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0.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2 20:58: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学目标:
认识“彭、拟”等11个生字,会写“彭、德”等15个字,会写“拟定、锻炼”等10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两个部分的内容。
3.能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能结合资料,说出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
从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深刻领会毛主席作为父亲和领袖的常人情感和伟人胸怀;结合资料,说说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三.教学过程:
导语入手,激发情感。
师:同学们,第三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学生齐读),这句诗写出了林则徐的爱国情怀,也是千千万万革命者的人生写照。我们再来看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齐读)这节课,我们通过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的学习,走近伟人领袖毛泽东。(齐读课题)
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检查词语。屏幕上的词语大家会读吗?开火车。通过自学,同学们掌握得很扎实。
2.写字:lian lian zun zun
锻()训()()守()重你能根据提示,试着写同音字吗?(教师查查“炼”的意思,评价时讲清与“练”区分)
小结:随着知识的积累,我们会遇到很多形近字,结合偏旁含义好好思考,这样才能正确运用。
整体感知:课文根据情节发展分成两部分,预习时让大家用简练的语言说说每一部分内容,同学们概括的比较不错,老师在大家概括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估计学生的大意应该没有太大问题,教师直接提炼)惊闻噩耗,艰难抉择。总结:老师这样概括,大家同意吗?你能根据小标题概括主要内容吗?
品读细节,感受情怀(出示毛泽东图片)
师:你对毛泽东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毛泽东和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缔造了新中国,是我们国家的领袖。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有着双重身份,分别是什么?(板书:领袖、父亲)作者是怎样把一位国家领袖,同时又是一位父亲的毛主席在惊闻儿子牺牲和做出尸骨是否运回祖国的抉择时流露的真挚情感和复杂的内心写出来的呢?我们借助课后题第二题(课件出示),走进毛主席的内心。
体会丧子之痛。(1)请大家默读课文惊闻噩耗这一部分,边读边画出表现主席痛失爱子后的语句?圈出印象深刻的词语,写写你的感受。同学们,你们读的用心,写的认真。
师:说说看,哪一段话触动了你的心灵?按课文顺序说一说。(生说句子)
预设一:“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学生交流: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当一个人悲伤到极点时,可能已不能用眼泪来表达他的心情。)谁还有其他感受?一支又一支的抽着烟(是为了让自己不那么难过)饭菜热了几次(主席都伤心得吃不下饭了。)
师:是啊,痛失爱子,主席哪里还吃得下饭啊!
总结:同学们,简单的动作描写直接表现出主席的内心之痛,主席和世间所有的父亲一样啊!这一系列动作表现出他遭受着痛失爱子撕心之痛。(板书:动作)同学们,你还关注到了哪些句子?
预设二:“岸英!岸英!”毛泽东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喃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象声词,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了解了喃喃的意思,引导学生读得轻一点,轻声呼喊“岸英!岸英!”结合上面的内容(出示: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一直到最后),我们连起来读一读。这里有个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内容?为什么不写出来,而是用省略号代替?是啊,主席不能接受儿子牺牲的现实。文中对毛岸英的介绍一笔带过,看老师搜集来的资料。谁来谈谈此处对毛主席的语言描写,流露着主席怎样的内心?相机板书:语言带着这份理解,指名朗读这一段。
2.小结引读,感悟丧子之痛①噩耗传来,这位久经沙场的老战士悲痛不已,他整整一天——②老来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年近60的毛泽东失去了最心爱的儿子,他整整一天——③此时此刻,老人想到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他的眼睛模糊了,他喃喃着儿子的名字——可是,岸英再也不可能回来了,他再也唤不回心爱的儿子了,这种“丧子之痛”那么刻骨铭心。第一部分通过语言、动作等细节刻画了一位父亲的丧子之痛。(板书:丧子之痛)在艰难抉择部分,哪些语句打动了你?预设三: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谈话引导:哪个词语一下子抓住了你的眼球?(眷恋、悲痛)此时此刻,主席在眷恋什么?在想什么?(毛主席很希望能够再见儿子一面,这是一位父亲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啊!最朴素的愿望啊!)所以,他想——出示:“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齐读)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这种念头是什么?为什么很快打消了?(自己不能搞特殊)他若有所思地说:—— 出示“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齐读)你感受到了什么?谈话:是啊,主席作为父亲的凡人情感和作为领袖不能搞特殊的伟人胸怀之间的矛盾、痛苦,就在这心口不一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板书:伟人胸怀(2)朗读,感受矛盾与痛苦带着你的感受齐读这段话。父亲的凡人情感和领袖伟人胸怀的这样的矛盾有没有了?你能找出来吗?预设四:“秘书把电报记录稿交给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学生抓住关键词交流。抓好踌躇的理解的作用。当秘书把电报记录稿交给他签字的一瞬间,他还是了,因为这一落笔,就意味着。(师生互动朗读)谈话:这支握在手中无数次的笔,这支做过无数惊天地、泣鬼神的决策的笔,此时竟是那么沉重,毛主席提不起,更放不下,做出抉择太难了。(PPT出示句子)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些句子,感受主席的丧子之痛、抉择之难吧!
(四)总结写法同学们,请大家再浏览一下这些句子,看看作者主要抓住了哪些方面的描写,引领我们走进了主席的内心呢?(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活动描写......)板书:语言、神态、心理
(五)朗读诗句,总结全文。
1.尽管不舍,尽管悲痛,但主席克制了自己的情感,做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决定——(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铮铮的言语下,是毛泽东那宽广的胸怀和深深的父爱。
2.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师:这句话什么意思?学生交流(忠骨-忠臣的遗骸;何须-用不着;马革裹尸-马皮包裹尸体)作为一名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所谓,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呢?毛泽东是平凡的父亲,但他更是伟大的领袖!我们再一起来朗读一下这句诗!总结:毛泽东,是父亲,他深爱着自己的孩子,有着普通人的情感;毛泽东又是主席,他也深爱着自己的国家。悲痛中,矛盾中,他选择了国家。这是一个平凡的毛泽东,这是一位伟大的主席。像这样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小细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
(六)小练笔:课文第九自然段,用“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这一句话写了主席的不眠之夜,他一定在苦苦地思念自己的儿子,一定强烈地盼望着可以见儿子最后一面。所以,面对这份电报记录稿,他痛苦、矛盾、伤心、后悔,各种滋味随着夜色不断地弥漫开来。此时此刻,孤独的灯光下,毛主席的动作和神态又是怎样的他在喃喃自语些什么?请你课下完成这个小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