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01 22:09: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0分)
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下列对“光芒四射”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统一全国
②国力强盛
③制度创新
④开凿大运河
A. ①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饱受争议的扬州曹庄隋炀帝墓高票入选2013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下列说法与隋炀帝无关的是(  )
A. 在位期间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B. 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统一了全国
C. 统治后期暴虐无道,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
D. 正式设置进士科,按照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隋朝是个短命王朝,仅传二世即亡,你认为隋朝灭亡的最根本原因应该是(  )
A. 权臣当道 B. 隋炀帝的暴政 C. 土地兼并严重 D. 隋末农民起义
古人这样评价大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从中可以看出大运河直接作用是(  )
A. 实现了南水北调 B. 加强了民族融合
C. 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D. 有利于中外文化交流
一位唐朝官员说:“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正式创立于(  )
A. 隋文帝 B. 隋炀帝 C. 唐太宗 D. 唐玄宗
“洛阳的兴洛仓,仓城周围10余千米,有3 000窖,每窖可储粮8 000石。”此材料信息反映了隋朝(  )
A. 加强中央集权 B. 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C. 疆域广大辽阔 D. 人口数量增加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开凿“此河”时的皇帝是(  )
A. 隋文帝 B. 隋炀帝 C. 唐太宗 D. 宋太祖
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他认为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李纲的高度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的最大作为是(  )
A. 加强中央集权 B. 社会经济发展
C. 开通京杭大运河 D. 实现国家统一
有人说:“隋炀帝没有处理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关系,反而成了罪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才是隋炀帝最大的问题”。下列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 灭掉陈朝,活捉陈后主 B. 设进士科,创立科举制
C. 征发数百万民工,开凿大运河 D. 励精图治,开创“开皇之治”
一位外国人曾描述大运河:“由广州通向北京,其长度是世界上 独一无二的。”其实,大运河的南北两端应该是(  )
A. 扬州、北京
B. 杭州、北京
C. 杭州、扬州
D. 广州、北京
用“昙花”来形容隋王朝,一下子就抓住了隋朝的基本特征。这个存在30多年的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隋朝的基本特征是(  )
A. 经济繁荣 B. 二世而亡 C. 短暂而繁荣 D. 节俭盛行
秦、隋是两个短命王朝,却分别为汉唐盛世奠定了基础。它们共同的历史贡献是(  )
A. 制定了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制度和政策
B. 开辟了沟通南北经济交流的水上运输通道
C. 修筑了大规模的军事防御工程
D. 都从思想文化上加强了中央集权
隋朝是一个承前启后的王朝。下列对隋朝的描述,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581年,隋朝建立,定都洛阳
B. 隋朝是一个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C. 隋朝大运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
D. 隋朝开创的科举制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是古人对一项历史工程的赞颂。此项工程的重大意义在于(  )
A. 巩固了隋朝的统治 B. 结束了分裂割据实现了大一统
C. 有利于中外经济交流 D. 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洛阳含嘉仓遗址的考古发掘,印证了隋朝(  )
A. 国力强盛 B. 日趋衰落 C. 奢侈无度 D. 纵情享乐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历史事件的考证需要多角度,这样才能准确地认识历史全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1) 请正确填写示意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名。
A: ______
B: ______
C: ______
(2) 观察示意图,其中通济渠连接的两大水系是 ______ 和 ______ 。
材料二:阅读下列评论隋朝大运河的几首古诗:
千里长河一旦开,
亡隋波浪九天来。
鸽帜未落干戈起,
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
《汴水》 帝业兴亡世几重?
风流犹自说遗踪。
但求死看扬州月,
不愿生归驾九龙。
--宗元鼎
《炀帝冢》 尽道过隋亡为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
《汴河怀古》
(3)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哪首诗对大运河的评价比较客观?说一说你的理由。
材料三:2014年6月22日,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大运河(Grand Canal)是中国东部平原上的伟大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沟通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五大水系,为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
材料四:隋朝时,我们的祖先充分利用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大运河的绝大多数河段都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有计划加以疏浚、改建和扩展的,新开凿的河段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一一摘自《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下)
(4) 阅读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说说大运河申遗的理由。(至少两条)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隋朝的“光芒四射”主要表现在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近四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而且经济繁荣,创立科举制度,开凿大运河。
故选:C。
本题考查了隋朝的相关史实。
解答组合选择题,排除法是比较好用的,一般题目排除一个即可获取正确答案,但需要特别注意选项中是否有包含全部选项的,有一小部分组合选择题所有内容都正确。
2.【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隋炀帝,要求识记掌握重要史实。
【解答】
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掌握了大权,581年,杨坚建立了隋朝,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统一了全国。故B说法错误。
ACD.三项所述均符合史实。
3.【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隋朝的灭亡,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B.隋炀帝连年大兴土木,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不惜民力,酷虐残暴,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各地地方长官和一些割据势力也乘乱纷纷起兵,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隋朝是个短命王朝,仅传二世即亡,隋朝灭亡的最根本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故B正确。
ACD.权臣当道、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都是隋朝灭亡的原因,但并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故ACD错误。
4.【答案】C
【解析】“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的意思是往北可以通到北京经营渔业,往南可以通到扬州(古时扬州亦称江都)经营运输,大运河的利用价值是很广的。因此对此话解读最正确的是大运河便利了南北运输。
故选:C。
本题以古人赞颂大运河的历史功效为切入点,考查隋朝大运河。
本题以隋朝大运河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能力。
5.【答案】B
【解析】一位唐朝官员说:“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度,它正式创立于隋炀帝。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从此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朝廷。
故选:B。
本题考查了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在隋朝创立,唐朝时科举制逐渐完善,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6.【答案】B
【解析】隋文帝注意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社会经济繁荣.故材料信息反映了隋朝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故选B.
本题考查隋朝社会经济发展.
本题考查隋朝社会经济发展,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隋文帝时期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社会经济繁荣.
7.【答案】B
【解析】为了加强南北交通,从605年开始,隋炀帝在位时开凿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其在位时的残暴统治,最终引发了隋末农民起义,导致了隋朝的灭亡,所以材料是指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隋炀帝的历史功绩之一: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本题需要学生辩证的看待历史事件,客观的评价隋炀帝。
8.【答案】D
【解析】材料中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指的是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D项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隋朝统一。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实现了统一。
解答本题需要灵活运用隋朝统一的意义。
9.【答案】C
【解析】隋炀帝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征发数百万民工,用六年时间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的开凿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人们的反抗,加速了隋朝的灭亡,但是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成为贯通南北的大动脉,数千年持续发挥作用,因此C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以有人说:“隋炀帝没有处理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关系,反而成了罪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才是隋炀帝最大的问题”为切入点,考查隋朝大运河。
本题以隋朝大运河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0.【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大运河的掌握情况。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11.【答案】C
【解析】据“用昙花来形容隋王朝,一下就抓住了隋朝的基本特征”可知,隋朝短暂;据“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可知,隋朝繁荣。因而这段话反映了隋王朝的特点是短暂而繁荣。
故选:C。
本题考查隋朝的基本特征,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以题干信息为依托,考查学生对题干信息准确解读、分析、判断的能力。
12.【答案】A
【解析】秦朝和隋朝都是短命的王朝,所以B开辟了沟通南北经济交流的水上运输通道是不准确的。开凿沟通南北的大运河是隋朝的一大历史贡献,秦朝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北修长城,秦朝从思想文化上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D表述不准确。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为汉唐盛世奠定了基础。
故选:A。
本题考查了秦朝和隋朝的历史作用,要理解并掌握秦朝和隋朝时创立的政治制度及其影响。
本题考查了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有一定的难度,正确理解并掌握秦朝和隋朝时创立的政治制度及其影响是解题关键。此题可以用排除法解答。
13.【答案】A
【解析】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即隋文帝)夺取了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设洛阳为陪都。589年,隋灭陈,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重新统一了全国。选项 A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考查隋朝建立的都城的识记。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
本题以隋朝的建立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4.【答案】D
【解析】“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达江都之传输,其利也博哉。”意思是往北可以通到北京经营渔业,往南可以通到扬州(古时扬州亦称江都)经营运输,大运河的利用价值是很广的。因此大运河的重大意义在于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故选:D。
本题以大运河的重大意义为切入点,考查隋朝大运河。
本题以隋朝大运河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5.【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开皇之治的有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答】
A.洛阳含嘉仓遗址的考古发掘,印证了隋朝国力强盛。依据已学知识,隋文帝在581年建立隋朝,589年隋统一全国。隋文帝的年号是开皇,他在位时形成人口增加,粮仓丰实,国家富庶、社会繁荣的盛世局面,史称“开皇之治”,故A正确。
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CD。
故选A。
16.【答案】【小题1】涿郡,洛阳,余杭
【小题2】黄河,淮水
【小题3】略
【小题4】略
【解析】(1)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故A:涿郡;B:洛阳;C:余杭。
(2)由示意图可以看出,通济渠连接的两大水系是黄河和淮水。
(3)第三首诗更客观。因为前两首诗只是强调了大运河导致隋朝的灭亡,而第三首诗既写了大运河让隋亡,又强调了大运河的重要作用,比较客观。
(4)由材料三、材料四结合所学可知,大运河申遗的理由有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大运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故答案为:
(1)A:涿郡;B:洛阳;C:余杭。
(2)黄河;淮水。
(3)第三首诗更客观;因为前两首诗只是强调了大运河导致隋朝的灭亡,而第三首诗既写了大运河让隋亡,又强调了大运河的重要作用,比较客观。
(4)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大运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从北往南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本题以隋朝大运河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