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第21章 第2节生物的进化 课件(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第21章 第2节生物的进化 课件(共42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4-01 13:17: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现在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是怎样来的?
生物进化
  生物进化:生物在与生存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总是一代又一代地发生着改变,即生物进化。
化石为生物进化提供直接
证据
三叶虫
暴龙头骨化石
异特龙化石
琥 珀
珊 瑚 化 石
树 叶 化 石
一、化石为生物进化提供直接证据
它在地质层中的分布有何规律?
  化石,就是指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或遗物。
  在越早形成的地层里,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在越晚形成的地层里,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
这种分布规律说明了什么?
  证实了现代的各种生物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
  揭示了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从厌氧到耗氧
证明了现代马是由始祖马,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
马的进化趋势:
体型由小趋大,四肢越来越长,多趾足逐渐变成中趾发达并惟一着地。
1861年,德国考古人员发现了一种奇特的生物化石。这种化石残留有翅膀,嘴里有牙齿,翅膀前段有爪,并有像蜥蜴一样的、由多节尾椎骨组成的长尾。人们称它为始祖鸟。
始祖鸟在生物进化上有何重要意义?
  因为它界于爬行类和鸟类之间,所以它是证明鸟类是起源于古代的爬行动物的重要证据。
1.生物进化的直接的证据是( )
A、现在生存的生物 B、古代生存的生物
C、生物“进化树” D、古代生物的化石
2.生物化石之所以能证明生物的进化,其根本原因是( )
A、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等
B、化石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形成的
C、各类生物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有一定的顺序
D、化石是古生物学家的研究对象
D
C
自我检测(一)
3.已知亲缘关系很近的物种A的化石比物种B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晚的多,由此可知(   )
A、物种A比物种B的数量多
B、物种A比物种B的结构复杂
C、物种A一定从物种B进化而来
D、物种B一定从物种A进化而来
B
4.某一化石收集队,在甲、乙、丙三个不同的地层里挖掘到许多化石,记录如下:甲地层有恐龙蛋、始祖鸟、龟,乙地层有马、象牙、犀牛,丙地层有三叶虫、乌贼、珊瑚。这些地层依照年代从远到近的排列顺序是(  )
A:甲丙乙 B:乙甲丙 C:乙丙甲 D:丙甲乙
5.根据郑氏始孔子鸟化石可以判断哪两种生物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
A:鸟类和哺乳类     B:鸟类和爬行类
C:鸟类和两栖类     D:鸟类和鱼类
D
B
二、地球上的生命史
太古代
元古代
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
原核单细胞→真核多细胞
植物:(真核)藻类→裸蕨类→蕨类
动物:无脊椎动物→ 鱼类 →两栖类、
有翅的昆虫
: 裸子 植物和 爬行动物 繁盛, 哺乳动物和鸟类开始出现
:哺乳动物和鸟类成为占优势的陆地脊椎动物,被子植物则成为占优势的陆地植物
植物进化历程:
单细胞藻类 多细胞藻类 苔藓植物 蕨类植物
种子植物
动物进化历程:
原始单细胞动物 多细胞的腔肠动物 扁形动物
线形动物 环节动物 软体动物 节肢动物
鱼类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哺乳类
生物遵循从无到有、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的发展规律
1.下列不是生物进化历程总趋势之一的是 ( )
A、由低等到高等 B、由简单到复杂
C、由小型到大型 D、有水生到陆生
2、中生代陆地上繁盛的动、植物分别是( )
A、两栖类、蕨类 B、爬行类、裸子植物
C、哺乳类、被子植物 D、鱼类、藻类
C
B
自我检测(二)
生物为什么会进化呢?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作出了最好的解释
三、达尔文和他的“自然选择学说”
达尔文出生在英国,由于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他从小就喜欢采集矿物、植物和昆虫标本。
达尔文常到海边向人学习采集生物标本,对动物进行解剖、分类和作观察记录。
19岁那年,达尔文被送到剑桥大学学习神学,但他仍热衷于自然科学的研究。他从一些朋友那儿学会了如何发掘并鉴定地质矿物标本等,为他将来从事自然科学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22岁那年,达尔文以博物学者的身份登上“贝格尔”号远航考察船,随船进行为期五年的环球科学考察。
每到一个地方,达尔文都要仔细考察当地的动物、植物资源。许多实例引起了他的思考。
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达尔文发现,这里不同岛上的地雀各有其特点。这种现象使达尔文想到物种可能是在不断变化着。
各地的所见所闻,都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是在逐渐进化的。
在南美洲,达尔文发现了古犰狳(qiú yú)的化石。它们与现代生活着的犰狳十分相似,但又有所不同。这是否说明现代的动物是由古代的动物发展而来的呢?
达尔文耐心地收集资料和证据。他访问过农夫、种子供应店店主,家畜、家禽饲养人。达尔文亲自饲养家鸽,观察家鸽在人工饲养下所产生的变异。
经过大量的观察和研究,达尔文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并于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这部巨著。达尔文的进化论被恩格斯赞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1、过度繁殖
2、生存斗争
3、遗传和变异
4、适者生存
过度繁殖:   各种生物都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产生很多的后代。远远超过环境的承受能力。
荚迷
鱼群
  人可能是繁殖能力最小的!一对夫妻最多的能产生十几个子女。若以每对夫妻平均生三个子女,平均30年传递一代计算,每隔50年人口就将增加一倍。只需数百年时间世界人口就将达到几万亿人,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繁殖能力比人强很多很多倍!若全部后代都能成活下来,只要很短时间就会超出环境的承受能力!
1、过度繁殖
2、生存斗争
(1)概念:
生物个体(同种或异种)之间的相互斗争,以及生物与无机自然条件(如干旱、寒冷)之间的斗争,赖以维持个体生存并繁衍种族的自然现象。
(2)原因:
①生物的过度繁殖。
②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活条件(如食物和空间)有一定的限度。
(3)结果:
大量生物个体死亡,少量生物个体生存。
3、遗传和变异
(1)具有普遍性。
(2)变异有的对生物生存有利,有的则不利,变异具有不定向性。但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即其性状适应环境的),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并留下后代。
(3)有利变异可以传给下一代。
4、适者生存
(1)概念:
在生存斗争中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对环境能适应的,被淘汰的生物是对环境不适应的。
(2)例:
A、同一环境下的植物,长得快的会比长得慢的占有广大的地盘,因此发育就好、开花结实就多。
B、跑得快的动物比跑得慢的更易得到食物并逃避敌害。
自然选择——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自然选择的结果——
使生存下来的生物产生适应性。
变异是不定向的,但是选择是定向的。
实例:达尔文对长颈鹿进化过程的解释
长颈鹿的祖先
过度繁殖
后代个体间的差异
生存斗争
长颈、长前肢个体
(遗传积累)
适者生存
自然选择
现代长颈鹿
(变异)
长颈鹿
个体差异
生存斗争
适者生存
变异是不定向
个体差异
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适应环境新类型
内因
动力
生存斗争
逐代遗传积累
内因
长颈鹿祖先发生变异
个体有长颈长前肢的也有短颈短前肢的
长颈长前肢生存
逐代选择
现代长颈鹿
缺乏青草的环境下
自然选择
实例
生物进化过程
实例:在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无翅或残翅的昆虫特别多
为什么会有这一种现象?和自然环境有联系吗?
结论:对生物进化的解释
1、选择材料——
由变异提供
2、内在因素——
遗传和变异
3、进化方向——
由自然选择决定
4、进化动力——
生存斗争
自然选择学说
意义:
(1)说明物种是可变的,是进化的。
(2)正确解释了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不足:
对遗传和变异未能做出本质的阐明。
一、填充题
1、达尔文进化学说的中心内容是 、其主要内容是   、  、 、和      。
2、一般地说, 是不定向的,而      是定向的。当生物产生了变异以后,由     来决定其生存或淘汰。
自然选择学说
过度繁殖
生存斗争
遗传和变异
适者生存
变异
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
自我检测(三)
二、选择题
1、长期使用某种农药,会发现灭虫效果越来越差,这是因为有些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是( )
A.害虫对农药进行选择的结果
B.定向变异的结果
C.遗传的结果
D.农药对害虫的抗药变异进行选择的结果
2、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不正确理解是﹙   ﹚
A.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
B.选择是不定向的
C.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D.生物的有利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
D
B
是环境选择了生物?还是生物选择了环境?
关于自然选择,很多同学误认为是生物选择了环境,其实是自然界中的环境因素选择生物。因为只有适应环境的生物才能生存,不适应环境的生物被淘汰,环境对生物起选择作用。例如,印度洋南部的克格伦岛经常刮大风,那里的植物一直都很矮,大多贴地蔓生,很显然,这是大风对植物起的选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