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9课对外开放课时训练
选择题
1.20世纪六七十年代,原广东宝安县(深圳市的前身)一个农民劳动一天的平均收入是0.7元,而在香港则有70元港币左右。一边早就用上了电视、冰箱,另一边只能吃红薯、咸鱼……悬殊的差距,引起群众大规模“逃港”。面对这种现象,中共中央采取的举措是 ( )
A.进行国企改革,建立市场经济B.推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
C.实行对外开放,设立经济特区D.制定福利制度,保障人民生活
2.在我国改革开放筚路蓝缕的创业路上,有两座城市注定大名鼎鼎。一座作为“试验田”,在1980年率先拥抱世界;另一座虽为“旧窗口”,却在1990年焕发了新活力。这两座城市分别是 ( )
A.宁波、汕头 B.深圳、海口
C.深圳、上海 D.厦门、珠海
3.1984 年,邓小平视察了深圳、珠海、厦门经济特区后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这句话概括了我国设立经济特区的( )
A.背景 B.条件 C.作用 D.格局
4.“深圳是小平同志种的一块试验田,现在长得又壮又肥,这条路是对的,一定要走下去。”由此可见我国的基本国策是 ( )
A.科教兴国 B.对外开放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人民公社化
5.20世纪90年代,有人把中国东部经济发展状态比作“满弓待发之箭”:“弓”比喻1984年国家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弦”比喻1996年全线通车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京九铁路。那么,“箭头”在今天看来最为恰当的比喻是( )
深圳 B.重庆 C.海南 D.上海浦东
6.我国开放格局按其开放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内地 ②经济特区 ③沿海开放城市 ④沿海经济开放区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③④① D.④②③①
7.有人在评价我国某一重大措施时说:“(它)实现了以点带面,壮大上海,带动周边的战略效果,是经济学理论‘点轴开发模式’的典型案例。”“它”是指 ( )
A.开放沿海港口城市B.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C.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D.开放长江三角洲地区
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为了加强世界各国经济的交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2001年,中国加入了 ( )
A.亚太经合组织 B.世界贸易组织
C.欧盟 D.北美自由贸易区
9.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对外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从设立蛇口工业区到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从设立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到长江流域开放带形成;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等。据此可知,新时期中国( )
A. 逐步主导世界经济新秩序的发展走向
B. 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力度日益增强
C. 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D. 积极参与区域性经济组织的活动
10、流行语往往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流行语是一个时代的烙印。下列流行语哪一组是反映改革开放时代的?( )
A.公私合营”“改造” B.“一大二公”“大炼钢铁”
C.“走资派”“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D.“大包干”“招商引资”
11.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法律文件,它标志着经过15年的艰苦努力,中国终于成为世贸组织新成员,这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事件。这里的“里程碑意义”是
指 ( )
①中国将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②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③加速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
④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的发达国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1984年,有国际媒体评论:“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的行动。”这个“大胆的行动”指的是 ( )
A.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B.设立珠江三角洲开放区
C.设立深圳经济特区 D.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13.阅读下面的“中国对外开放示意图”,对此图理解错误的是( )
A.对外开放率先从东南沿海四个经济特区起步
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地区逐渐扩大
C.开放沿江、内陆省会城市和沿边城市标志着开放深入内地
D.形成“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14.1984年,我国将上海设为沿海开放城市;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1992年,设置上海浦东新区;2013年,又设立上海自贸区。据此可知,上海 ( )
A.成为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实验田
B.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深入
C.成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龙头
D.发展成为我国新的经济特区
15、“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歌词中赞扬的领导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和“改革开放富起来”的领袖人物分别是( )
A.毛泽东周恩来 B.毛泽东邓小平
C.邓小平江泽民 D江泽民胡锦涛
16.阅读下图《1981年和2016年中国出口商品总额与构成》,分析正确的是 ( )
出口总额367亿元 出口总额13.8万亿元
注:农产品和原材料等属于初级产品,机械设备等属于工业制品
A.农轻重结构比例已严重失调
B.国际市场限制初级产品贸易
C.工业制造水平远远领先世界
D.改革开放推动出口结构变化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回味无穷的话语】
材料一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第二次革命。 ——邓小平
材料二 可以划出块地方,叫作特区,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要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邓小平
【激动人心的数据】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获得快速发展。1978年,我国GDP(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只有3624亿元,1986年突破1万亿元,2000年突破10万亿元,2013年中国GDP总量为56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二。
﹣﹣《解放军报》
(1)试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例,说明材料一中论断的正确性(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意义)。
(2)材料二中的在1980年开放的“特区”有哪几个?
(3)请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对外开放的格局。
(4)材料三的这组数据表明,改革开放给我们国家带来了什么变化?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听说深圳治安比过去好了,跑到香港去的人开始回来,原因之一是就业多,收入增加了,物质条件也好多了,可见精神文明说到底是从物质文明来的嘛!
——邓小平
(1)我国设立经济特区开始于哪一年?最早设置的四个经济特区是哪些?分布在哪两个省份?
(2)根据材料概括我国建立经济特区的主要好处。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终于动摇了“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路线,使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以重新确立。循着这条思想路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摘编自孙海涛《中国改革开放战略决策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时间 历史事件
1980年 建立深圳、厦门等4个经济特区
1984年 开放广州、福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5年 开放长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等经济开放区
——摘编自王硕《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1979~1986年)》
材料三 我国内地将初级产品拿到特区,根据外销需要“梳妆打扮”,增值出口。在特区进行市场经济的“实验”,取得经验后在全国推广。特区作为加强同香港、澳门、台湾的经济合作的特殊基础,发挥了很强的辐射作用,政治意义非常重大。
——摘编自刘利亚《论经济特区与中国对外开放》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
(2)根据材料二,概括福建省区域对外开放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我国建立经济特区的作用。
答案
1-5CCCBC 6-10CCBCD 11-16AADBBD
17、(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村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3)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格局。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逐步增强,综合国力明显提高。
18、(1)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广东和福建。
(2)有利于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经验;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19、(1)实事求是。
(2)逐步推进;点面结合的开放格局;集中在沿海城市和地区。
(3)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我国走向国际市场发挥了积极作用;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试验场,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经验;为港、澳顺利回归和祖国统一发挥了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