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为人民服务》
一、教学目标
1.读读写写“剥削、兴旺、解救、哀思、炊事员、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精兵简政”等词语。理解“轻于鸿毛、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的意思。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层次,初步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结合具体事例,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4.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层次,初步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结合具体事例,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2.初步学会议论文的基本写法。
三、教学过程
(一)打破预期,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好!生:(预设)老师好!
师:同学们辛苦了!生:(预设)老师辛苦了!
师:同学们是这样回答老师的问候的。下面请大家看一段天安门前阅兵式的录像,看看他们是如何回答首长的问候的。(播放阅兵式片段: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导入课题。师:同学们,“为人民服务”,这口号响彻云霄、惊天动地。这口号,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走到今天,经历了六十多年的风风雨雨,那是经久不衰、深人人心啊!而这口号,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题目。来,整齐响亮地读一遍!生:(齐读)为人民服务
(二)聚焦文体,提纲挈领
师:翻开书,第12课。同学们预习过课文,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的文体很特别 它到底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它和以前我们学的文章在体裁上有什么区别呢?生说区别,引出议论文。师:它没有精彩的故事情节,没有细致的描写,没有华丽的词藻,它跟你讲道理,分析问题,它有的是深刻的思想。你们知道吗 这是咱们小学阶段遇到的第一篇议论文,所以得好好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哦!因为是第一次嘛,所以有点难。但是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学好。说这篇课文很特别,还特别在它也是主席参加张思德同志追悼会的演讲辞(图片演示主席演讲的各种姿态。)在半个小时的演讲中,主席没有看稿,却字字珠玑、慷慨激昂、一气呵成。而且,丰富的肢体语言更增添了演讲的感染力。
师:怎样才能学好这篇议论文呢 这里要特别跟大家介绍个规律,这议论文、演讲辞啊,每一段话都有要说的重点、要点,这些重点、要点呢,大多含在每一段话的开头或者结尾。只要你掌握了这个规律,再难的议论文也会迎刃而解。我现在抽其中的3段请你们来读一读,既想了解你们预习的情况,还想和大家一起寻找每段的要点。(生朗读第二自然段。)师:这段中哪句话是重点 生:第一句。生2:死的意义。(预设)下面读第三自然段,刚才第二段的重点是第一句,那第三段呢 (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师:刚才他读的这段话里有一个生字特别难写。[板书:鼎r鼎”字中间是个目字,左下脚起笔要注意,起笔是竖折折,一笔写成。你们拿起食指跟我写。(生集体书空)师:什么是“鼎” 生通过查资料回答。师:没错。“鼎”是古代人烹煮东西的器物,一般用青铜或铁制成,圆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师边说边画简笔画。)
师:看到这个“鼎它有关的成语吗 生1:三足鼎立、鼎鼎大名、人声鼎沸、一言九鼎。(预设)
师:记住了“鼎”的意思,你就不会写错别字了。现在请你们在课文中写一个带“鼎”字的成语吧。注意把“鼎”写端正、写稳当,笔画笔顺要正确。(生书写。)
师:刚才学“鼎”字是一段小插曲。现在我们回到课文中,继续找第段话的重点句。生:重点句是第一句,重点词是不怕批评。(预设)
师:对,“不怕批评”。(板书:不怕批评)同学们,现在你自己来读读第四自然段,也像刚才那样先找到关键句,再提取四个字的关键词。(师随机板书:团结互助。)
师:同学们一下子抓住了关键句,提炼了关键词,会读书,会概括,很好。现在请同学看黑板,大家发现没有,原来那么长、那么难的一篇文章,现在只剩下了几个关键词,简单明了。对于我们这些读者来说,一看这几个关键词就知道主席围绕“为人民服务”谈了哪些问题 生:死的意义,不怕批评,团结互助。(板书)
紧扣重点,感悟写法
师:现在,老师暂时扮演一下主席,我的演讲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亲爱的同志们、战友们,今天围绕“为人民服务”,我讲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死的意义;第二,不怕批评;第三,团结互助。我的话讲完了,谢谢大家。
师:哎 你们笑什么 老师这样说行不行?生:这样太简单了。生1:太简单别人就听不懂了,就不能让人信服。生2:这么简单,大家不知为什么这么做,不知具体该怎么做。师:那怎么办 生:还得展开说,说清楚了。
师:你说得太好了,提出观点并不是万事大吉,还得以理服人,就是要说服别人,证明自己的观点。那么,主席围绕观点是怎么展开的说、具体的说、深入的说,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重点,这也就是要把书重新读厚了。(板书:厚)
师:那么,怎么证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呢 这样吧,我们先来看第二段“死的意义”这个部分,一起研究研究。现在请大家放声自由地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主席到底用了哪些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 (生自由读。)
师:死的意义到底有什么不同,主席用了什么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 (列举名言、举例、对比)
生:主席引用司马迁说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师:真奇怪,主席不是伟人吗,为什么还要引用司马迁的话呢 知道司马迁吗 什么年代的人 师:不,2000千多年。干吗要引用这么古老、这么久远的话 生:司马迁是西汉年间很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他是在毛主席之前的名人,所以引用他的话,也可以说是以理服人吧。(预设)
师:从古至今,人们就有这样的想法、这样的认识。你看,经典就是古老的智慧、永恒的真理。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已经被人们认可、被人们传诵,所以主席引用司马迁的名言,令人信服啊!那谁能把这句话读一读 (课件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一生读。)
师:读得真好,声情并茂。其实,我们在课内外积累了许多关于生死的名言,你还记得吗 (悲壮而豪迈的音乐响起,生配乐吟诵。生举例列举名言。同学们,这些都是关于生死的经典名言,它表达了一种英雄气概、民族气节,是那样可歌可泣、可敬可佩。同学们,刚才我们引用的是耳熟能详、经久不衰的——(生接答:名人名言);引用的是给人启迪、引人深思、让人震撼的——(生接答:名人名言)。所以,主席用的第一招就是引经据典。(板书:引用)师:接下来,主席又用了对比办法证明观点。生:“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师:理解正确,还会举例子。读完这段话,我发现,它其实就讲一个字,知道吗 生:(齐答)死。师:(点击课件:而死)死,什么意思 它吗 为人民的利益能换个词解释生:(逐一回答)牺牲、就义、献身、捐躯。(预设)
师:很好,同样是死,我们把刚才的解释放在这儿(点击课件: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同意吗 生:得用“上西天、下地狱、见阎王、命丧黄泉、一命呜呼、呜呼哀哉、送命......”解释。(期间,师指导学生读出这些词的感彩。)
师:说得多好啊,语言有温度,字字总关情啊!同样一个字,用在不同的地方,就会产生不同的温度,不同的感情。把这种感情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你们自己试试看该怎么读。这句话不好读,别看每个字你都懂,但要读好却不容易。
(生自由练读此句。)
师:好,谁来读 带上不同的温度,带上不同的感情,读读这句话。这句话中第一个“死”前面用的是——(生发现“而”)“而死”,你又能体会到那是怎样的语气吗 生:庄严深沉,敬佩敬仰。(预设)师:对,那是深深的情,浓浓的爱,我们一起完整地读读这句话。(生读出了爱与恨,读出了强烈的对比。全场再次鼓掌。)
师:主席用了引用名言、对比的办法之后,还用了什么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 生:举例子。师:举谁的例子 生:张思德的例子。
师:张思德是谁 主席为什么给张思德这么高的评价,他到底是什么样的战士 平时怎么为人民服务的呢 台下的老师都知道,可你们太小了,张思德离你们太遥远了,所以老师特意在两个小时的影片中剪辑了两分钟的镜头,请同学们好好地看看吧!想想哪个镜头深深地打动了你 (播放电影《张思德》的剪辑片段,师穿插解说。)张恩德一生都在跑,风里跑,雨里跑,他跑去干什么呢 跑着送水、送信、送轮胎......为老乡追猪。他傻,被叫做傻二娃,他最吝啬的是——话语,最不吝啬的是——力气。(播放一组张思德干活的镜头。唱歌,干活,烧炭。他紧紧抱着的这个孩子啊,在战火中失去父母,成了孤儿,患上了严重的自闭症,从此不说一句话,但这从不说话的孤儿最后呢 孤儿表演节目后兴奋地喊他“爸爸”。这哭着绝食的哑巴老头儿不是他的父亲,但最后老头儿却把他当做自己的亲儿子。可是在一个特殊的日子,炭窑轰然倒塌,张恩德牺牲了。那个爱笑的张思德,那个不说话的张思德,牺牲了。牺牲前,他硬是毫不犹豫、不顾一切地把战友推出洞口,自己却再也来不及脱离险境。
举一反三,畅写感言
师:“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回去问问爸爸妈妈,知不知道张思德,知不知道“为人民服务”,今天也轮到我们学习“为人民服务”了。其实,张思德只是为人民服务的一个代表,生死问题也只是“为人民服务”中的一个内涵。在《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中还留下了主席许多经典的名句,还包含着丰富的思想,今天读来,它依然给我们带来许多启发和帮助。认真读读第三、四自然段,想想你最喜欢那句话。然后围绕这句话,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几句话。老师与你们一起写。(师生写话交流。)
布置作业,拓展写法。
师:同学们,推荐一个作业,观看完整的《张思德》影片,用上咱们学到的方法,写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