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按游览顺序写景的方法。
2.了解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3. 能把印象深刻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体会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起来描写景物的手法。
【教学重点】
了解金华双龙洞奇异的景象;能学习“孔隙”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学难点】
学习、体会孔隙的写法写一段话。
【前置作业】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苏州漫步(节选)》,把文章读得正确流利,试着理一理文章的游览顺序。
2.去家乡的著名景点走一走,看一看。或者借助视频、照片回忆你印象深刻的景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回顾顺序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有了大致的了解。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寻找写好游记的密码。
师:谁来说说我们上节课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生1:课文的开篇。 (游记要写清何时、何地、何事)
生2:用自己的话来说游览路线。教师完成板书部分。
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师:我们来看看课本上是怎么写的?课件出示。
生:齐读课本上表示顺序的重点语句。
2.师:大家看作者在写游记时,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的。(板书:依顺序)随着地点的转换还会用上一些连接词使语言表达更加丰富、具体。我们在写的时候也要注意避免单一的“从哪里到哪里就是哪里”的形式,而且课文是一边交代行程,一边介绍是什么地方,使得上下文更加连贯,过渡更加自然。(板书:巧过渡)
师:咱们一不小心就找到了两个写好游记的密码,就是依照一定的顺序,巧妙的过渡,这个密码管用吗?我们再验证一下。打开前置作业1.用2分钟的时间重温一下《苏州漫步》,看看它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些景点呢?用“ ”画出相关词句。
生自读,找顺序,齐声说答案。
红色框出来,学生读文段中连接词。
(入口走廊—涵碧山房—游廊—闻木樨香轩—小蓬莱—曲溪楼)
总结:你看《苏州漫步》也和叶圣陶先生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样,依照游览的顺序,巧妙过渡,移步换景,往往就能把游记写好。此外,写好游记还有其他的写作密码,我们一起来走进课文,看看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各有什么特点?
二、抓住特点,学习写法
请大家按照学习单的提示,小组合作学习,完成第一个练习。
小组展示交流,教师适时板书。
路上:美;洞口:宽;外洞:大;孔隙:窄;内洞:黑、奇、大。
师:作者在描写不同的地点的景物时都能准确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板书:抓特点。)
抓住景物的特点是写好游记的又一个密码。作者又是如何把这些特点生动形象的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呢?下面咱们以孔隙为例,再找一找写好游记还有什么密码?
三、学法迁移,自主探究
课件出示:
1.默读第5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边读边画出关键句,批注自己的感受,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师生点评,明确写法。
生:交流“小船句”。巧用设问,自问自答。通过写小船的小,写出了孔隙的小。
师:比较“是这样的小船。”“是这样小的小船。”
生:进出洞方式句。因为孔隙太小了,只能通过工人里外配合,所以才用这样的方式。
师:看呀!多小的孔隙呀,这是这种特殊的来回进出洞的方式,不仅说明了孔隙的小,而且也激发了作者的好奇心。再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
小结:作者对这些看到的进行直观描写,表现出孔隙的狭小。
生:“仰卧小船”句。我感受到从头到脚的身体部分都和船底有接触。
“没有一处不”双重否定句。
教师出示“贴”对比图片。读一读,做做动作,看看你又有哪些新的发现?
生:一个“贴”字体会到作者在狭小空间里的紧迫感受。说明仰卧的姿势没法再低了。
师:突出了孔隙的狭小、低矮。用词多么精准呀!我们也要学习在习作中巧妙运用动词来表达具体的感受。
生“昏暗—擦伤鼻子”句。由于孔隙的狭小而产生的挤压的感觉。一点都动不了。
师:我们要关注作者写作的细致之处,这些都是作者的真实感受。(板书:突感受)
明确:作者没有直接点明孔隙的窄小,而是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受,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了,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如果此时你是刚通过孔隙的游客,你会有什么感觉?
生:过了孔隙,我的全身各个部位终于能舒展开了。
生:心脏仿佛停止了跳动,终于过了孔隙,我也可以长长舒一口气了。
师:找一找这一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从表达方式上又发现了什么奥秘?
生:见到小船的小。(直观描写)自己通过孔隙的感觉(真实体验)
生:作者写的每一句话都是为描写“孔隙狭小”这一特点服务的。
师:在写游记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像作者这样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以及自己真实的感受写出来。请你仿照作者写孔隙的写法,写出自己印象深刻的一处景点的见闻和感受。
学生分享交流。
总结:想要写好游记,我们找到了哪些密码呢?
找到了写好游记的密码,相信大家在以后的写作中也能灵活运用。把咱们家乡的景点介绍给更多的人。
【板书设计】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依顺序
巧过渡
抓特点
突感受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