g
【答案】B
【解析】根据元素名称的偏旁可辨别元素的种类,金属元素的名称一般有“钅”字旁,因此镱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故A项错误;根据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可知,镱元素的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一质子数=70,但不能据此推求镱原子的核内中子数,故B项正确,C项错误;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为“1”(通常省略不写),而非“g”,故D项错误。
【题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硫(SO2)由一个硫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
B.二氧化硫由硫和氧气组成
C.二氧化硫由一个硫元素和两个氧元素组成
D.二氧化硫由硫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答案】D
【解析】二氧化硫对应的是宏观物质,由硫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一个二氧化硫分子是由一个硫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二氧化硫、硫和氧气是三种不同的物质,它们的性质不同,从宏观上讲,二氧化硫含有硫元素和氧元素,不可能含有硫和氧气两种物质;硫元素、氧元素只讲种类,没有数量意义。
【题干】图中①、②分别是氧元素、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1)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_,钙元素的原子序数(即质子数)为_________。
(2)D中的x=_________。
(3)以上A、B、C、D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是_________。
(4)B和_________(填“A”“C”或“D”)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
【答案】(1)16. 00 20(2)11(3)A(4)C
【解析】(1)在元素周期表每一单元格中,元素名称的左上角为原子序数(即质子数),右上角为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的下方为该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2)分析D中粒子结构示意图可知,D为原子,则核内质子数一核外电子数,x为11。(3)A中粒子的质子数为10,为稀有气体元素氖的原子。(4)B为硫原子,C为硫离子,具有相同核内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原子或离子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
【题干】有A、B、C、D、E五种元素,A的单质是密度最小的气体;B的次外层电子数占电子总数的;C的阳离子C+比B原子多2个电子;D和C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D-的核外电子排布与氩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E和B具有相同的最外层电子数,但比B多一电子层。
(1)写出元素符号:A_______、B_______、C_______、D_______、E_______。
(2)画出D-的结构示意图:_______。
(3)C+和D-形成的物质是由_______和_______构成的。
【答案】(1)H O Na Cl S
(2)
(3)钠离子氯离子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对题中重要信息的表述方法非常熟悉,如“最外层”“次外层”“相同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电子层数”等,这对于解决物质的结构问题非常重要。根据提供信息“A的单质是密度最小的气体”可知,A是氢元素;B的次外层电子数占电子总数的,若第一层为次外层,则第一层上应有2个电子,总电子数为8,即为氧元素,若第二层为次外层,则第二层上的电子数为8,总电子数为32,那么最外层应该排22个电子才能达到32,但最外层电子不超过8个;C失一个电子后比氧原子多2个电子,氧原子中有8个电子,则C原子中有11个电子,有11个电子的原子为钠元素的原子;C和D具有相同电子层即3个电子层,D的核外电子排布与氩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氩原子有18个电子,则D中有18个电子,所以D原子中有17个电子,即有17个质子,为氯元素;E与B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多一个电子层,即电子数为16,是硫元素。
【题干】据《自然》杂志报道,科学家最近研制出一种以元素Sr的原子做钟摆的钟是世界上最精确的钟。元素Sr形成的粒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
(1) Sr属于___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2)图所表示的粒子的化学符号是_______。
(3)图表示的微粒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是_________(填字母序号,下同),与Sr化学性质相似的是_________。
【答案】(1)金属(2)Sr2+(3)AC B
【解析】(1)由元素Sr形成的粒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元素Sr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应是2,为金属元素。(2)该粒子中核内质子数比核外电子数多2,是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故化学符
号为Sr2+。(3)由图中微粒的最外层电子数可知,A只有1个电子层,该层上有2个电子,C的最外层有8个电子,都属于相对稳定结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原子(He除外),其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由于元素Sr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2,B原子的最外层也有2个电子,故B原子与Sr原子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题干】图是元素周期表中1~3周期的原子结构简图和37号元素铷(元素符号为Rb)的原子结构简图:
(1)在第二周期中,各元素原子结构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
(2)第二、三周期中,各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
(3)第三周期元素中,核外电子排布与Ar相同的离子符号________(写一个)。
(4)铷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________周期,写出铷的氧化物的化学式:________。
【答案】(1)电子层数都是2(2)逐渐递增(或从1到8逐渐递增)(3)Cl-(4)5 Rb2O
【解析】(1)同一周期的元素其电子层数一定相同,第二周期元素电子层数都是2层。(2)在元素周期表中,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同一周期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呈逐渐增多的规律。(3)氩原子核外有18个电子,氯原子得1个电子形成的氯离子的核外也有18个电子,其离子符号为Cl-。 (4)根据原子的电子层数等于周期数,铷的核外有5个电子层,故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5周期;铷的最外层电子数是1,故化合价为+1,氧的化合价为-2,故铷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Rb2O。
【题干】(2013·黑龙江哈尔滨)用“”和 “”分别表示氮原子和氧原子,下图是氮气与氧气在放电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微观模拟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B图中将相关粒子图形补充完整。
(2)此变化中发生改变的粒子是_______。
(3)结合该图示从微观角度解释由A到B变化的实质:________________。
黑龙江哈尔滨
【答案】(1)
(2)氮分子和氧分子
(3)在放电条件下氮分子分解成氮原子,氧分子分解成氧原子
【解析】(1)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会发生改变,在A图中有2个氮原子、2个氧原子,因此在B图中也应有2个氮原子、2个氧原子,即应补画1个氧原子、1个氮原子。(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发生改变,在此变化中发生改变的是氧分子和氮分子。(3)根据A图、B图可知,由A到B变化的实质是在放电条件下氮分子分解成氮原子,氧分子分解成氧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