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自然资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自然资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商务星球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3-01-22 22:08: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课 题 】八上 第三单元 自然资源
【 课 型 】复习课
【考纲解读】
●举例说出什么是自然资源,它有哪些主要类型。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 程。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及我们应树立的资源意识。
【复习目标】
1.通过对自然资源地理知识的建构,使学生将地理知识从模糊到熟练掌握。
2.通过查看、填注中国主要石油和天然气分布图,土地资源类型构成与分布图提升学生读图用图能力。
3.运用资料,初步学会分析一个地区水资源时空分布状况,说出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方法和具体的工程措施。
4.通过学习了解华北地区严重缺水的事实及缺水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水资源的价值,从而树立正确的节水惜水、保护水资源的观念。
【学习重点】1.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及其出台的基本国策。
2.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和解决途径。
【复习模式】知识再现与构建——引导点拨与质疑解难——拓展练习与技能锻炼。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快速记忆法、小组长展示、合作、交流、互帮共学复习。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理助学、地理试卷。
【教学过程】
复习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意图
导入与
展示
情境导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面对这样的土地,人们能做什么? 面对这样的土地,你想到了什么? 面对这样的土地,你想说些什么?
同学们!面对这样的土地,我们该做些什么?
教师出示复习目标:
1.学生观看图片,从中获得感悟。
学生讨论与体会
2.学生明确本课的复习目标
通过对比强烈的图片展示,调动起学生的敏感神精,激励学生的斗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上跃跃欲试的行为。
再现

构建
基础巩固篇:学生温故知新(快速抢答,学生手中有之前老师印发的讲义)
一、天气

利用类型: 、 、 、建设用地等。
我国土地利用类型 、 比重较大, 、
主要特点 比重较小。
总量 ,人均占有量
地区分布 ;
耕地:东部季风区的 、 和低缓的
地区分布 林地: 、 、 的山区。
草地: mm等降水量线以西的
大量占用 ,利用不当
土地利用中的问题 对林地 ,水土
合理利用与保护 对草地 ,土地
颁布法律: 、 、
措施
确立基本国策:

教师用多媒体图片展现《自然资源》中的矿产、土地、水资源的地理知识并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以利于学生全面掌握。
通过知识构建,有利于学生系统化自己所学的地理知识有利于学生进行查缺补漏温故知新。
通过快速抢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主动性并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理解并掌握知识。
衔接

过渡

质疑

问难
能力提升篇:
(教师展示中国主要油田、煤炭分布图)
(教师展示中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图)
(教师展示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分布图)
学生全面展示学习成果
回答问题:
问题1.读我国主要煤矿和石油基地分布示意图。(1)写出图中数码代表的石油产地。
① ② ,
③ ④ ,
⑤ 。
(2)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煤炭产地名称。A 、B 、C 、D 、E
问题2. 读“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图,完成下列各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A B C
D E
(2)由此可知,我国耕地、林地比重 ,草地比重 。
(3)为了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我国把 确立为基本国策。
学生讨论与体会问题3. 读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图。
(1)图中A、B所表示的耕地类型分别是 、 。
主要粮食作物分别是 、 ;
(2)A、B区域之间的界线大致是 ,这条分界线大致与我国1月平均气温 C等温线及年降水量 毫米等降水量线大体一致;(3)从气候上看,B主要分布在 (温度带)和 (干湿区);
(4)从地形上看,我国三大平原都是耕地的集中分布区。
其中 平原和 平原以旱地为主, 平原以水田为主。
用鲜明的字母和数字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标注相关的地理知识,有利于学生以进行系统化地来记忆地理知识,便于把地理知识的落实到位。
拓展

提升
读“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学生讨论与体会
社会各界关注的南水北调工程已于2002年年底正式开工建设。经过数十年研究,南水北调工程总体格局确定为西、中、东三条线路,分别从长江流域的上、中、下游调水,以缓解北方地区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等问题,适应西北、华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1)南水北调工程将把我国的哪四大流域连接起来?
、 、 、 。
(2)南水北调工程的东线和中线是将 (河流)的水调往 地区。
(3)南水北调工程的东线调水可利用 河道,经过 、 、 、
、 五个省级行政区。
(4)南水北调工程的中线是从 水库调水,经过 、_ 等省级行政中心一直输往北京、天津。
(5)想一想:为什么要建设南水北调工程?
(6)我国北方缺水严重。请你利用学过的知识分析北方缺水严重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人为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
(7)南水北调工程最早开工的为_______方案,你认为该方案最大的优势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丹江口水库初期将作为____线方案的调水源头,将长江水最终调到______。
(9)南水北调工程是否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___________。
(10)在南水北调中我们还应该注意的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等。
培养学生思考和运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通过京杭大运河的学习与拓展,开阔学生的眼界与思维使学生知识面大大的扩大。
【教师补充讲述】京杭大运河全长1710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长度是苏伊士运河(190千米)的9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纵贯南北,是中国重要的一条南北水上干线。背负了南北大量物资的运输交换,也有助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由于年久失修,目前,京杭运河的通航里程为1442千米,其中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经过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六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年通航里程为877千米,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南的山东、江苏和浙江三省。
学生观看图片,并尝试记住五大水系。
检测与
提高
自我检测篇:教师以试卷的形式下发给学生,学生全力去展示自己才能。
1.判断以下几项内容中,哪一项不是自然资源( )
A.土地 B.鱼 C.水 D.书本
2.下列资源中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
3.关于我国自然资源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我国自然资源种类多,储量大 B.我国许多自然资源的总量居世界前列
C.我国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衡 D.我国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大
4.我国人地关系最突出的问题是( )
A.国土面积大,耕地面积很小 B.后备耕地资源不足
C.人口增长迅速,人均耕地越来越少 D.草场过度放牧,草地遭到破坏
5.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主要办法是( )
A.跨流域调水 B.兴修水库 C.节约用水 D.防治水污染
6.2012年3月22日第18个“世界水日”,其主题是“保障清洁水源,创造健康世界”,与这一主题相吻合的漫画是( )
读我国某界线图,完成7~8题。
7.图中界线以西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
A.草地 B.林地
C.耕地 D.工矿交通城市等用地
8.造成图中界线东西两侧土地利用类型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 B.地形
C.生活习惯 D.生产方式
9.我国水资源季节分配特点是( )
A.夏秋多,冬春少 B.夏秋少,冬春也少
C.夏秋多,冬春也多 D.夏秋少,冬春多
10.该漫画反映了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的问题是( )
A.毁草开荒    B.土地抛荒  C.乱占耕地   D.退耕还林
11.关于土地资源保护措施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严禁滥伐、盗伐森林 B.加大投入,努力提高土地生产效率
C.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D.变草地为耕地,扩大耕地面积
12.下列地区与其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搭配正确的是( )
A.黄河下游地区——草地 B.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田
C.大兴安岭——耕地 D.内蒙古高原——旱地
1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区域A、B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
(2)区域A和B大致以 为分界线。请你用笔在图中描绘出来。
(3)从气候上看,我国水田主要分布在 、 (温度带)和 (干湿地区)。
(4)我国的三大平原都是耕地的集中分布区,其中 平原和 平原以旱地为主, 平原以水田为主。
(5)草地集中分布区主要位于 、 (干湿地区)地区。
14.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显示的是对 资源破坏,这种破坏对山区来说,造成的后果是 。
(2)这种破坏对河流产生的影响是 ,造成的后果是 灾害严重,要想尽量减少这种灾害的发生,对上述资源应采取的措施是 。
从实际出发,将所学知识能够及时加以运用。

【教学反思】
地理复习课绝不是地理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内在升华过程。很多的教师上复习课容易上成习题课或练习课的原因就是没有从这种更深的意义上去把握复习课的特性。同时复习课又是一个有针对性地诊断教学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一个双边互动的形式。这样教师就能够解决一些学生混淆不清的知识,弥补一定的知识漏洞,并帮助他们建构起自身的知识体系。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优点主要有:1.充分利用多媒体图片来进行地理知识的演示,图文配合使学生的直观感受与理性思维相结合。基础巩固、能力提升、自我检测环环相扣,知识点之间地自然过渡,紧紧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知识的转换,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效率。2.本课的结构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习题设计上充分考虑到了层次性,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所以我们教师要能够巧妙地整合教学内容,创设情景,在操作过程中,即讲即练即反馈,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与困惑。及时的查缺补漏,弥补知识系统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