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半部《论语》治天下”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成书于战国前期,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
由
点
求
赤
侍坐:在尊长近旁侍奉
1、称名:由,诲女,知之乎?
2、称字:男子加冠、女子及笄时所取
3、称号:本人所取,六一居士
4、称斋名:聊斋先生(蒲松龄)
6、称籍贯:韩昌黎
5、称谥号:岳武穆
7、称官名:杜工部
尊对卑
卑自称
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
1—2段:写孔子向学生问志
3—13段:四位弟子述志
14—21段:孔子评志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无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状语后置句
于
不要
宾语前置句
有人
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
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夹处
施加,施用
军队
状语后置句
接续
饥荒
治
等到
合乎礼仪的行事准则
夫子哂之。
微笑
“求!尔何如?”
宾语前置句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
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
礼乐,以俟君子。”
或者
至于
等待
纵横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
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否定判断
胜任,能做到
兼词,于是
或者
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
“异乎三子者之撰。”
名作动,弹奏
同“稀”,稀疏
起身,站起来
才能
状语后置句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何妨,有什么关系呢?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
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风乎舞雩,咏而归。”
同“暮”,农历三月
定
成年人
名作动,吹风
状语后置句
沂水舞雩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叹息的样子
赞同
同义复用
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
1—2段:写孔子向学生问志
3—13段:四位弟子述志
14—21段:孔子评志
Q1.四位弟子志向为何?
子路(由)
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求)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可使足民。
公西华(赤)
宗庙之事,如会同,可为小相。
曾皙(点)
春游图
侧重强国
侧重富民
侧重礼治
天人和谐、社会太平
Q2.四位弟子性格如何?如何刻画的?
子路(由)
鲁莽轻率、自负理想
冉有(求)
谦虚退让、敦厚有礼
公西华(赤)
谦逊有礼、娴于辞令
曾皙(点)
高雅洒脱、从容淡定
(神态、动作)
(语言)
(语言)
(语言、动作)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名作动,留在最后
那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相当于“罢了”
曰:“夫子何哂由也?”
为什么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治理
谦让
所以,因此
“唯求则非邦也与?”
语气词,用于句首,无实义
语气词,表示疑问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怎见得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什么
做
谁
Q1.孔子对四位学生志向的态度是什么?
子路(由)
其言不让
冉有(求)
肯定其志
公西华(赤)
鼓励认可
曾皙(点)
吾与点也
Q2.孔子为何赞同曾皙的观点?
曾皙
春游图
孔子
社会大同
社会太平、天下归仁
Q3.结合全篇,孔子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平易近人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循循善诱
了解学生
教学民主
因材施教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居则曰:“不吾知也”
亦各言其志也。
分别点评
常见疑问代词:
指人的:谁、孰
指物的:胡、何、奚、曷、盍
指处所:安、焉、恶
也:
1.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判断或肯定。
2.语气词,用在因果句末,表示解释。
3.语气词,用在句末,常与“何”等词相应,表示疑问。
4.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的舒缓或停顿。
作业:
1.背诵全文
2.整理Q3答案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