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量一量、摆一摆、算一算等实验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应用这关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2、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各准备几根长短不等的小棒、直尺、探究报告单。
一、复习旧知
本环节设计首先复习任意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大小比较,在复习中让生体会“任意”一词的意思,同时为新授中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的比较做铺垫,让生体会到方法的迁移。
例 下列两组数,请比较任意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的大小。
4 5 7
2 8 6
接着复习什么是三角形?使学生认识到两点:一是三角形的三条线段要首尾相连,即不能断开,也不能交错,这既是对三角形定义的进一步体验,也是为后面围三角形积累活动经验;二是产生认知冲突,并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从而产生探究的欲望: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究竟与什么有关 有怎样的关系
二、情境导入
多媒体出示小明上学路线和三个地点,配合和课件演示,提问:小明从家到学校有几种走法?哪种最近?为什么?要研究哪种走法最近就是要研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从而揭示课题。
三、合作探究:这个环节设计了两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任意选择三根小棒围一围,记录哪些数据的小棒可以围成三角形。那些不可以围成三角形。在引导比较、交流分享中,探寻“能”和“不能”的原因。
第二个活动:探究发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并验证规律的普遍性。
交流时主要围绕这几个问题展开:
1、能围成三角形的有几组 比较这时三根小棒的长度关系,你们有什么发现
2、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有几组 比较这时三根小棒的长度关系,你们有什么发现
交流时,重点放在“此时三根小棒的长度存在怎样的关系”上。
3、在比较中深刻理解规律。
(1)学生通过比较、讨论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引导理解“任意”的意思。
(3)、如果脱离数据,你觉得结论还会成立吗?交流这个问题时,教师可以借助课件的动态演示,来进一步理解能和不能围成的原因。
四、巩固运用,检测目标
巩固检测环节,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运用所学规律判断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
(2)解释生活中数学现象。
第二层次是拓展应用:
有两根长度分别为 12分米和 8分米的木料。
(1)用长度为 3 分米的木料与它们能围成三角形屋架吗?为什么?
(2)用长度为 10分米的木料与它们能围成三角形屋架吗?为什么?
(3)要能围成三角形屋架,第三根能用的木料的长度范围是什么?
五、回顾总结、多元评价
不知不觉,这节课已经接近尾声。回顾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你的收获是什么?
《三角形三边关系》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以及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有关平面图形的知识,也积淀了一定的关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并且具有一定的开展数学活动的经验与策略。因此教学中我很注重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展开教学,通过动手操作实验、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数学规律,亲历体验数学、感悟数学的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和数学的魅力,较好完成了本节课的预期目标。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反思本节课的课堂教学:
(一)、突显主体,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亲历“猜想—验证—结论”的数学过程,同时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方法的迁移。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导入部分要研究哪条路线进就是要研究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三根小棒代表三角形的三条边,是不是任意三根小棒一定能拼成三角形呢?三角形三条边那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这样很自然地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后面的新课做了铺垫。二是合作探究部分:学生用手中的学具(小棒)按要求操作,看看三条线段能否围三角形,并且做好记录。这个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自主参与的平台——动手操作、观察比较、讨论交流、抽象概括,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数学知识的探究者、发现者,在此基础上观察、发现、比较,从而得出结论。
(二)、科学处理,动态呈现,让教材“活”起来。新课程论主张:“用教材教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教师不应只是被动的课程执行者,而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为此我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合理取舍,科学整合,适当延伸。改变青岛版教材的呈现形式变成人教版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和引发数学问题的情境,给学生营造浓浓的探究氛围,为学生搭建广阔的探究平台,促使学生积极地去进行探索,使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富有个性。本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跳出教材,设计了用小棒围三角形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在用小棒围三角形的学习活动中,产生思维冲突,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而对于书上的生活情境主题图——“小明上学问题”,我巧妙地调整到检测应用环节,同样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价值;同时把“三角形三边关系”进行适当的拓展与延伸,在学生较好地理解掌握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及三角形中,第三边长度的取值范围等知识,以达到对教材的整合拓展的目的。
(三)、关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创设融洽的学习氛围。本节课我比较注重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氛围,同时还注重用激励式的语言评价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课堂结束之际,我有设计了:谈谈你的收获,评价自己和同伴这一环节,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结果和过程,公平公正对同伴作出评价,汲取他人之处,弥补自我不足,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对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况让生举的例子太少
(2)时间分配上欠合理,复习时间有点长。
(3)对学情了解不够清楚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自己将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努力进行改进,同时,也恳请在座的的各位教育同仁,多多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来帮助我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