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本课是欣赏课,包括故宫博物院建筑特点的欣赏和故宫藏画作品的欣赏,以后者为重。篇首是故宫博物院建筑,其次编排的是三幅经典名画,包括山水画、人物画和风俗画,另外是文物藏品,如玉器、漆器等欣赏。本课在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几个特色:
(1)使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作品。
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如山水画的透视学、色彩学,主要人物造型、服饰、性格特征描绘等,这会迫使学生更深入地阅读、理解文学作品、史学资料,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更能帮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作品。
(2)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标。
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当然也包括美术学习。本课从两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首先,利用直观教学,如用录像、多媒体或幻灯展示作品,以奇特的造型、艳丽的色彩、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热闹非凡的场景,强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教师在讲解时调动手法,创造问题情境,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如在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欣赏美术作品时,引导学生比较中西绘画的区别,古今绘画技法的演化,由浅入深、由外到内地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故宫藏品的艺术特色,认识我国传统艺术种类,体会古典绘画的魅力。
难点:理解传统艺术的特点。
【教学目标】
1.了解故宫博物院藏品的艺术特点及其价值。
2.通过作品欣赏,使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得到提高,从而能够独立欣赏一件艺术作品。
3.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热爱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教学设计】
●方案一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相关的美术作品
(教师)故宫博物院影像资料、录像机或多媒体设备、故宫藏品资料、《千里江山图》、《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的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1)录像放映故宫博物院影像资料,配上背景音乐和解说词,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2)教师向学生介绍故宫的建筑历史、特点及功用,说明故宫在明清时期作为皇宫,体现出至高无上的皇权,现在被作为国家博物院,保存着为数众多的珍贵文物,包括大量的中国传统绘画作品。
2.深入教学。
(1)利用录像或多媒体课件放映,让学生欣赏作品《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青绿山水画中的重要作品,设色光彩鲜亮。教师讲解北宋青绿山水画的风格特点,提示学生思考:北宋青绿山水与现代重彩山水有何区别?
(2)作品赏析《韩熙载夜宴图》。
利用录像或多媒体课件放映,将图中的五个局部分别放大,供学生更清楚地观察韩熙载本人的不同神情。提示学生思考:韩熙载与众人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教师分析作品形式及意义。
(3)作品赏析《清明上河图》。
利用录像或多媒体课件放映,按照画面顺序从左至右,犹如沿途观赏一般,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提示学生联想:自己在家乡的庙会、集市是否观察过类似场面?
教师讲解:《清明上河图》作为一幅民间风俗画,描绘了北宋汴京清明时节各社会阶层的生活景象,对于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习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教师对故宫藏品,包括玉器、青铜器、瓷器、漆器等文物作简要介绍。
3.布置作业。?????
通过图书馆、博物馆或互联网,让学生查找、欣赏一些具有传统价值的中国画作品,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方案二
课前准备
(学生)古代绘画资料、有关故宫的资料
(教师)故宫资料图片、教材中的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幻灯放映故宫资料图片,教师对故宫历史、建筑特点及其藏品作一简要介绍。
2.深入教学。
(1)幻灯展示作品《千里江山图》,请学生观察并思考青绿山水画的艺术特点。教师应从青绿山水画的设色上引导学生欣赏,然后作出总结。
(2)幻灯放映《韩熙载夜宴图》,对有关活动场面局部放大,提示学生观察韩熙载本人的神态特征,向学生讲解、分析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作品背后的深层含义。提示学生观察作品的创作形式,主人画得较为高大,其他人物较小,符合当时的绘画风格。
(3)幻灯放映《清明上河图》,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渐次放映,使学生犹如亲身游历一般。提示学生观察人物服饰及建筑特点,对比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服饰与建筑样式。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分析作品意义:《清明上河图》作为一幅风俗画,反映出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真实风貌,具有极高的历史参考价值。
以上三幅作品,都要从作品形式、内容和意义三方面去进行分析。
(4)简要介绍故宫藏品中的玉器、青铜器、漆器等艺术作品。
3.布置作业。
收集相关的古代绘画作品,分析作品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