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学历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学历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02 07:29: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教材地位、作用
本课学习的建国以来所取得的科技文化成就, 特别是国防建设和农业生产领域内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 国防是国之保障, 农业是国之根本。 这些重大科技成就的取得, 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莫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几个历史事件相互联系, 层层递进, 充分体现本单元科技教育的思想内容, 形成这一单元知识体系的重要环节, 地位很是重要。 而且本课蕴涵了大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资源, 能够培养学生对新中国科技成就的自豪感, 并产生热爱祖国的情感。通过对这些重大科技成就取得的原因的分析, 可使学生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精辟论断的正确性, 从而坚定为报效祖国而努力学习的信心和决心, 这对于学生来说, 可谓一生受用。
主题与课时
人民教育出版社/部编版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
了解“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新中国科技文化发展的背景、 内容及影响; 知道新中国科技文化的主要成就和杰出科学家的事迹; 理解科技文化的发展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提高学生对现实的洞察力和对未来的预见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师讲解引导、 学生自主阅读有关的新闻、 图片、 微视频以及文字资料, 在互动探究的基础上, 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感受科研工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不畏艰辛的工作精神, 尝试从主要贡献、 社会影响等视角评价科技成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 启发学生学习科学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树立科技强国、 科技造福人类的意识, 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两弹一星” 的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 、 “青蒿素” 培育推广的意义、 莫
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评价任务
任务一: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新中国科技文化发展的背景、 内容及影响; 知道新中国科技文化的主要成就和杰出科学家的事迹;
任务二: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感受科研工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不畏艰辛的工作精神, 尝试从主要贡献、 社会影响等视角评价科技成果。
资源与建议
准备: 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课本相应预习内容;3.学生课前了解与中国科技成就有关的内容。
建议:
这一节课, 把实现课标的要求作为教学目标, 课堂行为和教学设计始终围绕课标来展开。 由于本课涉及的历史事件较多、 头绪繁杂, 而教材比较简略, 历史人物介绍得不够完整, 这就要求在教材的处理上, 要合理的组织现有的教学资源, 补充新材料, 使教学过程更加流畅, 衔接更加自然。 在教学方式上, 与学生共同进行研究性学习, 让学生参与进来, 避免灌输, 让学生对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得出自己想要的结论, 形成自己的观点, 进而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法:教材整合法: 依据课标及教材内容, 打破教材现有结构, 从学生兴趣出发整合教材。问题教学法: 根据内容, 设计一系列问题, 引导学生阅读、 分析有关资料, 培养学生动口, 动脑能力。
学法:阅读、 观察与分析、 合作讨论与探究, 体验等。 并且使用一些多媒体课件辅导教学。
学习过程
一、新课导入:
视频导入:播放素材—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成功对接
2017年4月22日,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进行的首次自动交会对接,也是我国自主研制的货运飞船与空间实验室的首次交会对接。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科技发展如何?是否取得重大突破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 18 课《科学技术的成就》。
出示题目及目标(见上)
【设计意图】展现学习目标, 利于学生有目的的开展学习, 让学生的学习能做到有的放矢。
三、讲授新课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两弹一星”:
师: “两弹一星” 指什么? 我国分别是什么时候取得这些成就的?
生: “两弹一星” 指: 核弹(原子弹和氢弹) 、 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2.阅读教材,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概括出: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国防科技这一领域取得的成就。
提示:
(1)1964 年 10 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3)1967 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4)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3.过渡: 知识拓展, 教师解释核弹与氢弹的区别。
师: 中国在两弹一星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 得益于哪些科学家的努力?
学生: 邓稼先、 钱学森。
过渡: 介绍邓稼先、 钱学森的事迹。
邓稼先在原子弹、 氢弹研究中, 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 流体力学、 状态方程、 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 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 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 他还领导完成了 原子弹的理论方案, 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钱学森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 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 他于1955 年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 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运载火箭、 导弹、 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 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思考: 研制核武器, 我国科学家付出了极其艰辛的努力, 你从邓稼先和钱学森身上看到了什么?
回答: 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两弹一星精神)
多媒体出示图片:
钱学森 邓稼先
4.教师提问:新中国几乎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研制出“两弹一星”的,这与邓稼先、钱
学森等科学家的奋斗是离不开的,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学习哪些精神呢?
提示:艰苦奋斗、爱国敬业、甘于奉献,严谨细致,团结协作、敢于创新等。
5.教师接着提问:“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又有何意义?
提示:
成功原因:“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下,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
深远意义: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6.合作探究: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还要研制原子弹?
提示:
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对新中国和世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进行核威胁,中国只有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弹,才能粉碎帝国主义的核威胁,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
漫步太空:
1.图片展示:
2. 教师: 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我国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
提示:
①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②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③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3.小组合作探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1)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工作,成立中国科学院; 中共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制定科技发展的远景规划。
(2)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热情投入和海外一些优秀科学家纷纷回国。
(3)1978 年以来,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使科学技术同生产力进一步结合,推动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4)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及“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提供了雄厚的人才储备。
(5)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在创新中求发展。
(6)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过渡: 中国不仅在国防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就, 在民生方面也有重大进展, 比如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的袁隆平, 发现治疗疟疾的青蒿素的屠呦呦。 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这两位科学家的成就。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杂交水稻:
1.展示材料:
史料 1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史料 2 如图。
2.结合史实,教师简要袁隆平的科研经历。
提示:
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杂交水稻培育成功后,很快得到推广。 20 世纪 90 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 中国的杂交水稻被推广到印度、 越南、 菲律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
3.提出问题:袁隆平研制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的社会意义?
提示:
现实意义: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世界意义: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4.教师指出:为此袁隆平成为获得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人;他还荣获多项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望,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青蒿素:
1.教师提问: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有什么医学价值?
提示: 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 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 使全球数
亿人受益。
2.教师指出: 2015 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3.多媒体展示图片: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 94 页“文化事业的发展”的内容,回答:我国指导文艺工作的方
针是什么?我国在文艺上取得了哪些成就?
提示 :
: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 :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 2012 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文化自信的理解和认识。
提示:
中华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世界上唯一一脉相承的古老文化,为世界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近现代,古老的华夏文明,兼容了世界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创造了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所以我们应该有文化自信。
【课堂总结】
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征途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两弹一星” 的研制成功, 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国防力量的发展和成就; 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有效解决了人们的吃饭问题; 青蒿素类药物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这些成就的取得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增强了综合国力, 提高了国际地位, 振奋了民族精神。 在文化领域, 同样获得巨大发展, 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通过板书线索的梳理归纳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内容, 建构知识网络, 促进学生建立起纵横联系的知识结构和大历史观。
课堂检测
一、选择题:
1.(2018年扬州)1964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向某试验现场发贺电:“这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对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这一贸电是为了祝贺(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C.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 D.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顺利升空
【答案】A
2.(2021年山东临沂市) “导弹核武器”般称核导弹, 是指具有携带核弹头的能力、 并能够达成远距离核弹投送任务的导弹。 1966 年 10 月 27 日, 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这次试验成功( )
A. 标志着我国核导弹已经领先于美国 B. 宣告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 宣告了我国第一颗氢弹的爆炸成功 D. 使我国从此有了实用型导弹核武器
【答案】 D
3.(2021 年甘肃天水) 2020 年 10 月 1 日, “天问一号” 火星探测器在距离地球 1. 9 亿千米的太空中送出了它对祖国最独特的祝福--张超级自拍。 回望历史, 我国太空探索开端于( )
A. “长征一号” B. “东方红一号”C. “神舟五号” D. “嫦娥五号”
【答案】 B
4.(2021 年辽宁省大连) 2021 年 4 月 29 日, 我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中华民族的问天长歌又奏响了新的乐章。 下列选项与上述成就属于同一领域的是( )
A. 1964 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1967 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 2003 年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 D. 2012 年“辽宁舰” 交接入列
【答案】 C
5.(2021 年黑龙江齐齐哈尔) 区分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之一。 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 1957 年底,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B. 1964 年,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 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 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升入太空, 并成功返回地面
【答案】 C
6.(2019年湖北荆州)20世纪60、70年代,我国在国防尖端技术研究方面取得巨大成就,这不仅增强了我国的战略防御能力,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这项成就是( )
A.“两弹一星”的成功 B.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C.开创治疗疟疾新方法 D.杂交水稻培育技术
【答案】A
7.(2021 年湖北黄冈) 我国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共和国勋章” 获得者袁隆平于 2021 年 5 月 22 日逝世,享年 91 岁。 巨星陨落, 山河同悲, 对袁隆平评价恰当的是( )
A. 隐姓埋名、 两弹元勋 B. 青蒿济世、 科研报国
C. 杂交水稻、 泽被苍生 D. 九天揽月 、 太空漫步
【答案】 C
8.(2021 年湖北襄阳) “感动中国人物” 颁奖词写道: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 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 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 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 材料中赞誉的“他” 是( )
A. 王进喜 B. 邓稼先 C. 袁隆平 D. 钱学森
【答案】 C
9.(2020 年黑龙江绥化)为寻找治疗疟疾的新型有效药物,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发现了( )
A. 苜蓿 B. 麻沸散 C.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D. 青蒿素
【答案】 D
10.(2020 年内蒙古呼和浩特)新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成就非凡。 下列选项中对此成果描述不准确的是( )
A. “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使我国的国防能力大大增强
B. 袁隆平荣获多项国际大奖是公认的“杂交水稻之父”
C. 青蒿素能够治疗疟疾对人类生命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
D.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标志着中国文化开始走向世界
【答案】 D
史料分析题 (指向任务一、二)
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这些东西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能力, 也是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
——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城占有一席之地》
材料二: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 氢弹, 没有发射卫星, 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 也是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城占有一席之地》
材料三: 2015 年 10 月 5 日,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屠呦呦以及另外两位外国医学家。 屠呦呦的获奖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
——摘自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 八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这些东西”指什么 中国航天领城, 首位乘坐神舟飞船升人太空的航天员是谁
(2) 根据材料二,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两弹一星”的成功产生了什么影响。
(3) 根据材料三,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屠呦呦获奖的发明是什么? 这一发明带来了什么影响?
(4) 根据材料二、 三,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在这些当代科学家身上, 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答案】
(1)原子弹爆炸成功; 氢弹爆炸成功;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杨利伟
(2) 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国量, 提高了中国的政治地位, 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 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3) 青蒿素; 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提高了疟疾的治愈率, 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为人类生命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4) 爱国精神; 无私奉献; 艰苦奋斗; 勇于创新; 大力协同; 勇于攀登。
学后反思
1.请尝试绘制本节课重要知识的思维导图。
2.学完本课,你收获了什么方法 有什么感悟 你还有什么困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