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第4课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 中册
1. 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
2. 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细节描写表现人物高尚品格的写作方法。
3.学习袁隆平尊重科学、锐意创新、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以艰苦劳动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精神。
素养目标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作者简介
沈英甲,吉林辉南人。历任空军部队无线电员,《世界知识》杂志编辑,《科技日报》机动记者、机动记者部主任等。
题目解说
本文标题采用了正副标题的形式,正标题为虚,“喜看稻菽千重浪”出自毛泽东的《七律·到韶山》,喜看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契合了袁隆平数十年追求的梦,最能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的研究成果以及突出贡献的赞叹;副标题为实,交代了这篇人物通讯的主人公及其所获得的荣誉。
写作背景
袁隆平,1930 年生于北京,1953 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当时,作为青年教师的袁隆平下定决心,要拼尽毕生精力,用科学战胜饥饿。经过多年实践,他终于推翻了当时国际上关于水稻没有杂交优势的普遍观念,推出了一代又一代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研究成果还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他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世界粮食基金会“2004 年世界粮食奖”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等多项国际奖项,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1981 年,我国将第一个特等发明奖授予袁隆平研究小组。
1995 年,袁隆平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1 年2 月19 日,袁隆平被授予2000 年度中国国家最
高科学技术奖。
2001 年2 月22 日,《科技日报》记者沈英甲发表人物通
讯《喜看稻菽千重浪》。
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是以报道各方面的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以表现人物为中心,从不同角度反映人物的事迹和思想,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
根据基本结构形态的不同,人物通讯有这样三种类型:
① 传记式。其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② 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的范围大得多,但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真正写一时一事的人物通讯,也很常见。
③ 群像式。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知识卡片
重要字音
① 山麓( ) ②蔸( ) ③籼( )
④ 分蘖( ) ⑤挽起( ) ⑥ 亲昵( )
⑦秤( )盘 ⑧ 兵痞( ) ⑨渗( )满
lù
dōu
xiān
niè
wǎn
nì
chèng
pǐ
shèn
( )屏气凝神
( )敛手屏足
⑩屏
( )扎裤腿
( )垂死挣扎
( )驻扎
扎
( )过磅
( )气势磅礴
磅
( )藏污纳垢
( )藏青 宝藏
藏
bǐng
píng
zā
zhá
zhā
bàng
páng
cáng
zàng
易混字形
( lǒng )槛花( )鹤
(lóng)葱( )
①
笼
茏
(shǔ)签( )
( shǔ )寒来( )往
②
署
暑
(chuàng)( )然涕下
(cāng)( )海桑田
⑤
蔼
霭
怆
(kuì)十室九( )( kuì )振聋发( )
( kuì )功亏一( )
销
消
沧
(aǐ) 和( )
( aǐ )雾( )
③
(xiāo)( )声匿迹
( xiāo )( )失
④
⑥
匮
篑
聩
课内成语
鹤立鸡群:
义无反顾:
不敢越雷池一步:
熙熙攘攘:
亲昵:
和颜悦色:
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头。
比喻不敢超越一定的范围和界限。
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十分亲密。
形容态度和蔼可亲。
全神贯注:
座无虚席:
洋溢:
感人肺腑:
戛然而止:
雷厉风行:
跌宕起伏:
全副精神高度集中。
(情绪、气氛等)充分流露。
座位没有空着的,形容观众、听众或出席的人很多。
形容声音因为被打断而突然终止。
使人内心深受感动。
像雷一样猛烈,像风一样快,形容执行政策法令等严格而迅速。也泛指做事情声势大而行动快。厉,猛烈。
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音调忽高忽低和故事情节的曲折。
近义词语
相同点:都有“寻找”之意。
不同点:“探索”,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通常和抽象事物搭配,即对象往往是抽象事物,而不是具体事物。“摸索”,试探着(行进),寻找(方向、方法、经验等);侧重在个人经验不足的情况下通过亲身经历试图达到一定目标。
1.探索/ 摸索
相同点:都有“变化”之意。
不同点: “蜕化”,虫类脱皮,借指事物向坏的方面变化,多指腐化堕落。“退化”,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某一部分器官变小,构造简化,功能减退甚至完全消失;泛指事物由优变劣,由好变坏。
2. 蜕化/ 退化
相同点:都有“辗转传布”之意。
不同点:“传颂”指辗转传布颂扬,对象一般是人。“传诵”指辗转传布诵读或称道,对象一般为诗文或名字等。
3. 传颂/ 传诵
相同点:都有“明显超过同类”之意。
不同点:“鹤立鸡群”用其比喻义,既可形容内在品质、才能,也可以是外形的对比。如:① 在众姊妹中,无论是才德还是容貌,老三都算得上鹤立鸡群了。② 塔山高不过百仞,但身居闹市,居然给人以鹤立鸡群之感。“出类拔萃”指品德、文章、才能等超出同类。如:这次直接推荐进北大的学生,在品德、学业、才艺等方面都是出类拔萃的,都是为师生所公认的好学生。
4. 鹤立鸡群/ 出类拔萃
相同点:都有“勇往直前做某事”的意思。
不同点:“义无反顾”,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头;侧重不退缩。如:执行维和任务的中国警察,面对复杂危险的局面,义无反顾,视死如归,展现了中国人民的英勇精神。“破釜沉舟”,形容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侧重无退路。如:企业濒临破产,全体员工唯有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才有可能让企业起死回生。
5. 义无反顾/ 破釜沉舟
相同点::都有“极其明显”的意思。
不同点: “有目共睹”偏重在“有眼睛的人都能看见”,有事实极其明显的意思,一般是好的事情;“众目睽睽”偏重在“大家的睛都注视着”,有“无法隐藏”的意思,形容在广大群众的注视下,坏人坏事难以隐藏。
6. 有目共睹/ 众目睽睽
课文探究
1.文章第一段引出通讯报道人物的文字,在手法和效果上有什么特点?
手法:以薄雾笼罩、细雨飘落的马坡岭,几百亩的试验田等具有浓郁自然气息的环境描写,交代了人物活动的场景,烘托出人物忘我工作的精神;以“眯起” “打量” “跨过” “蹲下” “翻看”等人物动作描写,刻画出人物严谨务实、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效果:具有生动的画面感,增强了人物的形象性与报道的真实性。
2. 袁隆平发现真理的实践过程经历了哪些情感变化?
发现特异稻(欣喜)→护理特异稻(满怀希望)→试种特异稻(失望)→分析研究(自信)→发现真理(收获)。
3.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一部分中的第二段引述“杂交无优势”的论断有何作用?
突出了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所遇到的舆论阻力,反衬出他的坚定决心。
4. 根据“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部分倒数第三段内容,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①中国有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和丰富的种质资源。
②中国国土辽阔,有像海南岛这样理想的育种环境。
③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可以组织力量协作攻关,克服任何困难。
内容小结
主题归纳
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典型事例及细节描写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大胆创新的精神,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对解决中国及世界粮食问题具有的重大意义——使“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深入探究
困难:① 1961 年,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稻株”,期待收获有希望的新一代稻种,没有成功;20 世纪 80 年代,培育的杂交稻有“三个有余,三个不足”的缺点。
②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是一道世界难题,20 世纪 50 年代,国外科学家用先进实验手段进行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因这项研究难度确实太大,无法在生产中得到应用;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退化,因而杂交无优势”;有学者认为,水稻杂种优势无法应用于生产;因此,他研究水稻杂种优势要顶着“对遗传学的无知”等权威学者的指责和压力。
③ 杂交稻研究过程中,有舆论贬斥杂交稻是“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的劣质“三不稻”。
1.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样解决的?
解决:面对 ① 中所说的科研难题,他没有退缩,而是通过反复研究和实验验证相关遗传学的规律,开展科研课题研究,最终取得成功。
面对 ② 中所述学术领域公认的难题、权威专家的论断和权威学者的指责,他并没有知难而退,没有迷信权威,而是知难而上,向国际知名的权威和他们的权威结论发起挑战,树立信心,大胆试验,勇于创新,用一个又一个科研成果开创了世界杂交水稻研究的新纪元。
面对③中所说的舆论非议,他挺身而出,以平和的态度和无可辩驳的数据捍卫了事实,捍卫了真理。
(1)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丰富通讯信息、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的重要手段。如:“袁隆平眯起双眼……翻看着土壤”,几个动词突出了人物工作之认真细心,严谨的科学态度。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个平凡的“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深入实践。
2.一篇好的通讯,通过对人物一言一行的描写,会产生令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本文作者是怎样使袁隆平“立”在我们面前的?
(2)选取具体、典型的事例。
课文选取了几件事,这几件事从不同的方面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的宝贵品质。
① 2001 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热爱并献身于农业科研事业)
②1961 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株”的杂种第一代。(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③1964 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解放思想,敢于创新)
④1992 年袁隆平发表文章反驳贬斥杂交稻的文章。(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⑤1986 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做出了突出贡献。(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做贡献)
⑥ 袁隆平的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做贡献)
袁隆平所从事的是“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的前沿科学研究工作,如何能让读者理解这项科研工作的深奥内容,是这篇以社会公众为读者对象的通讯的写作难点,也是报道专业人士事迹成功与否的关键。例如第一部分中,对“去年发现的性状优异稻株是一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的推断和第二部分中通过对“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退化了的雄蕊”的说明,清楚地介绍了“天然雄性不育株”这一概念。再如第二部分中,作者以“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为纲,先介绍了传统的自花授粉作物“杂交无优势”的观点,再对应地阐释了袁隆平对水稻杂交优势利用两条途径的分析和选择,深入浅出地说清了其中的科学原理。这些都是这篇通讯中成功的科普表达。
3. 袁隆平是一位科学家,这篇人物通讯的写作难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进行写作的?
观点一:同意这种观点。科学研究的成功,本身就有幸运的因素在内。袁隆平成功的秘诀中的“灵感”“机遇”难道不是在告诉我们,袁老也承认他成功中有幸运的因素吗?从课文中的内容来看,1961 年 7 月,下课后在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发现一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这难道不是一种幸运吗?另外,他在中国这样一个种质资源丰富、社会制度优越,可以在全国 13 个省区的 18 个科研单位进行的科研大协作等,都不是个人努力可以做到的,都属于成功中的幸运因素。
4. 2019 年 9 月 16 日,袁隆平在湖南农业大学新生开学典礼上告诉大家他成功的秘诀就是“知识、汗水、灵感、机遇”这八个字。有人根据文中所述美国、日本、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科学家从事过杂交水稻研究但都没有成功等内容,认为袁隆平的成功实在是一种幸运。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这种观点的态度,并阐明你的理由。
观点二:反对这种观点。袁隆平的成功,来自他的敏于发现、矢志不渝、勇于创新和敢于挑战的精神,来自他长期艰苦的劳动付出。从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下定决心,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经过几十年的艰辛劳动,经历过无数次失败和挫折,顶住来自学术权威、社会舆论的各种压力和指责,创造出一个个辉煌的劳动成果,绝非“幸运”二字所能涵盖的。没有知识何来创新,没有汗水何来成果,没有经验和思索又何来灵感,没有卓越的劳动能力和创新能力,又怎能抓住机遇!因此,袁隆平的成功,是建立在知识的积累、劳动的汗水、创新的能力、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和为人类造福的高尚情怀之上的。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