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唐诗三首》同步测试题(Word版 含答案和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唐诗三首》同步测试题(Word版 含答案和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4 19:33: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唐诗三首》同步测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挂罥(juàn) 翩翩(piān) 邺城戍(shù)
B.塘坳(ào) 老妪(yù) 口称敕(chì)
C.两鬓(bìn) 突兀(wù) 辗冰辙(niǎn)
D.布衾(jīn) 幽咽(yè) 风怒号(háo)
2.下列诗句与课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躁呼不得 B.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C.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D.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系向牛头充炭直
B.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C.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D.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4.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
A.八月/秋高/风怒号 B.老翁/逾墙走
C.满面/尘灰/烟火色 D.半匹红纱/—丈/绫
5.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突兀:高耸的样子
B.翩翩两骑来是谁 翩翩:轻快的样子
C.自经丧乱少睡眠 丧乱:丧失亲人,流离失所
D.长夜沾湿何由彻 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
6.下列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归来倚杖自叹息”中的“倚杖”与“为盗贼”相照应,诗人叹息的内容是:自己的苦,周围人的苦,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B.“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站湿何由彻”一语双关,一是表现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二是表现盼望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能尽快从深重的灾难中解脱出来。
C.第一段表现了诗人对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无奈和伤感之情。
D.诗人推己及人,宁可“吾庐独破”,而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这表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的深厚感情,寄托了企盼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7.对《卖炭翁》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叙事诗通过卖炭翁被剥削、压迫的故事,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感天寒。”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因此卖炭翁埋怨天气寒冷;诗人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C.诗歌第二节中连用“手把”“口称”回”“叱”“牵”一连串动词,将“宫使”仗势欺人、凶残霸道的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
D.诗人在结尾没有直接议论抒情,将其蕴含在情节的叙述和人物形象的描写中,因此更深沉含蓄,令人深思回味。
8.对《石壕吏》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老翁早已超过服兵役的年龄,但仍然要被“抓丁”,由此可见世道的混乱及横征暴敛的祸害。
B.“呼”“啼”“怒”“苦”。把矛盾的尖锐性揭示出来,表现了差吏如狼似虑的狰狞,以及老妇悲苦痛哭的凄惨。
C.诗中“更无人”与母,孙的存在,在逻辑上存在矛盾,表现了老妇的机智;不想让官吏把人都抓走。
D.一个“久”字,不仅说出这件事折腾了很久也表露出诗人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心酸、悲哀、无奈、同情、激愤。
二、情景默写
9.默写填空。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由较为客观的记叙、描写过渡到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关心民间疾苦,同情劳动人民,虽身处逆境仍然乐观向上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卖炭翁》中描写卖炭翁的外貌,反映出他劳动的艰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卖炭翁》中体现了卖炭翁卖炭路途艰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石壕吏》中,寥寥十个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时代氛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石壕吏》中,写老妇为保家庭,自请应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卖炭翁
(唐·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0.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伐薪烧炭”强调了卖炭翁劳动生活十分艰辛。
B.“何所营”交代了卖炭翁穷困不堪的生活状况。
C.“可怜”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
D.“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
11.卖炭翁“卖炭”是为了换得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杜甫的《石壕吏》一诗,回答后面问题。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下面关于这首词的赏析,请选出有误的一项( )
A.这是一首抒情诗,全诗抒发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B.诗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渲染出了差吏的如狼似虎的蛮横,也表现了老妇人的凄苦、可怜。
C.老妪是诗中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自请应役,主动从军。这种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让人赞赏。
D.全诗最后一节写出了老妇人被抓走后,一家人的凄苦情状,表达出诗人沉重的心情。
(2)杜甫忧国忧民,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___________”,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被称为“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节选自《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3.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B.“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C.选文中,诗人由自身处境联系到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D.诗人遭受夜雨的痛苦,期盼广厦与民,将苦难加以升华,情绪含蓄压抑。
14.“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狄武襄公青①初以散直②为延州指使。是时西边用兵,公以才勇知略,频立战功。常被发面铜具,驰突贼围,敌人畏慑,无敢当者。公识度宏远,士大夫翕然③称之,而尤为韩魏公,范文正公所深知,称为国器。文正以《春秋》《汉书》授之口:“将不知古今,匹夫之勇,不足尚也。”公于是博览书史,通究古今,已而立大功,登辅弼,书史策,配享宗庙,为宋名将,天下称其贤。
(选自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注】①狄武襄公青: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人。北宋名将。死后追赠中书令,谥号“武襄”。②散直:官名,侍从之官。③翕然:一致。
1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常被发面铜具,驰突贼围 面:
(2)敌人畏慑,无敢当者 当:
16.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将不知古今,匹夫之勇,不足尚也。
17.结合选文,说说狄青能够被“天下称其贤”的原因。
试卷第1页,共3页
1.D
【详解】
D.“布衾”的“衾”应读“qīn”。故选D。
2.A
【详解】
A.“躁”应为“燥”。故选A。
3.C
【详解】
A项“直”同“值”,价钱;B项“见”同“现”,表现;D项“与”同“举”,推举。
4.D
【详解】
D.正确停顿应为:半匹红纱/—丈绫。故选D。
5.C
【详解】
本题考查对加点字的解释。
C.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选项错误;
故选C。
6.A
【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A.“倚杖”与“老无力”相照应,突出了诗人年老体弱,选项错误;
故选A。
7.B
【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B.“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但卖炭翁希望天气再寒冷些。这一极度反常、扭曲的矛盾心理,真实地反映出老翁的悲惨境遇。选项错误。
故选B。
8.C
【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C.诗中“更无人”与母,孙的存在,逻辑上并不矛盾。“人”在这里指的是壮年男子。
故选C。
9. (1)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2)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4)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 (5)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6)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详解】
诗词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注意:丧、彻、厦、庇、俱、鬓、苍苍、炭、辗、冰辙、妪。
10.C
11. 身上衣(裳)、 口中食
【解析】
10.本题考查了对诗歌语句的理解能力,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A项有误,“伐薪烧炭”强调了卖炭翁的身份;B项有误,“何所营”引出卖炭翁卖炭的目的;D项有误,“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希望天气寒冷,可以卖出更多炭的心理。故选C。
1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分析能力。作答时要整体感知诗歌,把握诗歌内容。“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的意思是: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从这一设问句可知,卖炭翁“卖炭”是为了换得身上衣和口中食。
12. (1)A (2)诗圣 诗史
【详解】
(1)A“这是一首抒情诗”关于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2)杜甫称为“诗圣”,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作为“诗史”的杜诗并不是客观的叙事,用诗体去写历史,而是在深刻反映现实的同时,还通过独特的风格表达出作者的心情。
13.D
14.表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和博大胸襟。
【解析】
13.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解答此题可以分两步:第一步,审清题目要求,快速确立筛选信息的范围;第二步,比较分析各种相关信息,并准确辨析信息的正误。D项“情绪含蓄压抑”错误,诗人遭受夜雨的痛苦,期盼广厦与民,这是诗人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感情的理解与掌握。理解诗歌内容,一定要认真阅读原诗,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这两句大意是:什么时候这样的高楼大厦能突然出现在眼前,那么即使唯独我自己的茅屋破掉、使我受冻而死,我也心甘情愿,感到满足!这两句在原诗中,是紧接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而写的,诗人从自己的经历推己及人,把自己的困顿放在一边,设想可庇天下寒士的千万间广厦,这种非现实的幻想是建立在作者许身社稷,饮溺为怀的思想基础上,进一步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突出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
15.(1)戴着,戴(2)抵挡,挡住
16.将领不了解古今之事,只是个有勇无谋的人,不值得推崇。
17.作战骁勇(频立战功);博古通今(通究古今);辅佐朝政。
【解析】
15.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翻译。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
(1)他经常披散头发,戴着铜面具,飞奔着冲入敌阵。面:戴着,戴。
(2)敌人畏惧,没有谁敢抵挡他。当:抵挡,挡住。
16.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将领不了解古今之事,只是个有勇无谋的人,不值得推崇。知:了解。尚:推崇。
17.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叙述思路,结合关键语句概述回答。根据“是时西边用兵,公以才勇知略,频立战功”可知,他频立战功, “公于是博览书史,通究古今”他博古通今,学识渊博,根据“已而立大功,登辅弼”辅佐朝政、成为一代名将。
译文:武襄公狄青,当初凭借侍从官的身份担任延州指使。这时西部边境正在打仗,武襄公因智勇双全且有谋略,屡次建立战功。(他)经常披散头发,戴着铜面具,飞奔着冲入敌阵,敌人畏惧,没有谁敢抵挡他。武襄公见识高远,气度宏大,士大夫一致称赞他,而且特别受韩魏公和范文正公赏识,被称为国器。范文正公把《春秋》《汉书》授给他说:“将领不了解古今,只是个有勇无谋的人,不值得推崇。”武襄公从此就广泛阅读经史,透彻地钻研古今变化,不久立了大功,登上辅佐大臣之位,记录在史册中,配享在宗庙里,成为宋代著名将领,天下人都称赞他贤能。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