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历史第五册《戊戌变法》课件2

文档属性

名称 华师大版历史第五册《戊戌变法》课件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1-22 14:27: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13张PPT。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困顿与延误的近代化一、甲午战争后民族
危机的加深二、维新运动的兴起三、百日维新四、戊戌政变变法的背景变法的兴起变法的高潮变法的失败变法的过程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南北战争1861-65年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起德国统一与宪法
1871年法国共和制的确立(1875年)中国戊戌变法
1898年世界之潮流:政治民主化
经济工业化
思想理性化中国之困窘:政治专制
经济落后
思想禁锢新思想
的演进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轨迹是( )
A、师夷-器物-制度-思想
B、器物-师夷-思想-制度
C、师夷-器物-思想-制度
D、器物-制度-师夷-思想开眼看世界,师夷制夷(林则徐、魏源)学习西方的实用技术(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早期维新派、康梁维新派)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度(革命派:孙中山)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激进派:陈独秀、李大钊)A高考链接我们自古以来,
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就有拼命硬干的人,
就有为民请命的人,
就有舍身求法的人,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  一个懂得尊重思想的民族,才会诞生伟大的思想。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国家,才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 ——《大国崛起》解说词 他们处于多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时之思;向西方寻求真理,为中国寻找出路,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 ——陈旭麓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图说新思想陈独秀 黄 兴梁启超李鸿章魏 源曾国藩林则徐李大钊郑观应孙中山王 韬康有为地主阶级抵抗派( )地主阶级洋务派( )
早期维新派 ( )资产阶级维新派( )
资产阶级革命派( )资产阶级激进派( )对号入座5、74、69、113、122、101、8回到现场1:……光绪甲午岁后,清人少稍去守陋之习。于是南海康有为及其门人梁启超等,大申孔子改制孟子民贵之谊。 1.为什么“光绪甲午岁后,清人少稍去守陋之习”?1882年9月4日,爱迪生亲手合上世界上第一个商用电力系统的电闸,电流沿着电线迅速流动,照亮了纽约曼哈顿金融区的摩根公司等58处地方。财经报道经济上:第二次工业革命,向电气时代进发  1855年 5月英国政府颁布了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一个枢密院令,成立由 3人组成的、不受党派干涉、独立主持考选事务的文官事务委员会。1870年6月4日政府颁布了关于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二个枢密院令,确立了公开竞争的考试制度,标志着英国文官制度正式建立。 政治新闻经济上:第二次工业革命,向电气时代进发政治上:议会改革,文官制度的建立,
进一步完善了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成为世界潮流。大势所趋 1894 年,清朝慈禧太后要过 60 岁生日 。当时有一副对联为慈禧太后所欣赏,那就是“一人有庆,万寿无疆”。于是这对联就在宫中和北京城里到处张挂。 当时,民主革命家、学者章太炎想起慈禧把台湾、澎湖割让给日寇就非常生气 ,把词序稍作改变,变成了“一人庆有,万寿疆无”。这样一变,就把本来是歌功颂德的意思变成了辛辣的讽刺! 一人有庆 万寿无疆 走进历史社会花絮采 访 甲 午 战 争据当事人回忆——
甲午震撼主要有三点:
  一是没有想到败给日本;
  二是没有想到《马关条约》内容如此苛刻;
  三是没有想到清政府耗资巨大、前后30年的洋务运动如此不堪一击。走进历史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
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
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
几个读书人呼号
“变亦变,不变亦变” ······
“改?!”
一个苍老的声音,幽幽的,
却也带点犹豫······
“杀!!” ······
匆匆来去的“现代化”运动
在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历史在这里沉思
世纪末的落日,王朝的落日,
文明的落日······
不经意间,眼角里滑落一行浊泪
悲哀?!抑或是感动?!
……
这个秋天真的有点冷!
日本的明治维新对亚洲各国家产生了哪些重
要影响?并以中国为例,列举事件。影响:
①积极方面:日本作为成功启动近代化的典型,为亚洲落后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启迪和经验。
举例:戊戌变法。
②消极方面:日本的对外扩张给亚洲各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举例:甲午战争。 阅读以下图片和材料,分析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追问历史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 1895年,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谈判,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观察点1: 19世纪末的民族危机 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是什么?后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西方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经济:以商品输出为主
以资本输出为主政治:直接割地 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狂潮。
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熊——

虎——
蛤蟆——
肠——
太阳—— 俄国
(东北) 英国
(长江流域) 法国
(两广 、云南) 德国
(山东) 日本
(福建) 鹰—— 美国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租借地:列强利用武力强占,然后通过不平等条约,用定期租借的方式,将他国领土的一部分借去使用,借去的地区称租借地,租借期长短不一,最长不得超过100年,期满归还。
势力范围是指列强凭借其军事、政治、经济力量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作为他们自己的“势力范围”,宣称它享有独占的权利,不许其它国家染指。 列强在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都享有绝对的行政、司法、立法权。经济:以商品输出为主 以资本输出为主 商品输出: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品到外国市场倾销,获取利润。 资本输出:帝国主义为获取高额利润对国外的贷款和投资。清政府向列强借债情况表年息重、获利高;附带条件多、还债年限长,便于长期控制经济进而控制政治。以海关税款为抵押
允许参与海关管理不准改变由英国人控制中国海关管理权以海关关税为担保
以内地税收做抵押
由外国人控制海关附带条件1列强在中国争得的铁路投资权(截至1898年11月)不仅控制铁路沿线的土地资源,
还把经济势力和军事势力渗透到那里。 1
到1899年,美国先后夺取了山西平定、盂县煤矿的开采权和四川麻哈金矿的开采权;英国先后夺取了四川全省和山西盂县、平定、泽州、潞安以及河南怀庆附近地区的矿产开采权,还夺取了热河朝阳煤矿的开采权;俄国除了夺得中东铁路及其支路沿线的矿产开采权外,还攫取了新疆全省金矿的开采权;法国先后取得了四川灌县、犍为、威远、綦江、合州、巴县煤矿的开采权和四川金矿的开采权;德国先后取得了山东胶济铁路两旁和沂水、沂州、诸城、潍县、烟台等地矿产的开采权。
——选自《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1983年版。列强在中国争夺开矿权掠夺中国资源,使中国重工业无从发展1(投资在10万元以上的)1895-1913年一些国家在华开办的企业 一方面强占中国市场,打击中国民族工业;另一方面又冲击自然经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 观察点2: 19世纪末的社会经济和政治 1889年上海格致书院举行的春季特课(有奖征文),由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所命的「格致」考题竟是将西方的亚里士多德、培根、达尔文、斯宾塞等四大科学名家进行比较及追溯西学源流。值得注意的是,获此次征文第二名的王佐才触及到了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自然选择」理论。 西方思想的传入NEWS社会花絮思考5:面临“救亡图存”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什么新思想?维新思想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末)王韬 《弢园文录外编》郑观应《盛世危言》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郑观应《盛世危言》
早期的维新思想 (19世纪60年代)条件:
代表:
主张:
局限性:
认识:
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入;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王韬、郑观应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同外国商战
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未付诸实践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为康梁思想形成奠定了基础 早期维新思想未形成完整理论,没有付诸实践,康梁维新思想形成完整理论,且发展为政治运动 继承和发展;都主张变法;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
△联系△区别早期维新思想与康梁维新思想的联系与区别1中外纪闻时务报强学会保国会南学会国闻报时务学堂万木草堂 观察点3:维新思想的发展和传播 1、必要性(社会基础)
①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经济、政治)
②甲午战争宣告洋务运动探索失败,救亡图存需进行新探索;③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2、可能性:
①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②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壮大并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③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的奠基和西学的不断传入;
      康梁维新思想的发展和传播
       一、戊戌变法产生的背景(历史根源)观察点1: 19世纪末的民族危机 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是如何加强对华侵略的? 1)西方列强通过资本输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扩张在华政治势力;严重阻碍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1)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来瓜分中国。中国面临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
2)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暂缓和了列强争夺中国的尖锐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贷款、修筑铁路、抢夺矿山开采、投资办厂、开设银行经济:
政治:
1、甲午战争后清朝统治危机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2、清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如何?出现这个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赔款、自然灾害等所引发的的财政危机
2)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措施:增收:增加旧税征收额度;加强鸦片税的征收; 增加商税;扩大纳官 。节支:降低官员薪俸;裁减军队,节省军费开支 结果 :激化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原因:封建制度的落后和清政府的腐朽统治观察点2: 19世纪末的社会经济和政治 嗣同起而和之甚力……戊戌岁,恭忠亲王卒,清帝决意变法,下诏求贤……嗣同既得见上,慷慨论列当世利弊。 社会调查 戊戌年间,清帝决意变法,但须先了解国情现状。
现在光绪帝派你作特使,到下面进行社会调查,分析当时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成因,回来后准备上朝如实禀报。 内参资料一
捐纳制则是公开的卖官鬻爵,而且是加以制度化了。既然官职是用大量金钱买得,在获得官职后,官吏自然会加倍的去搜刮百姓,贪赃枉法“以本求利”。 社会调查报告吏治败坏社会调查报告 内参资料二
左无才相,右无才史,阃无才将,痒序无才士,陇无才民,廛无才工,衢无才商 人才的缺乏社会调查报告 光绪帝对你的调查报告非常满意,接下来他们又征询你的意见。“爱卿啊,你看怎么办呢?”客观条件: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的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瓦解主观条件: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的倡导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初步发展的表现及原因商办厂矿数量增加;投资总额迅速增长; 表现:材料一:1895年,华商在上海创办了六家丝厂,资本总额120万元,而同一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110万元,接近上海六家华商丝厂的总和。
材料二:发昌机器厂制造小火轮船时虽然“俱用华人”,但是自身的技术力量还很薄弱,“发动机系英国制造”。到80年代,受外商企业的排挤,发昌机器厂日趋衰落。后来,它被英商在上海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特点:民族工业发展特点及原因材料三: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上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纺织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抵押与洋商者。
材料四:天津武举李福明……开设一家机器面粉厂,……北京的官府见机器面粉厂生意兴隆,便存心勒索。……李福明不甘心忍受压迫,到官府去讲理。结果,官府……革去他的武举,“交邢部照例治罪”。李福明的机器面粉厂被迫停业。受到外来资本主义势力的排挤、受到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因此发展艰难。 原因:观察点2: 19世纪末的社会经济和政治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
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的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瓦解、“实业救国”的倡导、清 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初步发展的特点及发展艰难的原因
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先天不足后天畸型
受到外来资本主义势力的排挤、受到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
使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开始壮大并在19世纪末作为新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3.影响
康有为
1、理论基础:
2、思想主张:
3、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有什么特点?把西方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
或(托古改制)《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把传统的儒家思想同西方的政治学说相
结合,主张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观察点3:维新思想的发展和传播 19C70Y早期维新思想4、利与弊
5、康有为为什么要请出2000多年前的孔子,以孔子之口说出维新变法的要求?1、封建主义正统思想即儒家思想在知识分子中根深蒂固
2、策略:借孔子的权威论证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减少改革阻力。
3、根本原因:反映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利:减少阻力,有利于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
弊:反映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借孔子宣传维新变法理论;用进化论观点论证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时务报》主笔,《变法通议》,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是中国的出路。《仁学》,大胆批判封建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号召人们冲破“网罗”,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翻译《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维新派及其思想主张共同主张:
①变法维新,富国强兵,救亡图存;
②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
 实行君主立宪;
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文化 老一辈革命家吴玉章回忆说:“当我读到康、梁的痛快淋漓的议论以后,我很快就成了他们信徒,一心要做变法维新的志士,对于习八股、考功名,便没有多大兴趣了。”
维新思想在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强烈地冲击了传统思想,使一部分人开始接受维新思想,“思想界之大飓风 ”“火山大喷火 ”;
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有利于资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封建自然经济进一步的瓦解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客观的条件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阶级基础)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社会基础)戊戌变法维新思想的传播(思想基础)列强资本输出掀起瓜分狂潮甲午战败甲午战败赔款 清政府放宽对
民间设厂的限制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经济基础)史海探源 在封建顽固派盘根错节的京城,热血沸腾但手无寸铁的书生们是如何掀起激荡全国的改革浪潮的?史海探源发动“公车上书”办《中外纪闻》成立“强学会”与顽固派论战应诏统筹全局折组织“保国会”使维新思想发展成为
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宣传西学,鼓吹变法维新派第一个政治团体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主
义思想的正面交锋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
纲领资产阶级的第一个政党
变法浪潮激荡全国1、兴起:
《马关条约》签订后公车上书,揭开变法序幕,变法思潮演变为爱国的政治运动。
2、发展:
维新派在京沪等地创办报刊,组织学会,鼓吹变法,得到爱国知识分子、开明士绅、民族资产阶级和光绪皇帝的支持。
3、高潮:百日维新
(一)施政纲领:
(一)开始标志:
(二)内容及其影响:
(四)特点:三、戊戌变法的过程和主要内容《应诏统筹全局折》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政治、经济、文教、军事颁布新法,改革旧制,举步维艰公车上书 1895年4月,康有为在京参加会试期间,传来日本逼迫李鸿章签定《马关条约》的消息,康有为一夜间奋笔疾书,起草了1.4万字的上皇帝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三大主张。5月1日,各省举人齐集开会讨论,有1300多人签字,第二天上书递到都察院后,说条约已签字无法更改,拒绝接受。史称公车上书(汉朝时封建官府用车马接送被征召选举的读书人,后来人们用公车比作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公车上书推动着变法思潮转变为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公车上书
1、直接原因:2、主要内容:
(1)
(2) 3、结果:《马关条约》草案电传回北京迁都、练兵为权宜之计富国、养民、教民和改革内政为长久之计4、影响:⑴以康有为为首的士人通过向统治者请愿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激情和参政愿望
⑵他们冲破了几百年来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显示了知识分子的群体力量。
⑶“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目,此后,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由于保守派阻挠,未能递交到光绪帝手中。 戊戌变法时期学会、学堂、报馆一览表中外纪闻时务报强学会保国会南学会国闻报时务学堂万木草堂变法浪潮激荡全国11光绪帝与康有为、梁启超在一起11875年至1908年在位。他即位时年仅四岁,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1887年亲政,但仍由慈禧太后“训政”。1889年,太后“撤帘归政”。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 ,宣布变法。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将他幽禁于瀛台,重新把握政权,直到光绪帝死。光绪帝(1871—1908)1强学会的创办对维新变法运动起了哪些作用?创办报刊、组织学会的意义是什么?作用:
①介绍西学 ②宣扬维新思想
③推动变法运动。 意义:维新派通过开学会、办报刊的方式,宣扬维
新变法,使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政治。讨论时政、集会结社蔚然成风,维新变法的新局面逐渐形成。变法内容(必记)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教育近代化军队近代化1北洋新军 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其政令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加政治的可能性。百日维新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损害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利益,但又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 维新变法在中国近现代化中地位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改变旧习俗
创办《时务报》等报刊—传播思想的武器
创办保国会等组织—为革命政党提供借鉴
文化 军事 教育废八股,设中小学堂,京师大学堂
设铁路、矿务、医学等专门学堂
鼓励私人办学、选派学生留学等建立新式军队
按新法练兵、装备新武器
增强海军实力,添造兵船
近代教育发展追赶现代军事
增强国防力量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打击封建官僚制度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有利于增强军事实力,抵御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亡有利于传播西方先进科技文化,培养维新人才 没有涉及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 没有触动到封建土地所有制 变法措施的作用和局限(必记)守旧势力:慈禧太后维新力量:光绪帝角色体验:你认为以下角色谁会赞成变法,谁又会反对变法,他们对变法所持态度的原因是什么?维新人士 八旗子弟 官僚 资产阶级 新军 绿营士兵 旧知识分子 新知识分子新旧势力的交锋(1)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 (2)慈禧太后: (3)读书求官之人: (4)维新派: 支持做好随时镇压的准备反对求助于在华列强,尽力争取袁世凯解除翁同龢的军机大臣
任命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
地方官员大多对新政抵制
新机构为守旧势力把持A革去礼部两尚书四侍郎
B任命谭刘杨林“军机四卿”⑤荣禄暗中勾结旧势力密谋慈禧训政C拉拢袁世凯
D游说列强光绪帝的反击使得矛盾尖锐化、表面化 慈禧太后为首 (封建守旧势力) 光绪帝为首 (康梁为首的维新派) 新势力 旧势力1、原因:2、人物:3、举措:慈禧太后
(强、控制主宰)
荣禄(提升重用)
大多数中央和地方机构
袁世凯(两面派,给新势力设陷井)光绪帝
(弱、受约束)
翁同龢
(解除远离)
陈宝箴
(地方官员个别代表)交锋态势:光绪帝和维新派形势危急新政措施的推行,遭到了守旧顽固势力的强烈抵制与反对①解除翁同龢的职务
②命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控制京津
③中央和地方大多高级官员抵制新政
④荣禄等人暗中密谋慈禧太后训政①革去礼部两名尚书、四名侍郎
②任命谭嗣同等“军机四卿”
③拉拢袁世凯,却不识袁世凯真面目
④游说列强支持落空(1)旧势力(2)光绪帝4、结局:失败 标志: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被杀5、变法失败原因:
根本原因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⑴主观上:
①维新派缺乏坚强的领导核心;
②脱离群众,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③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
④对列强和袁世凯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⑤维新派政治上不够成熟:缺乏政治策略,改革措施较为激进,急于求成;不能循序渐进,树敌过多,陷于孤立;
⑥企图用和平合法手段进行自上而下形式
⑵客观上:反动势力强大。
中央与地方顽固派官僚、寄命科举的读书人、失去特权的旗人等封建势力联合抵制破坏。
①变法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②各省官员大多对变法阳奉阴违,并不真正实行。
③袁世凯告密出卖维新派。
④反革命集团政治经验丰富等。
⑤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中国成为列强瓜分对象,国际环境不利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教训: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戊戌政变西太后弄权政变
六君子人头落地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政治新闻改革失败【方法】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要四看:
 ⑴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或趋势;
 ⑵看当时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
 ⑶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正确;
 ⑷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此外,世界近现代史上的改革还要看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追问历史7、历史意义——维新时期的遗产
1、爱国意义:爱国救亡运动(民族危机,变法图强,激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国内背景)3、启蒙意义:思想解放运动,抨击封建思想文化,开创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促进中国人民的觉醒(历史功绩)2、进步意义:政治改革运动,政治上君主立宪,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 ,符合历史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历史发展趋势)通过变法,维新派将自己的思想付诸实践,给沉闷的中国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起到了开阔眼界、解放思想的作用出版印刷事业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人们的认知空间空前扩大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获得较快发展。维新派摒除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新风。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尝试 ▲变法的局限性 1、没有涉及维新派提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说明维新派的行动比它们的宣言退步了。
2、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发动广大民众。甲午战争后,面临严重民族危机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 戊戌变法“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想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序幕)创办报刊,成立团体、学会、学堂,使维新变法运动在全国开展维新派与顽固派进行论战,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保国会等救亡团体成立,使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百日维新《应诏统筹全局折》政治、经济、军
事、文化教育 戊戌政变来自外界的评价:1898年上海英文版的《字林西报》载:“激进的改革举世震惊。第一:他们终止了令人憎恶的闭关政策,倡导全国开放。第二:改革了那个愚蠢的自称为世界第一的教育制度。第三:不以中国文明自满,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费正清:《剑桥晚清史》中说:“康有为的一系列措施如果付诸实施的话,等于一场“来自上面的根本革命——那今日中国早就不是贫弱的样子了!”从外界评价来看变法的作用社会花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二: 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既无强邻之逼,揭杆斩木,已可危! ——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四: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 摘自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回答:(1)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有什么意图?对此应如何评价? 意图:评价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从而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统治。变法以救亡是进步的爱国思想但抵制人民革命,维护腐败的清王朝反映了 资产阶级的局限性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二: 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既无强邻之逼,揭杆斩木,已可危! ——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四: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 摘自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回答:
(2)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其依据是什么? 核心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依据日俄变法取得成功中国风气未开12007年宁夏历史新课程卷:
材料一: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摘自《戊戌变法》 材料二: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
材料三: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摘自《梦蕉亭杂记》
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2、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1、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3、康有为等维新势力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 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2007年宁夏历史新课程卷:
材料一: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摘自《戊戌变法》 材料二: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
材料三: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摘自《梦蕉亭杂记》
回答: (2)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1)变法内容贪大求全,急于求成(2)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3)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 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与此同时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相比,两者在促进社会变革中的作用有何不同?为什么?中国维新思想要求抵抗侵略,摆脱民族危机,反对封建 专制统治。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学习和传播西方科技文化。 法国启蒙运动给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成为强大的思想武器,法国大革命摆脱了封建制度,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中国的维新变法运动促成了戊戌变法,其力图改变中国现状,以实现民族独立、进步和富强,但变法如昙花一现,很快失败。(1)基本内容:(2)作用不同:理解历史:中西启蒙思想对比中认识维新思想 19世纪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远不如18世纪的法国,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具有突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因而维新思想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其革命性远逊于法国启蒙思想。
同时,法国启蒙思想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形成完整体系,而维新思想则是在中国社会封建传统十分顽强和民族危机加深的条件下仓促形成的,缺乏比较成熟的理论基础。(3)不同的原因: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高,
封建统治相对薄弱;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封建统治势力强大;倒幕派实力强大 掌握了政权、武装资产阶级弱小,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大刀阔斧,全面推行变法法令如“一纸空文”①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②西方集中侵略中国的
(有利的国际环境)①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
②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视角二:探究中日改革成败原因理解历史:中日对比中探讨近现代化进程的多样性感悟历史:体验谭嗣同甘愿为变法牺牲的感人精神 以生命唤醒生命—从狱中诗解读谭嗣同
 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被斩首与北京菜市口,其狱中题诗: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肝胆
两昆仑。(注:张俭、杜根为东汉恒灵帝时的党锢之祸中享有崇高威望的直谏义士,受迫害时为百姓营救,连捕吏也不忍抓。)
解读一:谭嗣同弥天大勇,慷慨赴义,惊天地,泣鬼神。崇高人格与日月同辉。
解读二:谭嗣同在临死前深刻地反思变法失败的经历与东汉传奇义士张俭、杜根有惊人相似。引起谭嗣同强烈的共鸣,但奇迹没有出现,他和着血泪反思变法缺陷
解读三:面对现实谭嗣同感到无力回天,唯一能做到的是以自己的热血唤醒民众,用生命呼吁“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坦然赴死,“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解读四:谭嗣同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留给了我们什么?是勇气?是无奈?是悲哀?还是唤醒……思考: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面临着怎样的严重危机?对此中国各政治力量做出了怎样的反应?(1)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2)农民阶级(3)资产阶级革命派(4)地主阶级(清政府)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政、 “预备立宪”近代改革整合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1500年以来的历史是人类社会由分散隔绝状态进入整体发展的一体化进程,其主线是现代化。但在此进程中,不同地区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请简要说明明治维新、戊戌变法在哪些方面促进了本国的现代化。(一)经济上:市场化、工业化
1、明治维新:
殖产兴业,从西方引进技术和人才,重点发展军工企业、重工业和基础设施,通过国营示范、扶持政策和人才培养等方式,积极推动私人企业发展,初步实现工业化,崛起为东方强国;
2、戊戌变法:
中央设立矿物铁路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二)政治上:民主化、法制化
1、明治维新:
废除了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了天皇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也承认了人民的一些权益,形式上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2、戊戌变法:
维新派变法前曾提出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内容,要求实行君主立宪,表明中国向西方学习已扩展到制度领域。(三)思想文化上:科学化、民主化
1、明治维新:
倡导文明开化,积极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实行教育改革,传播启蒙思想,大力发展新闻出版事业。
2、戊戌变法:
维新期间,言论、集会、出版、结社活跃,各种社团和报刊层出不穷,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获得教快发展;出版事业进步、近代传媒从通商口岸拓展到内陆,猛烈地抨击了封建思想文化,促进了思想启蒙,开启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遗产。(四)军事上:现代化、西方化
1、明治维新:
建立新式军队,实行义务兵役制,仿照西方建立常备军,大力改进装备,培养指挥人才,实施武士道教育,享有特殊地位,只对天皇负责。
2、戊戌变法:
精练陆军,改习洋操,扩建海军,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五)社会生活上:文明化、西方化
1、明治维新:
努力改造衣食住行等社会习俗,发生了深刻变化。
2、戊戌变法:
维新派摒除陈规陋习,提倡文明生活方式,戒缠足、兴女学等运动引领时代新风。康有为的精神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
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
……1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维新运动和康有为精神对我国改革开放有哪些启示呢?我们必须大力发扬改革创新、求真务实、团结奋进的精神,坚持解放思想、锐意创新。
----胡锦涛元旦献辞 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
--邓小平1观察点一:梁启超的反思
观察点二:70年代大陆史学界的反思
观察点三:80年代大陆史学界的反思
观察点四:90年代以来大陆和台湾史学界的反思 理解历史:变法后对失败原因的反思观察点1:梁启超的反思 1、“政变之总原因有二大端:其一由西后与皇上积不相能,久蓄废立之志也。其二由顽固大臣痛恨改革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2、“是急激之鉴也,因相率以为戒,相率一事不办,束手待亡,而自以为温和焉。……而我国终无振起之时,而我四万万同胞之为奴隶,终莫可救矣。是乃所大忧也。”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1、依据材料1,概括梁启超的观点。
2、依据材料2,梁启超担忧什么?后来的历史说明梁启超的担忧有必要吗?他的担忧是否有价值?观察点2:70年代大陆史学界的反思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了改良主义道路是一条走不通的道路。……改良主义的产生,总是对抗革命、企图缓和社会矛盾,本质上是反动的。改良主义者鼓吹改良,又害怕群众运动,这是他们不可救药的顽症。他们害怕群众革命运动,更甚于害怕顽固反动势力。……这就使他们远远地离开人民群众,找不到能够真正打破一切旧势力的同盟军,只能借皇权的威力去推行新政,到愿意接受维新变法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士大夫中,去寻找力量。竟想凭借这样的一种力量,依靠极少数人的努力,去完成革新社会政治的艰苦事业,当然只能是君子们的幻想。
——中国近代史丛书编写组:《戊戌变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 1.请你判断这段反思应该是哪个时期的?简要说明判断理由。
2.你能说说这种反思背后的历史观念是什么?你觉得这种观念的现实意义如何? 观察点3:80年代大陆史学界的反思 1983年,在广州举行了“纪念戊戌维新运动85周年和康、梁思想研究学术讨论会”,众多与会的学者通过对建国30多年来研究的总结,初步肯定了“资产阶级本身提倡改良主义的软弱性、妥协性与局限性,不能和不敢摧毁封建制度” 这一观点。 80年代的反思和70年代的反思有何异同? 观察点4:90年代以来大陆史学界的反思 1、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这两者的结合使学习和参考外国的任何改革都变得更加困难。
——雷颐
2、变法者由于缺乏对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的认识和分析,未能形成成熟的改革心理,缺少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实际的活动能力,没有采取灵活多变的变法战略。
——萧功秦
3、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
4、康梁等一班爱国书生初涉政治舞台所抖出的豪情万丈连同其与幼稚不仅属于他们个人,而且属于一个时代甚至属于一个可望连绵的社会群体。 ——郭世佑 请你说出上述四种反思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观察点一:梁启超的反思
观察点二:70年代大陆史学界的反思
观察点三:80年代大陆史学界的反思
观察点四:90年代以来大陆和台湾史学界的反思 1、这些历史反思有怎样的现实价值?
2、综合上述历史反思,你能说说历史反思的发展趋势吗?你能说说影响历史反思变化的若干因素吗?
3、经过这样的反思和对反思的反思之后,你又是如何看待“改良主义,此路不通”这个判断呢? 理解历史:变法后对失败原因的反思甲午危机,豆剖瓜分;
求变情绪,上下弥漫。
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经政基础,先天不足。
维新思想,形式多样;
变法施政,立宪设局。
定国是诏,变法高潮;
出走溅血,昙花一现。
众说纷纭,历史反思;
进进退退,誉之毁之。
事实论证,尊重历史;
多元理解,宽容有度。 课堂总结: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打击封建官僚制度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有利于增强军事实力,抵御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亡有利于传播西方先进科技文化,培养维新人才 没有涉及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 没有触动到封建土地所有制 练习:一、判断下列论述的基本思想属于哪一派的主张?
A、洋务派 B、维新派 C、守旧派 D、革命派
( ) 祖宗之法不可变。
( ) 饬各疆臣········调集兵船、购利器、筑炮台。
( ) 扫除数千年种之专制政体,脱去数千年种种之奴隶性质。
( ) 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斯强矣。 ABCD二、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共同主张是①创办新式学堂②鼓励建厂开矿③实行君主立宪④建设海军 ( )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三、19世纪末,湖南成为京、津、沪以外维新运动最活跃的省区。当时湖南的新事物主要有 ( )
A万木草堂、万国公报、强学会
B时务学堂、时务报、湘报
C大同学堂、译书公会、国闻报
D时务学堂、湘报、南学会CD四、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社会思潮发展成为运动的关键是( )
?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B、维新派把维新变法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C、维新派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维新派得到光绪帝的支持
五、我们之所以把维新与顽固派的论战称为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是因为( )
A、论战最早震动了清朝君臣闭目塞听,愚昧无知状态
B、论战中提出改革科举制度,学习西方的要求
C、论占中维新提出改革政治制度的主张
D、论战抨击了封建信条,并阐述了资产阶级政治主张
BD六.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
A.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依靠儒家思想,托古改制
D.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家思想相结合 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