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课外阅读专练卷
姓名:_______________
(一)鸟 趣
几年前,家里的糯米生了虫子,我在阳台上晾晒时,发现常有麻雀来啄食,怯生生的,甚是有趣。从那以后,我便( )在阳台的水泥台上撒下一些米,在玻璃杯里装满水。几年来,不管酷暑寒冬,一群群的麻雀成了每天( )“光临”的朋友了。每到4月上旬,雏鸟来了,由母鸟带着,①一只母鸟带着两三只雏鸟,母鸟啄了食物嘴对嘴地喂雏鸟,不辞辛苦地履行母亲的职责。
有一次,我发现一只受伤的鸟,一条腿已经折断,伤残的肢体连皮耷拉着,②只能用一条腿艰难地支撑着身体,用爪子紧紧地抓住电线,摇摇晃晃好不容易才能使身体保持平衡。我为它的生存担忧了。此后,我大约有半个月未见它的踪影,我想,它( )是死了,心中不免有些怅然。在一个雨雾蒙蒙的天气里,天空一片灰暗。突然,我眼前一亮,我又看见那只伤鸟了。它的羽毛淋得透湿,停在电话线上仔细地整理羽毛,抖搂水珠。更使我吃惊的是,它的伤腿( )“康复”了,像一个人拄着拐棍,一颠一颠地跳跃。我庆幸它战胜伤残活下来了。还有一只老麻雀,它伤了翅膀,一只翅膀拖在地上,起飞蛮费劲的,几经磨炼,伤翅好了,它又能振翅高飞了……
我常感叹,这些小生灵,它们蹦蹦跳跳,叽叽喳喳地生活在大自然中,它们也会遇到各种困难与麻烦,它们为了生存,顽强地活着,真是令人感动。
1.下列词语填入文中括号里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有意 肯定 必然 居然 B.有意 必然 肯定 居然
C.故意 居然 肯定 必然 D.故意 肯定 居然 必然
2.用“ ”标出文中画线句中表示动作的词语,并说说这些词语表现了什么。
第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②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面对那只受伤的鸟,“我”的情绪发生了哪些变化?从文中找出反映“我”
的情绪变化的词语,依次写在下面的括号里。
( )→( )→( )→( )
4.作者发现麻雀在阳台上吃食时“________________”的样子 ,觉得“甚
是有趣”;又把感动于“遇到各种困难与麻烦”的小生灵能“________________
地活着”视为另一种“鸟趣”。
5.联系短文内容,说说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芦鸡(节选)
任大霖
有一年春末,梅花溇(流过我们村子的河)涨(zhǎng zhàng)大水,从上游漂(piāo piào)下来一窠小芦鸡,一共三只。
长发看见了它们,跑来叫我们一起去捉。我们在岸上跟着它们,用长晾竿( ),用石块( ),一直跟到周家桥边,幸亏金奎叔划着船在那里捉鱼,オ( )住了小芦鸡,用网把它们( )了上来。分配的结果,我一只,长发一只,灿金和王康合一只。
那小芦鸡的样子就跟普通的小鸡差不多,只是浑身是黑的,连嘴和脚爪也是黑的,而腿特别长,所以跑起来特别快。为了防止它逃跑,我用细绳缚住它的脚,把它绑在椅子脚上,喂米给它吃。①小芦鸡吃得很少,却时时刘刻想逃走,它总是向外面跑,可是绳子拉住了它的脚,它就绕着子脚转,跑着跑着,几圈以后,绳子绕在持子脚上了。它还是跑,直到一只脚被吊了起来,不能动弹时,才“叽呀叽呀”地叫了起来。我以为它是痛了,就去帮它松开绳,可是不一会儿,它又绕紧了绳子,吊起一只脚来,而且叫得更响了。我这才知道它不是因为痛在叫,而是因为不能逃跑,才张大了黑嘴叫唤的。②这样几次以后,小芦鸡完全发怒了,它根本不吃米,只一个劲地啄那椅子脚,好像要把这可恶(ě w)的棍棒啄断才会安静下来似( sì shì)的。
那时候,燕子在我们的檐下筑了一个窠,飞进飞出地忙着。③只有当燕子在檐下“唧啾唧啾”地叫着的时候,小芦鸡才比较安静,它往往循着这叫声,侧着头,停住脚,行细听着。燕子叫过一阵飞出去了,小芦鸡却还呆呆地停在那儿好一会儿。它是在回想那河边广阔的芦苇丛,回想在浅滩草窠中的妈妈吗
1.用“√”在短文中画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幸亏一( ) 回想一( ) 广阔一( )
3.选择正确的答案,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1)依次填第2自然段括号里的字,正确的一项是( )。
A.捞 裹 围 赶 B.捞 赶 围 裹C.捞 围 裹 赶
(2)第4自然段中,“小芦鸡オ比较安静”是因为( )。
A.燕子的叫声让小芦鸡开始想家,想妈妈。
B.燕子的叫声吓住了小芦鸡。
4.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填空。
(1)句①中“时时刻刻”的意思是_______,这个词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还是…直到…オ…”则告诉我们,小芦鸡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句②中“这样”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这样几次”中,我们看出小芦鸡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3)句③中“循着”“侧着”“停住”这几个词写出了小芦鸡______________的样子,让人感受到小芦鸡对“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5.看着文中被细绳住脚的小芦鸡和那飞进飞出的燕子,再联系本文最后一句话,你想对文中的“我”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螳 螂
螳螂的一对前爪就如刀斧手高举的大刀,所以有的地方又把它叫作“刀螂”。然而在汉语中,螳螂却因为挡车和捕蝉两次失手,受到人们千古不绝的嘲笑。
任何事情都是会发展的,对螳螂的看法理当也有所改变。然而,人类的固执却不愿放过九死未悔的殉道者——螳螂,我们看待螳螂的眼光和螳螂看待世界的眼光永远也不可能重合。
螳螂的视力并不好,这道理很清楚,我们在嘲弄一只视力不好的可怜虫。
螳螂看东西不分远近都是模不清的,这正是它们的特点。然而,它们对静止的东西视而不见,但对运动着的东西则心明眼亮,只要猎物一动,螳螂马上就看清了对象的颜色、形状,并迅速作出战术部署。这跟惯于纸上谈兵而不知应变的书呆子刚好形成强烈的对比。
螳螂的捕敌战术还包括用色彩迷惑对手,它们常常隐身在植物丛中,把自己伪装得同周围环境相一致。
被人误解并迟迟不被原谅的螳螂——它们的结局都带着几分悲壮,作为对后代所需的蛋白质等营养的补克,雌性螳螂在交配刚一结束就把雄性螳螂吃掉,雌性螳螂艰难产卵后也将精疲力竭而死去。
不讨人喜欢的动物结局都不会太妙,因此,螳螂选择为下一代献出自己的生命真是明智之举。
1.找出文中的两对反义词。
( )——( ) ( )——( )
2.填空。
(1)“螳螂却因为挡车和捕蝉两次失手”中两个有关螳螂的成语是: 。
(2)“纸上谈兵”故事中的主人公是 。(项羽 赵括 祖逖)
(3)螳螂又被叫作“刀螂”是因为 。
3.“明智之举”是什么意思 文中的“明智之举”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蛇是怎样用色彩迷惑对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归纳第三自然段的段意,并说说此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B
2.第①句:带 啄 喂 表现了母鸟对雏鸟的关爱。
第②句:支撑 抓住 摇摇晃晃 表现了受伤的鸟的顽强意志。
3.担忧 怅然 吃惊 庆幸
4.怯生生 顽强
5.短文通过描写母鸟对雏鸟的关爱和受伤的鸟的顽强意志,表达了作者对鸟的怜爱和钦佩之情。
(二)1. zhǎng piāo wù shì
2.示例多亏 回忆 辽阔
3.(1)B(2)A
4.(1)每时每刻 小芦鸡一直想逃跑 力量虽小,但想法很坚定,并为之不努力
(2)小芦鸡绕着椅子脚转圈,直到一只脚被吊起来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3)安静聆听无比思念
5.示例:小芦鸡也有它自己的家,它想家了,你放了它吧!
(三)1.清楚 模糊 静止 运动
2.(1)螳臂当车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赵括
(3)它的一对前爪就如刀斧手高举的大刀
3.聪明智慧的举动。雄性螳螂在交配刚一结束就把雄性螳螂吃掉,雄性螳螂艰难产卵后也将精疲力竭而死去。
4.它们常常隐身在植物丛中,把自己伪装得同周围环境相一致。
5.螳螂的视力并不好,对静止的东西视而不见,但对运动着的东西则心明眼亮。此段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