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课件(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课件(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4 18:34:4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5张PPT)
《诗经·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泗。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
《秦风·蒹葭》
(1)溯洄( )从之
(2)道阻且跻( )
(3)宛在水中坻( )
(4)宛在水中沚( )
sù huí

chí
zhǐ
为下列划线字注音:
理解大意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芦苇一片白苍苍,
清早露水变成霜。
我所爱的心上人啊,
站在对岸水那方。
逆流而上追寻她,
道路艰险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找她,
好像就在着水中央。
理解大意
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
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
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沚。
芦苇茫茫连成片,
清晨露水没有完。
我所爱的心上人啊,
她就站在河那边。
逆流而上追寻她,
道路险阻又弯曲。
顺流而下去找她,
像是藏身水中陆地上。
苍苍
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的越来越浓,烘托出主人公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采采
凄凄
为霜
未晞
未已
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时间的发展轨迹,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让人深刻的感受到了男子的执着追求。
这位美丽的女子在哪里呢?
在水之湄
在水之涘
在水一方
追寻伊人的道路艰辛吗?
道路 方位
长 央
跻 坻
右 沚
展开联想,再现诗歌意境
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在你头脑中的展现的画面。
拓展练习
清晨,晶莹剔透的露珠点缀着河边白茫茫的芦苇,一个身影躲在那一片朦胧之中,你回眸一笑,顿时引起了我不尽的相思。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你又肯给我那个机会吗?我所爱的人儿,你还记得我们的初遇吗?虽然你站在水的那一边,却不难勾起我对你的无限遐想,一个转身让我惊叹于你的超凡脱俗,“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想来也就是这样的了。可美好的事物往往很容易破灭,突然间你从我眼前消失得无影无踪,空气里只留下你身上胭脂的余香。我不得不在这芦苇丛里找寻你那一抹美丽的倩影,我愿逆流而上,却看见那道路的艰险与漫长,顺水而下,你又仿佛在那水的中央。芦苇还是如此的茂盛,露珠依然没有逝去,不同的是你站在河岸边浅浅的对我微笑,令我沉醉。如果说思念是一种错的话,我愿意永远的错下去,只因美人如玉。
美文欣赏
在芦苇河边你却仍然和我捉着迷藏,漫天飞舞的芦苇令我迷茫,也许上天早已知晓了我的心意,你拿着一支芦苇与我擦肩而过。佛曰: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身而过。既然你我在前世有了这么多次的错过,今生的我怎会轻易放弃。为爱而伤,为情而苦,我只对你一人,就让那芦苇成为我们之间的信物,你的信物刺穿我心,却也透出了你的寂寞。我想紧紧地抓住你不放,将你拥入怀中,我要的并不是爱得轰轰烈烈,死去活来,我只要我们之间能够相濡以沫,细水长流。你可曾知道当你害羞地将芦苇交予我时,我是多么的惊喜,风中翩翩起舞的芦苇给我们助兴,你脸红地跑开,你的羞涩令我心动,我知道你是逃不掉的,我们也再不用分隔于两岸,因为,我们之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幸福才刚刚开始!
美文欣赏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所 谓 “伊 人 ”指的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吗?
“爱情说”:近代学者余冠英认为“这篇似是情诗,男或女词。” 翻译家许渊冲就将这首诗译成a love song,伊人是the lover。
“明志说”:“伊人”象征高洁品质,代表自己对美好高洁品质的追求。
“讽刺说”:汉代《毛诗序》中说“《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意思是说这首诗是讽刺秦襄公的,因为他不遵守周礼,因此将招来亡国之祸。(东汉郑玄《诗笺》:“秦处周之旧土,其人被周之德教日久矣,今襄公新为诸侯,未习周之礼法,故国人未服焉。”所谓“伊人”是“知周礼之贤人,乃在大水之一边,假喻以言远”。)
“求贤说”:清代学者姚际恒认为 “伊人”是春秋时代一位隐居水边的贤人,该诗表达了君主求贤招隐之意。
“人生哲理说”: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情人难得、知音难觅的怅惘,仕途坎坷、功业未遂的忧思,理想幻灭、前途渺茫的失望。
历来对“伊人”的解读:
“在水一方”揭示了人类现实与理想的距离。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寻求理想的艰难长途。
“伊人” 让我们感到希望与理想乃是一个若有若无、可望不可即的影子。
诗篇从哲学的高度反映了人类理想追求与个体生命短促的矛盾引起的困惑,反映了人类对完美境界永无止境的追求。
“蒹葭”就是芦苇,在中国古典文学当中有许多基本定型的意象,芦苇就是其中之一。
本诗中水的意象有“阻隔”和无尽“的含义。
蒹葭与秋水结合,营造出凄凉萧瑟、迷离朦胧的意境。而这种凄凉迷离的秋景与诗人追求伊人时的如痴如醉以及追求不获的失望惆怅是和谐统一的。
“伊人”,多数人想象成一位女性,她长裙飘飘,款款出现于人们的视线之中,她遥远而美丽,可望而不可即,构成心中一个令人惆怅的情结。
“秋水伊人”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解读《蒹葭》
不懈追求心上人的执著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一、蒹葭、霜露、秋水
二、在水中央的伊人
三、上下追寻的青年
——凄清的秋景
渲染气氛
——可望不可及
——执著追求
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
重章叠句
描写艺术形象
特点
写法
写爱情
写理想
写隐士
……
主题的朦胧。
朦胧美。
景色:秋晨雾霭、烟水迷离。
“伊人”身份不确定,若隐若现,可望不可即。
主人公的追寻如梦如幻、如醉如痴。
情景交融,相辅相成。
(2)
意境朦胧。
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主人公是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她)左右求索、不断寻找的行动。主人公追求恋人的热烈感情、焦急心绪,以及那种痴迷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等,都是通过这寻求的行动、左寻右找的连续匆忙过程,形象而又含蓄地表现出来。
含蓄美
作品虽未着意刻画双方的形象,但却通过主人公追求行动所显示出来的感情指向,十分含蓄地勾画了施受双方的形象特征。
伊人----高洁、可敬、可亲、可爱。
主人公----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着追求,坚贞不渝。
重章叠句,一唱三叹,极具感染力。
每章用韵,具有音韵美。
第一章压ang韵,第二章压i韵,第三章压i韵。
音乐美。
内容上:
《关雎》重于叙事,从诗中可以看到小伙子从爱上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
《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三章反复咏叹,突出主人公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情感韵味更浓郁。
比较《关雎》与《蒹葭》有什么不同?
《蒹葭》比《关雎》的“兴”的特点更加突出。
“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做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表现手法上
四言为主,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
重章叠句,一唱三叹,反复吟咏。
赋比兴手法
《诗经》的艺术特点:
课外阅读
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邶:bèi
课外阅读
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
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
搔首踟蹰。
⑴静女:贞静娴雅之女。姝(shū书):美好。
⑵俟(sì),等待,此处指约好地方等待。城隅( yú ):城角隐蔽处。
⑶爱而:隐蔽的样子。爱:同“薆”。“见”同“现”
⑷踟躇(chí chú):徘徊不定。
娴静的姑娘撩人爱,约我城角楼上来。暗里躲着逗人找,害我抓耳又挠腮。
课外阅读
邶风·静女
静女其娈,
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
说怿女美。
⑸娈(luán):面目姣好。
⑹贻(yí),赠。彤( tóng )管:一说红管的笔,一说和荑(tí) 。
⑺炜(wěi):盛明貌。
⑻说怿(yuè yì):喜悦。“女”通“汝”
娴静的姑娘长得俏,送我一把红管草。我爱你红草颜色鲜,我爱你红草颜色好。
课外阅读
邶风·静女
自牧归荑,
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
美人之贻。
⑼牧:野外。
归:借作“馈”,赠。荑(tí):白茅,茅之始生也。象征婚媾。
⑽洵(xún):实在,诚然。异,特殊。
(11)“匪”通“非”
牧野嫩草为我采,我爱草儿美得怪。不是你草儿美得怪,打从美人手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