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7《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1 15:27: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7《记金华的双龙洞》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通过自学,能读准生字字音,运用查字典与结合课文等方法理解有关词语。(2)训练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指导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性学习和交流,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领悟作者移步换景写游记的方法(4)将新知与学过的旧知相结合,进行迁移运用,以求温故而知新。
2、过程与方法(1)阅读与想象相结合,感悟与体验相结合,在情境活动中,发展语言能力。(2)学习“孔隙”一段的描写方法,仿写一段话,体会作者将见闻与感受相结合的表达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认知范围,字词的学习可以放手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进行。在老师指导下,能将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由于班上绝大多数的同学都没有去过双龙洞,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地朗读来体会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并用多媒体软件丰富学生的认知,提升体验文本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明确作者的游览路线,弄清文章详尽描写“船小”“进出方式”“乘船姿势”“乘船感受”都是为了突出孔隙“窄小”的特点。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运用常见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受,把景物特点写具体、形象。
教学过程
回顾旧知,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风光秀丽,山河壮美。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曾经跟随作家们一起游览了哪些风景名胜呢?
是啊,我们的祖国处处有美景。今天,让我们随着叶老先生的笔触,做一次愉快地旅行,一起去游览浙江金华的双龙洞,看看那里又有什么奇丽的景观。
3、板书课题。指名回答曾经学过的写景的文章。(例如《黄山奇石》、《日月潭》、《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九页,自由地读一读。要求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呢游览双龙洞的。好,开始。
2、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谁能读读这些词?(课件出示浙江、油桐、一簇、仰卧、稍微、额角、擦伤、蜿蜒)
3、同学们请看这个词(蜿蜒),蜿蜒是什么意思呢?
4、在这篇课文中,用“蜿蜒”描写什么?同学们,到书本中去找一找吧!
5、读了这句话,你明白了什么?
6、那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呢?请同学们借助课文中地点转换的语句圈画出有关的词语,然后小组讨论,合作完成老师课前发给你们的游程图。
7、谁来说说你的游程?
8、课文又是怎样描写作者的游程的呢,谁能读读相关的句子?
9、一条线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作者就是这样且走且看,每走到一处景物就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感受,一边游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读、自学、自悟。个读,齐读。齐读词语“蜿蜒”。指名理解“蜿蜒”的意思。生读文中的句子。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生读课本中的句子。学生齐读。
(三)细品课文,感悟特点,学习“孔隙”。
1.理解词义,揭示特点。(1)理清了文章的线索,一路游览,你对双龙洞的哪一处景点感受最深?(2)出示“孔隙”,一块读读这个词。“孔”是指什么? “隙”呢?(3)把孔和隙合在一起,“孔隙是什么意思?”94从“孔隙”这个词中,你知道孔隙这处景点的特点是什么吗?
2.再次读文,关注写法。大家看看课文的第几自然段描写了孔隙?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的窄小的呢?请大家用心默读第五自然段,划出有关的句子,圈出和重点词语,并在空白处做批注,写写自己的感受。
3.交流体会,总结写法。
师:好,我们一块儿来交流交流,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句子一: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学生谈感受。学生理解“孔”、“隙”以及“孔隙”的意思。生回答。默读课文,划出相关的句子和词语,在空白处做批注。 全班交流。由理解字的意思进而理解词语的意思。“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对学法的指导,让孩子在读书的过程中做批注。
总结。
师:有句话是这样描写双龙洞,“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今天,我们领略了双龙洞独特的进孔隙的方式,下节课,让我们继续了解双龙洞的奇观。学生静静聆听。用一句古诗对本节课的内容作了总结,又对下节课的内容作了提示,引起同学们的期待。
作业
课后读老师推荐的贾平凹的作品《风雨》。
没有完成课堂小练笔的同学课后完成。提取已有阅读积累延伸到课外阅读,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凸显“大语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