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1节《我们怎样听见声音》同步练习(有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1节《我们怎样听见声音》同步练习(有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粤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4-01 16:35: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章第1节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同步检测卷
一、选择题
1.在敲响古刹的大钟时,同学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仍“余音未绝”,其原因是( )
A.大钟的回声 B.大钟仍在振动
C.人的听觉发生暂留现象 D.大钟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2.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差异很大。在一根很长的自来水管一端敲一下,另一端的人会听到三次敲击声,请判断传来的三次响声的介质按照先后依次是( )
A. 铁管、水、空气 B. 水、空气、铁管
C. 空气、水、铁管 D. 水、铁管、空气
3.弹奏吉他时,琴弦振动发出美妙的乐音,用手掌按住琴弦就听不到琴音了,这是因为( )
A. 琴弦发出的声音全被手吸收了
B. 琴弦发出的声音被手掌挡住无法听到
C. 琴弦被按住之后停止振动不再发出声音
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4.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
A.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产生的原因
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5.“神六”飞船的成功发射,使人们对宇航员的生活和工作更为关注。宇航员在飞船内可以直接对话,但在飞船外工作时,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对话,原因是 ( )
A.太空中噪声太大 B.用通讯设备对话方便
C.太空是真空,不能传声 D.声音只能在地面附近传播
6.小明晚上睡觉时,将机械式手表放在枕头下,他的耳朵贴在枕头上能比在空气中更清晰地听到手表秒针走动时的“嘀嗒”声,此现象能说明( )
A.只有固体才能传声 B.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音色比在空气中好
C.固体传播声音效果比空气好 D.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音调比在空气中高
7.如下图所示的四幅图中,没有产生声音的是( )
A.敲击水瓶琴 B.真空罩中响铃的闹钟
C.关闭立体声收音机 D.吹着的哨子
8.关于声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声音从水传入空气中时,声速增大 B. 声音从水中传入空气时,声速减小
C. 声音被墙壁反射回来,声速变大 D. 声音被墙壁反射回来,声速变小
9.下列是通过骨传导感知声音的是( )
A.耳朵贴在桌面上听手轻敲桌面的声音 B.用手指将耳朵堵住,听音叉的声音
C.音叉放耳朵附近,听振动音叉的声音 D.把振动的音叉尾部抵在牙齿上听声音
10.正要咬饵上钩的鱼,突然听到脚步声受惊逃走,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 )
A.大地——空气——水——鱼 B.空气——水一一鱼
C.大地——水——鱼 D.水——鱼
11.如果用手按在正在发声的自行车车铃的金属盖上,你将不再听到铃声。这是因为手按在车铃上时 ( )
A.此时发出的是超声波 B.车铃停止了振动
C.此时发出的是次声波 D.车铃周围没有了传声介质
12.在汶川地震救援中,采用了音频生命探测仪(如图所示),它的多个探头同时接触废墟,收集废墟下幸存者的微弱呼救声、呼吸声、心跳声等,探测仪将音频信号放大,救援人员就可以发现幸存者。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探测仪收集声音信号时利用了固体可以传声
B. 幸存者发出的声音与外界噪声的音调、音色不同
C. 幸存者能听见探测仪发出的超声波
D. 白天噪声较大,探测仪更适合在安静的夜晚使用
13.当我们在山谷中大声呼喊时,往往会重复听到自己的呼喊声,这是由于 ( )
A. 山谷能将呼喊声录制再播放
B. 有很多人在模仿我们呼喊
C. 喊声在山谷中不断反射,经不同时间回到我们耳中
D. 山谷中有不同的声音传播介质,使喊声以不同的速度传到我们耳中
14.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放在玻璃罩中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去一部分,铃声明显减弱
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后放在水中,人们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C.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拉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相同
D.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琴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
15.如图所示,宇航员在空间站内可直接对话,但是,在空间站外面工作时,必须借助无线电通讯设备才能进行通话,原因是( )
A.太空中噪声太大
B.用通讯设备对话方便
C.空间站外是真空,不能传声
D.声音只能在地面附近传播
二、填空题
16.期中测试考场里,开考前监考老师正在强调考试要求。老师的声音是由于声带的 产生的,是通过 传入考生的耳朵的。
17.如图所示小华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而不直接观察音叉是否振动的原因是 。当小华用手捂住正在发声的音叉后,小华 (填“能”、或“不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 。
18.在温度为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__m/s,如果看到闪电后,3秒钟才听到雷声,那么闪电处距人约 m。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 m/s,1962年5月,美国马萨诸塞工学院把红宝石激光射向月球,大约2.6秒后收到了从月球反射回来的激光讯号,则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是 m。
19.在喜庆的日子里,人们有时要敲锣打鼓,当鼓正在发声时,我们把小纸屑放在鼓面上,发现小纸屑会不停地跳动,说明鼓在发声时鼓面是__________的,鼓声是通过_______(填介质名称)传到人们耳朵中的。
20.电影《2012》中有这样一段场景:太阳异常活跃,不断向外喷射火焰,如图所示。同时我们可以听到它不停发出的爆破声。上述加点语句中有违背科学的地方,原因是 .
三、实验题
21.如下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将会看到小球 ,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如下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叫做“共振”,说明声音可以在_____ 中传播,也能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如果将甲、乙实验装置搬上月球,则实验甲 (能/不能)成功。实验乙 成功,这是因为 。在这个实验中,小球起的作用是 。
22.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
(1)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 ;
(2)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方案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你认为最佳的方案是_________,
(3)通过实验得到的现象如表格所示:
材料 衣服 锡箔纸 泡沫 材料 衣服 锡箔纸 泡沫
距离/m 1.2 0.8 0.5 响度 较响 较响 弱
则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 。
23.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图示装置,探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是否有关.他们将发声的闹铃置于纸筒A内,将充当反射面的材料置于O处,通过纸筒B倾听反射的铃声强弱.
(1)保持纸筒A和纸筒B的位置不变,只改变 ,让同一为同学倾听反射声音的强弱,实验结果如下表.
反射面材料 大理石 玻璃板 木板 棉布 毛巾 海绵
反射声音的强弱 最强 强 强 较强 弱 几乎听不到
(2)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 (有关/无关),你还可以进一步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写出一条即可).
(3)实验结果表明,玻璃板和木板反射声音的强弱无法分辨,有同学认为可能是人耳对声音强弱的分辨能力不够造成的.对此,请你提出一个改进的措施或方法 .
(4)如果利用声音的反射现象,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应选择表中的 作为反射面效果最好.
24.苏华同学在一个养蜂场看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双翅没有振动,仍嗡嗡地叫个不停.由此她对老师讲过的“蜜蜂发声是双翅不断振动产生的”这一结论产生怀疑.为了弄清蜜蜂的发声部位到底在哪里,苏华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①把多只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声;
②剪去多只蜜蜂的双翅,蜜蜂仍然发声;
③在蜜蜂的翅根旁发现两粒小“黑点”,蜜蜂发声时,黑点上下鼓动;
④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蜜蜂不发声.
请回答:
(1)苏华同学在实验时,采用多只蜜蜂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2)从实验①和②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
(3)“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基于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
25.如图所示,将一只通电的小电铃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玻璃罩内,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将会发现 ;
(2)如果把空气又逐渐地通人玻璃罩内,将会发现 ;
(3)此实验说明了 。
同步检测卷答案
一、选择题
1.在敲响古刹的大钟时,同学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仍“余音未绝”,其原因是( )
A.大钟的回声 B.大钟仍在振动
C.人的听觉发生暂留现象 D.大钟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答案:B
知识点: 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 A、回声是声音遇到障碍物发生反射形成的,所以A不正确;
B、虽然停止敲击大钟,但是大钟仍然在振动,声音还不会停止,所以B正确;
C、人的听觉不可能“延长”,所以C不正确;
D、在人们敲响打钟后,大钟的振动不停止,所以D不正确;
故选B
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差异很大。在一根很长的自来水管一端敲一下,另一端的人会听到三次敲击声,请判断传来的三次响声的介质按照先后依次是( )
A. 铁管、水、空气 B. 水、空气、铁管
C. 空气、水、铁管 D. 水、铁管、空气
答案:A
知识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解析:解答: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在液体中传播的较快,在气体中传播的最慢。在一根很长的自来水管一端敲一下,另一端的人会听到三次敲击声,传来的三次响声的介质按照先后依次是铁管、水、空气。
故选A
分析: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在液体中传播的较快,在气体中传播的最慢。
3.弹奏吉他时,琴弦振动发出美妙的乐音,用手掌按住琴弦就听不到琴音了,这是因为( )
A. 琴弦发出的声音全被手吸收了
B. 琴弦发出的声音被手掌挡住无法听到
C. 琴弦被按住之后停止振动不再发出声音
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答案:C
知识点: 声音的产生
解析:解答: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弹奏吉他时,琴弦振动发出美妙的乐音,用手掌按住琴弦就听不到琴音了,这是因为琴弦被按住之后停止振动不再发出声音。
故选C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4.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
A.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产生的原因
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答案:B
知识点: 声音的产生
解析:解答: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被弹开,该现象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可用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选B
分析: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被弹开,这样做是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5.“神六”飞船的成功发射,使人们对宇航员的生活和工作更为关注。宇航员在飞船内可以直接对话,但在飞船外工作时,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对话,原因是 ( )
A.太空中噪声太大 B.用通讯设备对话方便
C.太空是真空,不能传声 D.声音只能在地面附近传播
答案:C
知识点: 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飞船内有空气,所以可以直接对话,飞船外是真空,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对话。
故选C
分析: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6.小明晚上睡觉时,将机械式手表放在枕头下,他的耳朵贴在枕头上能比在空气中更清晰地听到手表秒针走动时的“嘀嗒”声,此现象能说明( )
A.只有固体才能传声 B.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音色比在空气中好
C.固体传播声音效果比空气好 D.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音调比在空气中高
答案:C
知识点: 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解析:解答:耳朵贴在枕头上能比在空气中更清晰地听到手表秒针走动时的“嘀嗒”声,枕头是固体,空气是气体,说明固体传播声音效果比气体好。
故选C
分析:固体传播声音效果比气体好。
7.如下图所示的四幅图中,没有产生声音的是( )
A.敲击水瓶琴 B.真空罩中响铃的闹钟
C.关闭立体声收音机 D.吹着的哨子
答案:C
知识点: 声音的产生
解析:解答: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被敲击的水瓶琴、真空罩中响铃的闹钟和吹着的哨子都在振动而发出声音,只有关闭的立体声收音机没有产生声音。
故选C
分析: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8.关于声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声音从水传入空气中时,声速增大 B. 声音从水中传入空气时,声速减小
C. 声音被墙壁反射回来,声速变大 D. 声音被墙壁反射回来,声速变小
答案:B
知识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声速的大小跟介质温度的关系
解析:解答:一般情况下声音在钢铁中传播比水中快,在水中传播比空气中快,而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故选项B是正确的;
声音被墙壁反射回来后,传播介质不变,故声速不变,故选项C、D是错误的。
故选B
分析:声速的大小与温度和传声介质有关,声速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9.下列是通过骨传导感知声音的是( )
A.耳朵贴在桌面上听手轻敲桌面的声音 B.用手指将耳朵堵住,听音叉的声音
C.音叉放耳朵附近,听振动音叉的声音 D.把振动的音叉尾部抵在牙齿上听声音
答案:D
知识点:骨传声及骨传导的原理
解析:解答:声音可以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人类听到声音,不仅可以让声波通过空气振动——刺激耳膜——传输到听觉神经,也可以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从而引起听觉。科学界将听觉过程中,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故选D
分析: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从而引起听觉。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10.正要咬饵上钩的鱼,突然听到脚步声受惊逃走,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 )
A.大地——空气——水——鱼 B.空气——水一一鱼
C.大地——水——鱼 D.水——鱼
答案:C
知识点: 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正要咬饵上钩的鱼,突然听到脚步声受惊逃走,鱼接收到声波从大地传播到水中然后被鱼接收,鱼就受惊逃走。
故选C
分析:声音靠介质传播,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
11.如果用手按在正在发声的自行车车铃的金属盖上,你将不再听到铃声。这是因为手按在车铃上时 ( )
A.此时发出的是超声波 B.车铃停止了振动
C.此时发出的是次声波 D.车铃周围没有了传声介质
答案:B
知识点: 声音的产生
解析:解答:用手按在正在发声的自行车车铃的金属盖上,车铃停止了振动,振动停止了,发声也就停止了。
故选B
分析: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了,发声也就停止了。
12.在汶川地震救援中,采用了音频生命探测仪(如图所示),它的多个探头同时接触废墟,收集废墟下幸存者的微弱呼救声、呼吸声、心跳声等,探测仪将音频信号放大,救援人员就可以发现幸存者。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探测仪收集声音信号时利用了固体可以传声
B. 幸存者发出的声音与外界噪声的音调、音色不同
C. 幸存者能听见探测仪发出的超声波
D. 白天噪声较大,探测仪更适合在安静的夜晚使用
答案:C
知识点: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及听到声音的条件、
解析:解答: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探测仪之所以能收集声音信号是利用了固体可以传声,选项A正确;
音色由发声体自身结构、材料等决定,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幸存者发出的声音与外界噪声的音色不同,音调也不一定相同,选项B正确;
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所以幸存者不能听见探测仪发出的超声波,选项C错误;
白天噪声较大,探测仪更适合在安静的夜晚使用,选项D正确。
故选C
分析: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在20Hz~20000Hz之间,不是这之间的我们就不能感知声音。
13.当我们在山谷中大声呼喊时,往往会重复听到自己的呼喊声,这是由于 ( )
A. 山谷能将呼喊声录制再播放
B. 有很多人在模仿我们呼喊
C. 喊声在山谷中不断反射,经不同时间回到我们耳中
D. 山谷中有不同的声音传播介质,使喊声以不同的速度传到我们耳中
答案:C
知识点: 声音的反射
解析:解答: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当我们在山谷中大声呼喊时,喊声在山谷中不断反射,经不同时间回到我们耳中,所以往往会重复听到自己的呼喊声。
故选C
分析: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叫声音的反射。
14.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放在玻璃罩中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去一部分,铃声明显减弱
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后放在水中,人们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C.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拉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相同
D.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琴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
答案:D
知识点: 声音的产生
解析:解答: 放在玻璃罩中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去一部分,铃声明显减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真空不能传声,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
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后放在水中,人们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说明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
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拉紧程度不同,琴弦振动频率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不相同,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
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琴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说明发声的琴弦在振动,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15.如图所示,宇航员在空间站内可直接对话,但是,在空间站外面工作时,必须借助无线电通讯设备才能进行通话,原因是( )
A.太空中噪声太大
B.用通讯设备对话方便
C.空间站外是真空,不能传声
D.声音只能在地面附近传播
答案:C
知识点: 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宇航员在空间站内可直接对话,是因为空间站内有空气;但是,在空间站外面工作时,由于空间站外面为真空,而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必须借助无线电通讯设备才能进行通话。
故选C
分析:真空不能传声。
二、填空题
16.期中测试考场里,开考前监考老师正在强调考试要求。老师的声音是由于声带的 产生的,是通过 传入考生的耳朵的。
答案:振动 ; 空气
知识点: 声音的产生、声音 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产生的,它是通过空气传入我们耳中的。
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17.如图所示小华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而不直接观察音叉是否振动的原因是 。当小华用手捂住正在发声的音叉后,小华 (填“能”、或“不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 。
答案:音叉的振动较小;不易观察 ;不能 ;音叉停止振动
知识点: 声音的产生
解析:解答:音叉的振动较小,不易观察,当用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时,可以感觉到有震动,说明声音是有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当小华用手捂住正在发声的音叉后,音叉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所以小华不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
分析:音叉的振动较小,不易观察,当用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时,可以可以感觉到有震动,这是物理学中很重要的一种研究方法,叫转换法。
18.在温度为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__m/s,如果看到闪电后,3秒钟才听到雷声,那么闪电处距人约 m。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 m/s,1962年5月,美国马萨诸塞工学院把红宝石激光射向月球,大约2.6秒后收到了从月球反射回来的激光讯号,则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是 m。
答案:340;1020; 3×108; 3.9×108
知识点: 声速
解析:解答: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在温度为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如果看到闪电后,3秒钟才听到雷声,那么闪电处距人约s=vt=340m/s×3s=1020m。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是3×108 m/s;1962年5月,美国马萨诸塞工学院把红宝石激光射向月球,大约2.6秒后收到了从月球反射回来的激光讯号,则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是
分析: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在温度为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接收从月球反射的讯号,需要注意光走了一个来回。
19.在喜庆的日子里,人们有时要敲锣打鼓,当鼓正在发声时,我们把小纸屑放在鼓面上,发现小纸屑会不停地跳动,说明鼓在发声时鼓面是__________的,鼓声是通过_______(填介质名称)传到人们耳朵中的。
答案:振动;空气
知识点: 声音的产生
解析:解答:发声的鼓面上的小纸屑会不停地跳动,说明鼓在发声时鼓面是振动的,鼓声是通过空气传到人们耳朵中的。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通常情况下,我们听到的声音都是靠空气传播的。
20.电影《2012》中有这样一段场景:太阳异常活跃,不断向外喷射火焰,如图所示。同时我们可以听到它不停发出的爆破声。上述加点语句中有违背科学的地方,原因是 .
答案:真空不能传声
知识点: 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地球以外的太空没有空气,无法传播声音。所以,我们不可能听到它不停发出的爆破声。
分析:真空不能传声。
三、实验题
21.如下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将会看到小球 ,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如下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叫做“共振”,说明声音可以在_____ 中传播,也能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如果将甲、乙实验装置搬上月球,则实验甲 (能/不能)成功。实验乙 成功,这是因为 。在这个实验中,小球起的作用是 。
答案:小球跳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空气;能量;能,不能;声音不能在空气中传播;放大实验现象
知识点: 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声与能量
解析:解答: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音叉一定在振动,但用肉眼很难观察到它在振动,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音叉时小球一定会跳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如下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说明声音可以从空气中传播到左边的音叉并使它振动,这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月球周围是真空,物体振动仍然可以发出声音,但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如果将甲、乙实验装置搬上月球,则实验甲能成功。实验乙不能成功,这是因为声音不能在空气中传播;在这个实验中,小球起的作用是放大实验现象。
分析:振动停止,发声停止;真空不能传声,实验中采用了放大法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
22.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
(1)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 ;
(2)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方案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你认为最佳的方案是_________,
(3)通过实验得到的现象如表格所示:
材料 衣服 锡箔纸 泡沫 材料 衣服 锡箔纸 泡沫
距离/m 1.2 0.8 0.5 响度 较响 较响 弱
则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 。
答案:(1)机械闹钟(2)B(3)泡沫、衣服、锡箔纸
知识点: 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1)机械闹钟发出的声音有节奏,声音较为稳定,适合做实验声源;
(2)靠听到声音的响度判断不是太直观,具有很大的误差,方案不适合;而测量听不到声音的距离较为直观,具有可靠性;
(3)由表格数据可知,泡沫的距离最短,说明隔音效果最好;锡箔纸的距离最长,说明隔音效果最差;
分析:学会利用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实验规律是一种重要的能力。
23.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图示装置,探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是否有关.他们将发声的闹铃置于纸筒A内,将充当反射面的材料置于O处,通过纸筒B倾听反射的铃声强弱.
(1)保持纸筒A和纸筒B的位置不变,只改变 ,让同一为同学倾听反射声音的强弱,实验结果如下表.
反射面材料 大理石 玻璃板 木板 棉布 毛巾 海绵
反射声音的强弱 最强 强 强 较强 弱 几乎听不到
(2)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 (有关/无关),你还可以进一步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写出一条即可).
(3)实验结果表明,玻璃板和木板反射声音的强弱无法分辨,有同学认为可能是人耳对声音强弱的分辨能力不够造成的.对此,请你提出一个改进的措施或方法 .
(4)如果利用声音的反射现象,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应选择表中的 作为反射面效果最好.
答案:(1)充当反射面的材料(2)有关;反射面越坚硬,反射声音越强(3)逐渐远离纸筒B,直到听不见反射的声音为止,测出此时离纸筒B的距离,进行比较(4)大理石
知识点:物理学方法
解析:解答:(1)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现象时,要保持探究的因素以外的条件相同,而要改变谈及的因素,题目探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是否有关,就要改变充当反射面的材料;
(2)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当反射面的材料不同时,反射声音的强弱不同,所以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有关,分析数据发现,大理石的反射效果最好,而海绵的反射效果最差,进一步得出结论反射面越坚硬,反射声音越强
(3)实验结果表明,玻璃板和木板反射声音的强弱无法分辨,有同学认为可能是人耳对声音强弱的分辨能力不够造成的.我们就要用到转化的方法,即比较谁反射声音传播的距离远,具体做法是:逐渐远离纸筒B,直到听不见反射的声音为止,测出此时离纸筒B的距离,进行比较
(4)如果利用声音的反射现象,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就要用到反射效果好的材料,从表中数据可得,反射效果最好的是大理石。
分析:控制变量法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需要认真领会。
24.苏华同学在一个养蜂场看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双翅没有振动,仍嗡嗡地叫个不停.由此她对老师讲过的“蜜蜂发声是双翅不断振动产生的”这一结论产生怀疑.为了弄清蜜蜂的发声部位到底在哪里,苏华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①把多只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声;
②剪去多只蜜蜂的双翅,蜜蜂仍然发声;
③在蜜蜂的翅根旁发现两粒小“黑点”,蜜蜂发声时,黑点上下鼓动;
④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蜜蜂不发声.
请回答:
(1)苏华同学在实验时,采用多只蜜蜂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2)从实验①和②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
(3)“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基于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
答案:(1)避免实验结论的偶然性 (2)蜜蜂发声不是由靠双翅振动产生的 (3)蜜蜂是由“小黑点”振动发声
知识点: 声音的产生
解析:解答:(1)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使结论更具有普遍性;
(2)由①和②两次实验,把蜜蜂的双翅粘住,翅膀不能振动,不能发声;剪去双翅,无翅膀,则没有翅膀振动发声,所以由这两次实验可知,蜜蜂发声不可能是由翅膀振动产生的;
(3)用大头针刺破小黑点,则小黑点不能振动发声,所以此实验是基于小黑点振动发声的猜想。
分析:在实验研究中要进行多次实验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准确的结论,所以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使结论更具有普遍性,这是物理学规律得出的必要方法。
25.如图所示,将一只通电的小电铃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玻璃罩内,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将会发现 ;
(2)如果把空气又逐渐地通人玻璃罩内,将会发现 ;
(3)此实验说明了 。
答案:(1)声音越来越小 (2) 声音越来越大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知识点: 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1)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空气越来越稀薄,所以声音越来越小;
(2)如果把空气又逐渐地通人玻璃罩内,空气越来越稠密,所以声音越来越大;
(3)此实验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分析: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传声的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