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

文档属性

名称 渡荆门送别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1-21 19:27: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9张PPT。渡荆门送别李白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人称“诗仙”。

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写作背景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
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朗读、解释渡过楚地尽头广阔无际的原野海市蜃楼爱诗句解释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诗人乘舟顺流而下,经过漫长的水路,来到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已经到了尽头,江水就在这大荒野地上奔流,浩浩荡荡。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如同飞在空中的明镜。云气生成、凝结,在大江面上变幻莫测,如同海市蜃楼一般。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虽然进入异地,我仍然爱着着故乡的江水,不远万里,一直伴着我这位游子。 自由读诗,自己解释、翻译诗句再读诗歌,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2、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视角来写景的?
3、颔联描绘了长江两岸的壮阔景象,气势磅礴,暗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4、颔联中“随”字是什么意思?好在何处?5、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是实写还是虚写?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6、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蕴涵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7、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理解感悟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2、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视角来写景的?描写渡过荆门山地,进入楚地平原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3、颔联描绘了长江两岸的壮阔景象,气势磅礴,暗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怀?暗含了诗人开阔的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4、颔联中“随”是什么意思?用的好,好在哪里?“随”是“跟随”的意思。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把静的事物写活了,给人以流动的空间感。5、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是实写还是虚写?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虚写。“天镜”、“海楼”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充满丰富的想象,体现了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6、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蕴涵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体现了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
7、齐读这首诗,说一说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小结 渡荆门送别
诗句 表达方式及内容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叙事(渡、来)写景(远:山、平野、江、大荒)写景(近:月、云)抒情:怜练习提高1.请依次写出这首诗押韵的字:_ 。
2.为下列红颜色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渡远荆门外(??? )
A.渡过? B.载运过河?? C.渡口? D.渡船
(2)山随平野尽(??? )
A.全?B.完?? C.死?D.用力完成
(3)仍怜故乡水(??? )
A.怜悯 B.怜惜? C.怜爱D.怜恤游 流_楼_舟__ABC3.解释下列诗句画横线的词语。
(1)江入大荒流:
(2)月下飞天镜:
(3)云生结海楼:
(4)仍怜故乡水:广阔无际的原野明亮的镜子,指月亮海市蜃楼爱4.对诗的内容、写法理解不符合诗意的一项是
(??? )
A.诗的一开头,就以明快的手法点明了此行的特点、途中已经到达的地方以及将要前往的目的地,以至乘坐的交通工具。
B.诗的颔联景象雄阔,颈联景象瑰丽。“荆门外”的山川胜景,兼收笔底。尾联抒发诗人作别故土,惜别亲友的诚挚。
C.全诗以远游起笔,中间写途中所见景色,最后以惜别作结,过渡自然,结构严谨。写景用语着字,也独具匠心。
D.诗中所写景物,都是远景没有近景。D背诵、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