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5.《雷雨(节选)》 课件(8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5.《雷雨(节选)》 课件(8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1 15:01: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6张PPT)
4
3
2
1
了解作家曹禺及作品《雷雨》。
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
通过品味人物语言,探测人物的内心世界,分析人物的性格 。
分析冲突的焦点,进而探究作品的艺术魅力。

习目标
文体
文体知识
文体知识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
在西方,戏剧即指话剧。
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
戏剧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的。
此处实指剧本,是一种文学体裁
文体知识
悲剧
往往反映社会生活中的重大矛盾冲突、展示善恶两种社会力量的严重斗争。
主要表现主人公所追求的理想、所从事的事业,由于邪恶势力的迫害及本身的过错而不能实现,并以其悲惨遭遇或自身毁灭引起人们的怜悯、同情、悲愤、崇敬。
基调庄重,气氛严肃。
喜剧
以讽刺、幽默为特点,以揭露、嘲笑社会生活中的落后丑恶现象,从而肯定歌颂美好事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戏剧。
又称“悲喜剧”,兼有悲剧和喜剧两种因素,能够反映悲喜等思想感情的复杂变化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的一种戏剧。
正剧既可表现重大、严肃的社会事件,也可以表现富有社会意义的日常生活;既有对正面人物的歌颂,又有对反面人物的批判。
正剧
话剧三要素
舞 台 说 明
帮助导演和演员掌握剧情,为演出提示的一些注意之点的有关说明的叙述和描写的语言。
内容有关于时间、地点、人物、布景的,有关于登场人物的动作、表情的,有关于登场人物上场、下场的,有关于“效果”的,有关于开幕、闭幕的等等。
戏 剧 冲 突
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
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表现阶级之间和阶级思想的矛盾冲突,有些冲突也表现为先进与落后、进步与保守的矛盾冲突。
戏剧冲突应比生活矛盾更强烈,更典型,更集中,更富于戏剧性。
人 物 台 词
剧中人物的语言,性格化的,富有动作性的,即人物的语言是是同他的行动联系在一起的。
台词的表现形式有对话、独白、旁白(登场人物离开其他人物而向观众说话)、内白(在后台说话)、潜台词(登场人物没说出来的语言,而是用表情表现出来的言外之意)等等。
四幕话剧(三一律原则)
——集中场景
——集中时间
——戏剧冲突
集中的地点
集中的时间
集中的事件
关于“幕”与“场”
幕,即拉开舞台大幕一次,一幕就是戏剧一个较完整的段落。
场,即拉开舞台二道幕一次,它是戏剧中较小的段落。
三一律是西方戏剧结构理论之一,是一种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它是古典主义戏剧的艺术法则,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
第贰章
知人论世
作者
走近曹禺
曹禺,原名万家宝,萬上下拆为“草禺”,因“草”不是姓,故取谐音字“曹”,两者组合而得“曹禺”。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之一,与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齐名。
1910年生于天津一个官僚家庭,自幼随继母看戏,培养了最初的戏剧情结。
1922年入南开中学,参加“南开新剧团”,1925年开始演戏。
1928年升入南开大学政治系,第二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开始广泛涉猎西方戏剧名作。
曹禺从1929年开始酝酿人物、构思剧本,到1933年最终完成了《雷雨》的创作,前后用了五年时间。次年,在《文学季刊》第一卷第三期正式发表。虽然它是曹禺的第一部话剧,但一炮打响,震动文坛,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被认为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
作者当时23岁,他从自己青少年时期熟悉的社会圈子中,在常见的始乱终弃乃至乱伦的社会现象中,提取出《雷雨》的题材,开掘出具有时代特点的社会悲剧。
走近曹禺
曹禺完成处女作《雷雨》后,继而又发表了《日出》(1936)、《原野》(1937)。
  他的三部曲,犹如一道道的丰碑,矗立在中国的剧坛话剧发展上,特别是话剧文学上的奠基上,从而决定了曹禺在中国地位。
他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成就最高的剧作家,是中国现代戏剧的泰斗,被誉为“现代戏剧之父”“东方的莎士比亚”。
  解放后,长期担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为历史剧《胆剑篇》(1961年)和《王昭君》(1978年)。
走近曹禺
第肆章
雷雨介绍
文本
作品
走近曹禺
《雷雨》是一部不但可以演,也可以读的作品。 ——巴金
《雷雨》的社会影响
《雷雨》一问世就引起了中外作家和观众的重视。当时避居日本的郭沫若,称赞它“的确是一篇难得的优秀的力作”。
1935年初,《雷雨》首次被搬上日本舞台,演出盛况空前,不久,它又被译成日文。
茅盾后来也说:“三十年代末,《雷雨》在上海演出,震惊剧坛。”
剧作在一天之内集中写了周鲁两家历时三十年的生活史。三十年前作少爷的时候,为迎娶一位富家小姐,遗弃了为他生下两个儿子的婢女梅侍萍。长子周萍留在周家,而侍萍怀抱次子大海,投河遇救,后嫁与鲁贵,生下女儿四凤。
周家后来从无锡迁居北方某大城市,周朴园又娶繁漪为妻,生下儿子周冲。他们与鲁家共居一地。鲁贵与四凤在周家帮佣,大海在其生父周朴园的煤矿上当工人,但两家各不相知,然后发生了一系列的事。
剧情总括
剧情简介
20世纪初期,某个闷热的夏日,在中国北方城市的一幢豪华住宅内,庞大的住宅,只住着某矿山董事长周朴园,还有年轻的续弦夫人蘩漪、儿子周冲和前妻生的长子周萍。
周朴园的专横及长期的孤寂生活,使封闭在宅内的蘩漪几乎闷死、枯死。和她年龄相差无几的周萍对她表示了同情和爱慕,这使蘩漪犹如得到了雨露的滋润,重新有了生气。
但周萍慑于父亲的威严,耻于这种乱伦关系,对蘩漪逐渐疏远。怯懦、自私的周萍又与婢女四凤产生了恋情。出于嫉妒,又不甘忍受周家两代人的欺凌,决心报复,她解雇四凤并让其母鲁妈接走。
剧情简介
而蘩漪与周朴园所生的小儿子周冲是一个具有新思想的新青年,主张自由平等。对四凤产生了特别的好感,想和四凤一起去上学,过全新的生活。
在外省帮佣的鲁妈再次来到周家,鲁妈正是30年前被周朴园引诱为他生了两个儿子,而后又被遗弃的侍女侍萍。她是周萍的生母,而被她带走的儿子鲁大海又正在周朴园的矿上做工,作为罢工工人的代表,正准备与周朴园进行谈判。
鲁妈在客厅与周朴园不期而遇。交谈之中,周朴园得知鲁妈竟是三十年前遭自己抛弃而自杀的梅侍萍,不禁愕然,惶恐不安。他给鲁妈一张支票以赎前罪。鲁妈撕碎了支票后,拖着四凤回家。她要四凤发誓“再也不见周家人,否则就遭雷电劈死”。
作为罢工工人的代表鲁大海冲入周公馆的客厅,指责周朴园不答应工人的合理条件,揭露周朴园发家的罪恶历史。周萍听到鲁大海对父亲的指责,竟在侍萍的面前动手打了鲁大海。
当夜,周萍翻窗潜入四凤房内,被鲁妈发现。四凤跪着祈求母亲,自己已怀身孕。鲁妈顿觉天旋地转,最后她还是同意周萍带四凤远走高飞,无论生死永不准回来。于是四凤尾随着周萍到周家,正欲离家出走,被蘩漪发现、阻挠。
  蘩漪唤出周朴园和二少爷周冲等人,当面揭露周萍与四凤的关系,并指着匆匆赶来的鲁妈和鲁大海,叫周萍认母、 认弟。周朴园不明缘由,以为往事暴露,无奈之下当场承认鲁妈确是周萍的生母。
此时,周萍、四凤方知他们竟是同母异父的亲兄妹。四凤哭着冲出客厅 ,室外雷雨如注,花园里四凤和追寻而来的周冲相继触电身亡。屋里传来一声枪响,周萍绝望自杀了。善良的鲁妈痴呆了,绝望的蘩漪疯了,倔强的鲁大海出走了。
四凤触电自杀了;
周冲为救四凤也触电身亡;
周萍开枪自尽;
繁漪疯了;
侍萍呆痴了;
周朴园孤苦伶仃了;
剧作就在一天之内集中写了周鲁两家历时三十年的各种恩怨情仇。
鲁大海出走;
鲁贵
周公馆管家、侍萍丈夫,48岁。
剧中人物关系
周朴园
某煤矿公司董事长、侍萍前夫,55岁。
侍萍
鲁贵妻、周萍和鲁大海生母,47岁。
鲁大海
周朴园、侍萍次子,工人,27岁。
四凤
鲁贵与侍萍之女,使女,18岁。
周冲
周朴园、繁漪之子,17岁。
周萍
周朴园、侍萍长子,28岁。
繁漪
周妻,35岁。
四凤
剧中人物关系
鲁贵
周朴园
侍萍
鲁大海
夫妻
旧情人
夫妻



兄妹
情敌
兄弟
主仆
主仆情人
情人
周冲
周萍
繁漪
亲兄弟
情敌
喜欢
了解《雷雨》,完成30年情节表格
时间 地点 事情
三十多年前 无锡
三十年前除夕 无锡
三十年来 外乡
三十年来 周公馆
从前 哈尔滨
最近 矿上
时间 地点 事情
三十多年前 无锡
三十年前 除夕 无锡
三十年来 外乡
三十年来 周公馆
从前 哈尔滨
最近 矿上
周朴园与侍萍相爱,生了两个儿子(老大周萍,老二鲁大海)。
周家为娶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为媳,逼侍萍出门,侍萍投河自尽,被人救活。
侍萍流浪外乡,讨饭,缝衣服,当老妈子,在学校里伺候人,嫁过两次,与鲁贵生有四凤。
周朴园总记得侍萍的生日,为纪念侍萍,保留着侍萍喜欢的家俱,保留着总是关窗的习惯。问过许多人,派人到无锡打听侍萍的下落。四凤在周家做工,与周萍相爱。周冲也喜欢四凤。
周朴园包修江桥,故意叫江堤出险,淹死了两千二百个小工,每个小工的性命扣下三百块钱。
工人罢工,矿上警察开枪打死三十个工人。周朴园收买工人代表,签定复工合同。开除鲁大海。
方法
戏剧冲突
戏剧鉴赏方法
①把握戏剧冲突
②分析人物形象
③揣摩戏剧语言
戏剧中的矛盾冲突
冲突离不开矛盾,但不等于矛盾。矛盾只有通过外部形式表现出来,发生了对立双方的摩擦、争执、撞击,才称之为“冲突”。
戏剧要在两三个小时内,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必须把矛盾集中起来,达到紧凑、尖锐、紧张、激烈的程度。所以,有人说,“戏剧就是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创作剧本必须展示冲突,阅读剧本必须把握冲突。把握了戏剧冲突,也就牵住了全剧的“牛鼻子”。
戏剧中的矛盾冲突
戏剧中的矛盾冲突
一、矛盾冲突的性质和特点
1.矛盾冲突的性质
(1)人与人的冲突(有人称之为外部冲突)。如《雷雨》中封建家长周朴园和蘩漪的不同动机,构成阶级、家庭的冲突。
(2)人物内心的冲突(有人称之为内部冲突)。在《雷雨》中,四凤和周萍都是侍萍的亲生骨肉,要侍萍答应他们的结合,她是既难同意,又无法道出真相的。儿女的要求使她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使她在内心深处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3)人物与环境的冲突。这种环境,既指自然环境,也指社会环境。《茶馆》展示了维新运动失败后、北洋军阀混战之时和国民党统治时期这三个不同历史阶段中人与社会环境的冲突。
戏剧中的矛盾冲突
一、矛盾冲突的性质和特点
2.矛盾冲突的特点
(1)尖锐激烈:在戏剧中,一些平淡的矛盾往往被组成有声有色的冲突,由于矛盾的双方都有足够的冲击力,冲突的最后爆发是格外强烈的。
(2)高度集中:戏剧冲突是在既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表现社会矛盾。
(3)进展紧张:戏剧冲突必须是扣人心弦、波澜起伏的,使观众一直处于紧张和期待之中。
(4)曲折多变:戏剧冲突往往是曲折复杂、变化多姿的。
戏剧中的矛盾冲突
二、如何把握戏剧冲突
1.了解戏剧情节,把握戏剧冲突。社会矛盾往往有一个发生、发展、激化和解决的过程,戏剧冲突也是如此,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戏剧冲突都有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因此,我们可以从情节的推进入手进行分析。
2.抓住主要事件,体察细微之处。要把一场戏分解为若干小单位,进行微观把握,省去不重要、交代性的情节,仔细研究主要事件、主要场次的描写,最后把各个场面组合起来,作综合分析。
戏剧中的矛盾冲突
二、如何把握戏剧冲突
3.理清人物关系,把握矛盾冲突
在戏剧冲突的过程中,可以看到人物的思想性格、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纠葛,看到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是什么性质的、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等的不同,本来就存在着矛盾冲突。戏剧中的矛盾冲突就是在诸如此类的矛盾冲突中提炼出来的,但是它更集中、更尖锐。要想把握戏剧的矛盾冲突,更深刻地认识作品的思想内涵,必须先理清人物关系。
戏剧中的矛盾冲突
二、如何把握戏剧冲突
4.分析冲突性质,把握戏剧主题
戏剧冲突的实质是性格冲突,作者把人物放在尖锐的冲突中,特别是从人物性格(指人物的世界观、阶级立场、政治观点、道德品质、思想感情、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多种因素)的相互“抵触”来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因此,要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把握戏剧的主题,应从分析冲突入手。其方法是分析戏剧一共写了多少冲突,哪些是主要冲突,以及引起各种冲突的原因等。
三、紧扣戏剧冲突,分析人物性格
和小说不同,戏剧主要通过富有动作感的人物对话来推动情节发展、展现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戏剧主题。那么,如何鉴赏戏剧中的人物形象呢?
1.联系相关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戏剧作品中人物的言行串联成情节的链条,通过分析相关的情节,能够帮助我们直观地鉴赏人物形象。
2.通过比较分析,把握人物性格
比较是显示人物特征的重要手段,通过类比、对比,分析出人物的共性、个性以及特殊之处。
戏剧冲突
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
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
思考:主要矛盾是什么?
选文部分矛盾冲突主要有?
剧作特色
四幕剧《雷雨》的剧情发生在一天之内,即从上午到午夜两点;舞台背景只有两个,周家的客厅和鲁家的住房。全剧集中表现出两个家庭和他们成员之间前后30年的错综复杂的纠葛,写出了封建专制家庭不合理的关系所造成的罪恶和悲剧。
《雷雨》遵循“三一律”,又突破“三一律”
时间集中:一天
地点集中:鲁家,周家
事件集中:周家内部及与鲁家的矛盾冲突
冲突集中:爱情冲突、阶级冲突
课文探讨
两场戏中矛盾双方分别是谁?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两场戏的主要情节分别是什么?
《雷雨》共四幕,本课节选自《雷雨》第二幕,共两场。
快速浏览课文,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展示
第二幕 周、鲁两家的冲突。
第一场:周朴园同鲁侍萍的冲突
第一层:周朴园认出鲁侍萍的经过
第二层:周朴园认出侍萍后的态度
第二场:周朴园同鲁大海的冲突
重逢
斗争
相遇述旧怨
相认生新恨
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
矛盾焦点:三十年生死恩怨、爱恨情仇
第1层:相遇述旧怨
第2层:相认生新恨
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发展过程,集中、鲜明地体现在周朴园对侍萍情态的变化上。
旧情人相见相遇述旧怨
鲁侍萍究竟想不想与周朴园相认?
时隔三十年,周朴园已认不出鲁侍萍,但是,周朴园最终还是认出了鲁侍萍。那么,他是如何认出的呢?
周朴园:那你走错屋子了。
鲁侍萍:哦——老爷没有事了?
片段1:
周朴园:哦,很远的,提起来大家都忘了。
鲁侍萍:说不定,也许记得的。
片段2:
周朴园:好,你先下去。让我想一想。
鲁侍萍:老爷,没有事了?(望着朴园,眼泪要涌出)老爷,您那件雨衣,我怎么说?
片段3:
鲁侍萍:老爷那种绸衬衣不是一共有五件?您要哪一件?
周朴园:要哪一件?
片段4:
鲁侍萍为什么想与周朴园相认?
旧情人相见相遇述旧怨
细读文本
鲁侍萍在想什么呢?
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片段1:
不是我要来的。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片段2:
潜台词即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就是演员所扮演的角色虽然嘴上未说,但心中已想;或嘴上这样说,而心中却那想;或嘴上已说完,而心中意未尽。潜台词丰富的内涵大大扩展了舞台语言艺术的延衍性、深广性。它常常借助舞台提示并通过演员心神化一的表演让人体味、咀嚼。通过潜台词可以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周朴园听出侍萍的无锡口音后,便问起往事,称当时的侍萍为“梅小姐”,说她“很贤惠,也很规矩”。鲁侍萍听到他的谎言,想起自己的遭遇,满怀悲愤,于是语带嘲讽地反复说“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表现了她内心的痛苦和对周朴园的不满。
她认为三十年受的苦是命中注定的,同时也说明了她对不公平的世道的悲愤和不满。
鲁侍萍的话步步都在引导,处处设玄机,句句都带有暗示性,说明侍萍希望被认出,希望谈话能继续下去。想知道现在的周朴园如果知道她就是当年的侍萍,会以什么态度对待她。
复杂心理:30年前的事刻骨铭心,难以忘怀,有对当年大少爷的复杂感情,也有三十年来积累的痛苦与怨愤;她想知道周朴园对她的过往还留下几分情,却发现三十年前的爱人如今完全认不得自己了。
请揣摩一下鲁侍萍的心理。从故事情节看,鲁侍萍想不想周朴园认出自己?为何一次次都在掩饰最后又直接说破了?
作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周朴园究竟爱不爱鲁侍萍?
旧情人相见相遇述旧怨
每年的4月18日都为她做生日;
30年来他从南到北都带着侍萍用过的旧家具并一律按她过去喜欢的样式摆设;
因生周萍着了凉,侍萍总要关窗户,于是30年来即使是闷热的夏天,周朴园也不允许开窗户;
听到陌生的“鲁妈”的无锡口音便打听“梅小姐”的下落;
多次向人打听,特地派人到无锡打听侍萍的下落打听坟墓所在,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客厅里总是摆放着侍萍的大照片,一直保留着侍萍绣了花的衬衣;
口中时时不离“前妻”。
周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绝对真实的”。(曹禺语)
你,你贵姓?
周朴园的心理变化过程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忽然立起)你是谁?
(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哦,侍萍!(低声)是你?
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
似曾相识,感到奇怪,内心仍很平静。
感到意外,疑惑。
更疑惑,有不祥之感,有点慌。
心中释然,有些不知所措。
不愿也不敢承认这是真实的。
厉声责问,恼怒,惊惧。
旧情人相见,相遇述旧怨
思考
周朴园 那更好了。那么我们可以明明白白
地谈一谈。
鲁侍萍 不过我觉得没有什么可谈的。
周朴园 话很多。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前一秒温情脉脉怀念旧人,后一秒突然暴起咄咄逼人,周朴园怎么变脸了?
他知道侍萍的出现将威胁到他的名誉、地位、家庭,以前他的行为会昭然于天下。
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相认生新恨
相认生新恨
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
厉声责问
你可以冷静点。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了。
用缓和的
语调稳住
你的生日,每年我都记得。
关窗户的习惯,我都保留着。
用感情软化
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并开出支票。
想用金钱
收买打发
周朴园认出侍萍后的情态
周朴园怀念侍萍与他见到侍萍如此惊恐是否矛盾?
不矛盾
他怀念的是记忆中的侍萍,那个侍萍是他现在婚姻生活不幸福的情感寄托,他不允许开窗,喜欢把所有的家具摆成原样,他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怀念中,这也是他人性中真实的一面;
但是侍萍真正出现了后他却要想此人是否会威胁自己的地位,从他资本家的利益本性出发,他又变得残酷无情。
周朴园的“爱”
周朴园拥有财富、身份、地位、荣耀。他刻意把自己标榜成一个“仁厚”“善良”的“好人物”,一个“正直”“有教养”的谦谦君子。
他对侍萍,确实付出过真心真情,但这种感情又极脆弱。当他面对家庭的压力和前程的诱惑时,他放弃了这种感情,将侍萍推上绝路。
一个人对已经失去的东西,总觉得珍贵,倍感怀念。侍萍既以死去,对他就不再有什么威胁。这种怀念,又因他灵魂的内疚和补过赎罪之心而愈加重了它的重量,成为一种自慰与自恋的情绪。
在他的内心深处侍萍的悲剧已不再是一种不幸,而是一件可以点缀和美化自己的装饰品。他对待侍萍的所谓“怀念”是以侍萍已死为前提条件的。
周朴园是一个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为是坏人的坏人。
周朴园的“爱”
当30年后侍萍重新出现在他面前时,可能危及他的名誉、地位、利益,他惶恐无定,立即翻脸不认人,市侩相和铜臭味一下子本能地表现出来,他的所谓忏悔、赎罪立刻烟消云散了。这只能证实: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情感是建立在某些条件的基础上。
周朴园是一个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为是坏人的坏人。
周朴园:资本家
鲁侍萍:下层劳动人民
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矛盾冲突实质
是围绕周朴园与鲁侍萍三十年的旧怨与新恨展开矛盾冲突的。通过历史的爱情纠葛揭露了一个封建地主少爷丑恶的灵魂,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
结合戏剧分析,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是如何体现的?
周朴园和鲁大海的矛盾冲突
通过鲁大海之口揭露了周朴园哪几大罪行?这些罪行的揭露体现了周朴园的什么形象特点?
收买工人代表;
血腥的发家史;
血腥镇压工人。
有力地揭露了他狠毒无义、奸诈的性格特点。
周朴园,煤矿公司董事长,出身封建世家,曾留学德国。当年他在包修哈尔滨江桥时,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了二千二百多名小工。从死者身上榨取了钱财,后来又不断地破坏工人的罢工运动,并指使警察开枪打死矿工。
周朴园和鲁大海的矛盾冲突
面对三十年未见的儿子,周朴园是什么样的态度呢?结合课文中周朴园和鲁大海的对话看一下。
面对多年前遗弃的亲生儿子,却没有一点父子顾念之情,而是将现实利益摆在第一位,始终以一种傲慢、一本正经的姿态对其进行打击,手段阴险老到,资本家面目毕露,足以体现他冷酷无情、狡猾的性格特点。
明知故问
用钱收买
开除大海
立场坚定
斗争坚决
揭露、怒斥
父子相遇
阶级斗争
周朴园和鲁大海的矛盾冲突
通过鲁大海与周朴园的斗争,你认识了怎样的鲁大海?
幼稚而又缺乏斗争经验
有着可贵的坚定的阶级立场,不屈的工人阶级的大公无私和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对资本家清醒而又深刻的认识。
鲁大海的出现,使剧作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使整个悲剧透出一线光明。
鲁大海的出现,使我们透过故事情节的阴郁氛围,看到了一丝希望和些许亮色。
思考:周朴园知道了鲁大海是他的亲生儿子,那么他对鲁大海是什么态度呢?
思考:从周朴园的态度中,你能看出什么问题?
明知故问: “叫什么名字”“有什么事”
教训:“只凭意气是不能交涉事情的”
嘲笑讽刺:“傻小子,没有经验只凭胡喊是不行的”
恶狠狠:“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周朴园面对自己的儿子,依然摆出资本家对待工人的冷酷面孔和傲慢的态度。
由此可见,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冲突,是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从而揭露了周朴园的阶级本性。
周朴园:资本家
鲁大海:工人阶级
周朴园和鲁大海的矛盾冲突实质
罢工与反罢工的尖锐矛盾(阶级斗争)
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
鲁大海的出场,展开了工人阶级与封建资产阶级的矛盾冲突。鲁大海站在周朴园面前,父子不相认。因为,鲁大海直接威胁到周朴园的切身利益,威胁到这个封建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根本利益。
周朴园对鲁大海没有而且不能有父子之情了;有的只是压迫的欲望和阶级的仇恨。人物短短的对话,就使我们看到了周朴园镇压工人罢工手段的毒辣,发家史的罪恶;看到了他狡诈、残忍的嘴脸;也使我们看到了鲁大海坚定的立场,不屈的斗争精神。
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阶级已经觉醒,他们已经有勇气、有决心与资本家作斗争,我们可以看到,一场暴风骤雨式的变革已经迫在眉睫,呼应标题。
周朴园是封建资本家的代表,鲁家母子是善良的下层劳动人民,他们在阶级地位和思想意识上存在着截然对立的矛盾,这一悲剧深刻地反映了阶级剥削和压迫,暴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罪恶。正是由于这阶级根源,矛盾冲突异常激烈。
阶级冲突 使 夫妻相见不相认却相恨
父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斗
母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怨
兄弟相见不相识却相仇
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什么?
周朴园
鲁侍萍
夫妻关系
资本家
女佣
下层劳动者
剥削阶级
男女情感冲突


最本质冲突:
人性
人物
探究人物形象
周朴园性格与形象小结
课文内容 性格特征
他为了迎娶富家小姐,和他的母亲在年三十夜里将侍萍和她刚生下三天的孩子赶出家门。
他一直使用当年的旧家具,摆着侍萍的照片,保留着关窗的习惯。
他在和侍萍的谈话中得知侍萍还活着时,却不想见她;而在得知眼前所站的人就是侍萍时,他的第一反应居然是他没能躲过去,侍萍要来敲诈他。他怀念的只是当年温柔、贤惠且他以为已死去不会给他造成威胁的侍萍,只是寻求良心上的安慰。
在处理工人罢工事件时,他一方面进行血腥镇压,另一方面采取分化收买政策,并开除闹罢工闹得最凶的工人鲁大海。
在与鲁大海的正面交锋中,他稳操胜券,不急不躁,对于鲁大海的斥骂,他不轻易发怒,保持冷静,说话简洁,打击性很强。
鲁大海揭露他的发家史。
冷酷无情
伪善
虚伪、自私
阴险、奸诈
强硬、老谋深算
冷酷无情、丧失人性、唯利是图
周朴园性格与形象小结
自私
虚伪
阴险
狡诈
冷酷
封建资本家
周朴园是一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他残忍、冷酷、自私、贪婪、虚伪、狡猾。是一个人格卑下的伪君子,一个没有任何仁义道德的反动资本家。
周朴园出身于封建大家庭,年轻时留过洋,是一家煤矿的董事长。节选部分主要刻画了他虚伪、自私、冷酷、强硬、老谋深算的性格特征。
鲁侍萍的性格与形象小结
课文内容 性格特征
年轻时在周家当女佣,与周朴园恋爱,生下两个儿子。但在第二个儿子出生的第三天,母子俩便被周家赶出大门,投河遇救,开始了新的苦难生活:嫁过两次人,什么事都做,“讨饭,缝衣服,当老妈子,在学校里伺候人”。
30年的磨炼,使她更坚强了,使她不再相信周朴园的谎言,并拒绝了周朴园的资助。
她并不想公开周、鲁两家的秘密,她相信“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这是我的报应,我的报应”,她认为悲剧是天意,是命运造成的。
贤惠、命运多舛、勤劳能干
坚强、有自尊
有封建伦理观念和“宿命论”思想
鲁侍萍的性格与形象小结
鲁侍萍的性格与形象小结
痴情爱周少爷/逆来顺受/不报复/对周仍有留恋、幻想。
善良软弱
讨饭、缝衣、当老妈子,历尽苦难,带大孩子
备受凌辱压迫 顽强
控诉周的罪恶/撕支票/痛斥“一群强盗”
正直刚毅,坚强、自尊,有一定觉醒
鲁侍萍的性格与形象小结
正直
善良
坚强
自尊
慈爱
旧中国劳动妇女
鲁侍萍是一个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其性格特征是善良、正直、刚毅顽强。她终于由一个无知幼稚的侍女成为一个有骨气、有尊严的女人。
鲁侍萍是一个受侮辱、被迫害的旧社会劳动妇女。她勤劳、善良、正直,受苦、备受屈辱,却又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刚强和自尊,不甘心而又不得不屈服于命运的下层劳动人民。
探究:如何理解侍萍拒收周朴园的钱?
鲁侍萍是一个旧中国劳动妇女形象,她正直、善良,但是在周公馆却备受凌辱和压迫。大年三十的晚上,被周家赶出家门,她走投无路,痛不欲生,跳河自杀。遇救以后,一直挣扎在社会最底层,含着怨愤生活了三十年。生活磨炼了她,使她认清了周朴园的本性,勇敢地控诉周朴园的罪行。
她以撕毁五千元支票的举动,这表现了她对残酷现实的清醒认识,对周朴园的蔑视和对不公平社会的抗议,表现了她的骨气和尊严。她的唯一的要求就是“见见我的萍儿。”表现出她那纯洁、崇高的母爱。她终于由一个无知幼稚的侍女成为一个有骨气、有尊严的女人。
鲁大海性格与形象小结
鲁大海 : 可是你完全错了。我们这次罢工是团结的,有组织的。……
鲁大海(看合同):什么?(慢慢地,低声)他们三个人签了字?他们怎么没告诉我,……
鲁大海 (如梦初醒):他们三个就骗了我了,这三个没有骨头的东西!……
鲁大海性格与形象小结
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决心
工人阶级的真正代表
  他忠心耿耿地为工人弟兄争取权利,同资本家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尽管在这场斗争中他是失败者,被工厂开除,但他却表现出了工人阶级的大公无私和英勇顽强的反抗精神。当然,他有斗争经验不足,幼稚而又鲁莽等弱点。
斗争经验不足,鲁莽、幼稚
语言
品味语言
戏剧语言
1、舞台语言(也叫舞台说明)
除人物语言之外的其他语言,包括背景介绍,人物动作、神态说明,旁白、画外音以及其他叙述语言等。
2、人物语言(人物对话、独白等)
舞台说明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午饭后);
是雷雨将至的征光,暗示了剧中沉闷的气氛;
烘托人物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
感染读者和观众,让读者产生“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感,意识到将会有大事发生,铺垫了情节。
请大家把课文开头第一行楷体字部分读一遍。思考回答:这个舞台说明有什么作用?(提示:联系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明确:
戏剧语言的动作性(或称动作语言、情节语言),是指人物的语言流向(人物语言间的交流和交锋)起着推动或暗示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周朴园:那你走错屋子了。
鲁侍萍:哦。——老爷没有事了?
周朴园:(指窗)窗户谁叫打开的?
(暗示)
(直接推动,节外生枝)
“我前几天还见着她!”
“老爷,你想见一见她么?”
“说不定,也许记得”
“老爷,没有事了?”
(暗示周朴园,使情节继续)
(推动情节发展)
(提醒周朴园)
(强烈的暗示)
语言鉴赏
这一场剧的结尾,鲁侍萍有两句欲言又止的话,非常巧妙,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两句话里包含了怎样复杂的感情。
“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见着了三十年没见的亲生骨肉却不能相认,本已无奈痛苦;眼看周萍已经成了资本家的帮凶,和鲁大海相仇恨,更多了一份失望和愤恨,只好马上转口。
两句话充分表现出她当时痛苦、愤恨、失望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情。
标题
标题寓意
标题作用
人物
交代人物,突出人物性格特征,暗示人物命运
情节
线索;概括主要故事情节,预示情节的发展
环境
交代时间、地点、环境;创设故事背景,渲染气氛
主题
突出或暗示文章主题
读者
设悬,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
“雷雨”这一标题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解题
从一方面看,《雷雨》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故事的高潮、悲剧的发生都集中在雷雨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可以这样说,“雷雨”是整个作品的自然环境;
另一方面,作者又交代了作品的社会环境,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沉闷抑郁的空气里,一场改变现实的大雷雨即将来临。
解题
试从节选部分来概括《雷雨》的主题意义。
《雷雨》以2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的尖锐冲突,以及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纠葛,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呈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对旧社会人吃人的现象,对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没落、污浊的内幕做了深刻而又细致的揭露。从这个家庭的崩溃,看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必然灭亡的命运。反映了正在酝酿大雷雨般大变动的20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
解题
①表示故事的背景与环境气氛;
②预示情节的发展,暗示情节的高潮;
③象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暴风骤雨式的斗争即将到来。
“雷雨”的象征意义
结语
  鲁迅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
《雷雨》给我们展示的是人性中良知、温情的毁灭,揭示的是资产阶级冷酷无情的嘴脸。
主题
主题归纳
主题归纳
节选部分主要通过描写周朴园和鲁侍萍之间、周朴园和鲁大海之间的矛盾冲突,揭露了封建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没落和污浊、自私、残忍、伪善、狡诈的反动本质,猛烈抨击了旧中国黑暗腐败的社会现实。
同时,暴露了资产阶级的罪恶发家史,展现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反映了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和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以及工人阶级的觉醒和反抗,预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高考
链接高考
高考题
原句:中国印章艺术由此实现了一次完美的升华——演变为中国文化特有的篆刻艺术。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你现没有资格和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B. 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回报——我的作文常常得到老师的表扬。
C. 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变——鲁贵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D. 你永远那么青翠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这正是英雄的井冈山人的革命精神。
【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的能力。作答时,注意前后句子的关系,了解破折号常见的用法。
破折号常见的作用有:解释原因,对内容进行补充说明,表示声音延长,转移话题,表示转折、递进、总结等。
句中破折号后面的内容“演变为中国文化特有的篆刻艺术”是对前面内容“完美的升华”的进一步解释说明。
选项A“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是对前面“你现在没有资格和我说话”的原因进行解释;
选项B“我的作文常常得到老师的表扬”是对“回报”内容的进一步解释;
选项C属于转移话题;
选项D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
故选B。
1.(鲁侍萍)哦。──老爷没有事了?
解析:此处破折号表转换话题。
2.(鲁侍萍)……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还有一件,──
解析:此处破折号表语音停顿。
3.(周朴园)(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解析:此处破折号表示语音延长。
4.(周朴园)你听着,鲁贵我现在要辞退的,四凤也要回家。不过──
解析:此处破折号表语音停顿。
5.(鲁侍萍)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
解析:此处破折号表语音延长。
6.(周朴园)他现在在楼上陪着他的母亲看病。我叫他,他就可以下来见你。不过是——他很大了,——并且以为他母亲早就死了的。
解析:此处破折号表转换话题。
7.(鲁侍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8.(鲁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解析:两处破折号表转换话题。
课文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