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件(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件(4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02 14:57: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学习目标:
1—2能够依据时序梳理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历程,认识中国赋役制度演变趋势,能够运用史实,阐述关税与个人所得税的起源,描述近代中国关税主权从丧失到收回的历程;描述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建立过程。
3—4能够组织运用史料,论述中国古代赋役制度产生的背景,认识赋役制度对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意义。能够搜集相关资料,运用基本史实,阐述中国关税制度的变迁,能够认识关税自主的重要性,能够辩证的认识新中国实施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作用。
目 录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01
关税
02
个人所得税
03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赋役制度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一种特殊分配关系,其目的主要是借以维持庞大的军队与官僚系统,并以此维持其统治地位。
税:以人丁为主的人头税;
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
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
其它杂税。
役:以丁男为主的徭役和兵役等。
(1)西周的贡赋制度
西周分封制下贡赋制度——诸侯的义务:缴纳贡赋;为王室服役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劳役地租
役重于赋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1、先秦时期的赋役制度
(2)春秋战国时期——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等。
①含义:“相地而衰征”,是指根据土地多少和好坏征收赋税。
前594年“初税亩”是指无论公私田,按亩数实数收税。
②影响: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形成;促进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向封建生产关系转变;是中国古代土地税的开端。
汉朝:口赋(7—14)、算赋(15—56、商人和奴婢加倍)财产税(车船税、算缗、税民资等)。
2、秦汉时期的赋役制度
编户齐民: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
田赋
秦朝:税率极高,地产三分之二。
汉朝:休养生息、税率降低(十五税一、三十税一)。
人头税
(口赋、户赋、算赋)
秦朝:极重。
徭役
更卒:在本郡或本县,修筑城垣、道路、河渠、宫室以及运输粮食等;一个月。
正卒指到郡国和京城服兵役;两年。
戍卒指到边塞屯戍;一年。
认识:统治者的横征暴敛、苛捐杂税是其衰亡的重要原因;广大农民不堪忍受沉重赋税是导致其进行战争、起义的重要因素;统治者减免租税以缓和社会矛盾,进而出现治世。
“御中發徵,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曰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水雨,除興。
--------《秦律,云梦睡虎地竹简》
发闾左谪戍渔阳--------失期当斩
----------《 史记 陈涉世家》
朝代 赋税内容 征收概况 征收标准
隋朝
唐前期
唐后期
两税法
按田亩征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
以土地、资本为主
根据教材概括隋唐赋税的基本内容
3、隋唐时期的赋役制度
租调制
人丁
人丁(不分男女,年龄区别)
以庸(绢布)代(徭)役,推行基础是均田制
租庸调制
3、隋唐时期的赋役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
发展演变:北魏开始;隋朝沿用;唐朝发展为租庸调制
经济基础:均田制
指导思想:轻徭薄赋
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絁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
——《旧唐书.食货志上》
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
调为户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
庸是纳绢代役。服徭役期间,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
保障了政府财政收入;以庸代役保证农民生产时间,促进农业发展和隋唐的强盛。
作用:
由租调制到租庸调制的转变,标志着从劳役地租到实物地租转变,是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
(1)租调制、租庸调制
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
①原因:
a、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推行,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b、为解决财政困难,实行两税法。
②实行: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2)唐中期:两税法
③内容:
财政原则:量出制入。中央根据财政支出先做预算,定出总税额,再分配到各地征收,
3、隋唐时期的赋役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
课税主体:不区分主户和客户,一律以当时居住地登入户籍,缴纳赋税。商人也要交税。
课税标准: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
纳税期限:每年分夏秋两季征收,“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
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但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其后国家侈费无节,而大盗起,兵兴,财用益屈,而租庸调法弊坏。
——《新唐书·食货志》
(2)唐中期:两税法
3、隋唐时期的赋役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
积极性:
④评价
A、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缓和社会矛盾。
B、两税法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C、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有利于改变贫富不均的现象。
D、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E、两税法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两税法的弊端
材料: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沒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
—《白居易集》卷2《重赋》
材料:臣出使经行,力求利病。窃知渭南县长源乡本有四百户,今才一百余户。……其他州县,大约相似。访寻积弊,始自均摊逃户。凡十家之内,大半逃亡,亦需五家摊税。似投石井中,非到底不止。 ——陆贽
材料:定税之数,皆计缗钱。纳税之时,多配绫绢。往者纳绢一匹,当钱三千二三百文;今者纳绢一匹,当钱一千五六百文。往输其一,今过于二。
—陆贽
统一税额取消、人口流动不受限制,各地税负轻重不均
政府加征杂税,百姓负担更重
以货币征税,商人易随意指定物价
结果:土地兼并、贫富差距扩大,两税法名存实亡
朝代 赋税内容 征收概况 征收标准
宋朝
元朝
根据教材概括宋元赋税的基本内容
4、宋元时期的赋役制度
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王安石变法)
百姓纳钱
政府募人
沿袭租庸调和两税法
丁税、地税
夏税、秋粮
土地财产
混乱
①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
②除了征收类似唐朝的庸一样的代役金外,还经常再派发各种徭役。
③北宋中期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
4、宋元时期的赋役制度
(1)宋朝
①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在北方叫“丁税”“地税”,在南方叫“夏税”“秋粮”。
②在税粮外又有前朝没有过的“科差”,按户之上下征收丝和银两。
(2)元朝
朝代 赋税内容 征收概况 征收标准
明初
明后期
清朝
根据教材概括明清赋税的基本内容
夏税、秋粮,江南地区“金花银”
赋役合并、一概折银、 计亩征银、量出制入
一条鞭法
米麦实物
土地财产
以土地为主
摊丁入亩
康熙“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雍正“摊丁入亩”
土地
5、明清时期的赋役制度
①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
②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
5、明清时期的赋役制度
(1)明前期
(2)明后期:一条鞭法
①背景:商品经济发展;白银流通量增加;土地兼并及统治危机。
②内容: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即不但赋税折银征收,而且役也改由丁、田共同承担,折成银两,统一征收。政府所需的役,由政府从税银中拿出一部分统一雇人。
材料1:一条鞭法” 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大大简化了征收手续,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实行这种办法,解除了无地农民劳役负担,提高了有田农民农耕积极性,稳定了农业生产。同时,把徭役改为征收银两,农民获得了较大的人身自由,给手工业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没有土地的工商业者可以不纳丁银,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明政府财政经济状况也有不少改善。
——《张居正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材料2:一条鞭法…但在另一方面,当时中国民间极度缺乏白银,流通的是铜钱,而官方两税收的是白银。民间只有在交税的时候才会将铜钱折算成银子,所以要在缴纳两税的时候集中向商人兑换,而商人借此将银价抬高。
——《中国赋税史 张居正改革》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简要评价一条鞭法。
(1)积极:
①简化手续降低成本;
②减轻农民负担,有利农业发展;
③农民获得人身自由,促进工商业发展
④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2)弊端:用银缴纳,遭受商人盘剥
(3)地位:上承唐朝两税法,下启清朝“摊丁入亩”;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
③影响
赋役征银,推动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和小农与市场的联系。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一条鞭法是在清查土地和丁产的基础上实行的,扩大了负担面,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均赋均役的作用,同时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取消了力役。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农民获得了较大的自由,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简化了税制,使收入更加稳定可靠,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贪污腐败,中饱私囊。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规定以康熙五十年全国的丁数为准,此后达到成丁年龄的,不再承担丁役。
清朝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照帝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称“盛世滋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即位后,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赋中,称“摊丁人亩”。
清朝雍正帝时期,全国人口总数开始爆发性增加,并正式突破了“一亿大关”,这都是与实行“摊丁入亩”密不可分的。
(3)清朝时期:摊丁入亩
意义:摊丁入亩废除了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人头税,表明封建国家对人民的人身控制松弛;避免了隐秘人口现象及促进了人口的增长;有利于商品经济及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减轻了无地或少地农民的负担,有利于经济恢复与发展;税制的简化,有利于政府的征收。
朝代 制度 特点 发展趋势
秦 田赋、人头税、徭役 泰半之赋
汉 编户制度 舍地而税人
魏晋 租调制 与均田制配合
唐朝 初期 租庸调制 纳庸代役
晚期 两税法 财产税为主;量出为入;简化名目,扩大收税对象;
宋 募役法 官府募人代役
明 一条鞭法 简化名目;用银两收税
清 摊丁入亩 废除人头税
1.征收标准:
2.赋役形式:
3.征收种类:
4.征收时间:
人丁为主 土地财产(田亩)为主
直至取消人头税。(以两税法为标志)
劳役地租为主 实物为主 货币为主
(以两税法和一条鞭法为标志)
繁杂 简单
(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不定时 基本定时
(以两税法为标志)
【归纳】
1、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趋势
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
由必须服徭役、兵役到可以代役
5.人身依附关系
6.征税内容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趋势和特点。
1.趋势
(1)赋役标准:随着封建统治者对民众人身控制的逐渐松弛,收税标准从以人丁为主向以土地为主转变,这一转变以唐朝两税法的实施为标志。
(2)赋役形式:随着封建经济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走向发达,赋税形式由以实物为主向以货币为主转变,这转变以明朝一条鞭法的推行为标志。
(3)赋役种类:历代赋役改革往往把各种杂税合并起来,统一征收,赋役种类由繁杂向简单转变,如唐朝两税法明朝一条鞭法等赋役改革。
2.特点
(1)循序性:赋役制度改革步步相接、前后相承,很少有移植外国制度而骤然转折的现象,完全根据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2)反复性:赋役制度演变不是直线式的,在某个时期、某一税种方面,尚有消失之后复出的现象,这是因为社会动乱、军阀割据少数民族统治者人主中原等造成了旧的赋役制度沉渣泛起、僵而不死。
(3)差异性:中国各地区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反映在赋役征纳上就是“任土作贡”原则和征纳期限不同;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也引出赋役负担不平衡问题。
2.对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认识
①从总体趋势看,税制改革大都围绕着税制的公平、简化方向进行;
②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实质是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
③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松弛是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必然结果;
④用银两收税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反映;
⑤随着王朝兴衰,赋税制度相应地一次又一次从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到“民力殚残”,直至王朝崩解;
赋税改革的根本目的都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维护统治。
关 税
海关代表国家,依据国家的关税政策、税法及进出口税则,对进出关境的物品征收的税,称为“关税”。
1、古代关税的起源——最早出现在西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早期关税制度的特点。
①政治军事功能第一,后延伸出财政功能;②属于通过税;③国内税和国境税并存;④中国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
二、关税
2.近代关税自主权的丧失
(1)表现:
①《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此后的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进一步强化了西方列强的协定关税权,根据这些条约和片面最惠国待遇规定,中国失去了自主调整税率的权力。——由自主关税进入到协定关税时代
②掌管中国国境关税的海关大权长期把持在列强手中——海关税务司长期由外国人担任。
国内税与国境关税并立 废止国内关税、单一征收国境关税
(中国1937年废除国内关税,实行统一的国境关税)
2、近代关税自主权的丧失
应纳进出口货税饷费,均以秉公议定则例。
——《南京条约》
1863年-1908年任
中国海关总税务司
赫德曾担任晚清海关总税务司达半个世纪之久代表列强把持我国海关大权,在任内创建了税收、统计、浚港、检疫等一整套严格的海关管理制度和现代邮政系统。
“盖自关税协定制度成立以来,以进口税率之低,外国纷纷以其过剩制品输入我国而莫之能御,因以造成外商垄断之势力。而同时以出口税之不能免除,致应奖励对外贸易之物品,亦不能免税,此出口贸易之不能发达也。”形成不但不能保护国货,反而处处有保护洋货压迫国货之倾向。
——《晚清关税制度的变迁及其影响》
根据材料说明近代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带来的影响。
鸦片战争后国门洞开,关税起不到保护本国产业的能力,自然经济受到冲击,资本主义萌芽被破坏,一些行业甚至遭到毁灭性打击。
1927年
1928年
1930年
7月20日发表《国民政府布告》,宣布关税自主。并公布国定《进口税暂行条例》《裁撤国内通过关税条例》《出厂税条例》。
6月15日颁布《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对外宜言》;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外交部关于重订新条约之宣言》;
7月25日《整理中美两国关税关系之条约》;
11月分别于15日与挪威,22日与比利时,27日与意大利签订新的关税条约;
12月7日,颁布《海关进口税则》;
12月12日与丹麦,19日与葡萄牙、荷兰,20日与瑞典签订新的关税条约;
12月20日《中英关税条约》。
5月6日《中日关税协定》
南京国民政府
基本实现关税自主
3、近代中国为收回关税自主权的努力
5月4日,政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及其实施条例并于当月16日起实施。这标志着一百多年来,中国拥有了第一部独立自主、有益于国计民生的关税税则。
1951
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强化了关税制度的法制化建设。
1985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国务院据此重新修订发布了关税条例,进一步完善了关税的基本制度。
1987
4、新中国成立后关税制度
个人所得税
以个人取得各项应税所得为征收对象的一种税。
1、起源:1799年,英国开始试行差别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
2、民国时期:1914年,北洋政府制定所得税条例,未实施;
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
3、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
1980年,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
三、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2018年10月1日起,我国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到了5000元。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4、个人所得税的不断发展
史料阅读
第二条下列各项个人所得,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
(一)工资、薪金所得;
(二)劳务报酬所得;
(三)稿酬所得;
(四)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五)经营所得;
(六)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七)财产租赁所得;
(八)财产转让所得;
(九)偶然所得。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2018年修正)
结合材料思考: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意义?
1、增加财政收入;
2、调节收入分配,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
3、有助于培养和增强公民的纳税意识。
【课堂练习】
1、唐代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与这一现象构成因果关系 的是
A.两税法的推行 B.均田制的实施
C.曲辕犁的推广 D.人身控制增强
2、780 年,唐朝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 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据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
A.抑制了土地兼并
B.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C.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标志着征税依据由人丁转为财产
3、自内战开始,共和党一直把保护关税作为政策核心;1890年国会通过《麦金莱关税法》,把进口关税平均由38%增至50%;1897年国会又通过了《丁利关税法》,其规定的关税率高于《麦金莱关税法》。美国这种政策
A.影响了美国经济发展 B.保护了美国的民族工业
C.呼应了英国自由主义 D.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4、关税是政府在国境关口向进出口商人征收的税。 下列对“英国关税收入占国家财政总收入” 图的解读, 最准确的是( )
A.关税收入上升导致经济出现衰退
B.工业革命时期关税收入保持稳定
C.《权利法案》 颁布阻碍了关税收入
D.自由贸易政策有利于增加关税收入
课堂小结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秦汉:田赋、人头税、徭役
隋朝:租调役
唐朝:租庸调制、两税法
宋朝:募役法
元朝:税粮、科差
明朝:一条鞭法
清朝:摊丁入亩
关税:概念、起源、分类、发展完善
个人所得税:概念、起源、发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