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插秧歌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插秧歌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2 20:28: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6课 插秧歌
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 中册
1. 了解诗人生平经历等,把握与诗歌相关的文学常识。
2. 了解“诚斋体”诗歌的特点,学会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赏析。
3. 鉴赏诗歌中白描手法的运用,品味杨万里诗歌语言的朴素自然。
素养目标
插秧歌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 —1206),南宋著名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属江西)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家”。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及第,历任漳州、常州等地方官,官至宝谟阁学士。后因指责朝政,得罪权贵,罢官居家 15 年,忧愤而死。
杨万里的诗歌创作大致经历了从模仿、过渡到自成一体的过程。他作诗从江西诗派入手,中年以后转学晚唐人空灵轻快的绝句,批判江西诗派,最后形成富有独特风格的“诚斋体”。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情感的作品。著有《诚斋集》 等。
知识卡片
诚斋体
诚斋体因杨万里而得名。其特点是:① 幽默诙谐,风趣活泼。他的诗多从寻常生活中取材,常常在诗中打诨取笑,涉笔成趣。如《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②多写自然景色,日常生活。他善于敏锐地捕捉日常生活中容易被人忽略的景象,摄入镜头,构成一幅情趣盎然的图画,如《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③ 语言通俗明快,多用口语、俗语入诗,使诗歌就像日常对话那样生动有趣。如《竹枝歌七首》(其一)“吴侬一队好儿郎,只要船行不要忙”。
当然,诚斋体也有缺点。他的诗取材琐细,较少反映社会现实,气魄、意境都欠阔大,也有一些浅薄无聊之作。但诚斋体的出现,给笼罩在江西诗派风气下的诗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为宋诗开创了一个新境界。
写作背景
孝宗淳熙六年(1179)四月。杨万里由常州卸任后返回故乡江西,路过衢州,适逢大雨,就暂驻留。他看见农民插秧的劳动情景,就写下这首《插秧歌》记录所见所想。他在《明发三衢》中亦说:“拔尽新秧插尽田,出城一眼翠无边。”
课文解读
1.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 。
开篇直奔主题,一、二句运用白描、互文手法描绘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各有分工,紧张忙碌而秩序井然。
2.笠是兜鍪 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三、四句通过对雨具和雨势的描写,表现了插秧的艰苦。诗人别出心裁地将“斗笠”比作“头盔”、将“蓑衣”比作“铁甲”,两个形象的比喻向读者暗示:插秧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虽全副武装,仍浑身湿透,插秧的辛苦可以想见。
3.唤渠朝餐歇半霎 ,低头折腰只不答:
诗人给雨中插秧图配上声声入耳的画外音,有人招呼插秧人吃饭、休息片刻,而插秧人仍然保持着插秧的姿势,不停地忙碌着。
4. “秧根未牢莳未匝 ,照管鹅儿与雏鸭。
七、八句是插秧人的答语。转移话题,嘱咐送饭食的人照看好鹅儿和小鸭,提防它们作践秧苗。一个时时尽力、事事操心农夫勤劳、质朴的形象,在这朴实的答语中显现出来。
内容小结
主题归纳
这首诗描写插秧时节农民的辛勤劳动,全家老少一齐出动,紧张地战斗在田间。诗人将农民描绘成战士,赞扬他们辛勤劳动、吃苦耐劳的可贵精神。诗歌语言通俗浅近,人物形象生动鲜明,生活气息浓郁。
深入探究
① 动作描写。一、二句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 “抛”“接”“拔”“插”四个动词用语直白却传神,描绘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而又秩序井然的场景。五、六句,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 “低头折腰只不答”,撷取田夫的肢体动作,表现农事的紧张与忙碌。
② 环境描写。“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写雨势之猛,天气条件极为恶劣。虽然带着斗笠,穿着蓑衣,雨水仍从头上湿到肩胛。农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插秧不辍,表现了农事的繁忙与紧张。
1.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该诗是怎样描绘江南农户紧张忙碌而又秩序井然的插秧情景的。
③ 语言描写。七、八句写田夫的对答语言,模拟田夫口吻说这块田还没插完,让赶紧管好那帮鸭鹅,不要作践了秧苗。送饭人也被安排上护秧苗的任务,江南农户紧张忙碌而又秩序井然的插秧情景映现在读者眼前。
① 捕捉场景,新鲜有趣。一、二句描写农家插秧的劳动场景,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农忙时节,儿童也要紧张地劳动, “小儿”不够成熟,只能做最简单的拔秧活计, “大儿”已经能担负插秧的重任。儿童的加入确实给父辈的劳作加快了速度,带来了生气,新鲜有趣。
② 想象丰富,设喻风趣。颔联,以笠比盔,用蓑喻甲,形象鲜明。这种设喻形象,不仅使诗歌有趣、活泼,而更寓有深意:抓住时节及时种植,类似一场紧张战斗,务须全副披挂,全力投入;而且暗赞农民的战天斗地的精神。
2.  《插秧歌》描绘了一幅农家总动员,雨中抢插秧苗的风俗图画。全诗写得新、奇、快、活、趣,充分体现了“诚斋体”的风格。试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③ 对话设计,颇具匠心。“唤渠朝餐歇半霎”,是送饭人的话,有催促,有关心。但农夫不正面作答,而以“不答而答”的特殊方式回应了送饭人“赶快管好家里的鹅与鸭 !”诗中的对话虽然简短,但其内蕴却很丰富,既有关怀,又有嘱托,还有作为一户之长的责任感。
④ 语言自然活泼。“田夫抛秧田妇接”“雨从头上湿到胛”等诗句,朴素自然,明白如话,似一股山间清泉自然流畅,毫无忸怩作态之感。
课堂巩固训练
1.下列加线词语的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是 (  )
① 薄言采之(助词,无实义)  ② 薄言掇之(选取) 
③ 雨从头上湿到胛 (肩胛)  ④ 唤渠朝餐 歇半霎(早饭) 
⑤ 照管鹅儿与雏鸭(提防)  ⑥ 秧根未牢莳未匝 (捆扎)
A.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③④  D. ②⑤⑥
B 
解析:② 掇,拾取,摘取。④ 吃早饭。⑥ 布满、遍及。
2 .下列关于两首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芣苢》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此诗采用赋的方式,直叙其事,通过妇女们采野菜的过程,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劳动画面。
B.《芣苢》全诗通过“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在重章复沓中展现出劳动妇女从采摘到收获的全过程以及愉悦欢快的心情。
C.《插秧歌》的三四句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以“兜鍪”和“甲”借代,暗示抢插秧苗无异于一场战斗。
D.《插秧歌》的五六句写劳作的忘我程度,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如此写出抢插秧苗的紧张程度。
C  解析: “以‘兜鍪’和‘甲’借代”错误。三四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应是比喻,不是借代。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暗示抢插秧苗无异于一场紧张的战斗。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为诗歌体制,“赋、比、兴”为主要表现手法。
B.《诗经》原称《诗》,它是“五经”之一,“五经”是指《易》《书》《诗》《礼》《乐》。
C.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在古代诗歌中,是形式最活泼、体裁最多样、句法和韵脚的处理最自由,而且抒情叙事最富有表现力的一种诗歌形式。
D.“诚斋体”是南宋诗人杨万里诗歌风格的特称,杨万里号“诚斋”,故得名。其诗以语言通俗明快、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而自成一家。
B 
解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六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乐》。
4. 与七言古诗相比,七律诗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下面是一位古诗词爱好者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所作的一首七律,请将所给四句诗填写在横线上,使之成为一首完整的七律诗。下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每逢佳节更情衷,       。
        ,       。
       ,政出和谐方大同。
香茗品来夸未尽,家山习习又清风。
① 快意常如秋月满  ② 心多自信得宽广
③ 寒霜不减一旗红  ④ 小字云笺记岁丰
A. ①③④② B. ④②①③ C. ③②④① D. ④①③②
D 
解析:本题排序,可从韵脚、对仗和内容几个方面考虑。题中律诗按押“ong”和“eng”的推断,首联和颔联的第二
句可能是③ 或④,排除A、B 两项。根据颔联必须对仗这一原则推断,①③ 应该放在颔联位置上,故排除C 项。最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检查。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