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朱自清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铮铮铁骨,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就是写出了《背影》、《绿》等著名作品的散文大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
朱自清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春》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匆匆》
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
——《绿》
朱自清(1898—1948)
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
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①善于融情入景,如《荷塘月色》;
②信手拈来古诗词,使诗词的意境与散文的意境融为一体,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③善用拟人手法,把“静”的景物写活,如《春》;
④善用叠词,使语言具有韵律美,如《荷塘月色》;
⑤大多篇幅短小,于平实中见匠心,如《背影》。
朱自清散文的风格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时人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
一
学习目标
二
三
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通感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品读文本,掌握《荷塘月色》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的结构。
了解作者心中情和笔下景,体会本文感性与理性交织构成的独特情致,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溃,新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惶然,处于苦闷彷徨之中,看不清前进的方向。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
原因是什么呢?他曾对夫人陈竹隐说过:“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又说,“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还是暂超然为好”。
作者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也曾积极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干将。五四新文化运动热闹了一阵子之后,于1925年前后进入了低潮期。对此朱自清必然有所失落、有所彷徨。
面对黑暗现实,他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写作背景
一、读课文,解决字词
生字词:
xiè pì duó wěng mí niǎo nuó
煤屑路 幽僻 踱着 蓊郁 弥望 袅 娜
sè bó qiàn yuàn zhào liǎn jū
羞涩 斑驳 倩影 媛女 櫂 敛 裾
fàn zhuì shāo xì hān wǎn
梵婀玲 点缀 树梢 空隙 酣眠 宛然
第一章
追寻“踪”
荷塘月色
解题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即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荷塘月色
第一部分
观荷缘起(想荷塘)
第三部分
荷塘月色(赏荷塘)
第四部分
月下遐思(离荷塘)
第1段:月夜独自前往荷塘的缘由
第2段:前往荷塘的小路景物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第4段:月下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荷塘上月色的朦胧美妙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第7-9段:由荷塘的色联想到江南采时的流风余韵,热闹喧哗的场景与此时幽静荷塘形成对比。
第10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迎接他的仍是一片寂静。
速读课文,梳理段落
第二部分
所见所感(去荷塘)
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第1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郁闷
第3段: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开朗
第6段: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重新陷入郁闷
第10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又引出新的郁闷
现实(家)
带门出去
走在路上
月下荷塘
塘上月色
江南旧俗
推门进来
塘的四周
颇不宁静
淡淡喜悦
淡淡哀愁
淡淡喜悦
淡淡喜悦
哀喜交织
惦记江南
无法回避
幽雅宁静朦胧
行文线索
求宁静
小径
颇不宁静
得 宁 静
小径
失宁静
明线:行踪变化
暗线:情感变化
文章的线索:
圆形结构
作者行踪和文章结构
荷塘
家
淡淡的喜悦
淡淡的哀愁
第二章
赏析“景”
月色下的荷塘
赏析第四段,作者在描绘月下荷塘美景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一、第4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运用哪些修辞手法?
【提示】①月下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②主要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
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荷叶
叠词、比喻。写出荷叶舒展、柔美、生机勃勃
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袅娜”,拟人,写出荷花饱满盛开的柔美
“羞涩”,拟人,荷花含苞待放的娇怯。
明珠——晶莹剔透
星星——闪闪发光
美人——清新、淡雅和高贵、 纤尘不染、冰清玉洁
.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的比喻句。
(3)通感
把人的五种不同的感官用比喻的形式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叫作通感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嗅觉
听觉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例: (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通感(嗅觉转为听觉)写出荷香若有若无、清淡飘逸。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钱钟书)也就是用描写一类感觉的语句来描写另一类感觉,沟通两类感觉,造成表达上的新奇感和生动性。
即:使难以描摹的感觉通过一种可感的形象而具体化了,其最大特点是“感觉的转移” 。
作用:运用通感手法可以启发读者更加深远地想像和联想,让读者从各自的生活经历中,去领会作品所创设的艺术境界。
“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写荷波,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荷叶田田的妩媚姿态,写出了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形象,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设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
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虚写流水,
衬托叶美。
弥望 田田 出水很高 (比喻)
零星点缀(拟人、比喻)
缕缕
(通感)
颤动(比喻、拟人)
看不见的 脉脉
静
动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流水
结构详解
月下的荷塘
幽雅宁静
荷塘上的月色
赏析第五段,作者在描绘塘上的月色这一抽象的事物时,
是如何巧妙地使用动词的?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不齐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赏析第五段,作者在描绘塘上的月色这一抽象的事物时,
是如何巧妙地使用动词的?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不齐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片叶子和花上。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以流水喻月光,写出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景象,化静为动,有动态美。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写出了深夜水汽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的情状,写出了雾的轻飘柔美,有状态美。
写出了“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呈现出的一种洁白纯净之感,有色彩美;又写出了月色下叶花的飘浮虚幻,有梦幻美。
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上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的真和美 。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那么“酣眠”在文中指什么 “小睡”又是指什么
本句用“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比喻淡淡的云遮住了满月的意境),写出了月色的轻淡朦胧柔和,这很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贴切的比喻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境的感觉。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视觉
听觉
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和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优美,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把人带入到一种朦胧的美的幻境
荷塘上的月色
月影
如流水 静静地泻薄薄的青雾浮起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光和影的和谐像名曲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实
虚
实
虚
月光
朦胧缥缈
轻柔优雅
荷 塘 四 周
赏析第六段,作者描写了荷塘四周的哪些景物,如何巧妙地使用叠词?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赏析第六段,作者描写了荷塘四周的哪些景物,如何巧妙地使用叠词?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
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言平实自然。
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夜色的浓重气氛。
叠词叠字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二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富有音韵美。
荷塘的四面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的 乍看像烟雾般
杨柳
树梢
远山
树缝
灯光
树上
蝉声
水里
蛙声
由远及近、由静及动
隐约清幽
迷蒙幽暗
隐隐约约
没精打采
热闹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yuán)女,荡舟心许;鷁(yì)首徐回,兼传羽杯;棹(zhào)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jū)。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享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作者引用《西洲曲》与《采莲赋》各有什么作用?
结合课下注释,阅读文中引用的《采莲赋》和《西洲曲》。
清美自然的体物抒情小赋——《采莲赋》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yì)首徐回,兼传羽杯;棹(zhào)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内容上:写出了少男少女采莲时无拘无束、自由快乐的场景。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达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结构上:呼应上文作者“爱热闹”的独白。
最折磨人的情诗——《西洲曲》
原诗: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像小乌鸦一样的颜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鸟名,仲夏始鸣,喜欢单栖)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暗含望书信的意思)。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这里指浩荡的江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简析:诗歌描写了一位少女对钟爱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彩,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纯熟的表达技巧。全诗以动作展现心境,托物寄情,借景抒情,运用虚实相生和谐音双关的手法,使得整首诗不仅声情摇曳,情味无穷,而且节奏和谐,优美动听。
作者借用《西洲曲》中男女的相思之情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也表达了对眼前寂寞的环境的不满及对光明美好生活的向往。
赏析第10段,“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最后一句话多余吗?为什么?
不多余。
结构上:最后这句话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
内容上:以静写动,以现实生活的静来反衬作者内心的不宁静。作者在月下荷塘的所见、所闻、所思恍如一梦,而现实依旧,愁思依旧,作者心里的不宁静依旧,这句话更突出了“淡淡的哀愁”这一主旋律。
主题归纳
文章以作者因“心里颇不宁静”而夜游荷塘为线索,通过对月下荷塘、塘上月色朦胧、景致恬静优美等生动细腻的描写,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相交织的心理体验,反映了作者作为爱国知识分子,在反动军阀统治的白色恐怖之下,感受到现实压抑,向往自由生活,欲求解脱而终难解脱的苦闷与复杂心境。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