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8.《中国建筑的特征》 课件(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8.《中国建筑的特征》 课件(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1 17:50: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任务一:知人论世 整体感知
活动1:阅读全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填写下表。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段落层次
内容大意
第一部分(1、2)
第二部分(3——13)
第三部分(14——17)
第四部分(18——20)
从地域、历史两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
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文法”)。
以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作结。
活动2:细读《中国建筑的特征》,找出文章中的核心概念,用图示的形式梳理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并探讨文章是怎样围绕这些概念进行阐说的。
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立体构成
平面布局
结构方法
斗拱
举折和举架
结构
特征
装饰
特征
屋顶
颜色
部件的装饰作用
材料的装饰作用




九大特征之说明顺序
文章由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由建筑实践到理论,由结构到装饰,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特征。
学习任务二:
把握核心概念,理解建筑特征
语言和文学
建筑学
词汇
文法
文章
大文章
小品
活动1:阅读课文,依据课文,填写下表。
可译性:
语言和文学
建筑学
词汇
建筑的单个构件和因素
文法
中国建筑的法式或惯例
文章
建筑或建筑群
大文章
宫殿、庙宇等
小品
山亭、水榭等
可译性:可以互相翻译。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
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有很大不同。
活动2: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作者为什么要谈这个问题?
任务三:
品味语言 辨析说明方法
活动1:准确、精炼是科学论文基本的语言特征,《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的语言就是如此。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这篇文章的语言准确,表现在词语、数据和论述的准确上。
考古学家所发掘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这个独特的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它的基本特征一直保留到了近代。
“殷代遗址证明”是下文判断的事实根据,体现了作品的科学性;“公元前15世纪”时间准确,“至迟”是中国建筑体系形成的时间下限,用语准确,语气坚定;“独特的体系”说明中国建筑相对独立于世界其他建筑体系,是中华民族自己的独创;“基本上形成”说明到这时中国建筑的主要特征已经形成,但仍在发展之中;“一直”说明这个建筑体系的不间断性,这是中国建筑相对于世界其他民族建筑的一个重要区别特征。这里,词语、数据的运用准确,论断严密。
(2)语言准确,就能一语中的,使表达言简意赅。
在一副梁架上,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在柱头上加上一层层逐渐挑出的称作“拱”的弓形短木,两层拱之间用称作“斗”的斗形方木块垫着。这种用拱和斗综合构成的单位叫作“斗拱”。
这里运用作诠释的方法,对“拱”“斗”“斗拱”进行说明。“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两层拱之间”说明构件所处的位置,“逐渐挑出”“垫着”说明构件的用途,“弓形短木”“斗形方木块”用打比方的方法说明构件的形状。从位置到用途再到形状,条理清楚,语言准确,简洁精练。
活动2:作者在介绍中国建筑的第六个特征“屋顶在中国建筑中素来占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一段中,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答案】 ①比较说明,如“在其他体系建筑中,屋顶素来是不受重视的部分”一句突出中国建筑中屋顶的特征和重要性;
②引用说明,引用《诗经》中的语句说明屋顶的建筑特征。
任务四:
感受科学精神 弘扬传统文化
活动1:梁思成是中国现代建筑教育的开拓者,曾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我们从《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的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作者的科学探究精神,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①求真务实的科学意识:作者从地域和历史,即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总结出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②执着不渝的探索精神:中国的建筑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梁思成认为中国建筑的“文法”追求社会历史和环境的和谐统一,把中国的建筑风格与中国文化的内涵相结合。
③兼收并蓄的科学态度:中国的建筑具有“可译性”,虽然各国各民族建筑的风格不一样,但是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甚至表达同样的情感,可以用自己的“文汇”“词法”来表达。


④创新求变的科学精神。梁思成有强烈的民族文化复兴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审美意识,他提出中国的建筑体系是“独特的”,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熟悉了中国建筑的“文法”“词汇”,用我们自己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我们新中国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