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 课件(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 课件(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1 13:30: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5课《论语》十二章 
孔子
单元导语
本单元集中学习先秦诸子散文,以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要注意领会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思考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感受先秦诸子或雍容或犀利或雄奇或朴拙的论说风格,理解各家论说的方法,领悟其妙处。
本单元课文大都是谈论立身处世之道的。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仁”是礼、乐的基础。礼的核心是秩序,乐的核心是和谐。
①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tiè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
②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
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跏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了解孔子思想
③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④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
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⑤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⑥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了解孔子思想
仁:仁爱。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了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深远。
义:原指“宜”,即行为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思想、行为的道德准则。义有君子义与小人义之分,君于义大我,小人义小我。大我,为大众、为社会也;小我,撮伙俪党也,今所谓“哥们儿义气”也。
儒家思想十分丰富,主要有仁、义、礼、智、信、忠、孝、悌等。
礼:是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属政治与伦理范好,是符合统治阶级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
信:指待人处事诚实不欺、言行-致的态度。 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
智:同“知”,属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个方面。
了解儒家思想
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更应着重于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果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马乃不孝。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表现为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将其视作“为仁之本”。
1.孔子主要作品: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2.兴、观、群、怨
这是孔子对“诗”的作用的高度概括,是对“诗”的美学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源头。
“兴”指诗歌的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引起联想、想象活动,在感情的涌动中获得审美享受。“观”是说通过诗歌可以了解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群”是指诗歌可以使社会人群交流思想感情,统一认识,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团结。“怨”是强调诗歌可以表达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不满与批判。
(3)君子:
(4)六艺:
a、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
b、有道德的人;
c、妻称夫或青年女子称恋人。
a、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科目,即礼仪、音乐、
射箭、驾车、书法(六书)和计算(九章算术)。
b、指儒家的“六经”,即《乐》《诗》《礼》《书》
《春秋》《易》。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
体式上:
(1)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2)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3)叙事体: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了解《论语》
先秦诸子散文
1.先秦包括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先秦诸子”是指当时各学派的代表人物或者他们的著作。
2.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
《论语》语录体;
《孟子》对话体;
《庄子》由语录体向专论体过渡(许多篇章以多则构思奇妙的寓言结构成文);
《荀子》已发展为有标题的论说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体制已经成熟。(《劝学》)
结构图解
实词 虚词
自主检测
解释下面标红的字词
1.敏于事而慎于言
2.就有道而正焉
3.君子喻于义
4.见贤思齐焉
5.质胜文则野
6.文质彬彬
7.士不可不弘毅
8.未成一篑
9.天下归仁
10.非礼勿视
11.其“恕” 乎
12.《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勤勉
匡正
知晓,明白
形容词用作名词
质朴,朴实
文采
配合适当
志向远大,意志坚强
成功
称赞
不合乎礼
大概
激发人的感情
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讽刺时政

1、敏于事而慎于言
2、就有道而正焉
3、人而不仁
4、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任重而道远
6、而由人乎哉
7、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8、死而后已
表并列
表顺承
表假设,如果
表转折
表顺承
表并列
表假设,如果
表顺承
随堂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知者不惑 温故而知新
B.任重而道远 得道者多助
C.迩之事父 不足以事父母
D.敏于事而慎于言 回虽不敏
【答案】C
A项,同“智”,智慧、聪明;/懂得、知道。
B项,路程、路途;/道义、正道。
C项,二者均为动词,侍奉。
D项,勤勉;/聪慧。
随堂练习
一、选择题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质胜文则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见贤思齐焉 盘盘焉,囷囷焉
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D.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哀吾生之须臾
【答案】C
A项,表顺承,译为“就”;表转折,译为“却”。
B项,于是,于此,就;译为“……的样子”;
C项,两个者都是代词,译为“……的人”
D项,助词,相当于“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独。
随堂练习
一、选择题
3.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和教育原则等,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书”。
B.《礼记》据传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作,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教育、政治、美学思想。
C.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有“亚圣”之称。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等。
D.“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西周学校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一种是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答案】A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1.学习《诗经》的七点好处:
“ ”
2.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以
“ , ”来自勉。
3.一个人如果失去仁爱之心,再怎么学习礼乐也没用
“ ”。
4.做到四点才能称得上好学之人,这四点是:
“ ”
....兴....观....群....怨,迩....远....多识....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理解性默写
5.《论语》哪两句点明君子人格的标准?
6.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 , ”
7.读书人任重道远的具体原因是 和 。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仁以为己任 死而后已
8、孔子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两句是 , 。
9、为了表达人们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我们可以用《论语》中的哪两句话来概括?
, 。
10、孔子认为君子之道主要有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哪三句? , , 。
朝闻道,夕死可矣。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人而不仁,如礼何?
11、最能体现儒家待人接物之道的两句是 , 。
12、孔子认为功亏一篑是因为 ,能够持之以恒,则是因为 。
13,“你宽容一点,其实是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这句话让我们联想起孔子所说的: ,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人喻于利
君子喻于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