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如何清晰的说明事理
高一作文—第三单元
本单元作文学习任务
本单元主要学习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阅读时要把握关键概念和术语,理清文章思路;分析作者阐释说明、逻辑推理的方法,体会文章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
文体知识
一、事理说明文概念
(一)什么是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对客观事物的性状、特点、功能、用途等做科学说明,目的主要是说明。
(二)事理说明文:所谓事理说明文,就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阐明事理的文章。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的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
事物说明文:《核舟记》;事理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看云识天气》
《食物为何挂在树上》和《雾霾的危害》两篇范文,属于事理说明文还是事物说明文?
写作指导
写作事理说明文需注意的几个方面
(1)要清晰地说明事理,就要对其有准确、深入的认识。
梁思成用“文法”作比来说明中国建筑的特征。
林庚解说“木叶”背后的“暗示性”,之所以能做到条理分明、清晰 易懂,就因为他们对这些事理有深入的研究,思之愈深,说之愈明。
再如写作关于“城市绿化”的相关作文,我们需要整理出来哪些相关资料呢?
城市绿化的好处:
保护生态环境,减轻污染;美化市容,增强艺术效果,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绿化的重要性:
现在城市污染的严重性、城市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损害等。
(2)在说明事理时,要着重说清其中的关键要素。重要概念、因果关系、事物间的联系、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等,都是说明的重点,把它们阐说清楚,才能纲举目张。
思考梁思成是如何说明中国建筑的特征的呢?
整体布局(立体构成、平面布局)、结构方法(木材结构、斗拱、举折、举架)、装饰特征,由主到次,重点突出,层次清楚,即使是非专业读者也会觉得条理分明,易于理解。
(3)说明顺序要合理。事理说明文是阐述事理的,事理要阐述明晰,一定少不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常采用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等逻辑顺序。
请同学们观看以下视频,思考视频中是如何在很短的时间内将“景泰蓝”的制作工艺阐释清楚的?【说明顺序是什么?阐释清楚了几个关键概念?】
说明顺序是什么?阐释清楚了几个关键概念?
先说明景泰蓝的“制胎”过程
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瓶嘴、瓶肚、瓶座)说明其成型的构成。
制作完胎型再具体介绍掐丝、点蓝等局部的制作过程,接着再具体介绍烧蓝、磨光、镀金等步骤,按照首先、其次、然后、最后的制作顺序一一介绍。
再思考如写作“城市绿化好处多”的作文,可以按照什么样的写作顺序行文呢?
“城市绿化是什么——城市绿化的好处——怎样绿化城市”安排说明顺序。
(4)选用合适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理需要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
如为了说明“绿化的方法”,可用分类方法分为“环境绿化”与“建筑绿化”;可用打比方的方法,将建筑绿化的“屋顶绿化”比为“戴绿草帽”,“墙面绿化”比为“穿绿衣”。常用的说明方法包括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引用、作比较、分类别、摹状貌等等。
说明方法介绍
(1)举例子:使文章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客观地说明了事物。使比较抽象,负责的事情或事物变得通俗易懂,让人信服。
(2)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3)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4)列图表: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使读者直观,一目了然的了解事物的特征。(5)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
(6)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用这个方法,可以使抽象复杂说得浅显易懂,具体生动。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7)摹状貌: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
(8)引用: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资料说明。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
(9)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帮助读者掌握特征,头绪分明。
(10)列数字: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据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结合具体典例说明如何准确清晰的说明事理
典例一:
一天下午,我们去参观北京市手工业公司实验工厂,粗略地看了景泰蓝的制作过程。景泰蓝是多数人喜爱的手工艺品,现在把它的制作过程说一说。(《景泰蓝的制作》开头段)
全部工作是手工,只有待打磨的成品套在转轮上,转轮由马达带动的皮带转动,算是借一点儿机械力。可是拿着蘸水的木炭、磨刀石挨着转动的成品,跟它摩擦,还得靠打磨工人的两只手。起瓜楞的花瓶就不能套在转轮上打磨,因为表面有高有低,洼下去的地方磨不着,那非纯用手工打磨不可。(《景泰蓝的制作》结尾段)
①以一定的科学依据为基础,说明事物本身的道理和内部规律。
②段落扣住了景泰蓝制作过程中手工操作这一特点,其实,这篇文章不只是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不忘突出这一制作特点,其主体部分在说明每道工序时,更是紧紧围绕着这一特点来写。
典例二:
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长在树头,当然看不清它壳面的构造,只有红色映入眼帘,因而说它是“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的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天”(明郭子章),“红云几万重”(宋邓肃)那样绚丽烂漫的动人景色了。
①关于荔枝的色泽,作者运用“绛囊”“红星”“珊瑚珠”等比喻写每一颗荔枝的色泽。
②引用明郭子章的“飞焰欲横天”和宋邓肃的“红云几万重”形象而夸张地写成林成片的荔枝色泽,使用修辞手法,使被说明的事物形象性加强。
典例三:
考古学家所发掘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这个独特的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它的基本特征一直保留到了近代。3500年来,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发展了这个体系的特长,不断地在技术上和艺术上把它提高,使之达到了高度水平,取得了辉煌成就。(选自《中国建筑的特征》)
要达到用词准确,就要注意一些关键词语的使用。
①在这段文字中,使用了“至迟”“基本上”这样的关键词语,“至迟”说明“公元前15世纪”不是个时间点,而是时间段,因为这只是一种考古判断,把它说成点是不准确的;
②同样的原因,“这个独特的体系”的形成也只能是“基本上”,没有这个词反而表达不准确。
范文赏析
雾霾成为今天人们身体健康的一大杀手,预防雾霾,首先要认识雾霾。那么,你对雾霾这种现象的危害有着怎样的了解呢?请写一篇事理说明文,解读雾霾的危害。
雾霾的危害
这个冬天雾霾天气备受大家的关注,雾霾危害较大,有好几个城市已经中了它的招,所以我们应该加大环境治理的力度,不再让雾霾天气横行。
雾霾的成因想必有不少人知道,雾霾嘛,当然是由雾和霾组成的,雾的主要成因是大量悬浮在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凝结的产物。雾主要会使能见度降低,会造成交通隐患,但对人的危害不大。
霾是由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等有害物质组成的,它会使大气浑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降低,并且会对人体造成较大的伤害。这样一来雾和霾两个本不相干的兄弟聚到了一起,对大气造成空前的破坏,有些城市的空气质量已经到了中度污染的地步,更有些城市已经达到了重度污染,非常可怕。
雾霾的危害相当大,它会对公路、铁路、航空、供电系统、农作物生长造成影响,还易导致传染病扩散和多种疾病发生,危害人的健康;并且会导致空气中污染物不易扩散,增强有害物质的毒性,严重的,还可能会导致毒雾发生。雾霾会对人造成巨大伤害,特别是对呼吸系统影响很大。有报道称,这个冬天呼吸系统发病的人比上个冬天增加了30%—40%。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值得我们深思。所以防治雾霾天气刻不容缓。
我们的防范措施应该到位,在雾霾天气时,我们应该停止晨练和户外运动。只是这样还不够,我认为造成这种恶劣天气的主要原因是汽车尾气的排放和工业生产废气的排放,所以国家应该尽快下达政策来管理和控制有害气体的排放,多植树种草,净化我们的环境。我想,如果把大家都动员起来,雾霾天气就应该灰溜溜地逃跑了吧。
总之,我希望大家可以行动起来,多种草种花,多保护环境,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营造一个绿色、天然的环境。
本文阐释了雾霾对自然环境、生产生活、人体健康造成的严重危害,并且依据雾霾的特点、成因,号召人们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提醒人们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将雾霾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这是一篇融知识性、科学性为一体的事理说明文。
食物为何挂在树上
在广阔的非洲大草原上,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奇特的现象:死去的小长颈鹿和羚羊被挂在树杈上。不过,这些动物的死与人类并无关系,它们是被天敌猎豹捕杀之后挂在树上的。
那么,猎豹为什么要把食物挂在树上呢 是为了风干做腊肉 那简直是开玩笑,一头羚羊仅需几天就被猎豹吃完了,不可能放那么久。猎豹选择这种特殊的食物储存方式,原因竟然是为了防止鬣狗偷吃。
鬣狗虽然从颜值到爆发力都拼不过猎豹,但是它们生性凶残,而且贼心不死,总想不劳而获。可以说,鬣狗是猎豹这一草原霸主最头疼的“邻居”。每当猎豹开始捕猎,鬣狗总会伺机而动,等到猎物死去,鬣狗会迅速围上来分一杯羹。通常情况下,鬣狗群起而上,猎豹防不胜防,也只能任由它们掠夺;有时食物争夺得太过激烈,鬣狗群甚至会将一只猎豹活活杀死。
当然了,并不是每一次猎豹捕食都会遭遇“抢劫”。但是进食时如果不加以防范,还是会被鬣狗发现。鬣狗没有爬树这项技能,为了安静地享用美食,猎豹就将猎物叼到树上,完美避开这些恼人的家伙。
说起来,猎豹为了运货上树也是蛮拼的。据科学家估算,一只猎豹叼着一只体重约为自身两倍的小长颈鹿爬上树,所花费的力气相当于一个成年人举着两千个汉堡一口气上两层楼。
尽管辛苦,但是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对于肩负着抚养重任的母豹而言,这一举措就显得更为重要,因为猎物一旦被偷,幼崽的口粮就没了,直接影响小猎豹的成活率,对猎豹种群的延续尤为不利。
除了猎豹,还有一些野兽也会贮存一时吃不完的猎物,以防其他动物偷吃。例如黄鼬常把捕获的鼠类拖入自己居住的洞中,窖藏起来;老虎和棕熊会用灌木枝条以及枯枝落叶将食物隐藏起来,同时全力保护这片区域,抵御入侵者的掠夺。
许多鸟类也存在贮食行为,如星鸦为了防止食物被偷吃,会含着松子飞到离巢稍远一些的贮存地点,贮存地点少则一个,多则上千个。它们用喙将松子插入土层中,再以泥土和草掩埋,临走还要压上一个小石块才放心。
在动物界,小到蚂蚁,大到虎豹,不少动物都有贮食行为。这一做法既是防患于未然,以应对恶劣天气带来的觅食不利和食物短缺的情况,更是为了应对激烈的食物竞争。这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 食物为何挂在树上》范文赏析
【1】设置悬念入篇,既照应了题目,又引发读者兴趣,巧妙规避了事理说明文的短板。
【2】“仅”是“只”的意思,表强调,起修饰限定作用,说明猎豹吃完一头羚羊所需时间之短,“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3】本段运用了“贼心不死”“伺机而动”“一杯羹”等词语,语言生动形象,严谨又不失生动活泼。
【4】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5】运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许多鸟类也有贮食的习惯。
【6】既然是事理说明文,文章末尾以“一种生存的智慧”来点明事理。
说明文在写作时的具体操作
①开头段:引出说明对象+核心观点。如《说木叶》“在这里,我们仍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对象。
②中间段:提出现象,分析原理、关系、成因、影响等
③结尾段:收束全文,回扣中心
具体安排结构时,要做到要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开头可以正面提出事理,也可以由提出问题的方式开始,也可以从最精采部分开头,以引起读者兴趣。主体部分,可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或人的认识规律,一层一层地说明或一步一步地推理。也可以先提出结论再进行分析综合。结尾部分可以作简略的概括,也可以说明该事理的应用和意义。如果说明的是以“重力和惯力”之类概念为题的科学道理,还可以先下定义,解释这种道理,然后列现象或举例说明这个道理。总之,同一事理,不同作者或对不同的读者,写出的事理说明文中心不同,结构层次也不尽相同,没有固定的格式。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