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 复习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 复习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9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4-02 15:37: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下第二单元复习卷1
选择题
1.像的成因有三个:光沿直线传播、反射以及折射成像,所成的像有实像和虚像两种。下面所列的成像实例:①针孔照相机内所成的像、②在潜望镜中看到的景物的像、③放大镜中看到的物体的像、④幻灯机屏幕上的像、⑤汽车观后镜中的像,说法正确的是( )
A.属于实像的是①④ B.属于虛像的是②③④
C.属于折射成像的是①③ D.属于反射成像的是①②⑤
2.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遥控器发出的红外线在空气中可以沿任意曲线传播
B.自行车的尾灯是靠光的折射来引起后方车辆司机注意的
C.开凿隧道时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
D.岸边景物在水中形成倒影,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3.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间,研究人员发现有部分患者康复后会出现味觉和嗅觉消失。对此现象推理正确的是(  )
A.存在味觉和嗅觉感受器被破坏的可能性 B.相应感觉消失主要是大脑中枢适应的缘故
C.这部分患者嗅觉失调是因为年龄造成的 D.可以排除因新冠病毒引起的神经损伤
4.如图所示的四幅光路图,能正确反映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的传播情况的是(  )
A. B. C. D.
5.文具市场上流行着一种红色透明遮挡板,将它覆盖在写有题目(黑字)和答案(红字)的白纸上,能达到“看见题目”而“看不见答案”的效果。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白纸被遮挡板染成红色,分辨不出红字,即“看不见答案”
B.黑字反射所有色光,其中红光透过遮挡板,即“能看到题目”
C.遮挡板吸收了红字反射的红光,没有光进入眼睛,即“看不见答案”
D.遮挡板只能透过白纸反射的红光,所见白纸为红色,分辨不出红字,即“看不见答案”
6.如图所示,两个并排且深度相同的水池,一个未装水,另一个装水,在两池的中央各竖立一长度相同且比池深略长的标杆,此时,阳光斜射到水池,下列关于两水池中标杆的影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未装水的池中标杆影子较长 B.装水的池中标杆影子较长
C.两池中标杆影子长度相同 D.装水的池中标杆没有影子
7.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大雪过后,万籁俱寂”,是因为积雪疏松多孔,能够吸收声音
B.“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且重敲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C.农名伯伯拍拍西瓜知道西瓜生熟情况,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D.有经验的养蜂人是根据蜜蜂发出声音的响度来判断蜜蜂是否是采蜜归来
8.如图所示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的音调和响度相同 B.甲、丙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C.乙、丁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D.丙、丁的音色和响度相同
9.在一个水深10m的湖面的正上方,有一名跳伞运动员从高50m的空中以4m/s的速度下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运动员下降到10m的高度时,才能成像
B.运动员在水中的像以8m/s的速度向他本人靠拢
C.运动员在下降的过程中,他的像越来越大
D.这时成像的反射面是平坦的湖底
10.如图所示,光在玻璃和空气的界面CD同时发生了反射和折射,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入射角为60°,折射角为30°,界面右侧是空气 B.入射角为60°,折射角为30°,界面右侧是玻璃
C.入射角为30°,折射角为45°,界面左侧是空气 D.入射角为30°,折射角为45°,界面左侧是玻璃
11.某同学们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作了如下的记录:当物体距时,在光屏上出现倒立、缩小的像;当物距,在光屏上出现倒立、放大的像:当物距,在光屏上始终得不到像.由此可判断凸透镜焦距是( )
A.大于5厘米 B.大于5厘米,小于20厘米
C.小于20厘米 D.大于10厘米,小于20厘米
12.如图所示耳的结构,下列关于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长时间戴耳机听音乐,会对[2]造成损伤 B.晕车与[4]对头部位置变化过于敏感有关
C.人的听觉感受器和形成听觉的部位都是[6] D.咽部感染,病菌可通过咽鼓管引发中耳炎
13.如图所示,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α角,要使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增大20°(入射光线不动),则平面镜应( )
A.沿顺时针方向转动10° B.沿顺时针方向转动20°
C.沿逆时针方向转动10° D.沿逆时针方向转动20°
1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某小组测量出物距和像距的数据,并绘制成如图所示的图像,根据图像可知(  )
A.该凸透镜的焦距 f= 20 cm B.当物距 u= 30 cm 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利用了这条规律
C.当物距 u= 8 cm 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利用了这条规律
D.若把物体从距凸透镜 30 cm 处向距凸透镜 15 cm 处移动过程中,所成的像会逐渐变小
15.如图所示的实验中,用来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①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尺子,听声音的变化
B.②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斜放入水中,观察到水花四溅
C.③玻璃罩内的闹钟正在发声,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声音的变化
D.④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16.如图所示,从长方体水槽右侧某一高度斜射一束激光,在水槽底部产生一个光斑O,下列操作可使光斑O向左移动的是(  )
A.保持水面高度和射入角度不变,使激光笔向右平移 B.保持激光笔位置和射入角度不变,缓缓放出一些水
C.保持水面高度和入射点不变,使激光的入射角减小
D.保持水面高度和入射点不变,使入射光线绕入射点逆时针转动
17.如图所示,小聪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可制成幻灯机 B.要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小,只需将蜡烛靠近凸透镜
C.实验中,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烛焰的像向上移动
D.为了便于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较光滑的玻璃板
18.同学们在学习光现象过程中有许多说法,我们从中选出四种:
①光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②“坐井观天,所见甚小”隐含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③平静湖面上的“倒影”,说明平面镜成“与物等大正立的像”的规律不成立;
④你在一平面镜中看见了另一位同学的眼睛,那么,你的同学也能从该平面镜中看见你,这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对这些说法正误的判断,都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都正确 B.①②④错误,③正确
C.②④正确,①③错误 D.①③正确,②④错误
19.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甲中,针孔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像原理制成的
B.图乙中,小猫看到水中的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C.图丙中,侧面看到白纸很亮、镜子很暗,是因为光照到白纸上发生了镜面反射
D.图丁中,小芳站在平面镜前照镜子,在她向后退的过程中,她在镜中的像变小
20.如图是小华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几种情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蜡烛A距玻璃板5cm,则蜡烛B距蜡烛A也是5cm才能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B.若蜡烛A在玻璃板中的像偏低且倾斜,则甲、乙、丙三图中,乙图是产生该现象的原因
C.若在玻璃板与B蜡烛之间放一块挡光板,则仍能透过玻璃板看到A的像
D.若蜡烛A远离玻璃板,则蜡烛A的像将变小
二、填空题
21.舌的表面布满许多小凸点,内藏____________,其内有许多____________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特别是对______态物质的刺激尤其敏感。
22.凡是妨碍人们正常生活生产的声音都属于噪声,一般减少噪声的三种措施为: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途径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1)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______
(2)主动降噪耳机可通过降噪系统产生与外界噪声方向相反的声波,将一部分噪声抵消,从而实现降噪效果,该过程属于三种措施中的______(填序号)
(3)长期佩戴耳机有损听力,降噪耳机也不例外下列不支持长时间佩戴降噪耳机的观点有______(可多选)
A.使用普通耳机听相同分贝的声音时,声波对鼓膜的振动强度比不使用大
B.长时间使用降噪耳机会加速鼓膜和听小骨等结构的劳损
C.降噪耳机可以有效减少外界噪声进入耳中
D.降噪耳机不及时清洁,容易将细菌带入耳中
23.小明站在竖直放置的大平面镜前1.5m,他在镜中的像高1.6m,当小明沿垂直镜面的方向后退1m后,他在镜中像的大小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镜中的像与小明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_m,小明在镜中看到身后的石英钟如图所示,此时的时间是________.
24.《康熙几暇格物编》中记载:“置钱碗底,远视若无,及盛满水时,则钱随水光而显现矣。”如图所示,把铜钱放在碗底B处后加适量水,从A处恰好看到铜钱的像在E处,用激光笔从A点向________(填字母)处照射,可照亮铜钱,加满水,从A处看到像的位置将________(填“变高”“变低”或“不变”)。
25.如图,是探究声现象时常用的装置。
(1)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用线悬挂的乒乓球,会发现小球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现象说明_____。
(2)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_____。
26.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情景,回答问题:
(1)如图①所示的实验现象表明:________.
(2)如图②所示,从左向右敲击瓶子时,各瓶发音的音调变化是:________.(选填“由高变低”或“由低变高”)
(3)如图④所示,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密闭的广口瓶内,将瓶内的空气不断抽出时,手机铃声逐渐变小.由这个实验事实得到的推论是:________.
27.如图甲所示,玉林园博园的彩虹桥桥面距湖面3m,它的“倒影”距桥面_______m。如图乙所示,是从平面镜中看到的挂钟,挂钟显示的实际时间是________。
28.下图是投影仪成像示意图。其中凸透镜的作用是成放大、 (填“正立”或“倒立”)的实像,平面镜的作用是 。如果图中h="40" cm,则凸透镜焦距不可能小于 cm。
29.如图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平行玻璃砖(入射角为50°)后,再折射入空气:
(1)图甲、乙两图中,符合光的折射规律的是图___________(填“甲"或“乙”);
(2)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的折射角___________50°(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把一块长方体玻璃砖压在有“科学”俩字的书上,则“科学”两字是___________。
A.变浅的虚像 B.变浅的实像
C.变深的虚像 D.变深的实像
30.假期到了,公园里游人如织。其中四位游客在同一地点,分别用不同型号的甲、乙、丙、丁相机(焦距不同),对着同一景物——亭子各拍了一张照片,如图A、B、C、D所示。我们可以判定:照片______是用甲拍摄的,照片______是用乙拍摄的,照片______是用丙拍摄的,照片______是用丁拍摄的。(填字母)
31.据统计,我国青少年近视率已高达36.7%。预防近视,珍爱双眼,注意用眼卫生,青少年要从我做起。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若长时间近距离看书写字,就容易造成近视,图1中近视眼成像情况及矫正方法分别是_____________。
(2)课间休息,进行远眺,是预防近视的有效措施,在由近及远的远眺过程中,如图2所示结构[1]__________发生了变化,它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
(3)你能看到远处的物体,是因为它的物像落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填名称),产生的神经冲动通过[9]视神经的传导,最后在________形成视觉。
(4)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夜晚看书时突然停电,瞬间眼前一片漆黑,什么都看不到;片刻后才逐渐看见周围的物体。这种变化是因为眼球的 _________(填名称)变大。
32.右图表示人耳和脑的联系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看电视文艺节目时,你能听到演员优美动听的歌声。那么,图中接受声波信息的感受器位于________内;听觉产生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填数字代号)
(2)如果某人标号④所示部分受损,则________________ (能,不能)产生听觉。
(3)乘坐飞机时,乘务员往往要求乘客在飞机降落中咀嚼食物,其目的是为了使________________ (填数字)张开,保持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
三、探究题
33.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小波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块纸板(分E、F两个面)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如图甲所示。
(1)图甲中,E、F在同一平面上,让光线沿纸板E上的AO射向镜面,则在纸板F上得到沿OB的反射光线,测得AO、OB与法线的夹角均为40°,于是小波得出结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你认为小波得出结论的过程____________(选填“合理”或“不合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实验过程中,若将纸板倾斜(即纸板与平面镜不垂直),如图乙所示,让光线仍贴着纸板沿AO方向射向镜面,此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________(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纸板上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34.如图甲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
(1)实验时,不采用平面镜面采用透明薄玻璃板,不仅能观察到蜡烛的像,也便于_______。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可以看到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取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在比较物与像的大小关系时,蜡烛B替代的是_______(选填“蜡烛A的像”或“蜡烛B的像”),看到蜡烛是由光的_______(填“反射”或“折射”)形成的。
(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A的像。
(4)实验过程中如果玻璃板没有垂直架在纸上,而是如图乙所示倾斜,蜡烛A的像应是_______图中的(选填“A1”、“A2”或“A3”)。
35.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中:
(1)他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使之在光屏上形成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则该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
(2)为了能使像清晰地成在光屏的中心位置,如图乙所示,要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高低,使得_______________。
(3)当烛焰距离凸透镜30cm时,移动光屏会出现一个______(选填倒立缩小,倒立等大或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成像规律常应用在______(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上。
(4)实验过程中,如果用不透明的硬纸板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则光屏上的像_____
A.只出现烛焰像的上半部分
B.只出现烛焰像的下半部分
C.出现烛焰完整的像,但像更小了
D.像仍然是完整的,且大小不变,只是变暗了
(5)将蜡烛向凸透镜方向移动,若在光屏上还能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凸透镜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
36.光在其中传播速度快的介质称为光疏介质,光在其中传播速度慢的介质称为光密介质。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折射的情况与光在其中的速度有关。下面表格给出了光在空气、水、玻璃中的传播速度,图给出了光从空气进入水,再从水进入玻璃,最后从玻璃再次进入空气的光路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物质 光在其中传播速度(m/s)
空气 3×108
水 2.25×108
玻璃 2×108
(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折射角________入射角,光从水射入玻璃,折射角________入射角;(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相对玻璃而言,水属于_____介质(填“光密”或“光疏”)。
(3)结论:光从光疏介质进入光密介质时,折射角____入射角。(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四、画图题
37.有一光电控制液面高度的仪器,它是通过光束在液面上的反射光线射到光电屏上的光斑的位置来判断液面高低的。如图所示,一束光与液面的夹角为40°,则反射角的大小是___________;当入射光方向不变时,光电屏上的光斑S向左移动时,说明液面在___________(选填“上升”或“下降”)。这时光的反射角是___________。
38.在下图中的虚线框内的适当位置,填入符合要求的透镜。
( )
39.按要求作图(请保留作图痕迹)。如图所示,AB、CD是平面镜前一点光源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M反射后的两条反射光线,请在图中标出光源S和S′像点的位置,并完成光路图。
40.(1)小明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而是如图所示倾斜,小明的眼睛在点,请画出烛焰最高点发出的光经玻璃板后进入人眼点的光路图。(保留作图痕迹)
(2)一束光斜射入水中,当入射角为45°时,折射角为30°,请你在图中画出折射光线,并标出折射角的大小。
(3)根据左下两图中的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分别作出相应的折射光线或入射光线。
五、简答题
41.汽车向放置在路边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如图所示,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信号用时0.3s,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0.9s,求
(1)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多少m?_________
(2)汽车的速度为多少m/s?___________(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2.C
3.A
4.A
5.D
6.A
7.D
8.A
9.B
10.D
11.D
12.C
13.A
14.B
15.B
16.B
17.C
18.C
19.B
20.C
21.味蕾 味觉 液
22. 振动 ② AB
23. 不变 5 3:40
24. B; 变高
25. 发声体在振动 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
26. 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由高变低 真空不能传声
27. 3 7:25
28.倒立 改变光路 20
29. 甲 等于 A
30. D A C B
31. 甲丙 晶状体 曲度由大变小或由厚变薄 视网膜 大脑皮层 瞳孔
32.(1)⑤,①
(2)不能
(3)⑥
33. 不合理 由一次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具有偶然性 在 不能
34. 确定像的位置 蜡烛A的像 反射 不能 A1
35. 11.5cm 同一高度 倒立缩小 照相机 D 远离
36. 小于 小于 光疏 小于
37. 50° 上升 50°
38.
39.
40.(1) ;(2) ;(3)
41. 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85m 汽车的速度为42.5 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