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32.0分)
1920年苏联粮食产量只及一战前的一半,工业产值只有战前的13.8%,生活必需品十分缺乏,经济形势严峻。工人中出现悲观失望情绪、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爆发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农民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反苏维埃暴动不断发生。1921年苏俄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依据村料判断苏俄实施这一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 加快发展市场经济 B. 维护和巩固苏维埃政权
C. 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D. 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
列宁曾说:“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我们……开始作战略上的退却,趁我们还没有被彻底打垮,让我们实行退却。一切都重新安排,不过安排得更稳妥。”材料中的“退却”指的是(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社会主义工业化 D. 农业集体化
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这里“阳光灿烂”最有可能是因为( )
A. 农民纳税后能自由支配剩余的粮食
B. 农民无偿获得永久属于自己的土地
C. 苏维埃政府免去了农民的赋税
D. 农民享有优先处理农产品的权利
1921年,第一份给外国特许权的合同在苏俄外交部正式签署,一位美国人获得了一所石棉矿的特许权。与上述现象直接相关的是(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 B.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完成 D. 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1921年4月,苏维埃俄国政府宣布1921-1922年向农民征收的粮食税额为2.4亿普特,这比以前制定的余粮征集额减少了1.83亿普特。苏维埃俄国粮食税的实施( )
A.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 推进了农业集体化
C. 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 D. 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如图中苏联工业产值增长最快阶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新经济政策实施 B. 第二个五年计划实施
C. 赫鲁晓夫改革开始 D. 进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1921年,列宁提出“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美国的资本和技术。这样就可以让我们的车轮再次转动起来”。为此,苏俄采取的措施是( )
A. 实行余粮收集制 B. 部分企业允许资本家经营
C. 优先发展重工业 D. 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工业化的标志,就是一个国家的劳动力从农业到工业的转移。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 库兹涅茨的研究表明,从1928年到1940年的12年里,苏联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数量,在其他国家需要30至50年。与苏联劳动力快速转移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
A. 废除封建农奴制 B.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推行新经济政策 D. 先后完成两个五年计划
如图为苏联在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总产值比重变化示意图。这表明(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起到积极作用 B. 新经济政策使国民经济逐渐恢复
C. 苏联已经由农业国发展为工业国 D. 赫鲁晓夫改革取得较为明显成效
“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该材料主要说明苏联模式( )
A. 侧重工业化,忽视了民生幸福 B. 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
C. 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D. 导致苏联农业生产落后
历史图片真实地再现了历史的瞬间。如图再现了斯大林时期( )
A. 实行新经济政策
B. 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
C. 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D. 实施第五个五年计划
“在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细致地规划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苏联人的一个创造……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材料中的“苏联人的一个创造”是指( )
A. 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C. 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 仿效资本主义的经济管理方式
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伟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如此重大的成就,主要是因为( )
A. 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实施新经济政策
C. 实行改革开放 D. 创建苏联模式
《文明》一书调侃:“冷战”时期最为让人难以理解的事情,或许就是为什么苏联生产不出一条像样的牛仔裤。这暴露了( )
A. 战时共产主义的缺陷 B. 农奴制的落后性
C. 新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D. 苏联模式的弊端
某初三班举行历史辩论会,如图所示为双方辩手的主要观点.据此判断此辩论会的主题应该是( )
A. 农奴制改革的利弊 B. 新经济政策的利弊
C. 斯大林模式的利弊 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利弊
如图是发生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现象,类似于我国的( )
A. 土地改革 B. 人民公社化运动
C. “文化大革命”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0分)
阅读下列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到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苏联的工业产量已从世界的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应该强调指出,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害的情况下取得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建立起一套严密的行政命令体制,把农民束缚在农庄里,使农民失去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甚至连迁徙自由也受到牵制。政府忽视农民的物质利益……用超经济的手段从农民身上拿走很多。
--崔连仲等《世界通史》
(1) 据材料一指出导致工业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一变化的积极影响的积极影响。
(2) 据材料二,以农民为例,说明材料一的“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害的情况下取得的”的认识。
(3) 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苏联模式形成的标志并概括其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3月,俄共(布)召开了第十次代表大会,会上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由此开始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的措施,并概括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材料二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到 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
(2) 材料二中苏联的“新的经济体制”指的是什么?
材料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十分巨大…… 1940年的工业总产值比1913年增加六倍多,超过法、英、德,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但也存在重大缺陷和问题。首先是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粮食产量从1925-1927年间平均每年的7527万吨,降至“二五”期间的7290万吨……1940年轻工业产值虽然比1913年增加了3.6倍,但同期的重工业却增长了12.4倍。
——摘自《世界通史 现代卷》
(3) 根据材料三,请你用一句话评价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4) 综合上述苏联建设的经验,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1921年,苏俄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苏俄实施这一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苏维埃政权。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了和平建设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列宁新经济政策,它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苏维埃政权。
2.【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列宁曾经设想不要市场和货币以及商品经济,用行政和军事的手段干预经济,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但是失败,因此转而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甚至一定程度上恢复发展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故B项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CD发生在斯大林时期,排除。
本题考查了新经济政策的相关知识。识记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及特点。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3.【答案】A
【解析】1921年,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实行粮食税,农民纳粮后的余粮可以自由买卖,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到1925年底,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资本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故选A。
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
重点识记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特点及影响.
4.【答案】B
【解析】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规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据“1921年,第一份给外国特许权的合同在苏俄外交部正式签署,一位美国人获得了一所石棉矿的特许权。”及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种情景的主要原因是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苏俄实行的新经济政策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苏俄实行的新经济政策的相关史实。
5.【答案】A
【解析】由材料“1921年4月,苏维埃俄国政府宣布1921-1922年向农民征收的粮食税额为2.4亿普特,这比以前制定的余粮征集额减少了1.83亿普特”可知,这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中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做法的影响,这表明粮食税减轻了农民负担,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A项符合题意。
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解读。
注意对材料的分析与理解,掌握新经济政策的相关知识。
6.【答案】B
【解析】观察图片可知,苏联工业产值增长最快阶段出现1932年到1937年,这一时期正处于苏联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所以苏联工业产值增长最快阶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第二个五年计划实施。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故选:B。
本题以历史图表为切入点,考查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关键是对图表信息的提取。
注意对图表的解读,掌握苏联两个五年计划的相关知识。
7.【答案】B
【解析】1921年,列宁提出“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美国的资本和技术。这样就可以让我们的车轮再次转动起来”。为此,苏俄采取的措施是部分企业允许资本家经营。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1921年,苏俄放弃原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实行粮食税,余粮可自由买卖,退还部分国有企业,让国内外资本经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自由贸易,允许商品生产,恢复商品和货币的关系。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与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这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转变,标志着列宁找到了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它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故选:B。
本题考查了新经济政策。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1921年,苏俄放弃原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8.【答案】D
【解析】由题干材料“从1928年到1940年的12年里”判断与苏联先后完成两个五年计划有关。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两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在这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共建成六千多个大型工矿企业,建立起飞机、汽车、拖拉机、电力、机器制造等部门,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超过法、英、德,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故选D。
9.【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列宁逝世后,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努力奋斗。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两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这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所以C选项符合题意。
本题考查的是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掌握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及结果。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苏联两个五年计划的相关知识点。
10.【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可知,苏联模式侧重重工业,而忽视了民生幸福。苏联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促进苏联经济快速发展、苏联农业生产落后的内容,排除BCD。
本题主要考查斯大林模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斯大林模式建立与影响的相关知识。
11.【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图片反映了斯大林时期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1927年年底到1928年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为解决粮食问题,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故选:C。
本题考查了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相关知识。1924年列宁逝世后,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努力奋斗。
本题属于图片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图片,结合教材回答。
12.【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苏联人的一个创造”是指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模式”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最突出的特征,具有明显的两面特征:积极影响,迅速地实现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创了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但也造成了巨大的消极影响,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故选:C。
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的知识点。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的措施以及影响。
13.【答案】D
【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俄国已拥有核武器”。列宁1924年去世后,斯大林上台,他停止实行新经济政策,重点发展重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即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斯大林模式的积极作用。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俄国已拥有核武器”。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斯大林模式的表现和影响.
14.【答案】D
【解析】由材料“‘冷战’时期最为让人难以理解的事情,或许就是为什么苏联生产不出一条像样的牛仔裤”可知,这暴露了苏联模式的弊端。斯大林模式下,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轻视轻工业的发展,导致“生产不出一条像样的牛仔裤”。
故选:D。
本题以《文明》一书调侃:“冷战”时期最为让人难以理解的事情,或许就是为什么苏联生产不出一条像样的牛仔裤为切入点,考查斯大林模式的相关知识。
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及其影响。
15.【答案】C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正方说的是斯大林模式的积极作用,它是苏联成为了工业化的强国,反方说的是斯大林模式的消极作用,它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利弊辩论。
故选:C。
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的相关知识.
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难度中等.
16.【答案】B
【解析】读图可知,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实行农业集体化,建立了集体农庄,与我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相似。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实行农业集体化,类似于我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苏联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关知识。
17.【答案】【小题1】原因: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影响: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化为工业国(或逐步跻身于工业化国家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小题2】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使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运动开展过程中,限制了农民的自由,忽视了农民的物质利益(或剥夺了农民的经济利益)。
【小题3】1936年新宪法的颁发;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解析】本题以两则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苏联两个五年计划、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影响,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作答。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把握苏联两个五年计划、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影响的相关知识。运用所学,具体分析作答。
18.【答案】【小题1】措施: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作用: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小题2】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小题3】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促进了工业的迅速发展,但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小题4】应该不断改革创新,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使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等。
【解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苏联模式、苏联两个五年计划。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依据材料进入深入分析即得出答案。
本题以新经济政策、苏联模式、苏联两个五年计划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