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课件+学案+达标检测含解析(8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课件+学案+达标检测含解析(8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4-01 19:42:10

文档简介

本章达标检测
(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下图中①为常年有河水的河床,②为洪水期被淹没,枯水期出露的河漫滩,③为相对高度高于洪水期河流水位的阶地。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阶地一般是由河漫滩发育而来的,当原来的河漫滩高出河流洪水期水位时便形成阶地。下列最可能属于河漫滩发育成阶地的条件是 (  )
A.泥沙大量堆积
B.地壳下降
C.河流流量减小
D.冰碛物堆积
2.河谷的右侧较为陡峭,河谷的左侧较为和缓,这种河谷称为“不对称河谷”。“不对称河谷”一般分布在 (深度解析)
A.河流瀑布处
B.河流V形谷处
C.河流中游河曲处
D.河流入海口处
  河流某些特征常常受自身某些要素的改变而变化。下图是某河流中游连续三个河段(河段长约50千米)测量的河床平均海拔和平均宽度在过去10万年间的变化图,箭头表示变化方向。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3.三个测量点从下游到上游的排序是 (深度解析)
A.甲、乙、丙 B.乙、甲、丙
C.丙、甲、乙 D.甲、丙、乙
4.乙河段河床特征变化的最可能原因是 (  )
A.洪水泛滥导致河床变宽
B.流水下蚀导致河床变高
C.溯源侵蚀导致河床变高
D.流水堆积导致河床变高
  下图所示区域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5.人们大量采伐本区域林木,暴雨后最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有 (  )
①地震 ②泥石流
③滑坡 ④沙尘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若发生地质灾害,则受灾最严重的村落最有可能是 (  )
A.甲村 B.乙村
C.丙村 D.丁村
  下图为四地自然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7.图示景观主要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8.下列选项中,与形成图④所示的上大下小的特殊地貌不相关的是 (  )
A.降水量大小
B.风力大小和风向
C.地表松散碎屑物的多少
D.岩性的软硬
  下图是我国某地景观照片。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9.关于该地貌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岩石坚硬 B.地表植被覆盖少
C.季节变化明显 D.形态独特
10.推测该地貌分布区 (  )
①风力大 ②气候干旱
③风力小 ④气候湿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与图示地貌的成因相同的是 (  )
A.峰林 B.沙丘 C.石林 D.风蚀柱
  下图示意某地常见的地貌简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2.形成图中天窗的主要作用是 (  )
A.风化作用 B.风力侵蚀
C.板块张裂 D.流水溶蚀
13.该地地面可能发育的地貌有 (  )
①洼地 ②峰林 ③石柱 ④石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4.该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 (  )
①土壤肥沃,适合发展种植业
②地表水丰富,生产生活供水充足
③地貌景观丰富独特,适合发展旅游业
④地表破碎,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海岸线的进退主要受到流水堆积、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读某海岸线历史变迁图,完成下面两题。
15.近现代以来,图中海岸一直以堆积作用为主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16.图中乙处的海岸线变化较大,下列关于其所受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4至12世纪,以侵蚀作用为主
B.12至15世纪,以堆积作用为主
C.15至19世纪,以侵蚀作用为主
D.19世纪至现代,以堆积作用为主
  宜兰县位于台湾岛东北部,主体为兰阳平原,该平原沿海分布着南北长约23千米、高约10米的连绵沙丘。兰阳溪是孕育兰阳平原的“生命之河”,河流含沙量大,又称为“宜兰浊水溪”。许多河流受南北向沙丘的阻挡,在沙丘西侧蜿蜒向北或向南流,最后在沙丘的缺口处入海。图Ⅰ示意台湾岛局部地区地形和兰阳平原的位置,图Ⅱ示意宜兰县风频。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图Ⅰ
17.兰阳平原沿海分布着连绵沙丘,其沙源及沙丘的主要形成原因是 (  )
A.河流带来泥沙,风力堆积
B.河流带来泥沙,海浪搬运堆积
C.海浪带来泥沙,河流搬运堆积
D.盛行风吹来泥沙,风力堆积
18.兰阳平原沿海分布的沙丘 (  )
A.东侧坡度小,颗粒物粒径小
B.东侧坡度大,颗粒物粒径大
C.西侧坡度小,颗粒物粒径大
D.西侧坡度大,颗粒物粒径小
  终碛堤是冰川携带物堆积在冰川末端形成的堤状堆积体。当冰川融水流过终碛堤后,流水携带的大量碎屑物质堆积成扇形堆积体,称为冰水扇。下图示意终碛堤及冰水扇。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9.终碛堤堆积物具有的特点是 (  )
A.大小均匀 B.层状结构
C.棱角分明 D.磨圆度好
20.冰水扇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过程是 (  )
A.流水堆积、流水侵蚀、冰川侵蚀、冰川堆积
B.冰川堆积、冰川侵蚀、流水侵蚀、流水堆积
C.冰川侵蚀、冰川堆积、流水堆积、流水侵蚀
D.冰川侵蚀、冰川堆积、流水侵蚀、流水堆积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0分)
2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A图表示的是在    作用下形成的    地貌。(2分)
(2)B图是    地貌(地貌名称),往往形成于我国    地区。(2分)
(3)C图所示①②③④是    地貌(地貌名称)演化过程,图中石钟乳是在    作用下形成的,石林的形成原因为     作用。(3分)
(4)简要分析说明C图所示地貌对当地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4分)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分)
河口三角洲是河口区的堆积作用超过侵蚀作用而形成的流水沉积地貌。下图示意密西西比河河口区的鸟足状三角洲地貌。
(1)试分析有利于河口三角洲形成的条件。(3分)
(2)试述鸟足状三角洲的形成过程。(3分)
(3)试分析古文明发源地多位于三角洲地区的原因。(3分)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喀斯特岩溶天窗是指地下河通往地面的窗口。广西的地苏地下河是我国已探测的长度最长、水量最大的地下河,天窗、溶洞、峰丛等各类岩溶地貌集中分布,形成了“一河、百窗、千山”的地貌形态。图Ⅰ示意地苏地下河流域天窗的分布,图Ⅱ为地苏地下河地区喀斯特地貌。
图Ⅰ
图Ⅱ
(1)说明地苏地下河流域内天窗的分布特征。(2分)
(2)“岩石裂隙→溶洞→天窗”是天窗的形成机制之一,阐释其形成的具体过程。(4分)
(3)分析当地地貌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4分)
(4)为该地开发利用地下河提出合理化建议。(4分)
24.河北昌黎黄金海岸自然保护区内的沙脊规模大、形态典型。研究表明沿岸沙脊的沙源主要为滦河入海泥沙。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6分)
(1)右图为沙脊局部等高线图(单位:米),绘制图中A、B两点间沙脊的地形剖面坐标图。(5分)
(2)从分布、形态和物质组成等角度描述该地区沙脊地貌景观的特征。(5分)
  研究者对沙脊中典型沙丘的发展变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研究区海岸线自2004年至2007年向陆蚀退,沙丘向内陆迁移,海滩宽度减小,沙丘发育转入衰亡阶段。
沙丘高度变化(单位:米)
沙丘坡度变化(单位:°)
向海坡 背海坡
2004年10月 18.28 27.9
2005年5月 12.01 26.36
2006年10月 11.85 26.29
2007年5月 11.02 26.26
2007年10月 9.74 25.98
(3)依据材料说出该沙丘进入衰亡阶段的表现,对衰亡的原因提出假设并加以分析。(6分)
答案全解全析
一、选择题
1.A 泥沙大量堆积会导致河漫滩高出河流洪水期水位,A项正确;地壳下降不可能使河漫滩发育为阶地,B项错误;河流流量减小,泥沙堆积减少,不能使河漫滩高出河流洪水期水位,C项错误;冰碛物堆积属于冰积地貌,不是河漫滩,D项错误。
2.C “不对称河谷”一般分布在河流中游河曲处,河流凸岸堆积,凹岸侵蚀,C项正确;河流瀑布处、河流V形谷处水流急,以下蚀为主,一般不会形成“不对称河谷”,A、B项错误;河流入海口处形成三角洲地貌,D项错误。
  1.河流上游一般位于山区或高原,以侵蚀作用(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河谷多为V形谷。2.河流中游大多位于山区与平原交界的山前丘陵和平原地区,侵蚀作用(侧蚀)减弱,以河流的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为主。3.河流下游多位于平原地区,河谷宽阔、平坦,以河流的堆积作用为主,多形成沙洲和冲积平原。4.河口段位于河流的终段,为河流与海、湖水体相互作用的河段,多形成三角洲。
3.B 河流从上游到下游海拔逐渐降低,丙海拔最高,乙海拔最低,所以三个测量点从下游到上游的排序依次为乙、甲、丙,故B正确。
  河流自海拔高处流向海拔较低处,因此从上游到下游,海拔逐渐降低。
4.D 读图可知,乙河段位于河流下游,河床海拔升高,宽度变宽,下游河流流速变慢,流水堆积导致河床升高,D正确。流水下蚀和溯源侵蚀会使河床降低,B、C错误;洪水泛滥,侵蚀作用强,会使河床降低,A错误。
5.B 沙尘暴不属于地质灾害;地震与采伐林木无关;采伐本区域林木,暴雨过后易引发滑坡和泥石流,B正确。
6.B 从图中可以看出,乙村位于河谷地带,暴雨过后最易受泥石流影响;甲村和丙村远离河谷地带,不易受到泥石流的影响;丁村位于陡崖下面,可能受滑坡影响,但与处于山谷的乙村比较,暴雨过后,泥石流的危害更大。故B正确。
7.C 图①是桂林山水,为喀斯特地貌,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A错误。图②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山前冲积扇,B错误。图③是沙丘,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C正确。图④是风蚀蘑菇,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D错误。
8.A 图④为风蚀蘑菇,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与降水量大小无关,A符合题意。岩性的软硬、风力大小和风向、地表松散碎屑物多少的差异均可能导致风力的差异性侵蚀,从而导致风蚀蘑菇的形成,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9.C 据图分析,该地貌主要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是受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景观为风蚀地貌,岩石比较坚硬,A项不符合题意;地表植被覆盖少,B项不符合题意;季节变化不明显,C项符合题意;风蚀地貌形态独特,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0.A 该地貌受风力侵蚀作用形成,所在地区气候干旱,风力大,风力侵蚀作用较强,①②正确,③④错误,故选A。
11.D 图示地貌为雅丹地貌,是风蚀作用的结果,四个选项中只有风蚀柱属于风蚀地貌,峰林和石林属于流水溶蚀地貌,沙丘属于风力堆积地貌,故D正确。
12.D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此处有石钟乳,石钟乳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主要是流水作用形成的。此天窗的形成过程:地表水沿岩层裂隙不断向下溶蚀形成落水洞,地下溶洞不断扩大,顶部不断坍塌,最终形成此景观中的天窗。故D正确。
13.A 喀斯特地貌可分为地面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地面喀斯特地貌主要有石芽、溶沟、石林、峰丛、峰林、孤峰、溶蚀洼地、溶蚀平原等。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洞、地下暗河、石钟乳、石笋、石柱等。石笋、石柱属于地下喀斯特地貌,所以该地地面可能发育的地貌有洼地和峰林。故选A。
14.C 该地貌为喀斯特地貌,地形起伏大,土层薄且土壤贫瘠,不适合发展种植业,①错误;喀斯特地貌分布区岩石裂隙发育,多溶洞、地下暗河,地表水易下渗,因此地表水缺乏,②错误;喀斯特地貌分布区地貌景观丰富独特,适合发展旅游业,③正确;喀斯特地貌分布区地表破碎,地形崎岖,交通不便,④正确。故选C。
15.C 根据材料可知,海岸线的进退主要受到流水堆积、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若海岸以堆积作用为主,则海岸线应向海洋方向外凸,若海岸以侵蚀作用为主,海岸线应向陆地方向后退。甲、乙、丁三地以前的海岸线都比现代海岸线更远离大陆,所以海岸以侵蚀作用为主;丙地是现代海岸线比以前的海岸线更靠近海洋,可推知这里一直以堆积作用为主。故选C。
16.C 读图可知,4至12世纪,乙处海岸线向海湾延伸,说明以堆积作用为主,12世纪到现代,乙处海岸线后退,应以侵蚀作用为主,C正确。
17.A 根据材料可知,兰阳平原是兰阳溪挟带的泥沙堆积形成的,入海河流含沙量大,沿海沙滩分布范围广。当地盛行风向是东风,在风力堆积作用下,沿海地带形成连绵沙丘。故A项正确。
18.D 兰阳平原沿海分布的沙丘东侧是迎风坡,坡度小,西侧是背风坡,坡度大,B、C项错误;迎风坡粒径小的颗粒物被风吹走,留下的颗粒物粒径较大,A项错误;背风坡坡度大,颗粒物粒径小,D项正确。
19.C 由材料可知,终碛堤是冰川携带物堆积在冰川末端形成的堤状堆积体。冰川受重力作用由高处向低处运动,当流动到山下时,对沿途山体进行侵蚀;随着温度上升,前端冰川融化,其所携带的物质应在山下堆积下来,形成终碛堤,故终碛堤堆积物具有的特点是杂乱无章,棱角分明,C正确。
20.D 由材料可知,当冰川融水流过终碛堤后,冰水携带大量碎屑物质堆积成扇形堆积体,称为冰水扇。所以是先有冰川侵蚀,再经冰川搬运、冰川堆积形成终碛堤;冰川融化,流水侵蚀破坏终碛堤,在下游较低的地方堆积,形成冰水扇,故D正确。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 (1)流水堆积 三角洲
(2)风成(风积) 西北内陆
(3)喀斯特 流水沉积 流水溶蚀
(4)不利影响:土层薄,肥力低,不宜农耕;地下多溶洞,不宜建设大型基础设施;地形崎岖,不宜铺设交通网络。
有利影响:适宜发展旅游业。
解析 (1)A图表示的是河流在入海口,因水流受海水顶托,流速变缓,泥沙不断堆积形成的三角洲地貌。
(2)B图是风力堆积形成的沙丘,往往形成于降水少、风力作用强的干旱地区,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等。
(3)C图表示的是石灰岩在流水作用下形成喀斯特地貌的过程。图中石钟乳是在流水沉积作用下形成的,石林是石灰岩在流水溶蚀作用下形成的。
(4)C图所示地貌是喀斯特地貌,其对当地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可以从不利影响和有利影响两个方面分析。
22.答案 (1)河流带来大量泥沙;河口附近的海浪(潮流)侵蚀搬运能力较弱;河口附近地势低平,水深较浅,地形坡度平缓,既对波浪起阻挡减缓作用,又有利于堆积的物质出露于水面;海水顶托作用强。
(2)河流挟带大量泥沙入海时,由于河口地区地势低平,河流在此分流入海;由于河口区海浪作用较弱,各岔流的泥沙堆积量均超过海浪的侵蚀量;泥沙沿各岔流堆积延伸,形成长条形大沙嘴伸入海中,使三角洲外形呈鸟足状。
(3)三角洲地区距海近,气候温暖湿润,适合人们居住;生物种类多,便于采集和渔猎;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利于耕作,适于种植业发展,农作物产量高、质量好,可以提供充足的农产品;河网稠密,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可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有利于工农业的发展;提供便利的水陆交通,有利于加强对外联系。
解析 (1)结合材料分析,河口三角洲是河口区的堆积作用超过侵蚀作用而形成的流水堆积地貌,一方面三角洲的形成需要流水的堆积作用比较强,河流挟带入海的泥沙量大;河口附近地势低平,水深较浅,地形坡度平缓,既对波浪起阻挡减缓作用,又有利于堆积的物质出露于水面;海水顶托作用强;另一方面需要河口附近的海浪(潮流)侵蚀搬运能力较弱。
(2)从图中可以看出,鸟足状三角洲位于河口地区,河口地区地势平坦,海水侵蚀作用弱,河流分流入海;密西西比河年均输沙量大,在河口处堆积,各岔流的泥沙堆积量超过波浪的侵蚀量,继续向墨西哥湾延伸,泥沙沿各岔流堆积延伸形成长条形大沙嘴伸入海中,使三角洲外形呈鸟足状。
(3)古文明一般发源于农业发达地区,因此本题应当重点分析三角洲地区有利于农业(种植业)发展的条件。三角洲地区距海近,气候温暖湿润,适合人们居住;生物种类多,便于采集和渔猎;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利于耕作,适于种植业发展,农作物产量高、质量好,可以提供充足的农产品;河网稠密,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可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有利于工农业的发展;提供便利的水陆交通,有利于加强对外联系。
23.答案 (1)分布不均,地下河(干支流)上游少,中下游多;均沿地下河分布。
(2)地下水沿着裂隙溶蚀岩石,形成溶洞(地下河);继续溶蚀,溶洞不断扩大,顶部塌陷,形成天窗。
(3)地表崎岖,土壤易被侵蚀,耕地少;裂隙发育,地表水渗漏严重(多季节性河流),灌溉水源缺乏。
(4)利用天窗抽水灌溉;利用地下河落差发电;利用天窗、地下河等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第(1)题,从图Ⅰ中可看出天窗的分布不均,地下河(干支流)上游少,中下游多;均沿地下河分布。
第(2)题,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岩石裂隙越大,透水性越强,溶蚀作用越显著。在溶洞中,溶蚀作用强,溶洞扩大,顶部塌陷,形成天窗。
第(3)题,喀斯特地貌对农业的影响主要从对水源的储存和土壤的影响角度进行分析。
第(4)题,对地下河的合理利用可从引水灌溉、发电、发展旅游业等方面进行分析。
24.答案 (1)如下图:
(2)大体与海岸线平行,呈东北—西南走向,东坡较缓、西坡较陡,高度为5~30米,主要由滦河入海泥沙组成。
(3)表现:高度降低、坡度减小。
假设及分析:略。(此问题为开放性试题,合理即可)
解析 第(1)题,第一步:确定横坐标和纵坐标。横坐标表示水平距离,纵坐标表示海拔,横坐标数值的单位根据等高线中的水平比例尺获得,纵坐标的数值和单位根据等高线地形图中的数值及单位获得。注意在横坐标两侧标注方向。第二步:定点。把A、B两点间的剖面线与等高线的交点按海拔及水平距离标注到图中。第三步:连线。用平滑的曲线把图中标注的各点连接起来即可。
第(2)题,从分布上来看,沙脊大体与海岸线平行,呈东北—西南走向;从形态上来看,东侧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西侧等高线较密,坡度较陡,高度为5~30米;物质组成主要为滦河入海泥沙。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沙丘高度呈降低的趋势;从表格中可以看出,该沙丘坡度呈减小的趋势。沙丘衰亡的原因可结合材料进行假设,主要从来沙量和海水的侵蚀作用两个角度进行叙述即可,如水土保持工作使河流含沙量减小;河流水量减少,入海水量减少,导致海水的侵蚀作用加强;等。
15本章复习提升
易混易错练                  
易混点1 不能正确区分地面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
  古往今来,“桂林山水甲天下”不知唤起了多少人对桂林山水的神往。读图,回答下面三题。
1.()图中属于地面喀斯特地貌的是 (易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图中景观主要与沉积作用有关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3.()景观④的代表性喀斯特地貌形态有 (  )
A.石芽、漏斗、落水洞
B.石钟乳、石笋、石柱
C.天生桥、石林、洼地
D.溶洞、地下暗河、峰丛
易混点2 不能正确区分凹岸、凸岸及河流侵蚀作用
  (2021山东济南一中高一期中)下图为我国江汉平原某河段平面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4.()顺河流流向左侧为左岸,右侧为右岸。下列河段河岸侵蚀作用明显的是 ( 易错 )
A.①左岸 B.②左岸
C.③左岸 D.④左岸
5.()关于图中河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易错 )
A.以向下的侵蚀为主
B.河道曲折多河漫滩平原
C.以溯源侵蚀为主
D.凸岸有利于建河港
易混点3 不能区分黄土高原和黄土高原地表形态的成因
  我国黄土高原海拔为1 000~2 000米,来自沙漠地区的细小粉尘沉积在高原上形成100多米厚的黄土层,黄土高原也因此得名。读黄土高原景观图,完成下面两题。
6.()黄土高原的主要成因是 ( 易错 )
A.地壳抬升 B.风力堆积
C.地壳下沉 D.流水侵蚀
7.()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的主要成因是 ( 易错 )
A.地壳张裂 B.流水沉积
C.流水侵蚀 D.风力侵蚀
易混点4 不能正确区分风蚀作用与风化作用
  冰劈作用是指充填在基岩表层深浅不同、长短不一的节理或裂隙中的水,当气温在0℃上下浮动时,时而冻结,时而融化,导致岩石沿裂隙扩张破碎(见下面左图),在重力作用下崩塌在基岩周围。冰劈地貌主要分布在中高纬度的高山地区。下面右图是某区域冰劈作用地貌剖面图,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8.()从地质作用来看,冰劈作用属于 (易错)
A.内力作用
B.风化作用
C.风蚀作用
D.搬运堆积作用
9.()右图所示地貌中,冰劈作用强度最小的是 (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答案全解全析
易混易错练
1.A 读图可知,①②③属于地面喀斯特地貌,④属于地下喀斯特地貌,故选A。
 地面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
  地面喀斯特地貌是指分布在地表上的喀斯特地貌,主要有石林、峰林、石芽、峰丛、孤峰、溶蚀洼地、溶蚀谷地等;地下喀斯特地貌种类较少,主要有溶洞、地下暗河、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2.D 溶洞中的石钟乳、石笋、石柱主要与沉积作用有关。
3.B 景观④的代表性喀斯特地貌形态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4.B 平直河道中,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堆积,①④左岸是堆积岸,侵蚀作用弱;曲流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②左岸、③右岸都是以侵蚀作用为主,故B正确。
5.B 图示河段,多曲流,应以侧蚀为主;曲折处凸岸堆积,多河漫滩平原;凹岸侵蚀作用强,水深利于建港。故B正确。
  1.弯曲的河段考虑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平直的河段北半球右岸侵蚀,南半球左岸侵蚀。 2.河流侵蚀地貌分为:下蚀(侵蚀河床)、侧蚀(侵蚀阶地、谷地)、溯源侵蚀(侵蚀谷坡,向河源方向延伸)。下蚀一般在河流上游最突出;侧蚀在河流中下游最突出;溯源侵蚀主要在河流的源头出现。
6.B 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形成的。故B正确。
7.C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遇水易崩解,植被破坏、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强度大,流水侵蚀加剧,长时间的侵蚀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故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的主要成因是流水侵蚀,C正确。
  一部分学生不能区分黄土高原和黄土高原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黄土高原的主要成因是指高原的形成原因,是风力堆积的结果;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的成因是指黄土高原表面形态的形成原因,是流水侵蚀的结果。
8.B 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冰劈作用是指充填在基岩表层深浅不同、长短不一的节理或裂隙中的水,当气温在0℃上下浮动时,时而冻结,时而融化,导致岩石沿裂隙扩张破碎,在重力作用下崩塌在基岩周围。据此分析,冰劈作用属于风化作用,B项正确。
  风化作用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冰劈作用是寒冷地带,岩石的孔隙或裂隙中的水在冻结成冰时,体积膨大,使岩石裂隙加深加宽;当冰融化时,水量可能增加,水沿扩大了的裂隙渗入岩石的内部;当气温下降时,再次冻结成冰。这样冻结、融化频繁进行,使裂隙不断扩大,最终使岩石崩裂成为岩屑,是物理风化的一种。
9.D 由材料可知,气温低、风化时间长、水体填充多,冰劈作用强。右图所示地貌中,丙地岩层年代最老,冰劈作用时间最长,冰劈作用强度大于甲、乙、丁三地;甲、乙、丁三地岩层年代相同,甲、乙两地海拔较丁地高,冰劈作用强度大于丁地;同时,甲地的地势较平坦,地表存留水体较乙地多,故冰劈作用较乙地强烈;丁地本身海拔低,缺少冰劈作用所需的低温,且比周边地区的地势高,水体存留少,故冰劈作用强度最小,D项正确。
4(共9张PPT)
第二节 风成地貌
  学习本节时要具体把握以下三个重点内容:
1.了解主要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的形态。
2.能分析主要风成地貌的成因及特点。
3.明确风沙活动对人类的危害,并能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提出防治措施。
1 |风蚀地貌
1.风蚀作用:地面物质在风力作用下脱离原地,称为风蚀作用。风蚀作用包括
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
(1)吹蚀作用:风①     地面时,带走细颗粒物,造成地面的破坏。
(2)磨蚀作用:挟带沙粒的风吹过地面物体时,风中运动的沙粒对经过的物体进行
磨蚀,造成地面物体的破坏。
2.风蚀地貌:由风蚀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叫作风蚀地貌。包括风蚀蘑菇、风蚀
柱、风蚀②     、风蚀残丘、风蚀沟槽等。
3.雅丹地貌:在干旱地区,由土状堆积物所组成的地面,经风化、流水冲刷和风蚀
等作用,形成了相间排列的风蚀柱、风蚀残丘和风蚀沟槽的地貌组合。有些雅丹
地貌外观如同古城堡,俗称“③      ”。
吹过
壁龛
魔鬼城
2 |风积地貌
1.概念:风中挟带的沙粒,在风速④     时沉降在地面所形成的各种地
表形态。
2.类型:风积地貌主要以各种形式的⑤     呈现,新月形沙丘是其中的基本
形态。在自然界中,单独的新月形沙丘并不多见,其他形态的沙丘基本上都可以
看成是新月形沙丘的变形,如新月形沙丘链、沙垄、格状沙丘、金字塔形沙丘
等。
3.新月形沙丘的特点
(1)迎风坡坡形微⑥    而平缓。
(2)背风坡坡形下凹、坡度较⑦    。
(3)两侧有近似对称的两个尖角,称为新月形沙丘的两翼,两翼延伸方向指向
⑧     。
4.影响沙丘形态的因素:⑨     大小、地表形态的变化,以及植被、沙源等。
降低
沙丘


下风向
风力
3 |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
1.风沙活动的危害
(1)破坏       。
(2)降低        。
(3)掩埋房屋、农田、道路等。
(4)影响当地人民正常的      。
(5)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
2.防治措施
(1)原理:设置障蔽或植树种草,增大地面的      ,以降低风速,削弱风沙的
破坏作用,从而达到阻沙和固沙的目的。
(2)具体措施:设置      、石方格、高立式沙障、防护林带等。
建筑物
土壤肥力
生产生活
粗糙度
草方格
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
1.黄土高原被称为风吹来的高原,其主要是风力沉积的结果。 (  )
2.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 (  )
3.风化作用就是风力作用。 (  )
4.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故该地区只有风力侵蚀作用没有流水侵蚀作用。 (  )
提示: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
的影响下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而风力作用是指风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提示:我国西北地区有流水侵蚀作用。
5.我国西北地区冬春季节风力大、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因此我国西北地区风沙
活动集中在冬春季节。 (  )
6.草方格沙障是一种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治沙方法,设置草方格沙障的目的是
提高植被覆盖度,进而削减风速。 (  )
7.为防治风沙危害,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宜选择杨树等高大乔木作为防护
林。 (  )
提示:设置草方格沙障的目的是增大地表的粗糙度,以降低风速,削弱风沙的
破坏作用,从而阻沙、固沙。
提示:杨树等高大乔木生长需要大量的水分,而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分缺
乏,因此不宜种植杨树等高大乔木。
如何借助新月形沙丘和沉积物判断风向
新月形沙丘的平面形态如一弯新月,丘体两侧有顺风向延伸的两个翼,两翼开展
的程度取决于当地主导风的强弱,主导风风速越强,交角角度越小。

问题
如何利用新月形沙丘和沉积物质来判断风向
提示:从新月形沙丘的坡度陡缓和沉积物质颗粒大小方面分析。
利用新月形沙丘坡度陡缓来判断风向
新月形沙丘迎风坡坡形微凸而平缓;背风坡坡形下凹且坡度较陡;两侧有近似对
称的两个尖角,称为新月形沙丘的两翼,两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风向。如下图所示:


根据沉积物质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沉积物会随着风速的减弱而沉积下来,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所以颗
粒大的一侧为上风向。如下图所示:第二节 风成地貌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风蚀地貌
  埃及费拉菲拉沙漠区有一片屹立在坚实的土层之上的、巨大的蘑菇群岩层,被当地人称作“蘑菇沙漠”。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形成“蘑菇沙漠”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  )
A.风蚀作用 B.流水堆积
C.岩层挤压 D.火山喷发
2.“蘑菇沙漠”最可能分布的地区是 (  )
A.湿润地区 B.半湿润地区
C.半干旱地区 D.干旱地区
  读我国某地区“魔鬼城”景观图,回答下面两题。
3.该地区最可能位于 (  )
A.吉林 B.新疆
C.四川 D.上海
4.形成该景观的主导作用是 (  )
A.风力堆积 B.流水侵蚀
C.流水堆积 D.风力侵蚀
  (2021河北唐山一中高一期中)下图是我国某地风蚀地貌景观照片。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5.与该地貌的形成及特点最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 (  )
A.植被 B.土壤
C.气候 D.地形
6.该地最可能位于 (  )
A.柴达木盆地 B.云贵高原
C.黄土高原 D.四川盆地
  (2021黑龙江双鸭山一中高一月考)风蚀坑是在地表富含沙源沉积物且具有植被覆盖的地区,以风为动力,并受人类活动等作用影响形成的地貌。下图为青海省某县风蚀坑形状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7.该风蚀坑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
A.风力强盛 B.植被破坏严重
C.粉沙表土深厚 D.坡度较陡
8.甲处物质 (  )
A.可延缓风蚀坑扩展速度
B.加速古风成沙出露地表
C.逐渐堆积,变得越来越厚
D.来源于背风坡的粉沙土
题组二 风积地貌
  下图是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拍摄的地貌景观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9.该地貌名称是 (  )
A.沙丘 B.洪积扇
C.三角洲 D.冲积平原
10.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
A.流水堆积 B.流水侵蚀
C.风力堆积 D.风力侵蚀
  下图(线为等高线,单位:米)表示一种由风力堆积形成的地表形态。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1.图示地区的盛行风向是 (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12.该类地貌可能广泛分布在我国的 (  )
A.东北地区 B.东南地区
C.西北地区 D.西南地区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黄土区,黄土高原地貌总的特征是地面非常破碎,表现为沟谷密度(单位面积的沟谷总长度)和地面分割度(沟谷面积占流域面积的百分数)两项数值很高。下图是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3.在地质历史时期形成黄土高原的主导地质作用是 (  )
A.风力堆积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流水沉积
14.图中黄土颗粒由大到小的水平变化规律是 (  )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①③② D.③②①
  (2021黑龙江大庆铁人中学高一期中)沙丘是沙漠地区常见的地貌形态。下图为某沙丘不同年份沙尘堆积层的分布示意图(注:2000年至2010年)。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5.该沙丘的成长速度是 (  )
A.慢—快 B.快—慢
C.慢—快—慢 D.匀速
16.当固定沙丘发展为流动沙丘时,A、B两侧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
A.侵蚀作用,侵蚀作用 B.侵蚀作用,堆积作用
C.堆积作用,侵蚀作用 D.堆积作用,堆积作用
题组三 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
  草方格沙障是一种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治沙方法,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沙漠中扎成方格形状。下图为宁夏沙坡头草方格沙障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7.图中沙障的作用主要有 (  )
①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
②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
③使用秸秆,降低沙障成本
④增加蒸腾作用,提高降水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8.修建图示沙障的主要目的是 (  )
A.保护铁路免受风沙掩埋
B.减轻沙坡头荒漠化
C.降低水土流失发生概率
D.提高秸秆利用效率
  机械防沙措施(包括尼龙网方格沙障固沙等)特别适用于无灌溉条件的流动沙丘地区,在工程防沙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9.与生物防沙措施相比,机械防沙措施在流动沙丘地区得到广泛应用的主要优势是 (  )
A.对环境污染小
B.对环境适应性强
C.治理成本低
D.需要劳动力较少
20.机械防沙的原理是 (  )
A.增加降水
B.提高地下水位
C.削减风力
D.增强光合作用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两处铁路沿线的防护工程景观。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21.两处工程均为了防御 (  )
A.洪水 B.泥石流
C.风沙 D.暴风雪
22.该景观所在地区不适宜通过大力植树造林来改善生态环境,主要是因为该地区缺少 (  )
A.水资源 B.技术
C.资金 D.热量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风成地貌
  (2021河北沧州七校高一联考)灌丛沙丘是在风力作用下,沙物质在运移过程中受植被的阻挡发生堆积而成的,属于特殊沙丘地貌。下图示意某地灌丛沙丘剖面。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该地盛行风向可能为 ( 易错 )
A.东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2.()灌丛沙丘 (  )
A.分布在高山地区 B.分布在绿洲边缘
C.属于风蚀地貌 D.高度会逐渐变低
  (2021辽宁师大附中高一月考)下图为某地沙丘景观图,该地主导风向为西北风。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3.()下列四幅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中,能正确示意上图景观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4.()该地沙丘链的延伸方向大致是 (  )
A.西北—东南方向 B.东北—西南方向
C.东西方向 D.南北方向
5.下面是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做的实验,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用玻璃制成箱体,在风的入口附近堆放5~10厘米厚的大小不均的干燥沙粒,用电动吹风机向里吹风。
材料二 新月形沙丘有两个不对称的斜坡,迎风坡凸而平缓,背风坡凹而较陡,两坡之间的交接线为弧形沙脊,沙脊与风向垂直,沙丘体背风坡的两侧顺风向延伸形成近似对称的两个尖角。
(1)()实验中风力不同所吹扬起的沙粒有何不同 当停止吹风时,堆积物堆积时分布有何规律
(2)()简单绘制阻挡物前形成的沙丘平面和剖面形态,并说明沙丘坡度与风向的关系。
6.(2021湖南娄底高一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疆地貌景观丰富多彩。其中有多处“魔鬼城”,大多是处于茫茫荒漠之上,大自然造就突兀怪异,造型奇特的各种山石(雅丹地貌)。每当狂风大起,“魔鬼城”飞沙走石,天昏地暗,狂风穿过,时不时发出鬼哭狼嚎般的声音……下面为两幅景观图和我国新疆区域示意图。
(1)()比较雅丹地貌与沙丘地貌在形成原因上的异同点。
(2)()描述图示区域“魔鬼城”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
题组二 风沙活动及治理
  (2021河北唐山一中期中)植树造林是治理风沙的有效措施。下图是某沙区生物治沙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7.()三幅图按治沙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为 (  )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②→①→③
8.()在我国进行这项工作时,最适宜选种的植物是 (  )
A.杨树 B.桦树
C.柳树 D.沙拐枣
  沙漠治理是干旱地区的重要课题,传统工程治沙主要是利用人工设置沙障(如草方格沙障)来阻止沙子移动。近年来,某研究团队发明了一种化学黏合剂(下图),可增强沙粒间的约束力,从而逐步使沙漠土壤化。在治理后的沙地上,西瓜、西红柿等长势喜人。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9.()草方格沙障可以 (  )
A.黏合沙粒 B.吸取地下水
C.拦截水分 D.减少下渗
10.()与草方格沙障相比,沙漠土壤化技术的优势是 (  )
A.成土时间短 B.技术难度小
C.环境污染小 D.资金投入少
1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包兰铁路自包头至兰州,全长990千米,全线有140千米在沙漠中穿行。其中在中卫和甘塘间经过腾格里沙漠(如图1所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风沙活动严重影响了列车运行,后来采取了图2中所示的草方格固沙、治沙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据调查发现,图中这片位于宁夏平原南端的绿洲,部分地区退化严重。
材料二 草方格沙障是用大量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流动沙丘上扎设成方格状,以削弱风力的侵蚀。施工时,先在沙丘上划好施工方格网线,再将修剪均匀整齐的麦草或稻草等材料横放在方格线上,用工具从中部插下约15厘米,并使草的两端翘起,露出地面的高度约20~25厘米,再用沙子掩埋草方格沙障的根基部。每隔几年,草方格就要进行维护或者重新铺设。该工程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1)()简析草方格沙障能够防沙、治沙的原因。
(2)()鉴于草方格沙障优良的治沙功能,有人建议可在我国西北地区大规模推广,你是否支持,并说明理由。
专题强化练三 风成地貌及其影响
                  
选择题
  读下面某风力沉积地貌示意图,回答下面三题。
1.()上图中能正确表示移动沙丘的图是 (深度解析)
A.a B.b C.c D.d
2.()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风力作用主要来自 (  )
①沙丘陡坡一侧 ②沙丘缓坡一侧
③沙丘移动的前方 ④沙丘移动的后方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若想营造灌木林带固定移动沙丘,则营造灌木林带一般应在 (  )
①沙丘陡坡一侧 ②沙丘缓坡一侧
③沙丘移动的前方 ④沙丘移动的后方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021河北唐山一中期中)雅丹地貌,现泛指干旱地区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下图为两种常见的雅丹地貌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图甲为平顶山状雅丹地貌,该地貌顶部平坦的主要原因是 ( 易错 )
A.风力堆积形成 B.流水堆积作用
C.风力侵蚀残留 D.地壳运动
5.()图乙为鲸背状雅丹地貌,多出现在常年盛行高速大风的地方,分析鲸背状雅丹地貌两侧坡度差异的成因为  (  )
A.陡坡,迎风坡侵蚀而成
B.缓坡,迎风坡堆积而成
C.陡坡,迎风坡堆积而成
D.缓坡,迎风坡侵蚀而成
  风沙运动是形成流动沙丘土壤风蚀量在不同坡向上的差异的原因。下图是某年6月份雅鲁藏布江山南宽谷流动沙丘不同坡向的土壤风蚀状况统计图。沙丘呈南北走向,与河谷主导风向垂直,风向变化是流动沙丘由风蚀作用向风积作用变化的主要原因,风蚀记为负值,风积记为正值。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6.()图示沙丘风蚀、风积的变化说明 (深度解析)
A.沙丘顶的高度不断升高
B.6月11日沙丘东坡是迎风坡
C.6月26日沙丘西坡是迎风坡
D.6月21—26日风向发生变化
7.()6月5—21日,该地沙丘的移动趋势是 (  )
A.向东 B.向西
C.向南 D.向北
  (2021河北沧州一中月考)针对藏南地区江北公路沙害问题,某研究所于该地区进行石方格沙障(由石头组成的方格状拦沙设施)防风固沙效益研究,下图示意风速为11米/秒时在石方格沙障干预下的风速流场(单位:米/秒)。据此回答下面三题。
8.()在水平距离50~80厘米段,风速 (  )
A.最大 B.平稳
C.下降 D.提高
9.()石方格沙障能有效降低 (  )
A.高空输沙量 B.近地面输沙量
C.地面粗糙度 D.风沙活动高度
10.()与林木覆盖相比,石方格沙障更利于 (  )
A.稳固沙土 B.削减风力
C.减少水分蒸发 D.适应恶劣环境
第二节综合拔高练
五年高考练
                  
考点 风成地貌
  (2020海南单科改编,4,3分)下图示意某种沉积物的分布。该沉积物在小兴安岭等山地的西侧宽度较大,而东侧少见。据此完成下题。
1.()造成该沉积物在小兴安岭分布状况的主要作用是  (  )
A.冬季风堆积
B.泥石流堆积
C.冰水堆积
D.间歇性流水堆积
  (2019课标Ⅱ,10,4分)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下题。
2.()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 (  )
A.地面沉降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冻融塌陷
三年模拟练
非选择题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青藏铁路锡北段(锡铁山—北霍鲁逊盐湖矿区,如图甲)位于柴达木盆地,沿线风沙灾害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在我国铁路沿线风沙防治工程中,较为成功的案例是包兰铁路沙坡头段的以植物防沙为主的“五带一体”的防护体系,但青藏铁路锡北段无法利用植物防沙。通过对锡北段进行考察研究,专家认为防治该地风沙灾害最有效的措施是采用透风挡沙墙与石方格相结合(如图乙所示)的方式。
图甲
图乙
(1)()简述青藏铁路锡北段风沙对铁路及运行列车的主要危害。
(2)()分析青藏铁路锡北段无法利用植物防沙的原因。
(3)()说明透风挡沙墙与石方格相结合防沙方式的优势。
答案全解全析
基础过关练
1.A 埃及费拉菲拉沙漠区气候干旱,降水少,形成“蘑菇沙漠”的地质作用主要是风蚀作用。
2.D 根据材料可知,“蘑菇沙漠”分布在埃及费拉菲拉沙漠区,故“蘑菇沙漠”最可能分布的地区是干旱地区,D对。
3.B “魔鬼城”是干旱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因此该地区最可能位于我国新疆。
4.D “魔鬼城”是一种风蚀地貌,故形成该景观的主导作用是风力侵蚀,D项正确。
5.C 据图分析,该地貌主要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作用显著,受风力的侵蚀作用而形成独特的风蚀地貌。故与该地貌的形成及特点最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气候,与植被、土壤、地形关系不大,C正确,A、B、D错误。
6.A 据图分析,该地植被覆盖差,地貌景观为风蚀地貌,是受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主要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气候相对湿润,外力作用主要为流水作用,B、C、D错误。柴达木盆地气候干旱,风力作用显著,因此该地最可能位于柴达木盆地,A正确。
7.B 由材料“风蚀坑是在地表富含沙源沉积物且具有植被覆盖的地区,以风为动力,并受人类活动等作用影响形成的地貌”可知,风力强盛是风蚀坑形成的动力因素,A错误;粉沙土和地表植被对古风成沙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人类破坏地表植被后,粉沙土活化,古风成沙受风力侵蚀,逐渐形成风蚀坑,B正确;粉沙土覆盖在古风成沙之上,土层较薄,C错误;坡度大小对风蚀坑影响不大,D错误。
8.A 甲处物质是重力作用下坍塌下来的粉沙土,其堆积在风蚀坑的侵蚀凹面处,部分或全面覆盖在古风成沙上,能够保护古风成沙暂时不被侵蚀,但随着坍塌下来的粉沙土受风力、重力等作用被侵蚀或搬运,古风成沙再次出露地表,遭受侵蚀,故甲处物质可延缓风蚀坑扩展速度,A正确。
9.A 读图可知,该地貌名称是沙丘,A项正确。
10.C 沙丘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C项正确。
11.B 读图可知,图示风积地貌为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迎风坡坡形微凸而平缓,背风坡坡形下凹、坡度较陡。由此判断,图示地区的风应从左侧向右侧吹,根据图中指向标可判定该地区的盛行风向为西北风。
12.C 沙丘主要分布于气候干旱、风力较大的地区。故该类地貌可能广泛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地区。
13.A 亚洲东部季风区强大的冬季风,来源于中高纬内陆地区,风带来大量的沙尘,遇到太行山、秦岭等山地的阻挡,沙尘沉积下来形成现在的黄土高原,故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
14.A 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颗粒大的黄土先堆积,颗粒小的黄土后堆积,故A项正确。
15.B 根据示意图可知,不同沉积层厚度大致相同,但沉积时间不同,从2000年开始,大致相同厚度的沙层沉积所需时间间隔分别为1、2、3、4年,故该沙丘的成长速度越来越慢,B正确。
16.B 根据沙丘的陡缓可判断,A坡为迎风坡,B坡为背风坡,迎风坡的主要外力作用是侵蚀作用,背风坡的主要外力作用是堆积作用,B正确。
17.A 草方格沙障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还可以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
18.A 修建图示沙障的主要目的是保护铁路免受风沙掩埋。
19.B 机械防沙措施对自然条件要求低,无须灌溉水源,与生物措施相比,机械防沙措施对环境适应性强,B项正确;机械防沙措施需要用到矿物质材料、石油化工原料等,对环境污染大,A项错误;机械防沙措施的防沙工程建设成本也较高,C项错误;许多机械防沙措施的防沙工程要耗费大量劳动力,D项错误。
20.C 机械防沙是通过挡沙墙、拦沙网、石方格、尼龙网方格等工程措施阻沙和固沙,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工程措施固定松动的沙子,通过增加地面粗糙度削减风力,从而达到阻沙和固沙的目的,C项正确。机械防沙工程对增加降水、提高地下水位和增强光合作用影响不大,A、B、D项错误。
21.C 读图可知,上图所示的是防风墙,下图所示的是草方格沙障,两处工程都是为了防止风沙掩埋铁路,C项正确。
22.A 该景观所在地区风沙活动频繁,为干旱地区,水资源严重缺乏,所以不适宜通过大力植树造林来改善生态环境,故A项正确。
能力提升练
1.C 根据材料可知,灌丛沙丘是在风力作用下,沙物质在运移过程中受植被的阻挡发生堆积而成的,风遇到植被阻挡,在迎风一侧堆积较多,坡度较缓,结合图中指向标可判断该地盛行风向可能为东北风。
  一般沙丘缓坡为迎风坡,因此易错选B选项。解题时一定要注意灌丛沙丘的成因及形状。
2.B 灌丛沙丘是在风力作用下,沙物质在运移过程中受植被的阻挡发生堆积而成的,因此易出现在绿洲边缘地带,随着植物体的生长,灌丛沙丘体积不断增大,高度会逐渐变高,B正确,C、D错误;高山地区沙源较少,不会出现灌丛沙丘,A错误。
3.A 新月形沙丘的迎风坡风力较大,坡度较缓,等高线稀疏,沙丘两端向背风方向延伸;背风坡风力较小,坡度较陡,等高线密集。该地主导风向为西北风,所以能正确示意上图景观的是①图,故A项正确。②图中盛行东北风,故B错误;③④图中迎风坡坡度陡,与实际地形不一致,故C、D错误。故选A。
4.B 沙丘链为多个相似的新月形沙丘沿相同的方向延伸成一条直线,所以沙丘链的延伸方向与主导风向垂直。当地主导风向为西北风,所以沙丘链延伸方向为东北—西南方向,故B项正确。
5.答案 (1)风力越大,吹扬起的沙粒越多。当停止吹风时,颗粒大的沙粒先堆积,颗粒小的沙粒后堆积。
(2)如下图:迎风坡缓,背风坡陡。
解析 第(1)题,以吹风机模拟自然界的风力作用,分析风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第(2)题,风从缓坡吹来,背风坡坡度大。
6.答案 (1)相同点:雅丹地貌和沙丘地貌的形成都与风力有关。
不同点:雅丹地貌主要是风力侵蚀的结果,沙丘地貌是风力堆积的结果。
(2)分布规律:分布在风区和风口附近。原因:魔鬼城是风蚀地貌,风口附近和风区风力强劲,风蚀作用强。
解析 第(1)题,从相同点和不同点两方面比较,雅丹地貌和沙丘地貌都是风力作用的结果,但雅丹地貌主要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沙丘地貌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第(2)题,注意图例中的风区和风口,再从图中找出魔鬼城的分布规律。
7.C 经过治理后的沙丘相对高度减小,结合插图,C项正确。
8.D 沙拐枣是固沙造林的先锋物种,为适合干旱环境的植物,因此D正确。
9.C 草方格沙障是一种常见的机械固沙措施。其作用:一是可以增大地面粗糙度,降低风速;二是可以拦截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故C项正确。
10.A 与草方格沙障相比,沙漠土壤化技术难度大,环境污染大,资金投入多,成土时间短,故A项正确。
11.答案 (1)草方格沙障能增大地面粗糙度,降低风速,减少风沙对沙丘表面的吹蚀;草方格沙障可以拦截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利于固沙植物存活。
(2)支持。理由:草方格沙障的原料为作物秸秆以及芦苇等,来源丰富;原料绿色环保,工程对环境负面影响小;标本兼治,固沙、治沙的效果良好。
反对。理由:大规模建设草方格沙障会消耗过多的秸秆等材料,成本高;施工过程较复杂,劳动力需求量大;沙障维持时间较短,需不断进行更新及维护,难度较大。(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第(1)题,据材料二并结合图2可知,草方格沙障是用大量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流动沙丘上扎设成方格状,以削弱风力的侵蚀。说明草方格沙障能增大地面粗糙度,降低风速,减少风沙对沙丘表面的吹蚀;同时还可以拦截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利于固沙植物存活。第(2)题,可以表达不同的观点,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若支持,则从有利的方面来分析;若反对,则从不利的方面来分析。
专题强化练三 风成地貌及其影响
选择题
1.A 移动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陡坡为背风坡。移动沙丘是风扬起缓坡的沙在陡坡堆积,所以堆积的一层层沙基本上是和陡坡平行的,故选A。
 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的区别
固定沙丘堆积的一层层沙的结构是由里向外逐渐变新的堆积。 流动沙丘堆积的一层层沙基本上是和陡坡平行的,沙丘移动方向与风向一致。
2.D 根据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可知,该风力作用主要来自沙丘缓坡一侧或沙丘移动的后方,故选D。
3.D 固定沙丘的植被一般种植在沙丘缓坡一侧及沙丘移动的后方,故选D。
4.B 雅丹地貌首先经历流水堆积作用,形成平坦的地貌,然后因气候越来越干旱,干涸的湖底常因干缩开裂,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使裂隙越来越大,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垄脊和宽浅沟槽,最后形成了这种顶部平坦的平顶山状雅丹地貌,故B项正确。
  此题易错选C。很多学生只要看到雅丹地貌马上就会想到风力侵蚀,但此题侧重考查“该地貌顶部平坦的主要原因”,风力侵蚀一般不会形成平坦的地形。
5.A 鲸背状雅丹地貌,多出现在常年盛行高速大风的地方,由于高速大风的长期吹拂,位于迎风坡的岩石侵蚀比较严重,逐渐形成了陡峭的地势,另一侧位于背风坡,侵蚀作用较弱,因此地势相对和缓,故A项正确。
6.D 由材料可知,风蚀记为负值,风积记为正值,图中沙丘顶的风蚀深度为负值,说明以风蚀为主,因此其高度不断降低,A项错误;6月11日沙丘东坡风蚀深度为正值,以风积为主,是背风坡,B项错误;6月26日沙丘西坡风蚀深度为正值,以风积为主,是背风坡,C项错误;6月21—26日,风蚀、风积的坡向相反,说明风向发生变化,D项正确。
  解答本题时,一方面,从材料中理解风蚀深度正值和负值的含义;另一方面,从图中获取不同部位的数值信息。
7.A 6月5—21日,该地沙丘东坡风蚀深度为正值,以风积为主,是背风坡,说明沙丘的移动趋势是向东,A项正确。
8.C 根据图中风速等值线可知,在水平距离50~80厘米段,受石方格沙障阻挡,风速下降,C正确,B、D错误;遇到石方格沙障前,风速最大,A错误。
9.B 石方格沙障使近地面风速下降,能有效降低近地面输沙量,B正确。石方格沙障对高空输沙量影响不大,A错误;石方格沙障有效增大了地面粗糙度,C错误;石方格沙障对风沙活动高度影响不明显,D错误。
10.D 与林木覆盖相比,石方格沙障分布区不适宜林木生长,这说明石方格沙障更利于适应恶劣环境,D正确。石方格沙障在稳固沙土、削减风力和减少水分蒸发方面,不如林木覆盖效果好,A、B、C错误。
第二节综合拔高练
五年高考练
1.A 由图可知,该沉积物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以黄土高原地区分布范围最大,根据黄土高原是风吹来的高原可知,该沉积物为冬季风风力堆积形成的。小兴安岭的西坡为冬季风迎风坡,受地形阻挡,风力减小,沙尘堆积,东坡为冬季风背风坡,沙尘较少,堆积较少,故A正确。
2.C 依据材料可知,河流为平原带来流水及泥沙,则平原上多河流堆积物,地表物质疏松;上游修建水库使山前平原流水作用减弱,但因该地位于东北半干旱区,风力侵蚀作用明显,从而形成较多的风蚀洼地,故B项错误、C项正确;地面沉降多是过量开采地下水所致,而该地区人口相对较少,且靠近河流,地下水开采量较少,A项错误;冻融作用是该区域的长期现象,不是断流期间形成洼地的主因,则D项错误。
三年模拟练
非选择题
 答案 (1)(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掩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运行列车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视线,影响列车运行安全。
(2)柴达木盆地海拔高,年均温低;内陆盆地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沙漠广布;周边盐湖众多,风力较强,沙漠含盐量高,植物无法存活。
(3)透风挡沙墙可以降低风力,阻隔、减少风沙对路基的掩埋。石方格设置在路基两侧和透风挡沙墙之间,增大地面的粗糙度,进一步削减风速,同时固定地表沙面,防止就地起沙。
解析 第(1)题,风沙对铁路的主要危害是磨损和掩埋,会危害铁路及列车运行安全。第(2)题,青藏铁路锡北段位于柴达木盆地,海拔高,年均温低;降水少,蒸发旺盛;盐湖众多,风力较强,沙漠含盐量高,植物无法存活,所以不能利用植物防沙。第(3)题,透风挡沙墙可以阻挡风沙,石方格可以降低风速,同时固定地表沙面,二者配合、共同使用,可以减轻风沙对铁路的破坏。
20(共14张PPT)
第三节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学习本节时需要具体把握以下两个重点内容:
1.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2.结合实例,分析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的成因和特点。
1 |喀斯特地貌
1.概念:①      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
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
2.分类
喀斯特溶蚀地貌 溶沟和石芽,②     和孤峰,以及溶斗和地下溶洞等
喀斯特沉积地貌 石钟乳、石笋、③     和钙华等
可溶性
峰林
石柱
3.常见的喀斯特地貌
溶沟 是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的过程中,对岩石不断进行④     、侵蚀而形成的石质沟槽
石芽 是凸出于⑤     之间的石脊
峰林 是指高耸林立的石灰岩山峰,山坡陡峭,相对高度可超过100米,远望如林
孤峰 是岩溶地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多分布在岩溶平原或岩溶盆地中
溶斗 又称喀斯特漏斗,是喀斯特地区一种口大底小的⑥     洼地,平面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一般不足百米,面积由几十平方米到几百平方米,大的可达几平方千米。有的地方又把塌陷的喀斯特漏斗称为天坑
钙华 在合适的条件下,富含Ca(HCO3)2的地下热水接近或出露于地表时,因⑦     大量逸出,导致CaCO3沉积而形成
溶蚀
溶沟
圆锥形
CO2
2 |海岸地貌
1.定义:是海岸带在构造运动、海水运动、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
下所形成的地表形态。
2.分类: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
3.常见的海岸地貌
海蚀崖 海水不断冲击岸边基岩,淘空下部的岩石,使上部的岩石塌落,形成高出海面的陡崖,称为海蚀崖
海蚀平台 在波浪作用下⑧      不断后退,形成微微向大海倾斜的基岩平台,称为海蚀平台
海蚀柱 在海蚀平台上,有些抗蚀能力强的部分保留下来,成为海蚀柱
海积地貌 泥沙来源比较丰富的海岸,在波浪和⑨    的共同作用下,泥沙发生堆积,形成各种海积地貌,如海滩、沙嘴、离岸堤、水下沙坝等
海蚀崖
沿岸流
3 |冰川地貌
1.冰川:指极地或高山地区多年存在并沿地面⑩        的天然冰体。
2.冰川的分类
类型 特点 主要分布地区
大陆冰川 面积     ,冰层厚 南极洲和格陵兰岛
山岳冰川 规模很小 中低纬度      地区
缓慢运动

高海拔
3.冰川作用和冰川地貌
(1)冰川作用:冰川对地球表面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2)冰川地貌:冰川作用导致地表形态变化所形成的地貌。
4.常见的冰川地貌:冰斗、冰川槽谷(U形谷)、      和刃脊等。
5.现代冰川分布
现代冰川主要分布在      地区和中低纬度高山地区。在第四纪大冰期,
欧亚大陆、北美大陆的很多地区被连绵的冰川覆盖,留下了大量的     
湖、峡湾等冰川地貌遗迹。
角峰
两极
冰蚀
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
1.我国的喀斯特地貌广布,峰林、溶洞、石钟乳等都是喀斯特溶蚀地貌。 (  )
2.“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山水的形成与可溶性石灰岩、湿热的气候有着密
切的关系,如象鼻山、芦笛岩(洞穴)等都是石灰岩受到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
3.我国的溶洞众多,在溶洞中发育了很多石钟乳、石笋、石柱等,其形成过程一般
是:石柱→石笋→石钟乳。 (  )
提示:峰林和溶洞是喀斯特溶蚀地貌,石钟乳是喀斯特沉积地貌。
提示:在溶洞中发育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其形成过程是先形成石钟乳
和石笋,石钟乳和石笋上下连接起来,就形成了石柱。
4.在石质海岸主要以海浪侵蚀作用为主,在沙质海岸主要以海浪堆积作用为主。(  )
5.冰川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外力作用,在高山和高纬度地区,这种作用尤为
显著。 (  )
6.冰川消融时其携带的各种岩石碎屑就会沉积下来,一般颗粒大、质量大的先沉
积,颗粒小、质量小的后沉积。 (  )
提示:冰川消融时,其携带的物质无论大小都会沉积,没有分选性。
1 |喀斯特地貌是如何形成的 该地貌分布区的地理环境有何特点
“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千古名句道出了我国桂林美丽的山水景色。桂林是我
国喀斯特地貌发育较为典型的地区,其山水风光举世闻名,所以,桂林很早就成为
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问题
1.喀斯特地貌是如何形成的
2.喀斯特地貌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有哪些特点
3.喀斯特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哪些
提示:从岩石类型、透水性及气候等方面回答。
提示:从喀斯特地貌所在地区的地貌、气候、水文和土壤等方面回答。
提示: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方面回答。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
(1)有可溶性岩石。最常见的就是石灰岩。
(2)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岩石中的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就越好,
就会有更多的地表水渗透到地下,从而发生溶蚀作用。
(3)高温多雨的气候。降水越多,温度越高,溶蚀作用越强烈,喀斯特地貌越容易发育。
喀斯特地貌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
(1)地貌:地表崎岖。
(2)气候:降水丰沛。
(3)水文:地表水缺乏,地下水丰富。
(4)土壤:土层薄,土壤贫瘠。
喀斯特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有利影响
a.云贵高原地区的喀斯特洼地、盆地和平原,被当地人称为“坝子”,坝子土层比
较深厚,可作为农业用地。
b.喀斯特泉水和地下暗河是储量丰富、水质优良的地下水源。
c.喀斯特地貌区的矿产资源较丰富,尤其是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的各种沉
积矿产,可因地制宜开发利用。
d.有些溶洞可作为地下工厂和地下仓库。
e.某些洞穴可作为地下水库,用于发电和灌溉。
f.可以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
(2)不利影响
a.喀斯特地貌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给铁路、公路、水库的建设带来安全隐患,
增加建设成本。
b.喀斯特地貌区容易引起水土流失,导致石漠化现象发生。
c.有些地区因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严重缺水,或在雨季时因地表水来不及排泄,
使一些喀斯特洼地积水成灾。
因此,喀斯特地貌区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应本着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原
则,在保持当地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加以开发利用。
2 |你了解峡湾地貌吗
挪威峡湾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挪威西海岸,山高峻险,峡湾深入。众多的峡
湾和近十万多个岛屿、岩礁形成了世界上最曲折的海岸线,长达两万多千米。深
入大陆的峡湾既深邃又曲折,两岸是不尽的悬崖峭壁。说它是峡湾,是因为它的
陡峭,而实际上它是一种狭长而曲折的海湾,宽不过一到几千米,长几十到几百千
米,出口地方,水只有几十米深,而湾内最深的地方却有一千多米深。
问题
挪威峡湾地貌是如何形成的 有何特点 有何应用价值
提示:峡湾地貌的形成过程从冰川侵蚀和海水侵入方面回答;特点可从形态角度
回答;应用价值从交通、农业、旅游等方面回答。
峡湾的形态特征、形成过程与应用第三节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喀斯特地貌
  (2021浙江浙东北联盟高一期中)下图为第五套人民币20元背面图。该版面景观为桂林山水,具有“山清、水秀、洞奇、石美”的特点,被称为“四绝”。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该版面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  )
A.流水溶蚀作用
B.海浪侵蚀作用
C.流水沉积作用
D.冰川侵蚀作用
2.下列不属于喀斯特地貌的是 (  )
A.峰林 B.天坑
C.U形谷 D.钙华湖
  (2020北京丰台高一上期末)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分布十分广泛。下面为广西桂林的两幅喀斯特地貌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是  (  )
A.千沟万壑,地表支离破碎
B.冰川广布,河流众多
C.奇峰林立,地下溶洞发育
D.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4.与喀斯特地貌形成及特点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 (  )
A.气候、植被 B.植被、土壤
C.岩石、水文 D.土壤、地形
  (2021河北唐山一中期中)在喀斯特地区的溶洞中,经常可以看到碳酸钙的钙华梯田。读某地钙华梯田景观图,完成下面两题。
5.组成钙华梯田的岩石类型属于 (  )
A.石灰岩 B.岩浆岩
C.变质岩 D.沉积岩
6.形成钙华梯田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
A.流水沉积 B.风力沉积
C.冰川沉积 D.海浪沉积
  下图是喀斯特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7.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 (  )
A.岩石有风化裂隙 B.岩石中含有化石
C.岩石具有层理构造 D.岩石具有可溶性
8.图中a、b、c地貌的形成原因是 ( 易错 )
A.流水侵蚀作用 B.化学沉积作用
C.化学溶蚀作用 D.风力侵蚀作用
题组二 海岸地貌
  下图是海南省著名的旅游景观“南天一柱”照片。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9.该景观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
A.风力侵蚀 B.流水侵蚀
C.海水侵蚀 D.冰川侵蚀
10.下列地貌景观成因与图示景观相同的是 (  )
A.离岸堤 B.石芽群 C.风蚀柱 D.海蚀崖
  (2021河北沧州七校高一联考改编)地中海岛国马耳他原有一处著名景点“蓝窗”,该景观已于2017年3月8日上午坍塌,下图示意“蓝窗”坍塌前景观。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1.“蓝窗”景观属于 (  )
A.流水地貌
B.风成地貌
C.海岸地貌
D.冰川地貌
12.下列地貌与“蓝窗”景观形成作用力相同的地貌类型是  (  )
A.贵州溶洞
B.海南天涯海角
C.新月形沙丘
D.风蚀蘑菇
  (2021河北唐山一中期中)在澳大利亚墨尔本海岸,有一处著名的鸡形礁石,如今鸡形礁石已坍塌,可谓倩影永逝,令人叹息。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3.促使鸡形礁石坍塌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
A.风化和风蚀 B.海水侵蚀
C.冰川侵蚀 D.板块运动
14.下列景观与鸡形礁石成因相同的是 (  )
题组三 冰川地貌
  (2021湖南娄底高一期中)下图为我国庐山世界地质公园冰川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5.图中①②③所表示的地貌分别是 (  )
A.冰斗、U形谷、角峰 B.U形谷、冰斗、角峰
C.冰斗、角峰、U形谷 D.角峰、冰斗、U形谷
16.形成冰川地貌遗迹的地区是 (  )
①华北平原
②亚马孙平原
③北美五大湖地区
④波德平原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我国第四套人民币10元背面图为珠穆朗玛峰(见下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7.该山峰在地貌类型上属于 (  )
A.峡谷 B.角峰 C.峰林 D.火山
18.形成珠穆朗玛峰的外力作用主要为 (  )
A.风力作用 B.流水作用
C.冰川作用 D.海浪作用
  (2021浙江浙南名校高一期中联考改编)2020年5月27日,我国登山队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峰顶,开展对珠峰高程新一轮测量。下图为某次珠峰登顶线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9.由大本营到甲地的过程中,攀登队行进在 (  )
A.河谷中 B.U形谷中
C.冰斗中 D.V形谷中
20.图中大本营处堆积物具有的特点是 (深度解析)
A.大小均匀 B.层状结构
C.棱角明显 D.磨圆度好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喀斯特地貌
  (2021湖南长郡中学高一期中)七百弄位于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西北部,由5 000多座峰丛深洼地的山弄组成,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下图为“七百弄峰丛洼地形成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峰丛洼地形成的地质过程,顺序正确的是 (  )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③①②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石笋形成于溶洞的顶部
B.裂隙水可以增加地下河的流量
C.深洼地两侧坡度较缓
D.溶洞属于地面喀斯特地貌
  马来西亚的姆鲁国家公园位于加里曼丹岛北部。园内有全球罕见的“石灰刀石林”,片片尖耸直立的刀山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观”。岩石根据成因的差异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3.()“石灰刀石林”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
A.流水溶蚀作用
B.风力侵蚀作用
C.冰川侵蚀作用
D.海水侵蚀作用
4.()“石灰刀石林”形成的物质基础是 (  )
A.岩浆岩
B.可溶性岩石
C.变质岩
D.沉积岩
5.()姆鲁“石灰刀石林”的喀斯特发育程度超过我国云南路南石林,其根本原因是 (  )
A.地下水系发育更多
B.植被更少,土壤更薄
C.气温更高,降雨更多
D.地形起伏更大
6.(2021湖南娄底高一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喀斯特溶洞是石灰岩地区长期受地下水溶蚀形成的,溶洞内有千姿百态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其化学反应方程式是CaCO3+H2O+CO2=Ca(HCO3)2。近年来,随着溶洞的旅游开发及该地区的工矿城市建设,溶洞的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地下河水位下降,等。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地示意图。
(1)()简述石钟乳的形成过程。
(2)()指出溶洞中二氧化碳的来源。
(3)()推测溶洞中地下河水位下降可能的原因。
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云贵高原两亿年前是一个海湾,逐渐堆积形成了深厚、质纯且面积广大的石灰岩,又经地壳抬升为高原。在漫长的地质作用之后,演化成现在地表崎岖,景观奇特多样的喀斯特地形。石芽、峰林、溶蚀洼地、溶洞、天坑等地貌发育典型。
(1)()简述云贵高原天坑的地质形成过程。
(2)()喀斯特地貌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请做出说明。
题组二 海岸地貌
  海岸线是标识沿海地区的水陆分界线,下图示意我囯部分省级行政区海岸线纵深度变化(单位:米,正纵深度表明海岸线向海洋推进,即岸进,负纵深度表明海岸线向陆地后退,即岸退)。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8.()1990—2000年辽宁海岸线岸进与岸退距离相差不大的影响因素主要是 (  )
A.泥沙淤积与海水侵蚀
B.贝壳堆积与流水侵蚀
C.风力堆积与海平面上升
D.珊瑚遗体堆积与海岸侵蚀
9.()2007—2012年天津海岸线年均向海洋推进距离最大的原因主要是 (  )
A.渤海海底抬升 B.填海造陆
C.海水泥沙堆积 D.海水侵蚀减弱
10.(2021北京首都师大附中高一开学考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岸按物质组成成分可划分为基岩海岸、砂质海岸和泥质海岸。基岩海岸是由岩石组成的海岸,岩体直面辽阔海域,深水逼岸。经过海水的长期作用,再加上基岩海岸本身的地质作用及岩石性质、结构的不同,形成了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洞、海蚀拱桥、海蚀柱(由海蚀拱桥演化而来)等各种形态的海蚀地貌。下面图Ⅰ示意山东省海岸线,图Ⅱ示意各种海蚀地貌。
图Ⅰ
图Ⅱ
(1)()图Ⅰ中甲处为泥质海岸、乙处为基岩海岸,分别指出形成这两种海岸的外力作用。
(2)()海蚀洞、海蚀平台和海蚀崖的形成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请按形成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三种地貌。
(3)()岬角(向海洋突出的尖形陆地)向海突出,常形成海蚀柱、海蚀拱桥等。结合图文材料,描述海蚀柱的形成过程。
题组三 冰川地貌
  下图为内蒙古某旗及相关景观示意图,该地在距今300万年至1万年被冰雪覆盖,景观处岩层基本上由花岗岩组成。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1.()图中平顶山刃脊、角峰地貌的形成原因是  (  )
A.流水侵蚀 B.冰川侵蚀
C.风力侵蚀 D.冰川堆积
12.()北大山石林是由平顶山地貌演变而成的,其演变  (  )
A.受流水的化学侵蚀作用影响
B.反映北大山所受的断裂作用强于平顶山
C.是地震的崩塌作用造成的
D.反映北大山地势和纬度高,更易被侵蚀
13.()冰川地貌常见的地貌景观有 (  )
①V形谷 ②U形谷
③角峰 ④峰林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4.(2021河南八市高一联考)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第四纪冰期时,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是欧洲冰川的主要发源地,冰层厚达20 000米;冰川侵蚀力与冰川的厚度、山地的坡度呈正相关,与河谷的宽度呈负相关。近年来,欧洲出现暴雪天气增多。下图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地理位置示意图。
(1)()描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海岸峡湾地貌的形成过程。
(2)()从地形的角度分析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东西两侧冰川地貌差异。
专题强化练四 喀斯特地貌
                  
选择题
  (2021河北沧州七校高一联考)有同学制作了某种地貌模型(如图),该地貌在我国某高原有集中分布。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该地貌模型中展示出来的地貌景观有 (  )
①孤峰 ②溶洞
③钙华湖 ④天坑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该模型展示的地貌景观属于 (  )
A.冰川地貌
B.风成地貌
C.海岸地貌
D.喀斯特地貌
3.()该地貌集中分布于我国 (  )
A.黄土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云贵高原
D.青藏高原
  “中国南方喀斯特”独特的地质地貌景观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4.()“中国南方喀斯特”常见的地貌景观是 (  )
A.角峰 B.U形谷
C.峰林 D.风蚀蘑菇
5.()图中岩石和地貌形态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
A.2、4、6 B.2、6、4
C.6、2、4 D.4、2、6
  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又称为岩溶地貌。岩溶地貌有岩溶平原、岩溶高原与岩溶山地。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的岩溶地貌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6.()下列属于我国西南地区岩溶地貌形成因素的是(  )
A.纬度较低,光照极强
B.气温较高,降水充沛
C.地势较高,风力较强
D.植被茂密,土层深厚
7.()由人类不合理活动导致该地区荒漠化的表现形式是  (  )
A.土地沙漠化
B.石质荒漠化
C.土壤盐渍化
D.土壤板结化
8.()我国西南岩溶地貌区土地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方向是 (  )
A.大力发展梯田农业,种植粮食与经济作物
B.发展峰林观光与溶洞探险等旅游项目
C.开挖有色金属矿,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工业
D.采伐天然木材,发展林木加工业
  下图示意浙江兰溪某喀斯特溶洞断面。该溶洞具有明显的分层结构,在不同高度分布着三层水平溶洞,水平溶洞规模存在差异。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9.()目前空间规模持续扩大最显著的溶洞是 (深度解析)
A.① B.② C.③ D.④
10.()该地下河水量最大的时期为 (  )
A.①形成时期 B.②形成时期
C.③形成时期 D.④形成时期
第三节综合拔高练
五年高考练
                  
考点1 喀斯特地貌
  (2020江苏单科,3,2分)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1.()最有可能发现溶洞的河谷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2.(2019上海等级考,1,2分,)“新速度,新经济,新时代”我国高速铁路建设是世界最完善,运行里程最长的。在高铁建设中,需要克服多溶洞,多暗河等不利地质条件的地貌类型区是 (  )
A.海成地貌
B.黄土地貌
C.岩溶地貌
D.风成地貌
考点2 冰川地貌
  (2020浙江7月选考,18,2分)我国某山脉主峰由古老的片麻岩构成,第四纪冰期时该地雪线高度为海拔3 500~3 600米。图Ⅰ为该主峰附近地形图,图Ⅱ为图Ⅰ中某地的谷地景观图。完成下题。
图Ⅰ
图Ⅱ
3.()图Ⅱ谷地的成因是 (  )
A.构造断裂下陷 B.流水侵蚀作用
C.岩层挤压弯曲 D.冰川侵蚀作用
考点3 海岸地貌
  (2016课标Ⅰ,7—9,12分)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4.()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  )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5.()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  )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6.()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  )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三年模拟练
一、选择题
                  
  天坑是四周岩壁陡直、平均宽度和深度均超过100米的大型塌陷漏斗,其发育在特定的岩溶地质、地貌、气候和水文环境下,是一种独特的喀斯特景观。下图示意天坑形成与演化过程。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巨量崩塌物造成地下河通道的阻塞和改道,会促使流水对岩石 (  )
A.溶蚀、冲蚀增强
B.溶蚀减弱、冲蚀增强
C.溶蚀、冲蚀减弱
D.溶蚀增强、冲蚀减弱
2.()天坑的形成归结为流水对崩塌堆积物的 (  )
A.冲蚀作用 B.溶蚀作用
C.搬运作用 D.沉积作用
  (2020山东潍坊高三一模)黄河曾于1194—1855年由江苏北部入海,在江苏沿海发育了宽阔的泥质潮滩及大量的潮沟系统(下图)。潮沟是在沙泥质潮滩上由于潮流作用形成的冲沟,潮沟的横向运动和溯源侵蚀形成复杂多变的潮滩形态,并对海岸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重要影响。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江苏某地潮滩和潮沟的分布示意图
3.()图示地区潮沟发育较为典型,主要是由于该地 (  )
A.植被覆盖密 B.地形坡度大
C.泥沙淤积多 D.河流侵蚀强
4.()潮沟发育会 (  )
A.破坏海堤 B.加重滨海地区的涝灾
C.利于围垦 D.阻碍渔船停泊和出海
二、非选择题
5.(2020黑龙江哈尔滨三中高三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天坑是四周岩壁陡峭,平均宽度和深度均超过100米的大型塌陷漏斗区,是在特定地质、岩溶地貌、气候、水文环境下形成的,被誉为“地表最壮观的喀斯特景观”,我国已发现的天坑多分布在川、滇、黔等地,经过多年探索发现湖北也是一个天坑大省,那里分布着各种类型、不同发育阶段的天坑,堪称天坑博物馆!
材料二 落溪天坑位于利川市,隶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属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末端,云贵高原东延部分,鄂东北、鄂西北为变质岩,其余均为碳酸盐岩,在这里,隐匿着峰林、峰丛、峡谷、绝壁、溶洞、暗河等无数精彩绝伦的喀斯特奇观。
(1)()据图描述湖北省喀斯特地貌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2)()落溪天坑所在的恩施地区经济贫困,有人认为是喀斯特地貌导致了这里的贫困,也有人认为喀斯特地貌是这里宝贵的财富,请说出你的观点及依据。
答案全解全析
基础过关练
1.A 第五套人民币20元背面图为桂林山水,桂林山水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主要成因是流水溶蚀作用,故A项正确。
2.C 喀斯特地貌可以分为喀斯特溶蚀地貌和喀斯特沉积地貌。前者主要包括溶沟和石芽,峰林和孤峰,以及溶斗和地下溶洞等;后者主要有各种形态的石钟乳、石笋、石柱和钙华等,由于钙华的不均匀分布,常形成钙华坝、钙华湖等喀斯特沉积地貌,故A、D项不符合题意;天坑是流水溶蚀后,溶斗塌陷形成的,属于喀斯特地貌,故B项不符合题意;U形谷是冰川侵蚀形成的,故不属于喀斯特地貌,故C项符合题意。
3.C 结合图示信息以及所学知识可知,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是奇峰林立,地下溶洞发育,C项正确。千沟万壑,地表支离破碎为黄土高原的地貌特点,A项错误。冰川广布,河流众多以及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均不是喀斯特地貌的特点,B、D项错误。
4.C 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因此与喀斯特地貌形成及特点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为岩石和水文;植被、土壤等均不是与喀斯特地貌形成及特点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故C项正确。
5.A 由材料可知,钙华梯田的岩石含碳酸钙,因此其类型属于石灰岩。
6.A 钙华属于喀斯特沉积地貌,故形成钙华梯田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沉积。
7.D 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其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岩石具有可溶性,D项正确。
8.B 图中a、b、c分别为石钟乳、石笋、石柱,属于喀斯特沉积地貌,是流水的化学沉积作用形成的,故B项正确。
  误认为溶洞及洞内的景观都是流水溶蚀作用的结果。溶洞是流水溶蚀作用的结果,但溶洞里面的石钟乳、石笋和石柱都是流水的化学沉积作用形成的。
9.C “南天一柱”景观为海水侵蚀形成的。
10.D 离岸堤为海水堆积形成的;石芽群属于喀斯特地貌;风蚀柱是风力侵蚀形成的;海蚀崖是海水侵蚀形成的。故选D。
11.C “蓝窗”景观位于沿海地区,其形成原因为海水侵蚀,故属于海岸地貌。
12.B “蓝窗”景观是海水侵蚀形成的。贵州溶洞属于喀斯特地貌,是流水溶蚀形成的;海南天涯海角属于海岸地貌,是海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新月形沙丘属于风积地貌;风蚀蘑菇属于风蚀地貌。因此B正确。
13.B 鸡形礁石位于澳大利亚墨尔本海岸,促使其坍塌的主要地质作用是海水侵蚀。
14.C 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的结果;长白山天池是火山口积水形成的;青岛海滨石老人是海水侵蚀形成的;贵州织金洞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因此C正确。
15.C 结合图可直接判断,①②③所表示的地貌分别是冰斗、角峰、U形谷。
16.D 华北平原是黄河、淮河和海河沉积形成的;亚马孙平原是亚马孙河沉积形成的;北美五大湖和波德平原是冰川作用形成的。
17.B 珠穆朗玛峰在地貌类型上属于冰川侵蚀形成的角峰。
18.C 形成珠穆朗玛峰的外力作用主要为冰川作用。
19.B 结合图可知,由大本营到甲地的过程中,攀登队行进在U形谷中。
20.C 图中大本营处堆积物为冰川堆积形成的。当冰川融化时其携带的物质,无论大小都会堆积下来,颗粒大小不均,没有层状结构,A、B错误;在冰川运动过程中,其携带的物质是冻结在冰川中的,不能进行摩擦,因此大本营处堆积物磨圆度差,棱角明显,C正确,D错误。
  风力、流水的堆积具有明显的分选性和磨圆性,但冰川的堆积无分选性和磨圆性。
能力提升练
1.D 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溶蚀等作用,地表洼地变得越来越深,地下溶洞变得越来越大,所以,峰丛洼地形成的地质过程,顺序正确的是③①②,D正确。
2.B 读图可以看出,石笋形成于溶洞的底部,A错误。裂隙水不断下渗,汇入地下河,可以增加地下河的流量,B正确。深洼地是地表水随着垂直裂隙下渗,对垂直裂隙两侧的岩石不断侵蚀、溶蚀而成的,两侧坡度较陡,C错误。溶洞位于地下,属于地下喀斯特地貌,D错误。
3.A 由图文材料可知,“石灰刀石林”为喀斯特地貌,塑造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溶蚀作用。
4.B 由上题分析可知,“石灰刀石林”为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故B项正确。
5.C 与我国云南路南石林相比,姆鲁“石灰刀石林”所处纬度较低,气温更高,降雨更多,故姆鲁“石灰刀石林”的喀斯特发育程度超过我国云南路南石林,C项正确。
6.答案 (1)含有丰富碳酸氢钙的地下水,由溶洞顶部渗漏下来时,(由于温度升高、压力减小,水中二氧化碳逸出,)水中的碳酸钙析出,生成碳酸钙沉积在溶洞顶部,形成石钟乳。
(2)植物根系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游客的呼吸;地下河(水)中碳酸钙沉积释放;洞外空气中二氧化碳进入洞内积累。
(3)地下水开采增多;生产生活用水增加;由于工矿城市的建设,下渗减少;降水减少;地下河下切侵蚀。
解析 (1)石钟乳的形成主要从两点表述,一是含有丰富碳酸氢钙的地下水从溶洞顶部渗漏下来,二是在溶洞顶部。
(2)溶洞中二氧化碳的来源一方面从洞内直接产生,如植物根系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产生,地下河中碳酸钙沉积释放产生,另一方面考虑外部进入,即游客呼吸及与洞外空气交换产生。
(3)溶洞中地下河水位下降的原因从地下水开采、生产生活用水增加、降水减少等方面回答。
7.答案 (1)古代海湾经长期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地壳抬升,形成云贵高原;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石灰岩多裂隙,地表水易下渗,沿岩壁进行溶蚀(侵蚀)形成溶洞;持续溶蚀(侵蚀)作用下,溶洞表层越来越薄,最终在重力作用下塌陷形成天坑。
(2)喀斯特地貌易导致水土流失,土层薄而且较为贫瘠,不利于发展种植业;地形崎岖,可耕地面积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地表起伏大,交通不便;地表水易渗漏,地表水资源缺乏。
解析 (1)云贵高原地区原是海洋环境,经过沉积形成了以石灰岩为主的岩层结构;伴随着地壳运动,地壳抬升,石灰岩岩层露出地表,形成石灰岩高原。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地表水沿着石灰岩地面流动,顺着节理、裂隙进行溶蚀,地面发育成石芽、溶蚀洼地和落水洞等;部分地下水沿着石灰岩岩层层面、节理和裂隙进行溶蚀,形成地下溶洞;地面溶蚀加剧,同时随着地下溶蚀加剧,溶洞迅速扩大,溶洞表层越来越薄,最终在重力作用下塌陷形成天坑。
(2)喀斯特地貌区由于土层薄而且较为贫瘠,降水充足,易发生水土流失,不利于发展种植业;喀斯特地貌区地表岩石多裂隙发育,地表水易渗漏,地表水资源缺乏;喀斯特地貌区地形崎岖,地势起伏大,山地多、平地少,使得可耕地面积小,不利于农业大机械化发展;喀斯特地貌区地表起伏大,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8.A 海岸线进退主要与河流挟带的泥沙淤积和海水侵蚀的差异有关,A正确。贝壳堆积对整个海岸线的影响较小,流水侵蚀一般发生在陆地上的河流中,B错误;风力堆积一般发生在干旱、风力作用大的地区,C错误;珊瑚遗体堆积一般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不可能发生在辽宁沿海,D错误。
9.B 2007—2012年天津海岸线年均向海洋推进距离最大,是因为天津城市发展,通过填海造陆增加陆地面积,岸进现象最明显,B正确。渤海海底抬升、海水泥沙堆积和海水侵蚀减弱等自然原因的影响都是较为缓慢的过程,天津海岸线年均向海洋推进距离如此之大,主要是人为原因的干预,A、C、D错误。
10.答案 (1)流水堆积、海水侵蚀。
(2)海蚀洞、海蚀崖、海蚀平台。
(3)岬角处岩石性质及其结构不同,在海水侵蚀作用下,两侧形成海蚀洞;随着海水的进一步侵蚀,岬角两侧海蚀洞被蚀穿而形成海蚀拱桥;海蚀拱桥顶部风化崩塌,形成残留于海中的柱状岩石,即海蚀柱。
解析 (1)泥质海岸是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基岩海岸是由海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2)海岸不断受到海浪的影响,由于组成海岸的物质不同,相对松软的岩石或土块受到海水侵蚀,形成海蚀洞。经过海水不断侵蚀,海蚀洞坍塌,形成海蚀崖。海蚀崖形成后,继续受海水侵蚀而不断后退,最后形成海蚀平台。
(3)向海洋突出的尖形陆地——岬角,其两侧受海水的强烈侵蚀,形成海蚀洞;海水继续作用使两侧方向相反的海蚀洞被蚀穿而相互贯通,形成海蚀拱桥;最后海蚀拱桥顶部风化崩塌,就形成了残留于海中的柱状岩石,即海蚀柱。
11.B 刃脊和角峰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故B项正确。
12.D 流水的化学侵蚀作用主要发生在石灰岩地区,而北大山石林主要是花岗岩,A错;断裂作用形成的是裂谷或断层,地震崩塌作用形成的地貌都会有棱角锋锐的岩石,图示岩石明显是外力侵蚀形成的,B、C错;外力侵蚀作用在地势高处表现的更明显,在低洼处表现为堆积作用,结合图示位置,可知北大山地势和纬度较高,故易被侵蚀,D对。故选D。
13.D 冰川侵蚀地貌常有U形谷、刃脊、冰斗和角峰,V形谷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峰林是流水溶蚀作用的结果,①④错误,②③正确,故选D。
14.答案 (1)第四纪冰期,冰川侵蚀形成谷地,后来气候变暖,冰川消退,下端被海水入侵淹没,形成峡湾。
(2)斯堪的纳维亚山脉西侧山地直逼海岸,沿岸陡峭,地形坡度大,冰川侵蚀力大,多峡湾等冰川侵蚀地貌;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东侧地势较缓,沿海有比较宽阔的河谷平原,冰川侵蚀力小,以冰川堆积作用为主,多冰碛湖等冰川堆积地貌。
解析 (1)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海岸峡湾地貌的形成主要与冰川作用有关。第四纪冰期时,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是欧洲冰川的主要发源地,冰川广布,冰川侵蚀形成谷地,后来气候变暖,冰川消退,海平面上升,冰川侵蚀谷地的下端部分被海水入侵淹没,便形成幽深的峡湾。
(2)读图可以看出,斯堪的纳维亚山脉西侧山地直逼海岸,沿岸陡峭,地形坡度大,冰川侵蚀力大,侵蚀作用强烈,多峡湾等冰川侵蚀地貌。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东侧地势较缓,沿海有比较宽阔的河谷平原,冰川侵蚀力小,以冰川堆积作用为主,多冰碛湖等冰川堆积地貌。
专题强化练四 喀斯特地貌
选择题
1.A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模型地上部分有孤峰,地下部分有溶洞,没有钙华湖和天坑。
2.D 孤峰和溶洞都属于喀斯特地貌。
3.C 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云贵高原。
4.C 角峰和U形谷属于冰川侵蚀地貌;风蚀蘑菇属于风蚀地貌;峰林属于流水溶蚀形成的喀斯特地貌。故C项正确。
5.A 首先要有岩层形成,然后才会有岩石中的溶洞的形成,最后才会产生溶洞内的石钟乳景观,因此A项正确。
6.B 我国西南地区纬度低,降水丰富,阴雨天气多,光照较弱,故A项错误;我国西南地区纬度低,气温较高,降水充沛,流水溶蚀作用强,是岩溶地貌的形成因素,故B项正确;地势较高,风力较强不是我国西南地区岩溶地貌的形成因素,故C项错误;植被茂密,土层深厚不是我国西南地区岩溶地貌的形成因素,且当地土层薄,故D项错误。
7.B 石质荒漠化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故B项正确。
8.B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我国西南岩溶地貌区旅游资源丰富,适宜发展旅游业,故B项正确;大力发展梯田农业、开挖有色金属矿和采伐林木都易产生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故A、C、D项错误。
9.C 读图可知,③处的溶洞处在初期发育阶段且该处地势较低,大量地下水可汇集到此处,因此溶蚀作用较强;①处和②处的溶洞目前规模已经较大,且①处和②处地形坡度较大,水体不易积存,水体溶蚀作用较弱,后续扩张速度缓慢;④处是地下河道而不是溶洞。故目前空间规模持续扩大最显著的溶洞是③,C项正确。
  溶洞是石灰岩地区受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具有可溶性的石灰岩溶解后的物质,被地下水带走,会使溶洞越来越大,因此与地下暗河接触的溶洞,其规模会越来越大。
10.A 读图可知,①第一层溶洞规模最大,说明溶蚀作用最强,因此①形成时期该地下河水量最大。
第三节综合拔高练
五年高考练
1.A 溶洞是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在流水溶蚀作用下形成的。图中①处为石灰岩,且为较低的谷地,流水作用也较显著,故A项正确。
2.C 石灰岩地区因流水的溶蚀作用强烈,而形成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该地貌类型区多峰林、溶洞和地下暗河等,故C项正确。
3.D 由材料“第四纪冰期时该地雪线高度为海拔3 500~3 600米”,可推知该山脉在寒冷的第四纪冰期海拔足够高,应有大量冰川分布,在冰川侵蚀作用下形成谷地,故D项正确。
4.C 由材料可知,贝壳堤是死亡的贝类生物堆积形成的,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必须是海岸线稳定,死亡贝类生物持续堆积才能形成;另外,图示三条贝壳堤形状都较平直,说明其形成过程中位置较稳定。故C项正确。
5.B 泥沙在贝壳堤外持续堆积,会使海岸线不断向前推进,加大贝壳堤与海岸线的距离,故B项正确。海岸线向海洋方向推进,不利于死亡贝类的持续堆积,不会形成新的贝壳堤,故A项错误。泥沙在贝壳堤外堆积,不会形成河口三角洲,也不会使河流改道,故C、D项错误。
6.D 由图中不同年代贝壳堤的位置可知,海岸线随时间的变化,不断向海洋方向推进,说明其位置发生了多次变动,变动的原因是河流带来了大量泥沙,且泥沙不断沉积导致海岸线向前推进,故A、B、C项错误,D项正确。
三年模拟练
一、选择题
1.A 由于巨量崩塌物的阻塞,流水流速增大,溶蚀和冲蚀作用增强,故A项正确。
2.C 从天坑的形成过程看,在断裂的岩层中,受流水溶蚀作用,大量崩塌物沉积在地下河内,最终由于流水将崩塌物搬运到其他地方,使得该地形成天坑,所以天坑的形成归结为流水对崩塌堆积物的搬运作用,C项正确。
3.C 由材料可知,黄河曾在江苏北部入海,大量黄河泥沙在海水搬运作用下在沿海地区沉积形成潮滩,潮流作用于潮滩,退潮水产生下切侵蚀和溯源侵蚀,形成的冲沟就是潮沟,因此潮沟的形成需要丰富的泥沙,故C正确。植被茂密会减少泥沙,地形坡度大则不利于泥沙沉积成为潮滩,进而发育成潮沟,故A、B错误;潮沟是潮流侵蚀的结果,不是河流侵蚀的结果,D错误。
4.A 由图可知,潮沟的发育能够切割、破坏海堤和土地,不利于围垦;潮沟的出现使陆地水排入海洋更加通畅,因此能减轻滨海地区的涝灾;潮沟内水深较大,对船舶的停泊、航行有利。故A正确。
二、非选择题
5.答案 (1)分布特征:分布不均,由南向北减少;西南部分布最广泛;东北部分布最少。成因:西南部碳酸盐岩广布,东北部和西北部为变质岩,岩性坚硬,不易被流水侵蚀;水热条件由南向北递减,流水侵蚀自南向北减弱。
(2)贫困。原因:喀斯特地貌地形崎岖,交通不便;耕地面积小、土层薄、土壤贫瘠,不利于农业生产;下渗作用强,地表水缺乏。
财富。依据:与天坑相连通的地下溶洞及其内部有多种地貌形态,如石笋、石钟乳等,有美学价值,可以发展旅游业,多种地貌也具有地质地貌研究的科学价值。天坑的形成与地下河密不可分,可以通过天坑寻找水源。
解析 第(1)题,从图甲可以看出,湖北省喀斯特地貌分布不均,西南部分布最广泛,东北部分布最少,由南向北减少。成因主要从岩石性质和气候状况差异分析。由材料可知,西南部为云贵高原东延部分,碳酸盐岩广布,易被溶蚀;东北部和西北部为变质岩,岩性坚硬,不易被流水侵蚀;气候条件差异明显,水热条件由南向北递减,流水侵蚀自南向北减弱。第(2)题,先明确观点,若认为是贫困,原因可从交通、土壤、水源等方面分析;若认为是财富,依据则从旅游开发、提供水源等方面分析。
27(共17张PPT)
第一节 流水地貌
  学习本节知识时需要具体把握以下三个重点内容:
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流水地貌。
2.描述不同流水地貌的主要特点。
3.能够区分滑坡和泥石流,并正确认识其危害。
1 |流水侵蚀地貌
1.河谷
(1)形状及特点
在湿润或半湿润山区,流水侵蚀切割地面形成峡谷,河谷横断面大多呈①   字形。V字形河谷谷地狭窄,深度通常大于宽度。
(2)河谷的结构
河床 被水流常年或季节淹没的部分
河漫滩 河谷中枯水期出露、洪水期淹没的部分
河流阶地 在河谷两侧常分布有②     不能淹没的
阶梯状地形
V
洪水
2.牛轭湖
(1)分布:③     地区。
(2)形成:平原地区蜿蜒曲折的河流,受到河岸的限制较少,可以侧向自由发展。当
河床弯曲愈来愈大时,河流的上下河段愈来愈接近,曲流呈“④    ”形,出
现狭窄的曲流颈。洪水期,曲流颈可能被冲开,河流不经过曲流而直接进入下一
河段,这种现象称为⑤       。裁弯取直后,弯曲河道被废弃,形如牛轭,
称为牛轭湖。
平原
Ω
裁弯取直
2 |流水堆积地貌
类型 位置 成因 特征
冲积扇 河流自山地流至山麓⑥    出口处 地形急剧变缓,流速剧减,所挟带物质在沟谷出口处不断堆积而成 自扇顶至扇缘,地面逐渐降低,堆积物⑦       
洪积扇 干旱、半干旱地区⑧      河流山
谷出口处 水流分散,流速降低,泥沙堆积 冲积平原 河流的⑨    游,或河流流经盆地处 流速降低,泥沙沉积 地势低平,地形开阔
三角洲 河流⑩      处 地势低平,海水顶托,流速降低,泥沙沉积 地势低平,易发生洪涝
灾害
沟谷
由粗到细
暂时性
中下
入海口
1.滑坡
(1)定义:大量山体物质在重力的作用下,沿        整体滑动的现象。
(2)危害:掩埋农田和村庄,        ,淤塞河道,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中小型滑坡的治理:修筑        进行支挡,采用分段开挖砌筑的方
式,辅以排水和减重措施。
2.泥石流
(1)定义:山地沟谷中含有大量固体碎屑物和水的混合体,在      作用下,
沿着沟床向下流动的特殊流体。
(2)危害:给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和          等带来
很大危害。
(3)泥石流的避灾措施:连续降雨或暴雨时,不要在沟谷中逗留;不要躲在沟谷中的
大树上,大树可能会被冲倒;向泥石流沟      迅速躲避,不要顺沟往下跑;
发现泥石流后要及时报告,以便下游和沟口的居民及时撤离。
3 |滑坡和泥石流
滑动面
阻断道路
抗滑挡墙
重力
人民生命财产
两侧
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
1.在河谷发育初期,河谷横断面大多呈U字形。(  )
2.在河谷发育的中后期,下蚀不断减弱,侧蚀不断增强。 (  )
3.河流在弯曲处的流水作用是凸岸侵蚀、凹岸堆积。(  )
4.所有大江大河的入海口处,都会形成三角洲。(  )
5.一般情况下,河流上游以侵蚀作用为主,河流中下游以堆积作用为主,其主要原
因是河流上游径流量较小,而河流中下游径流量较大。 (  )
提示:在河谷发育初期,河谷横断面大多呈V字形。
提示:河流在弯曲处的流水作用是凸岸堆积、凹岸侵蚀。
提示:若河流入海口处地势陡或河流带来的泥沙太少,则不会形成三角洲。
提示:河流上游和中下游所受的外力作用不同,一般情况下,河流上游以侵蚀
作用为主,河流中下游以堆积作用为主,之所以表现为不同的作用,主要是由于河
流上游一般是山地地形,坡度陡,水流速度快;河流中下游地势较平缓水流速度较慢。
6.我国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  )
7.2019年3月15日下午,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枣岭乡发生山体滑坡,导致房屋垮塌,
不会导致人员伤亡。(  )
8.2019年1月23日,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发生特大泥石流,说明当日出现了强降
水天气。 (  )
提示:有房屋垮塌,因此可能会导致人员伤亡。
1 |不同的河段,河谷地貌有何区别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经过恩施,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全
长193千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长江三峡位于中国的腹地,属于亚热
带季风气候区,这里山势雄奇险峻,江流奔腾湍急,峡区礁滩接踵,夹岸峰插云天,是
闻名遐迩的游览胜地。

问题
1.长江三峡是长江上游代表性的峡谷地貌,那么在不同河段,河流所塑造的地貌有
何区别
2.河流阶地是如何形成的
提示:从河流不同河段地势变化对河流流速的影响方面分析。
提示:从地壳运动和河流侵蚀作用两方面回答。

  (1)上游一般位于山区或高原,以河流的侵蚀作用为主(下蚀和溯源侵蚀),河谷
多为V字形谷,在河流的位置如图中a 河段,河谷形态如图中①。
不同河段河流所塑造的地貌
一条大河从源头到河口,按照流水作用的不同以及所处河流位置的差异,可将河
流划分为上游、中游、下游和河口段。可结合下图来分析:
(2)中游大多位于山区与平原交界的山前丘陵和平原地区,河流的侵蚀作用减弱,
以河流的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为主,该处河谷多为槽形谷,在山前多形成冲积扇,
多个冲积扇连接起来就形成了冲积平原,在河流的位置如图中b 河段,河谷形态如
图中②。
(3)下游多位于平原地区,河谷宽阔、平坦,以河流的堆积作用为主,多为河漫滩平
原,在河流的位置如图中c 河段,河谷形态如图中③。
(4)河口段位于河流的终段,处于河流与海、湖水体相互作用下的河段,多为三角
洲平原,在河流的位置如图中d。

河流阶地的形成
2 |如何判别河流的凹凸岸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
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
—— 《庐山桑落洲》胡玢
问题
1.如何区分河流凹凸岸 凹凸岸对人类活动有何影响
2.河流凹凸岸与牛轭湖的形成有何关系
提示:从河流形态直接判断河流凹凸岸并分析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提示:从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角度回答。
河流凹凸岸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河流凹凸岸
河流在弯曲的地方,有凹岸和凸岸之分。凹岸是指河流弯曲河段岸线内凹的一岸,如下图中的甲处。凸岸是指河流弯曲河段岸线外凸的一岸,如下图中的乙处。

(2)凹凸岸与人类活动
凹岸主要受流水侵蚀作用影响,该处的河流水深、流速较快,河岸较陡。由于该
处泥沙不易堆积,河水较深,故适合建码头,如我国的南通港。凸岸水流速度慢,泥
沙易堆积,河岸较缓;在凸岸建住所或旅游地比较合适,因为凸岸泥沙易堆积,建筑
的地基比较稳定。若该河流上游有黄金,则该河流凸岸有沙金,是淘金的好地方。
河流凹凸岸与牛轭湖的形成
(1)河水流经弯曲河道时,在惯性和离心力作用下,对凹岸(图中B岸和a岸)冲蚀严
重,在凸岸(图中A岸和b岸)流速变缓,以堆积为主。
(2)上述过程持续不断进行,B岸与a岸越来越近,河道弯曲更严重。
(3)当AB河段和ab河段完全贯通,河流就完成了裁弯取直,弯曲部分河道废弃,成为
牛轭湖。平原地区的河流河曲太多,影响河流排洪,增加洪灾危险,对河道进行人
工裁弯取直,是提高排洪效率、减轻洪水压力的重要方法。
3 |滑坡和泥石流有何异同
情境1 2020年5月26日,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境内持续强降雨,多地发生泥石
流、滚石、塌方等自然灾害,导致多条道路受阻中断。
情境2 2020年7月16日5:30左右,重庆市开州区敦妈镇云门村5组发生危岩崩塌,
体积约50立方米危岩从约100米高的陡斜坡顶部滚落,造成坡脚1栋房屋被毁,4人
被埋,潜在威胁6户16人已全部撤离,直接经济损失30万元左右。
问题
滑坡和泥石流有何异同
提示:从滑坡和泥石流发生的条件及危害等方面分析。
滑坡和泥石流的异同
异同点 滑坡 泥石流
发生部位 山地斜坡上 山地沟谷中
运动物质 的体积大小 较大 较小
是否必须 有水的参与 可以无水的参与 必须有水的参与
危害 掩埋农田和村庄,阻断
道路,淤塞河道,导致人
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给工农业生产、交通
运输、城市建设和人
民生命财产等带来很
大危害
相同点 ①主要发生在山区;②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在一
定坡度上,物质向下滑动;③人类活动可诱发;④
破坏力极强;⑤由外力作用导致;⑥具有突发性第一节 流水地貌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流水侵蚀地貌
  下图为河谷发育阶段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按河谷发育程度由先到后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深度解析)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②①③
2.形成该河谷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
A.流水侵蚀作用 B.流水堆积作用
C.冰川侵蚀作用 D.冰川堆积作用
  (2021河北沧州七校高一联考)在河谷两侧分布有洪水不能淹没的阶梯状地形,称为河流阶地,一般大江大河的两岸常出现多级阶地。下图为某河流阶地剖面图。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3.图中最先形成的是 (  )
A.河漫滩 B.一级阶地
C.二级阶地 D.三级阶地
4.图中河流阶地 (  )
A.位置越高,地面越平坦
B.组成物质颗粒较粗
C.土质较为肥沃
D.洪水期被水淹没
  牛轭是耕地时套在牛颈上的曲木,为牛犁地时的重要农具。在某些地形区,随着时间推移,流淌的河流愈来愈弯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裁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的弯曲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为牛轭湖。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5.牛轭湖的演变过程是 (  )
A.①④②③ B.④①③②
C.④①②③ D.①④③②
6.牛轭湖多形成于 (  )
A.河流源头 B.峡谷河段
C.平原地区 D.河流上游
题组二 流水堆积地貌
  (2021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高一期中)下图为某课堂演示实验:将书本打开、倾斜放于桌面上,沿书本中缝把沙子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观察在桌面上形成的堆积体。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7.该演示实验模拟的作用力是 (  )
A.流水堆积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 D.冰川堆积作用
8.堆积体形成的地貌类型为 (  )
A.峡谷 B.河口三角洲
C.沙丘 D.冲(洪)积扇
9.类似该堆积体的地貌多位于 (  )
A.狭长山谷底 B.平原边缘处
C.河流出山口 D.河流入海口
  (2021浙江温州十五校联合体高一期中联考)下图为太空鸟瞰的某处地貌景观图,图中深色阴影部分为海洋。完成下面三题。
10.该地貌的名称是 (  )
A.冲积扇 B.三角洲
C.河漫滩 D.风蚀沟槽
11.该地貌多位于 (  )
A.滨海平原 B.河流出山口
C.干旱环境 D.大河入海口
12.该地貌的主要成因是 (  )
A.流水堆积 B.流水侵蚀
C.海浪堆积 D.风力侵蚀
  (2021河北沧州一中月考改编)读河流地貌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13.图中②处对应的地貌类型为 (  )
A.三角洲 B.河漫滩平原
C.冲积扇 D.峡谷
14.下列地貌中,与冲积平原形成原因不相同的是 (  )
A.湘江橘子洲 B.金沙江虎跳峡
C.上海崇明岛 D.尼罗河三角洲
题组三 滑坡和泥石流
  2020年7月8日6时左右,贵州省铜仁市松桃县甘龙镇石板村发生大面积山体滑坡,当地田堡、陈家、石家、黎子树4个村民组不同程度受灾。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5.下列关于滑坡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滑坡是由山洪水流引发的,是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B.该滑坡的发生具有突发性,没有任何的先兆
C.该滑坡的形成一般由三个因素控制:不稳定的山坡形态、软弱面的存在和破坏平衡的触发机制
D.该滑坡的形成完全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16.有关滑坡和泥石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滑坡就是冰川在重力和压力作用下向下滑动的现象
②泥石流就是特大洪水暴发
③滑坡和泥石流都会破坏农田、村舍、道路等,危及人类生命与财产安全
④滑坡和泥石流是一种分布较广的自然灾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读醉林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17.导致醉林现象发生的自然灾害是 (  )
A.泥石流 B.滑坡
C.水土流失 D.地震
18.下列地形区,最有可能存在醉林现象的是 (  )
A.内蒙古高原 B.准噶尔盆地
C.长江中下游平原 D.云贵高原
  (2021河北沧州七校高一联考)2020年9月15日6时40分,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白坡彝族乡突发泥石流灾害。泥石流冲进白坡乡中心小学和幼儿园,导致大批人员被困。下图为泥石流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9.诱发此次泥石流灾害的因素最可能是 (  )
A.暴雨洪涝 B.地势陡峭
C.山石松动 D.植被破坏
20.发生泥石流逃生时应 (  )
A.顺山谷地势往低处跑 B.借助山谷中大树避险
C.向泥石流沟两侧躲避 D.迅速向山顶方向攀爬
  (2021黑龙江省实验中学高一期中改编)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21.受滑坡、泥石流威胁较大的省级行政区是 (  )
A.鲁、冀、辽、陕 B.陕、渝、鄂、豫
C.陕、川、渝、云 D.闽、浙、新、藏
22.关于滑坡和泥石流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滑坡是含有大量固体碎屑物和水的混合体
B.滑坡一般沿着滑动面下滑
C.泥石流和滑坡多在平原地区发生
D.遇到泥石流应顺沟往下跑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河流地貌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021河北定州高一期中)广西漓江一般水深2~3米,鱼群丰富。但漓江中游有一处水湾,是漓江水深最大的地方,常年河水中鱼虾不见踪影,被当地渔民称为“死水湾”。经探究发现,“死水湾”水底有暗河出口,水深15米以下鱼群丰富。下图示意“死水湾”分布。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死水湾”最有可能位于图中河流的 (  )
A.a处西侧 B.b处东侧
C.c处南侧 D.d处西侧
2.()“死水湾”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
A.地壳断裂下陷 B.河流堆积作用
C.河流搬运作用 D.河流侵蚀作用
  下图示意长江下游镇江和畅洲汊道河势。右汊是主航道,船舶日流量峰值高达2 700艘次,水上交通事故频发。近40年来,上游来水的右汊分流比由75%下降至25%。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3.()图中和畅洲的形成原因是 (  )
A.流水堆积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海水堆积作用 D.流水搬运作用
4.()目前,右汊仍作为主航道的原因是 (  )
A.左汊水流速度较快 B.右汊径流量较大
C.右汊水深较深 D.左汊有江豚栖息
5.()下列减少右汊交通事故发生的措施中,最可行的是 (  )
A.修建右汊护岸工程 B.改左汊为主航道
C.疏浚右汊浅滩区 D.在左汊修拦水大坝
  (2020辽宁凌源高一上期中)河流发育到一定程度,随着流水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弯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裁弯取直。河水再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为牛轭湖。下图示意某地牛轭湖分布。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6.()下列地形区中,牛轭湖最多的是 (  )
A.云贵高原 B.东北平原
C.东南丘陵 D.塔里木盆地
7.()促使河道自然裁弯取直,形成牛轭湖的原因是 (  )
A.凹岸侵蚀 B.凹岸堆积
C.凸岸侵蚀 D.凸岸堆积
8.()牛轭湖形成后,面积将逐渐缩小直至消亡。自然状态下牛轭湖消亡的原因是 (  )
A.湖水大量流出,湖床逐渐干涸
B.人类过量用水,水位不断下降
C.上游河道淤积,湖泊面积缩小
D.湖水蒸发下渗,植被发育覆盖
9.(2021湖南长郡中学高一期中)甲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河流示意图,乙图为该河流某处干流河谷横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乙图所示剖面最可能位于甲图中A、C处的哪一处 请说明判断依据。
(2)()指出甲图中P处的地貌类型,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3)()古代人在M附近河段河岸建设聚落,最可能选择南岸还是北岸 分析其原因。
题组二 滑坡和泥石流
  (2021浙江浙东北联盟高一期中)受台风影响,2019年9月28日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发生山体滑坡,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读“滑坡示意图”,完成下题。
10.()与此次滑坡形成有关的自然地理要素有 (  )
①暴雨 ②地形起伏较大 
③植被破坏 ④山体坡面物质较松散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1.(2021湖南娄底高一期中)2014年7月18日至22日,地处大巴山区的陕西省镇巴县,连续三场暴雨导致了多个山沟中的山体大面积滑坡,沟谷地带一些房屋随着泥水移动被摧毁。读下面三幅图,完成下列问题。
甲图
泥石流形成示意图
乙图
(1)()结合甲图,请分析滑坡发生的基本条件。
(2)()请结合泥石流形成示意图判断Ⅳ表示什么 并说明Ⅰ形成区的地理环境特征。
(3)()请简述泥石流的主要危害。
专题强化练二 流水地貌
                  
一、选择题
  某校学生利用河道模型、饮料瓶、沙子和水进行“流水作用与河流地貌”的实验。该校学生先将颗粒大小不均的沙子均匀铺在河道的上部,然后将饮料瓶口对准河道正中,匀速将饮料瓶中的水倒入河槽。下图为该校学生绘制的流水作用与河流地貌实验装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实验过程中 (  )
A.颗粒最大的沙子最先被搬运,最后堆积
B.颗粒最小的沙子最先被搬运,最先堆积
C.水流越多越快,沙子被搬运得越多
D.水流越少越慢,沙子被搬运得越远
2.()实验结果显示甲、乙、丙、丁四处中 (  )
A.甲处冲走的沙子最多
B.丙处小颗粒沙子堆积最多
C.乙处留下的沙子最多
D.丁处堆积的沙子比丙处多
3.()该实验模拟的河段 (  )
A.为河流的上游,常见V字形峡谷地貌
B.乙处适宜发展聚落
C.为河流中下游,以堆积作用为主
D.丁处适合修建河港
  (2021浙江温州十五校联合体高一期中联考)唐诗《庐山桑落洲》中有这么两句诗:“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读我国某河流域局部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4.()图示四处中,最能反映“古岸崩欲尽”的是 (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5.()发生“古岸崩欲尽”的原因是 (  )
A.流水下蚀作用强烈
B.流水侧蚀作用强烈
C.流水溯源侵蚀强烈
D.流水堆积作用强烈
二、非选择题
6.(2021湖南娄底高一期中)读贺兰山东麓堆积地貌及其剖面图,完成下列问题。深度解析
(1)()描述图中地貌类型及堆积物分布特点。
(2)()以河流的出山口为界,说明河流流经地区等高线的变化特点及其反映的地理现象。
第一节综合拔高练
五年高考练
                  
考点1 流水地貌
  (2018课标Ⅰ,6—7,8分)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
A.T0 B.T1
C.T2 D.T3
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  )
A.T3形成时期 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 D.T0形成时期
3.[2020北京改编,18(1),4分]读图,回答下题。
()推测莱州湾湾口宽度的变化趋势,阐述变化过程。
4.[2019课标Ⅲ,37(1)(3),1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下图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
(1)()对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2)()分析8月该河段河底淤积的原因。
考点2 滑坡
  (2020山东,1—2,3分)下图为某区域滑坡与地貌演化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5.()推断图中滑坡体的滑动方向为 (  )
A.由北向南 B.由西向东
C.由西北向东南 D.由东北向西南
6.()图中序号所示地理事象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
A.②③④① B.②①③④
C.③①④② D.③②①④
三年模拟练
选择题
                  
  [2021新高考八省(市)1月联考,江苏卷]因河流下切,老河床超出洪水影响,保留在岸坡上并形成阶梯状的地形,被称为河流阶地。下图为“某河谷横断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判断河流阶地的标志是 ( 易错 )
A.砾石层 B.古土壤层
C.红黏土 D.风化壳
2.()对于黄土层来说 (  )
A.形成时代越早,厚度越大
B.不同阶地上的黄土沉积物形成时代一致
C.形成时代与河流阶地无关
D.其底部年代可代表河流阶地的形成年代
3.()估算河流下切幅度与速度,最可靠的高程差是 (  )
A.甲乙之间 B.乙丁之间
C.甲丁之间 D.丙丁之间
  [2021新高考八省(市)1月联考,湖南卷]堌堆是黄河下游地区的古代先民在平原上修筑的土堆台地遗址,主要用于居住。先秦到汉朝均有较多的堌堆,汉朝以后的数量极少。下图示意黄河下游地区堌堆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考古发现堌堆主要分布在当时黄河下游的河、湖沿岸地区。古代先民定居于此主要考虑该地区 (  )
A.便于农耕
B.水运便利
C.水源充足
D.地形平坦
5.()古代先民建造堌堆主要是由于该地区 (  )
A.洪水频发
B.战争频繁
C.盐碱严重
D.干旱多发
  (2021河北唐山高三摸底)某河流流经滑坡集中分布区,该区域历史上发生过一次规模较大的滑坡,下图示意滑坡发生前后当地河谷地貌演化过程中的3个阶段(未分先后)。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6.()该河谷地貌按时间演化的先后顺序是 (  )
A.Ⅰ、Ⅱ、Ⅲ
B.Ⅱ、Ⅰ、Ⅲ
C.Ⅲ、Ⅱ、Ⅰ
D.Ⅲ、Ⅰ、Ⅱ
7.()Ⅱ阶段,该河流部分河段河面变宽的主要原因是 (  )
A.河流的侧蚀拓展
B.滑坡体堵塞的作用
C.上游来水量加大
D.河床泥沙淤积增多
答案全解全析
基础过关练
1.C 河谷的发育过程中,河水先向下侵蚀,形成V字形河谷,然后河水向河谷两岸侵蚀,河谷拓宽,河流更为弯曲,最后河谷继续变宽,形成槽形谷。
  河谷在发育过程中:一方面河道越来越弯曲,另一方面河谷越来越宽阔。
2.A 河谷属于流水侵蚀地貌。
3.D 河流阶地主要是在地壳垂直升降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下切侵蚀形成的。阶地位置越高,年代越老,图中三级阶地的位置最高,所以三级阶地形成时间最早,故选D。
4.C 从图中可以看出,各级阶地及河漫滩地面都较平坦,A错误;河流阶地是在河谷两侧分布的洪水不能淹没的阶梯状地形,组成物质颗粒较细,B、D错误;河流阶地上为沉积物,土质较为肥沃,C正确。
5.B 据材料可知,随着时间推移,河流愈来愈弯曲后,自然裁弯取直,原来的弯曲河道被废弃,形成牛轭湖。图中④到①过程中,河流愈来愈弯曲;到③时期,河流裁弯取直;到②时期,牛轭湖形成。因此牛轭湖的演变过程是④①③②,B项正确。
6.C 平原地区蜿蜒曲折的河流,受到河岸的限制较少,可以侧向自由发展,河流裁弯取直后形成牛轭湖,C项正确。
7.A 从图中看,当沙子沿书本中缝滑落到桌面上时,在桌面上形成扇状堆积体,故该演示实验模拟的作用力是流水堆积作用,A正确。
8.D 图示实验模拟的是冲(洪)积扇的形成,所以堆积体形成的地貌类型为冲(洪)积扇,D项正确。
9.C 图示实验模拟的是冲(洪)积扇的形成,冲(洪)积扇多分布于河流出山口,C项正确。
10.B 由材料“深色阴影部分为海洋”及陆地地貌形态可推知,该地貌为河口三角洲。
11.D 河口三角洲多位于河流入海口。
12.A 河口三角洲是河流在入海口处,由于地势低平,其挟带的泥沙堆积形成的,故该地貌的主要成因是流水堆积。
13.B 图中②处位于河流中下游,为河漫滩平原,B正确;①处地貌为冲积扇,C错误;③处位于河流入海口,为三角洲,A错误;峡谷位于山区,D错误。
14.B 金沙江虎跳峡位于玉龙雪山与哈巴雪山之间,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冲积平原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湘江橘子洲、上海崇明岛和尼罗河三角洲都为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故与冲积平原形成原因不相同的是金沙江虎跳峡,B正确。
15.C 滑坡是大量山体物质在重力的作用下,沿滑动面整体滑动的现象。由山洪水流引发,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是泥石流;地质灾害发生时一般都有先兆;该滑坡的形成一般由三个因素控制:不稳定的山坡形态、软弱面的存在和破坏平衡的触发机制;滑坡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6.B 滑坡不是冰川运动。泥石流是山地沟谷中含有大量固体碎屑物和水的混合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沟床向下流动的特殊流体,故不能将泥石流说成是特大洪水暴发,特大洪水是气象灾害,而泥石流是地质灾害,当然,特大洪水更易引发泥石流。
17.B 图中显示发生醉林现象的地点有大量堆积物,边缘坡度较大,由此判断是坡体岩层沿坡面下滑堆积形成的,因此导致醉林现象发生的自然灾害是滑坡,B对。
18.D 云贵高原地形坡度较大,植被覆盖率较低,降水量大,易发生滑坡,故最有可能存在醉林现象的是云贵高原,D项正确。
19.A 注意题干关键词“诱发此次泥石流”。四个选项与泥石流的形成都有影响,但诱发的因素是暴雨洪涝。
20.C 泥石流沿山谷由高处向低处流,因此发生泥石流逃生时,要向泥石流沟两侧躲避,不能顺山谷地势往低处跑,A错误,C正确;泥石流可能会冲倒大树,因此发生泥石流逃生时,不能借助山谷中大树避险,B错误;山谷距离山顶很远,因此发生泥石流逃生时不可能迅速向山顶方向攀爬,D错误。
21.C 读图可直接得出结论,我国受滑坡、泥石流威胁较大的省级行政区是陕西、四川、重庆、云南,C正确。
22.B 泥石流是山地沟谷中含有大量固体碎屑物和水的混合体,A错误;滑坡一般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下滑,B正确;泥石流和滑坡多发生在山区,C错误;遇到泥石流时应向泥石流沟两侧迅速躲避,不要顺沟往下跑,D错误。
能力提升练
1.B 河流弯曲处的外力作用以凸岸堆积和凹岸侵蚀为主,河流弯曲程度越大,这两种外力作用越显著,因此图中b处西岸堆积最强、东岸侵蚀最强。流水侵蚀使得凹岸处岸陡水深,因此“死水湾”最有可能位于图中河流的b处东侧,B正确。
2.D 从上题分析可知,“死水湾”的形成主要是河流在凹岸侵蚀的结果,故“死水湾”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河流侵蚀作用,D正确。
3.A 和畅洲地处长江河道内部,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A正确。
4.D 左汊有江豚栖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不适宜做主航道,所以仍然把右汊作为主航道,D正确。
5.C 修建右汊护岸工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洪涝灾害,但不能减少交通事故发生,故A错误。左汊有江豚栖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不可以在左汊修拦水大坝,也不可以改左汊为主航道,B、D错误。疏浚右汊浅滩区是减少右汊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行措施,C正确。
6.B 牛轭湖发育过程中受河流侧蚀作用影响明显,是平原地区河流发育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种湖泊,因此四个选项中牛轭湖最多的为东北平原,故B选项正确。
7.A 河流形成的早期,河岸比较平直,此时期的河流侧蚀比较明显。流水在侧蚀过程中可能遇到河流两岸岩石软硬不同,较软的一侧侵蚀严重,形成凹岸,另一侧形成凸岸;或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一侧逐渐形成凹岸,另一侧形成凸岸。此后河流凹岸不断遭侵蚀,河流越来越弯曲(河道向凹岸一侧不断弯曲),所以促使河道自然裁弯取直,形成牛轭湖的原因是凹岸侵蚀,故A选项正确。
8.D 牛轭湖形成后,长期的湖水蒸发和下渗,以及植被发育覆盖,使得牛轭湖面积逐渐缩小直至消亡。
9.答案 (1)C处。依据:河谷横剖面呈宽而浅的“U”形,且河床中有较厚的泥沙沉积层,说明河流堆积作用较强,应位于河流的下游地区。
(2)P处地貌为冲积扇。形成过程:在河流上游地区,由于地势起伏较大,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挟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当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
(3)南岸。原因:南岸为凸岸,河流以堆积作用为主;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流较缓,取水方便。
解析 (1)读图分析可知,A处位于河流上游地区,C处位于河流下游地区,乙图中河谷横剖面呈宽而浅的“U”形,且河床中有较厚的泥沙沉积层,说明河流堆积作用较强,应位于河流的下游地区,所以乙图所示剖面最有可能位于甲图中的C处。(2)根据P处地貌景观可知,该处地貌为冲积扇。河流上游地区由于地势起伏较大,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河流挟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当河流流岀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从而形成扇状堆积地貌。(3)该题需要注意甲图中的方向指示标,根据甲图中的方向指示标可知,该河流的南岸为凸岸,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可知,河流凸岸以堆积作用为主,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流较缓,取水方便,最有利于古代聚落的形成。
10.A 植被破坏属于人为因素,不符合题干要求,结合选项A正确。
11.答案 (1)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
(2)Ⅳ表示泥石流堵塞河流而形成的湖泊。
Ⅰ形成区的地理环境特征: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瓢状或漏斗状山谷、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物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
(3)对房屋和其他工程设施、耕地、农作物造成破坏和河道阻塞,更严重的是对城镇、矿山、乡村的毁灭性冲淤,造成生命财产损失。
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滑坡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区域。
(2)读图可知,Ⅲ处泥石流堆积,很容易堵塞河道。根据河流流向,Ⅳ在堵塞区上游,应表示泥石流堵塞河流而形成的湖泊。图中Ⅰ形成区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瓢状或漏斗状山谷,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物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形成泥石流。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泥石流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对房屋和其他工程设施、耕地、农作物造成破坏和河道阻塞,更严重的是对城镇、矿山、乡村的毁灭性冲淤,造成生命财产损失。
专题强化练二 流水地貌
一、选择题
1.C 河流的水量越大,搬运能力越强;河流的堆积作用具有分选性,颗粒大的沙子先堆积,颗粒小的沙子后堆积。实验过程中颗粒最小的沙子最先被搬运,最后堆积;颗粒最大的沙子最后被搬运,最先堆积;水流越多越快,沙子被搬运得越多越远。故C项正确。
2.D 河流凹岸,水流速度快,侵蚀作用强;河流凸岸,水流速度慢,堆积作用强。乙、丙两处为凹岸,水流速度快,河岸被侵蚀,沙子被搬运;甲、丁两处为凸岸,水流速度慢,沙子堆积。故D项正确。
3.C 图示实验模拟的河段为河流中下游,以堆积作用为主;乙、丙两处为凹岸,以侵蚀作用为主,适合修建河港;甲、丁两处为凸岸,水流速度慢,泥沙堆积,适宜发展聚落。故C项正确。
4.A “古岸崩欲尽”形容河岸崩塌。图中甲处为凹岸,易被流水侵蚀而崩塌,乙处为凸岸,易发生流水堆积,不易崩塌,A正确,B错误;图中丙处所在河段河道近似平直,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右岸受到流水侵蚀,左岸以流水堆积为主,图中丙处位于左岸,故C错误;图中丁处所在河段河道近似平直,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丁处所在右岸受到流水侵蚀,但附近有大片的沙洲,说明该处水流速度比甲处慢,因此侵蚀力不如甲处,D错误。
5.B “古岸崩欲尽”是河流侵蚀河岸形成的,因此发生“古岸崩欲尽”的原因是流水侧蚀作用强烈,B正确。
二、非选择题
6.答案 (1)地貌类型:冲积扇(洪积扇)。堆积物分布特点:呈扇形分布,从扇顶到冲积扇末端堆积物颗粒逐渐变小。
(2)河流出山口前河流流经地区等高线向西北弯曲且较稠密,河流出山口后河流流经地区等高线向东南弯曲且较稀疏;数值自西北向东南递减。其反映了河流在出山口前穿行于河谷且落差较大;河流出山口后坡度变小,泥沙、石块堆积,形成冲积扇,河流发育在扇面之上。
解析 第(1)题,图中地貌位于河流出山口处,而且呈扇形,因此为冲积扇(洪积扇)。其堆积物分布特点从形状及堆积物的特征角度回答。第(2)题,河流流经地区等高线的变化特点直接看图从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和数值变化方面回答,其反映的地理现象实质是考虑河流堆积与侵蚀作用的强弱。
  流水堆积具有明显的分选性,颗粒大比重大的先堆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堆积。
第一节综合拔高练
五年高考练
1.A 图中四个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说明其是因河流堆积作用形成的;材料显示现阶段河流洪水期仅能淹没T0,说明只有T0这一平坦面仍有河流堆积作用,其面积仍在扩大,故选A。
2.A 河流搬运和堆积作用与流速相关;流速越大,河流的搬运作用越强,堆积物的颗粒越大;四个平坦面堆积的砾石平均砾径最大的是T3,说明该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是T3形成时期,故选A。
3.答案 湾口宽度不断变窄。众多河流尤其是黄河携带大量泥沙注入莱州湾,泥沙堆积作用显著,浅滩变宽,海水变浅,湾口宽度不断变窄。
解析 由于黄河口就在莱州湾湾口,因此湾口宽度变化趋势主要考虑黄河泥沙的堆积作用,注意在阐述变化过程时不跳步,以保证地理过程和逻辑的完整性。泥沙入海→堆积→浅滩→海水变浅→湾口变窄。
4.答案 (1)(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未摆动);单一岩性(岩性相近)河岸,河岸直立。
(2)降水补给,(坡面侵蚀强,)河水含沙量高;径流量与流速变率大,流速降低时泥沙快速淤积。
解析 (1)河道宽度主要受制于地形地质条件。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可以结合材料从内陆高山、河岸直立、岩性单一、河流下切等方面分析。
(2)8月份河床淤积、河底抬升主要从河水含沙量大及流速降低来分析。
5.C 根据图中古堰塞湖位置与形态可知,该河流大致自北向南流,因此图中区域地势应为东西两侧较高,中间低。再根据河道西侧的冲沟走向基本与滑坡体一致可知,滑坡体来自西侧,滑坡体的滑动方向为自西北向东南,滑坡体堆积并掩埋了古河道东侧的河流阶地,因此C项正确。
6.D 结合上题可知,未发生滑坡前,河道位于③;发生滑坡时,滑坡体自西北向东南滑动,在其前缘掩埋了东侧的河流阶地②;由于河道被阻塞,滑坡体北侧河段水位不断上升,形成堰塞湖①;堰塞湖水位超过滑坡体高度,河水外泄,冲刷滑坡体形成新河道④。故图中地理事象形成的顺序为古河道—发生滑坡—掩埋阶地—形成堰塞湖—泄流—形成新的河道,正确的顺序是③②①④,D项正确。
三年模拟练
选择题
1.A 河流阶地是原来的河床,判断是否是河流阶地应从河床痕迹寻找标志,砾石层是原有河床上流水沉积物,拥有它表明阶地曾经是原有的河床,A正确;古土壤层、红黏土、风化壳都不能表明阶地是河流侵蚀、沉积形成的,不是判断河流阶地的标志,B、C、D错误。
  该题审题不清易错选B。一定要注意材料中给出的河流阶地的概念。
2.D 据图可知,黄土层是河流下切之后在老河岸上沉积形成的土层,因此其底部年代即代表该河流阶地的形成年代,D正确,B、C错误;厚度的大小与河流阶地接受沉积的时间和河流的搬运能力有关,A错误。
3.D 要估算河流下切幅度与速度,最可靠的高程差是河床只受到河流的下蚀作用,没有受到其他的影响,图中甲乙之间和乙丙之间都有断层,因此它们之间的高程差可能受到断层的影响,而丙丁之间没有断层,其高程差仅代表河流下切的高度,因此D正确。
4.A 古代先民定居于黄河下游的河、湖沿岸地区,主要是因为该地区地形平坦、水源充足、水运便利,便于农耕,可以获取相对充足的食物,因此古代先民定居于此主要考虑该地区便于农耕,A正确;水运便利、水源充足和地形平坦均只是考虑因素的单个方面,B、C、D错误。
5.A 黄河主要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大,水患灾害多,建造堌堆主要是由于黄河洪水频发,为了抵御洪水,故在堌堆上建造房屋,防止洪水侵袭,A正确。
6.C 读图可知,Ⅲ阶段中只有古河道,还没有出现滑坡体,表示滑坡之前的情况,可以推断其时间是最早的;Ⅱ阶段中出现较大的滑坡体,并且滑坡体堵塞河道,上游河段河面变宽,河流改道,古河道被废弃,可以推断其时间较晚;Ⅰ阶段中滑坡体部分被侵蚀,被拦蓄的河水下泄,蓄水减少,上游河段河面变窄,现代河道形成,可以推断时间最晚,所以,该河谷地貌按时间演化的先后顺序是Ⅲ、Ⅱ、Ⅰ,C正确。
7.B 读图可知,Ⅱ阶段,出现较大的滑坡体堵塞河道,上游河段蓄水增多,所以河面变宽,B正确。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