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1]

文档属性

名称 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1]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1-06 16:3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常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一、 知识网络
2006年《考试大纲》规定:“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大纲规定该考点已由以往的8种常见修辞减为6种,即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主要考查根据语境判断修辞方法使用是否得当,并能辨明优劣。能力层级为D。该考点传达给我们这样的的信息,学习修辞方法的目的是指导语言运用,而不是仅仅辨认概念,指认文句中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学生应能够根据语境判断修辞方法使用是否得当,辨明其优劣。
修辞方法重在考查运用,一般从两个方面考查:一是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辨认和理解;二是根据表达语意的需要,正确灵活的运用修辞方法,能够理解修辞所表达的内容和表达作用;能够评价修辞运用的优劣;能够根据要求运用修辞方法。
综观近年来的高考试题,修辞考查着重放在以下题型中考查:a诗歌鉴赏题中,结合诗句内容考查包括修辞方法在内的写法;b现代文阅读题中,结合文章内容考查修辞方法所表达的内容及作用;c 语言运用题(第六大题),命题时多与扩展语句、选用句式、仿用句式兼顾考查。这应该是修辞考点的发展方向。
二、考点探析
㈠熟悉六种修辞方法
⒈比喻
   ⑴比喻的特点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⑵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①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两者缺一不可。
(3) 比喻的种类
① 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 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③ 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例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⒉比拟
   ⑴比拟的特点
比拟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2)比拟的种类
① 拟人。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 拟物。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⒊借代
   ⑴借代的特点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借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2)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用“大胡子”代刽子手)
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用“一针一线”代群众的财物)
③专名代泛称。例如: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用“诸葛亮”代具有聪明才智的人)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用“鲁迅”代鲁迅的作品)
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用“眉”代人的头)
⑥个别代一般。例如:当皇帝或蒋介石出来的时候,街道上便打扫干净,洒上清水;可是他们的大轿或汽车不经过的地方,便永远没有见过扫帚和水桶。(用“扫帚”“水桶”代清扫街道的工具)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阿Q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用“银的”“铜的”代银币和铜钱)
⑧地名代本体。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延安”与“西安”分别代共产党与国民党及两种不同的思想。)
⒋夸张
   ⑴夸张的特点
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
(2)夸张的种类
①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②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③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⒌对偶
   ⑴对偶的特点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是用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
(2)对偶的种类
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例如: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⒍排比
   ⑴排比的特点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2)排比的种类
①成分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②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二)明确修辞的表达效果
明确八种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是判断其运用正误、优劣的前提。六种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如下:
⑴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繁为简洁。
⑵拟人: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⑶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⑷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丰富联想,以创造意境。
⑸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⑹排比:叙事透辟,条分缕析;结构紧凑,文意贯通;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三)辨析易混修辞格
1.比拟与比喻的主要区别是:
比拟意在“拟此为彼”,彼此交融,常常体现在动词上,而拟体始终不出现;比喻意在“以此喻彼”,彼此是两个不同的事物,常常体现在名词和名词短语上,喻体必不可少。
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模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2.借喻与借代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点:
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2)不同点:
①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而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例如:
A.我们去找那个歪嘴巴算账。(借代)
B.我们去找那个寄生虫算账。(借喻)
②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之间的关系比较固定,如“红领巾”只代少先队员:而借喻的喻体和本体之间的关系是灵活的,如“太阳”可比喻共产党、新中国、青年等。
③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如,我们可以说“共产党像太阳”,却不能说“少先队员像红领巾”。
(四)注意修辞格的综合运用
⒈套用——一种辞格里面包含着别种辞格。例如: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排比中套用暗喻)
2.联用———个语句中接连使用了两个以上的不同辞格。例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科学的春天》)先引用、再排比、后拟人联用。
3.兼用——一个语句,从这个角度看用的是某种辞格,从另一个角度看用的又是一种辞格。例如: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反对党八股))比喻、引用兼用。
(五)例题分析
例1、(1995年全国高考试题)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的是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分析】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A项是关于用词方面的分析,指出“不消”二字所包含的深层含义,这一理解是正确的。B、C两项是关于修辞方面的分析。在B项中,“绿”和“红”都是以特征代本体,是借代修辞。 “肥”和“瘦”是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这一项也是正确的。C项中说是用了“设问”修辞也是正确的,因为在“知否 知否”这一问句之后紧接着用了“绿肥红瘦”来作答。D项是对写作手法的分析,从全词来看,作者的确是通过对海棠绿肥红瘦的描写来抒发她的感伤情绪,而这种感伤又来自她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但是,作者在表达这种留恋和惜别的烦闷心情时,是通过委婉含蓄的一问一答(“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以及最后两句(“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来轻轻透露的。
【点评】这一道题,将修辞手法与诗歌鉴赏结合在一起,从用词、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几个方面对这首词进行了分析。今年来这种单独的选择题已不多见,已改为主观表述题,考查难度有所增加,这更要求我们对修辞手法熟练掌握,灵活运用。
例2、为下边短文中的横线处选择一个贴切的比喻
四面是柳枝篱笆,篱笆上爬满豆角秧,豆角秧里还夹杂着喇叭藤萝,像 ,墙里是一棵又一棵的桃树、杏树、山楂树、花红果子树,墙外是一些杨、柳、榆、梨树,就像给墙镶上的两道铁箍。
A.童年五彩的梦 B.密封的四堵墙
C.二姐出嫁时坐的彩轿 D.绣着红花的蓝布裙
【分析】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弄清题目的明示信息与隐含信息,选择一个贴切的比喻是本题的明示信息,四个选项均符合比喻的要求,审读原句发现语段描述了一所院落的情景,要填观察的这个比喻的上下文,上文有“四面是……”,下文有“墙里是……”,“墙外是……”可见要从这个比喻里找到“四面”与“墙里”、“墙外”的联系,就只有选第二项。
例3、(2005年高考浙江卷)下列各句中修辞方法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树林是一片绿色的海洋,轻风是海洋的呼吸。
B.珍珠是贝痛苦的结晶,是海的泪。
C.面对风暴的欺凌,松柏挺胸不屈,杨柳弯腰逢迎,江河寂然无语,高山昂然抗争。
D.太阳从地平线上露出笑脸,用她那柔美的金色手指,悄悄地捡走了草地上的珠玑。
【分析】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点评】本题考查根据语境判断修辞方法使用是否得当的能力。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必须写出物所具有的特征,这个特征和人是相通的。“杨柳弯腰逢迎”这个拟人句没有抓住风暴来临时杨柳的特征,杨柳本来就是弯腰的;风暴来临时,江河不可能寂然无语,逻辑上讲不通。故C的表述错误。
例4、(2005年高考 辽宁卷)对下列语句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些文字拙劣的、词不达意的、欠通的语句密密麻麻,作者有点像是骑在“文字”这匹未驯的马上,马乱蹦乱跳,把他掀下来了。
——“‘文字’这匹未驯的马”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给抽象的事理以形象的解说,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同时也耐人寻味,给人以艺术享受。
B.南面,则是苍茫无垠的渤海,这万里长城,从燕山支脉的角山上直冲下来,一头扎进了渤海岸边,这个所在,就是那有名的老龙头,也就是那万里长城的尖端。
——这句话中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方法,用“直冲下来”“一头扎进”给静态的“万里长城”以动态的描写。语言表达既生动优美,新奇鲜活,又简洁明快,直截了当,激发了读者的艺术联想。
C.你看那黑土呵,黑得这样油光光,乌亮亮,真叫人看不够,爱不够!我忽然想起一句民谚,这样的土地,种上车杠能发芽,插下扁担会结瓜。
——语段中引用的民谚运用了夸张和对偶的修辞方法,既生动地突出了土地肥沃、能种出好庄稼的特征,又抒发了作者对黑土地挚爱的情怀,同时还增强了语言的对称美。
D.不是有无数人在讴歌那光芒四射的朝阳、四季常青的松柏、庄严屹立的山峰、澎湃翻腾的海洋吗 不是有好些人在赞美那挺拔的白杨、明亮的灯火、奔驰的列车、崭新的日历吗
——这里连用两个反问,并套用了排比,既起到强调语意、强化语势的作用,又使语言表达跌宕有致,同时也抒发了强烈的感情。此外,还使语言富有整齐美和节奏感。
【分析】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点评】本题既考查了修辞方法的判断,也考查了修辞的作用分析。B项比拟修辞的判断是正确的,但修辞作用的判断错误,混淆了比喻、借代与比拟的作用。该项中的“直截了当”与后文的“激发读者的艺术联想”矛盾。另外“比拟”可分两种——拟人和拟物,它的表述不具体,原句是把长城当作人去写,应是“拟人”。
例5、(2001年全国高考题)在画线部分填上恰当的话,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6分)
① 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
乐观者说,希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乐观者说,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
悲观者说,风是__________ _ ,_________ ___。
【分析】答案:①启明星,即使摘不到,也能告诉人们曙光就在前头。②浪的帮凶,能把你埋葬在大海深处
【点评】首先要审清题目要求。“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限定了①的内容必须是与
希望相似的事物,必须蕴含着肯定与否定或否定与肯定两层含义,且应是乐观的、积极向
上的;②的内容则必须是悲观的,消极低沉的。句式要求①须是一个假设复句,尽量不再
用“就算……,也……”,可用“即使……,也……”、“纵然(纵使)……,也……”、“即
便……,也……”等;②则要符合“(是)……的……,能……你………”,前后有内在联
系。“修辞方法” ①是暗喻,②是拟人。因此,可以说做此类试题关键是审清题目要求。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将修辞手法的考查与句式的运用结合在一起,这种题型近年来出
现频率较高
例6、(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全国卷Ⅱ)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1) 千年旧习
祖国江山好
(2) 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分析】(1)树一代新风 大地气象新
(2)民安国泰万里河山映日红
【点评】对联题是2004年在各地高考卷中出现的新宠,它主要考查对偶这一修辞手法的运用,考查要求还是比较宽松,对联的平仄、押韵等规则一般不作要求。同学们做这种题目时,先不妨给上联或下联断句,划分出词语,进而判断各词的词性和短语的结构,然后按照意义相关的原则思考对应的词语,最后连词成句。作对联题的时候除考虑对偶特点外,如能兼顾到修辞、贴切用语、意趣贯通等方面的问题,就一定会写出好对子。
例7、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各题。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
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这首词运用了 的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 字。
(2)作者在“识尽愁滋味”后为什么反倒“欲说还休” 为什么在“欲说还休”之后忽然“却道天凉好个秋”
【分析】(1)对比 愁
(2) 反复说“欲说还休”一方面,“愁”到极点无以言表;另一方面,“愁”的是朝廷苟安、投降,国事日非,自己报国无门,直言此“愁”犯忌,因此作者不便直说。有愁而不能直说,只好道“天凉好个秋”了。表面看似轻松洒脱,实则深沉凝重,意味深长。
【点评】将修辞手法与诗歌鉴赏结合起来考查是近年来出现较多的题型,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注意将修辞的作用与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思考,不能脱离诗歌空洞地谈论修辞的作用,注意言之有物。
例8(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看 树
在乡村学校,十多年了,我总喜欢看树。在四季的轮回中,树像这幽静的村庄,呈现它自己的色彩。面对一棵树,我所追寻的只是树与天空构成的一种最纯朴的风景,然而这一切给人的感觉,却像心灵散发的一阵阵光芒。
在春天的田野,我曾看过一棵树。那是一个已被水珠打湿的傍晚,我轻轻地抚摸着一棵枝干像盘龙一样的榕树,它的庞大的树身盖住了一大片庄稼。和煦的风从耳边掠过,心霎时像一泓明静的湖水,一向被忙碌踩乱的日子在心中渐渐沉静了下来。这时,风是最美的问候,把那些曾在往事中褶皱的情感抚摸得平平展展的,似乎把人的每一缕思绪都变得那么纯粹而葱茏了。从此,每当春天,我的心就成了温柔的绿色。
……
请赏析“风是最美的问候,把那些曾在往事中褶皱的情感抚摸得平展展的”这句话。
【分析】把风拟人化,把情感具象化,反映出作者抛却烦恼后的平和心境。
【点评】本题主要通过修辞手法考查学生对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在现代文的解题中学生既要能辨认出相应的表达技巧,同时还要注意结合上下文以及全文才能理解相应语句的内涵。2006年江苏卷将现代文阅读题中最后一道选择题改为主观题后,作品表达技巧、语句含义理解的考题几率将会相应增大,同学们应加强文学作品表达技巧这一题型的训练。
三、自我检测
1、下列各句中的比喻不恰当的一句是( )?
A.他提着两个包,气喘吁吁地走着,像踩在棉花上似的深一脚,浅一脚。?
B.小战士斜跨着冲锋枪,在崎岖的小路上向前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般地轻快。?
C.一群仙女,踩在棉花似的云朵上,随着隐隐的仙乐,冉冉地向远方飘去。?
D.她突然瞥见中央盘着一条大蛇,蛇头昂起,张着大口,她顿时感到两脚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2、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个手术我来给你做,希望你能配合。”话语经柔得像一团云,一团雾。不,像一团松软的棉球,轻轻地擦着疼痛的伤口。
——“棉球”这个喻体贴切,不仅符合医生职业的特点,而且切合患者当时的心态。
B.哦!我突然感觉到,我是看到了一个更是巴金的巴金。文静、温和、诚挚的外表里,却有一颗无比坚强的心。
——后一个“巴金”指代巴金的风格和精神,突出了描述对象的特征,给人印象鲜明深刻。
C.目前,我正兴致勃勃地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减肥”,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绝不吝惜。
——将作品拟人化,把删削冗繁说成是“减肥”,生动幽默。
D.小雪和妹妹常常不吃晚饭,就跑到海边,把自己焊在礁石上,听潮起潮落,看日沉日升。
——用拟物的方法夸大听潮观海的痴迷程度,生动形象,有感染力。
3、为画线处选填适当的句子,使上下文衔接起来。( )
___________ 镜子一样的水面,这里那里起了几道皱纹或是小小的涡旋,那时候,倒影在水里的泥岸和岸边成排的桑树,都晃乱成灰暗的一片。
A.在他前面那第官河内,水是绿油油的,来往的船也不多。
B.在他面前那条官河内,水是绿油油的,来往的船只很多。
C.在他前面那条官河内,绿波起伏,来往的船只穿梭。
D.在他面前那条官河内,绿波荡漾,来往的船只争流。
4、对下列古诗句中加点的词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刘禹锡《竹枝词》)
“晴”是双关语:既指晴雨的“晴”,也暗指情意的“情”。
B.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孤”是拟人写法,“楚山”似乎也有诗人孤寂的心情。
C.当年只自守空帷,梦里关山觉别离。不见乡书传雁足,唯有新月吐蛾眉。(王涯《秋思赠送》)
“新月”“蛾眉”:作者浮想联翩,仿佛那弯弯的新月牙是娇妻的蛾眉。
D.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锦貂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锦貂”“胡尘”,分别指唐军将士和边塞战争的激烈场面。
5、从运用修辞方法的角度考虑,下面四句横线上应该填入的词语最好是( )
①这里叫洋八股废止,有些同志却实际上还在提倡。这里叫空洞抽象的调头少唱,有些同志却硬多唱。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____。
②这时,春风送来沁鼻的花香,满天的星星都 在____欢笑,仿佛对张老师那美好的想法给予肯定与鼓励。
③短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____快熟的庄稼;密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
④姑娘从泉边汲水归来了,辫梢上沾着几滴水珠;欢乐____在她那眼睛和眉毛上。
A.工作 眨眼 拥抱 满开
B.起床 开口 抚摸 展现
C.工作 开口 拥抱 展现
D.起床 眨眼 抚摸 盛开
四、直击高考
1、阅读下面一段文句,对比喻的意思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一次,北京自修大学李燕杰校长给台下特殊听众——下岗女工作报告。他用了两个比喻句作开场白,话音刚落,全场掌声雷动,不少女工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这两个比喻句是“没下岗的如秧田里的苗,下岗的如同石缝里的草”。
A.这两个比喻概括了下岗女工的生活经历和心理感受。
B.前一比喻意在告诉下岗女工:在岗的有优越的生活环境,应努力创造条件,争取上岗。
C.“石缝里的草”即使在“石缝”里,也可以凭着自己的坚韧,为生活添上一珠新绿。
D.“石缝里的草”是说尽管生存环境艰难,但并没有失掉生存的希望。
2、填入下文横线上最恰当的一个比喻句是( )
熏风阵阵,一望无际的麦浪翻滚着,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_______________
A.像铁骑驰骋在无边的草原。
B.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C.像正在草坪上穿梭的剪草机。
D.像列队正在扬帆出海的小船。
3、从修辞角度看,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苦瓜苗就像一个____一样,自生自长,蔫蔫的,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然而,它却努力地活了下来,便渐渐地长大。它似乎满是敌意,一天比一天不规矩,或绕着南瓜藤,或在冬瓜架上________。我不得不找来一根棍子,把它绑在棍子上, 。
A.病儿 胡搅蛮缠 限制它的生长
B.弃儿 胡乱缠绕 限制它的生长
C.病儿 胡乱缠绕 约束它的行为
D.弃儿 胡搅蛮缠 约束它的行为
4、下列句子中修辞方法使用错误的一句是( )
A.孙淑伟在跳板与水面之间描绘出一连串从容的曲线。
B.日记是心的轨迹,是撷取生活七色阳光的水滴。
C.笑,你是美的姐妹,你是艺术家的娇儿,你是碧空中那一抹烂漫的云彩。
D.东方渐明,天空万道霞光,美丽壮观,犹如一朵含苞欲放的鲜花。
5、读下列文字,在空缺处填上恰当的词语和句子,使前后句子协调,构成排比。
什么样的年龄最理想?什么样的心灵最明亮?什么样的人生最美好?什么样的青春最辉煌?鲜花说,我开放的年龄千枝秀;_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___________;太阳说,我燃烧的青春四海光芒。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 ___说:_ ______________
6、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她五十诞辰。五十年像一条长河,有急流也有缓流;五十年像一幅画,有冷色也有暖色;______ __,____ _____;五十年像一部史诗,有痛苦也有欢乐。长河永远奔流,画卷刚刚展开,___ _____,史诗还在续写。我们的共和国正迈着坚定的步伐,跨入新的时代!
7、根据春联上联写出下联
(1)四面湖山归眼底
(2)今声古声声声入对
8、依照下列例句,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一个丧失了自我的人,在人生和世界的激流中,他必然会像初冬从树上飘落下来的最后一片枯叶,在西风残照中孤零零地漫无目的地乱舞。(《人是什么》)
9、研读下面选文,按要求答题
尽管是风欺雪凌的日子,你(树叶)总是默默地等待着春天,渐渐地蕴蓄着充足的力量。一天清晨,微雨初歇,无数的珍珠散落在枝头,那是一滴一滴的雨点亲吻着稚嫩的尖芽,婷妍交辉。我感到绿意萌动膨胀起来了。春天就要来临了。
⑴精当的修辞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请就选文中某一处修辞运用作简要评析。(30字左右)
答:                         。
⑵炼字是写作必不可少的基本功,有时能收到一字传神之效。下面的诗句和选文中“膨胀”二字内涵最接近的一句是
A.千树万树梨花开 B.红杏枝头春意闹
C.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 D.桃溪浅处不胜舟
10、下面这首诗缺了两句,请你补上。(要求补写的句子在内容和形式上与整体保持一致,每句7个字)
啊,逆流而上吧,
我同时代的青年!
摇起勤奋的桨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校准理想的罗盘。
切莫怡然地随波逐流,
切莫留恋于避风的港湾。
迎着风雨去探索人生吧,
让浪花缀满勇进的船舷。
【答案研读】
三、 自我检测
1、B 解析:B项中的“像踩在棉花上般的轻快”不恰当,脚踩在棉花上,步履维艰,不 可能有轻快的感觉,显然本体和喻体相矛盾。?
2、B 解析:这道题既考查了修辞方法,也考查了修辞的作用分析。解答这类题时,首先要认真判断它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然后对照该类辞格的表达效果,结合语境再具体分析。这道题B项中前一个“巴金”指代巴金的风格和精神,后一个“巴金”指有巴金精神的人。所以,“后一个巴金”应改为“前一个巴金”。
3、A 解析:解答这道题目时主要考虑前后照应,横线后的比喻为“镜子一样的水面”,因此B、C、D描述船多就不恰当了。
4、B 解析:“楚山孤”不是拟人,是诗词中常见的移情于物的手法,不是楚山孤独的意思,而是人有孤独的感觉,因而看山也觉得山是孤独的。
5、D 解析:第一句用了拟人的手法。在一般情况下,“休息”和“工作”相对,但在这里对“教条主义”用“起床”来和“休息”相对,显得更生动形象。第二句写星星的“欢笑”,是不可能有声音传来的,不能用“开口”,只能用“眨眼”,诉诸视觉形象。第三句垂柳的叶子只能“抚摸”,不能“拥抱”。第四句,“盛开”本来是用来描写花朵的,这里用“盛开”比用“展现”更能表现笑容的美丽。
四、直击高考
1、B 解析:报告人旨在强调后一比喻,前一比喻意在说明在岗的受到重视,有人关心,并以此来对比说明下岗的生存的艰难。
2、B 解析:比喻句中要注意本体和喻体以及它们的相似点。本题中的本体是“麦浪扑打着汽车”这种景象,而不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因此C、D两项是不合适的;A项则以“铁骑”为陈述对象,相应地本体也应以“汽车”为陈述对象,而原句中的本体则是以“麦浪”为陈述对象的。
3、D 解析:此题考查了比喻与拟人两种修辞,填空时要注意前后的照应,注意到前面有让它“自生自长”的意思,第一空应该填“弃儿”;注意到“它似乎充满敌意”,第二空应该填“胡搅蛮缠”;把它绑住,并不是不让它生长,而是要让它规矩点,第三空应该填“约束它的行为”。
4、D “万道霞光”与“含苞欲放的鲜花”缺少相似点,不能构成比喻。
5、(l)月亮,我坦露的心灵万里明。(2)海鸥,我搏浪的人生一路壮观。
解析:本题考查排比句的仿写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弄清题目的明示信息与隐含信息。题目要求前后句子协调,构成排比,这是明示信息;再审读所给句子,原文段的前四个问句已明示了下文回答时的陈述对象应该分别是“年龄”、“心灵”、“人生”、“青春”,而且在回答的例句中,“鲜花”对应“年龄”,“太阳”对应“青春”,所以一、三两空所填的事物,应分别和“心灵”、“人生”对应。从句式上看,二、四空所填句子,应与上下相应句式照应。以上就是隐含信息。仿写时不能脱离这些信息要求。
6、五十年像一首歌曲,有低音也有高音 乐曲渐趋高潮 解析:此题与上题一样除了要考虑排比的修辞外,更要注意所填句子前后照应。
7、(1)万家忧乐到心头
(2)家事国事事事关联
8、答案示例:他必然会像大海中失去航向的一叶扁舟,在惊涛骇浪里颤巍巍里随波飘荡。
9、⑴选文中运用了比喻或拟人等修辞方法,如“默默地等待着春天”、“无数的珍珠”、“一滴一滴的雨点亲吻着稚嫩的尖芽”等。选取以上任何一处,抓住该修辞运用的效果进行评析均可,根据情况适当给分。
⑵B 解析:“膨胀”一词传神地写出嫩芽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萌发、胀大的情景,不仅具有动态,而且让人感到了万物萌发的生机与“闹”字所描绘的红杏怒放的情景有异曲同工之妙。
10、答案示例:①张满信念的风帆 ②握紧思索的舵把
解析:这首诗将青年人追求理想的人生经历比喻成一次海上航行,“内容一致”即要求补写的句子与航行有关;“形式一致”即要求补写的句子是动宾结构,要用比喻,①句押韵,②句不押韵。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