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01 13:33: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同步练习
副标题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1小题,共22分)
建立西夏政权的民族是(  )
A. 党项族 B. 契丹族 C. 匈奴族 D. 女真族
蒙古昭乌达盟敖汉旗白塔子村的辽墓壁画中,有匹经过梳理装饰的骏马,是契丹人用来同中原人交换的重要商品。你认为这种和平往来是从下列哪一事件开始的(  )
A. 玄武门之变 B. 陈桥兵变 C. 澶州之战 D. 澶渊之盟
“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面子……且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物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中国政治通史》)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 澶渊之盟对北宋是一种屈辱 B. 辽宋议和实现了双方的和平
C. 澶渊之盟不利于民族的交融 D. 澶渊之盟对宋辽都十分有利
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牛羊遍地,头发花白的人都没见过战争”。这表明(  )
A. 澶渊之盟促进了北方畜牧业发展 B. 宋辽南北对峙局面形成
C. 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D. 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的削弱
民族政权并立是两宋时期的重要特征.与北宋对峙的党项族政权是(  )
A. 辽 B. 金 C. 西夏 D. 元
澶渊之盟后,宋在河北沿边陆续开放雄州、霸州、安肃军、广信军四榷场,辽也设场多处,与宋朝互市。这说明澶渊之盟(  )
A. 加剧了辽与中原的冲突 B. 是双方实力均衡的产物
C. 促使两国保持和平局面 D. 消除了民族隔阂与矛盾
1005年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1141年宋金之间的和议,产生的相同影响是(  )
A. 促进了黄河流域的开发 B. 维持了相当时期的和平
C. 减轻了中原人民的负担 D. 推动了中外贸易的发展
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人们休养生息,牛羊遍布田野,白发老迈的人,都不识打仗的武器了)这说明(  )
A. 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的削弱 B. 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C. 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D. 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
澶州之战后,辽与北宋议和,双方签订盟约,史称“澶渊之盟”,盟约的签订对双方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 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B. 阻碍了民族交融
C. 加重了辽的经济负担 D. 加速了辽的灭亡
如图是宋元时期的政权更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 繁荣与开放 B. 民族政权并立到统一
C. 经济重心的南移 D. 民族交融北宋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辽、西夏)‘送礼’,……(‘送礼’)是宋朝一个致命的弱点,它使游牧民入侵十分容易。‘送礼’政策实行了一个半世纪。”对于这段文字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送礼”指的是北宋统治者缴纳的岁币以及绢帛
②宋朝皇帝向两个游牧民族“送礼”的原因是战场上的失利
③“送礼”给宋朝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所以是其致命弱点之一
④“送礼”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边境安定,互市贸易往来。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分)
北宋建立后,为了收回幽云十六州,与女真族建立的金发生了多年的战争。______(判断对错)
“澶渊之盟”与宋夏和约均有利于中原农耕文化与边疆游牧文化的交融汇合。______(判断对错)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分)
11世纪前期,女真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______(判断对错)
A. 正确 B. 错误
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
--苏轼材料二: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
(1) 材料一中的“颜公”是唐朝哪位著名的大书法家?
(2) 材料二反映的是北宋和哪个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盟约?这个盟约名称是什么?
(3) 北宋时期,还有哪个少数民族政权与北宋政权并存的?
材料一:宋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所控制的范围也极大,他们已不再是附属性的少数民族政权,而是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足以与中原王朝抗衡的少数民族的王朝。与汉唐相比,可见宋时民族关系已发生了新的变化,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处于并立状态。
材料二:1005年,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下册》请回答:
(1)材料中的辽是由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2)根据材料指出,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澶渊之盟?(提示:从对宋朝、辽、中华民族三方面的影响来谈)
(4)你认为我们今天应该如何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唐、宋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材料三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守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送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编》
(1) 材料一反映了唐朝政府与哪个少数民族的交往?写出唐政府与这个民族和亲的史实。除和亲外,唐朝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还有哪些表现?
(2) 阅读材料二,据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成熟办法”是什么?
(3) 材料三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你对这一事件有何看法?
(4) 综上所述,归纳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特点。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都城在兴庆。
故选:A。
本题考查西夏的建立。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
掌握西夏建立的民族等内容。
2.【答案】D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以历史上,契丹人与北宋曾保持了长达一百多年的和平往来为切入点,考查澶渊之盟的相关知识。
注意识记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3.【答案】D
【解析】由材料“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面子……且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物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可知,材料对澶渊之盟的评价是正面的,认为澶渊之盟对宋辽都十分有利。
故选:D。
本题考查澶渊之盟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澶渊之盟的相关知识。
4.【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北宋与辽订立“澶渊之盟”后,双方南北贯通,互市不绝,保持了一百多年的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的经济和文化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澶渊之盟,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澶渊之盟的影响。
5.【答案】C
【解析】民族政权并立是两宋时期的重要特征。结合所学可知,北宋、辽、西夏形成并立之势。其中辽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西夏是由党项族建立的政权。
故选:C。
本题考查民族政权并立时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政权更迭的理解,准确掌握党项族建立的政权即可.
本题考查辽西夏北宋并立的史实,需要掌握基本知识点.
6.【答案】C
【解析】澶渊之盟后,“宋在河北沿边陆续开放雄州、霸州、安肃军、广信军四榷场,辽也设场多处,与宋朝互市”反映的是双方在边界开设贸易场所--“榷场”,双方在此用各种商品进行交换,互通有无。这说明澶渊之盟促使两国保持和平局面。
故选:C。
本题考查澶渊之盟,知道澶渊之盟签订后,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本题考查澶渊之盟,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答案】B
【解析】1005年澶渊之盟的订立,结束了宋辽之间连续数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1141年宋金和议确定了宋金之间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结束了长达十余年的战争状态,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边境出现了和平的局面。所以,宋辽的澶渊之盟和宋金和议都维持了相当时期的和平。
故选:B。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宋、辽、金的之间和议,把握和议的影响。
把握宋辽的澶渊之盟和宋金和议的内容及影响,分析和概况和议的共同影响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8.【答案】B
【解析】由材料“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可知,这说明了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1005年1月北宋与辽在澶州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每年银10万两、绢20万匹,史称“澶渊之盟”。宋辽订立的和议后,宋辽之间保持了一百多年的相对和平局面,促进了双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故选:B。
本题以“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为切入点,考查澶渊之盟的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辽、西夏和北宋并立和宋金对峙的相关知识。
9.【答案】A
【解析】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故选:A。
本题考查澶渊之盟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澶渊之盟的相关知识。
10.【答案】B
【解析】观察示意图可知,这是赵匡胤建立的北宋政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了宋朝,历史上称为北宋。辽建立于916年,辽的建立者是耶律阿保机。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1115年,女真族杰出首领完颜阿骨打统一了女真族各部,在会宁称帝,建立金。图中统一全国的政权是元朝,建立者是忽必烈。从图中可以看出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从民族政权并立到完成统一。B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宋、辽、西夏、金、元时期的时代特征相关知识,结合所学即可作答。
本题主要考查了宋、辽、西夏、金、元时期的时代特征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图示所包含的内容。
11.【答案】A
【解析】由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①“送礼”指的是北宋统治者缴纳的岁币以及绢帛,③“送礼”给宋朝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所以是其致命弱点之一,④“送礼”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边境安定,互市贸易往来。故①③④符合题意。②宋朝皇帝向两个游牧民族“送礼”的原因是战场上的失利表述不正确,如澶渊之战,北宋取得了胜利,但还是缔结了澶渊之盟。
故选:A。
本题以《全球通史》中的一段话为切入点,考查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的相关知识。
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的相关知识。
12.【答案】×
【解析】北宋建立后,为了收回幽云十六州,与契丹族建立的辽而不是女真族建立的金发生了多年的战争。宋辽战争长达25年,其目的在于争夺幽云十六州。宋太宗统一江南后,于979年灭掉北汉并进攻辽,双方大战于高梁河,宋军大败。986年,北宋再度北伐,又遭失败。1004年,辽攻宋,后双方签约言和。从此两朝和好达一百多年之久。
故答案为:×。
本题考查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即可作答。
注意识记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的相关知识。
13.【答案】√
【解析】1005年,北宋与辽签订澶渊之盟,规定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澶渊之盟虽然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双方的经济和文化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1044年,宋夏议和,订立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因此题干说法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
√。
本题以“澶渊之盟”与宋夏和约的作用为切入点,考查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
本题以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4.【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建立西夏,定都兴庆府。因此题干表述错误,应将女真族改为党项族。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西夏建立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西夏建立的相关知识。
15.【答案】【小题1】颜真卿。
【小题2】辽;澶渊之盟。
【小题3】西夏。
【解析】本题考查颜真卿、澶渊之盟、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的相关知识,注意对材料的分析与解读。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颜真卿、澶渊之盟、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的相关知识。
16.【答案】(1)据所学可知,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916年,阿保机称皇帝,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947年,契丹改国号为“辽”。
(2)由材料“1005年,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可知,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有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
(3)据所学可知,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但是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4)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今天我们各民族之间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相互尊重,相互帮助,促进共同发展。
故答案为:
(1)契丹。
(2)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
(3)①对于北宋来说,有政治屈辱、经济掠夺之弊,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但也赢得了政治安定。
②辽则大获其利,军事上体面撤退,政治上赢得主动,经济上得到实惠。
③对整个中华民族来说,则有利于民族和平共处,相互交流,促进了双方的发展和民族融合。
(4)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共同发展。
【解析】(1)本题考查了建立辽朝的建立者。考查基础知识。
(2)本题考查了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考查识记能力。
(3)本题考查了对澶渊之盟的评价。
(4)本题考查如何正确处理民族关系,考查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本题以宋朝时宋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为切入点,考查了辽宋之间的关系,重点记忆澶渊之盟的内容及影响及如何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认识。
17.【答案】【小题1】民族:吐蕃。史实: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或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赞普尺带珠丹)。表现:册封少数民族首领;任用少数民族人士担任朝廷重要官职;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等(答出两点即可)。
【小题2】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或者平等对待少数民族;对汉族和少数民族一视同仁)。
【小题3】事件:澶渊之盟。看法:澶渊之盟后,很长时间宋辽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但岁币加重了北宋百姓的负担(从两个方面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小题4】民族间有和有战,但政治,经济,文化不断交流融合,和平交往始终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解析】本题以三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唐朝的民族关系与友好交流的史实、宋朝的民族关系相关史实、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特点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的民族关系与友好交流的史实、宋朝的民族关系相关史实、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特点等知识。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