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1-21 21:16: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7张PPT。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南京市扬子一中 宰兆勤
本课要点一、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二、《辛丑条约》及其影响“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
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
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
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
杀了东洋鬼,再跟大清闹。”提问:这两首歌谣讲述了什么历史事件?义和团运动是怎样兴起的?读歌谣1、义和团简介:
清代活动于山东、直隶地区的民间农民秘密反清结社组织。原名义和拳。
1898年公开活动后,改名义和团
以自发的反洋教斗争为特点
其口号先后有:
反清复明 反清灭洋 扶清灭洋一、八国联军侵占北京随着外来侵略的加深,西方传教士在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已经成为一股文化侵略势力
由于西方宗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且带着显著的侵略特性,与正常的文化传播有着本质的区别。
广大农民把尖锐的民族矛盾简单地看成为洋教及洋人的问题;从而掀起了以反洋教为主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的 历史背景:外国传教士在中国乡间传教资料一
最恨和约,误国误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路,把线砍,旋在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义和团运动的爆发:1898年山东冠县赵三多“扶清灭洋”揭开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义和团战士与其所用的武器义和团运动的发展:从山东转移到直隶地区袁世凯 血腥镇压
义和团 对外不对内
清政府 改变态度西什库教堂义和团攻打西什教堂1900年6月中旬,慈禧太后看到了一份(由端郡王载漪伪造的)外国“照会”,其中要求慈禧太后还政于光绪皇帝,慈禧太后阅读之后,恼羞成怒,声称:
“彼族竟敢干预我家事,此能忍!
孰不能忍!外人无理至此,予誓
必报之!”资料为了发泄内心的愤懑,(更因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已到了无法用镇压的方法可以解决的地步)
慈禧太后发出“民心可用”的指示;认为义和团习拳练武是“自卫以卫身家”。实际是默认义和团为合法组织。
命令皇族“载勋”、“刚毅”统率在京的义和团。同时对外国宣战。资料清朝晚期有过几次外来侵略战争?分别是哪几次?A、1840~1842 鸦片战争
B、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C、1883~1885 中法战争
D、1894~1895 甲午战争
E、1900 ~1901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五次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 时 间:

2)、参 与 国:

3)、战争过程:1900年6月英、法、美、俄、德、日、意、奥①、廊坊、杨村阻击战
②、天津保卫战
③、北京沦陷4)、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原因分析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义和团运动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血腥屠杀5)、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义和团运动是一次由农民群众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性质)。
由于农民阶级无法超越自身的局限性,加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终归失败。 (结果)
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梦想。 (作用、影响)二、《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1、时 间:1901年9月。
2、参与国:英、法、美、俄、
德、日、意、奥、
3、主要内容:
A、赔款4.5亿两→本息9.8亿
B、禁止反帝爱国组织及活动
C、拆“大沽炮台”
D、准驻兵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
E、划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荷、比、西。(11个)4、《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危害a、清政府的重要税收,几乎完全被列强所控制。
同时也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凋敝。
b、“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各国公使成为清政府
的太上皇。
c、控制京津,便利了列强对清政府的操纵和对中国
人民的镇压。
d、屈从于列强的无理要求,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
镇压中国人民的工具。
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
完全确立了义和团运动是近代史上伟大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虽然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和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而失败,但它所具有的历史意义是伟大的。
《辛丑条约》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清政府已成“洋人的朝廷”。所以,只有推翻清政府,才能拯救中国。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到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小结小结小结小结第一次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进入资本输出,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历程想一想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确立的标志是: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总理衙门的设立
C、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推行
D、《辛丑条约》的签订(D)课堂练习2、连线题:《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鸦片战争
甲午战争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天命 ?皇太极 天聪/ 崇德 ?福临 顺治 ?玄烨 康熙 ?胤禛 雍正 ?弘历 乾隆 ?颙琰 嘉庆 ?旻宁 道光 ?奕詝 咸丰 ?载淳 祺祥/ 同治 ?载湉 光绪 溥仪 宣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