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阿莫西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原卷版)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遗骸(hái) 两栖(xī) 彗星(huì) 携带(xié)
B.褶皱(zhě) 劫难(nàn) 骨骼(gé) 潮汐(xī)
C.熔化(róng) 链条(lián) 深渊(yuān) 岛屿(yǔ)
D.追溯(shuò) 衍射(yǎn) 地壳(qiào) 陨石(yǔn)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次第 骨骼 山麓 不解之迷 B.劫难 陨石 飘移 衰草连天
C.致密 沟壑 帷幕 天衣无缝 D.喧嚷 携代 潮汐 难以置信
C.致密 沟壑 帷幕 天衣无缝 D.喧嚷 枯燥 潮汐 难以置信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所有陆地________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②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________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
③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________使这种变化加快。
④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________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A.似乎 常常 可 肯定 B.似乎 一直 可 应该
C.几乎 常常 可能 应该 D.几乎 一直 可能 肯定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的一项是( )
A.在语文学习之旅中,我们将领会到名人的光辉形象。
B.中国梦不仅在国内引发强烈共鸣,而且在国际社会产生强烈反响。
C.通过调查,使我们了解了真实情况。
D.为了防止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件,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了安全措施。
5.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生活的浮躁的风气,使得人们需要永恒的山水带给他们永恒宁静的感觉,但这一切对现代人来说已经是望尘莫及了。
B.小偷自以为案子做得天衣无缝,没想到两天就被抓了。
C.如果你能身临其境地替小王想一想,你就会同情他的遭遇,不会对他这样求全责备了。
D.长达四个多小时的2014年春节晚会伴着新春的钟声和人们的祝福销声匿迹了,看春晚几乎成了我们每个家庭除夕的必备项目。
6.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准确”,下列句子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
A.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会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B.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
C.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 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D.斯石英可以在实验室里制造,但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吗?回答是肯定的。
7.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由于用来运送乘客或运输货物的空间状若密封的胶囊,因此也被形象地称为“胶囊列车”。
②在此基础上,“特斯拉之父”埃隆 马斯克于2013年提出了“超级环”的设想,即超级高铁的雏形。
③这一概念最初于1997年由美国机械工程师奥斯特提出,并获得技术专利。
④超级高铁的学名叫超音速空气动力火车。
⑤它实际上是一种超导磁悬浮列车,是一种在近乎真空管运输系统中超高速运行的特殊交通工具。
A.④③②⑤① B.⑤③④①② C.⑤③①④② D.④⑤②③①
8.选出没有运用说明方法的一项( )。
A.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B.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C.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D.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福建等地的渔民一直登岛从事捕鱼、采药。
9.下列有关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回延安》选自《贺敬之诗选》,作者贺敬之。现代著名革命诗人、剧作家。1945年,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B.《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选自《新疆域》,作者阿西莫夫,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课本选的《恐龙无处不有》介绍了恐龙灭绝的过程。
C.《社戏》的作者是鲁迅,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他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本文选自他的小说集《呐喊》。
D.事理说明文是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的说明文,如《大自然的语言》就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10.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⑴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
⑵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
⑶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
⑷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
二、课内精读
【甲】①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如果南极的冰雪层再薄一些的话,我们就可以找到它们。
②因此,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乙】①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 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②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 500万年前形 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 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 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 的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③毫无疑问,6 500万年前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 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 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④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⑤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 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我们需 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⑥为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 两种理论。
1.说说【乙】文第②段中加点的词“也许”能不能改为 “就”?为什么?
2.【甲】文认为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是“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那么,还有一个证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一同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乙】文第⑤段括号中的语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甲】文说明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说明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阅读
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原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互相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的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
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因此,如果在850C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1.根据文意,给“斯石英”下一个定义----------------。
2.文段重点介绍了斯石英的性质,请简洁地概括出来。--------------------。
3.第三段加点的“这”具体指代------------。
4.第四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文段结尾括号内的文字有何作用?----------。
6.说说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阿莫西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解析版)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遗骸(hái) 两栖(xī) 彗星(huì) 携带(xié)
B.褶皱(zhě) 劫难(nàn) 骨骼(gé) 潮汐(xī)
C.熔化(róng) 链条(lián) 深渊(yuān) 岛屿(yǔ)
D.追溯(shuò) 衍射(yǎn) 地壳(qiào) 陨石(yǔn)
答案:B(A.两栖qīC.链条liànD.追溯sù)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次第 骨骼 山麓 不解之迷 B.劫难 陨石 飘移 衰草连天
C.致密 沟壑 帷幕 天衣无缝 D.喧嚷 携代 潮汐 难以置信
答案:C(A.不解之谜 B.漂移D.携带)
C.致密 沟壑 帷幕 天衣无缝 D.喧嚷 枯燥 潮汐 难以置信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所有陆地________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②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________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
③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________使这种变化加快。
④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________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A.似乎 常常 可 肯定 B.似乎 一直 可 应该
C.几乎 常常 可能 应该 D.几乎 一直 可能 肯定
答案:B(似乎:大多数情况下为副词,表示揣测,有仿佛、好像的意思。几乎:①将近于;接近于于。②差点儿(儿化)。恐龙时期的生活环境离现在太远,只能推测,不能确定,故用“似乎”。常常:指时常,经常。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次数多,而且时间相隔不久。一直:始终。对新观点争论的频率,用“一直”没有时间间断,能表示科学家们致力于研究的不懈精神,而“常常”有时间间断。可:允许。可能:(副副)也许;或(表示对情况的估计)根据原文可知,止此处是肯定的意思,故应是“可”应该:情理上必然或必须如此。肯定(副)一定;无疑问。句中有一个“似乎”表明这种情况是猜测,而肯定是非常确信,故应是“应该”。故选B。)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的一项是( )
A.在语文学习之旅中,我们将领会到名人的光辉形象。
B.中国梦不仅在国内引发强烈共鸣,而且在国际社会产生强烈反响。
C.通过调查,使我们了解了真实情况。
D.为了防止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件,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了安全措施。
答案:B(A.搭配不当,应该把“领会”改为“欣赏”。C.删掉“通过”或“使”。D.为去掉“防止”或“不”。)
5.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生活的浮躁的风气,使得人们需要永恒的山水带给他们永恒宁静的感觉,但这一切对现代人来说已经是望尘莫及了。
B.小偷自以为案子做得天衣无缝,没想到两天就被抓了。
C.如果你能身临其境地替小王想一想,你就会同情他的遭遇,不会对他这样求全责备了。
D.长达四个多小时的2014年春节晚会伴着新春的钟声和人们的祝福销声匿迹了,看春晚几乎成了我们每个家庭除夕的必备项目。
答案B(A.望尘莫及:望见前面骑马的人走过扬起的尘土而不能赶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不合语境;C.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应改为“设身处地”;D.销声匿迹:形容人隐藏起来或不公开露面,一般指“人”。)
6.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准确”,下列句子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
A.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会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B.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
C.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 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D.斯石英可以在实验室里制造,但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吗?回答是肯定的。
答案:A(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7.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由于用来运送乘客或运输货物的空间状若密封的胶囊,因此也被形象地称为“胶囊列车”。
②在此基础上,“特斯拉之父”埃隆 马斯克于2013年提出了“超级环”的设想,即超级高铁的雏形。
③这一概念最初于1997年由美国机械工程师奥斯特提出,并获得技术专利。
④超级高铁的学名叫超音速空气动力火车。
⑤它实际上是一种超导磁悬浮列车,是一种在近乎真空管运输系统中超高速运行的特殊交通工具。
A.④③②⑤① B.⑤③④①② C.⑤③①④② D.④⑤②③①
答案:A(阅读文段可知,此文段描述的是动力火车。④句总体指出文段的内容“超级高铁”,应放于首位;③句是对④句的解释说明,其中“这一概念最初于”,紧跟上句,故放在④后面;②句中“在此基础上”是关键词明确提示了马克斯的设想是在奥斯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故②在③的后面;⑤句详细阐述了“超级高铁”的运行,故接下来应⑤;①句是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其形状,句子中“也”是暗示性词语,应排在最后。)
8.选出没有运用说明方法的一项( )。
A.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B.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C.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D.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福建等地的渔民一直登岛从事捕鱼、采药。
答案:D(A.举例子B.打比方C.列数字)
9.下列有关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回延安》选自《贺敬之诗选》,作者贺敬之。现代著名革命诗人、剧作家。1945年,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B.《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选自《新疆域》,作者阿西莫夫,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课本选的《恐龙无处不有》介绍了恐龙灭绝的过程。
C.《社戏》的作者是鲁迅,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他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本文选自他的小说集《呐喊》。
D.事理说明文是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的说明文,如《大自然的语言》就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答案:B(《恐龙无处不有》主旨是: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10.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⑴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
⑵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
⑶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
⑷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
答案:⑴作比较⑵举例子⑶打比方⑷分类别(⑴作比较。拿“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和“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作比较。⑵举例子。抓住“例如”一词,可看出是举例子。⑶打比方。把“南极洲”比作“大冰箱”。⑷分类别。“撞击说”和“火山说”。)
二、课内精读
【甲】①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如果南极的冰雪层再薄一些的话,我们就可以找到它们。
②因此,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乙】①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 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②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 500万年前形 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 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 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 的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③毫无疑问,6 500万年前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 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 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④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⑤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 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我们需 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⑥为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 两种理论。
1.说说【乙】文第②段中加点的词“也许”能不能改为 “就”?为什么?
答案:不能。“也许”表推测,估计;“就”表肯定,改后不符合文意。(此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理解。说明文赏析词语的表达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也许”表示这只是作者的一种猜测,也有可能无法实现;如果改为“就”,意思过于绝对,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甲】文认为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是“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那么,还有一个证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一同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板块构造”理论 大陆漂移学说(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看到题目首先在要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做答。“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和“板块构造”理论是“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的两个证据。)
3.【甲】文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答案:打比方、列数宇。形象、生动而又准确地说明了南极冰多。(本题考查的是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十分之九”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突出了南极洲的冰之多。)
4.【乙】文第⑤段括号中的语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起补充说明的作用。(解答“理解和分析”此类题的方法步骤是:先弄清全文的内容;再读懂各自然段的内容,在正确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最后用明确、完整、简要的语句表述。括号内的话是对“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的解释说明,帮助读者理解。)
5.【甲】文说明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说明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 “撞击说”和 “火山说”。(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然后迅速阅读题干,有针对性地锁定答题范围,并迅速提炼出相关信息。从“因此,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可知甲文说明的是“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乙文说明的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三、课外阅读
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原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互相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的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
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因此,如果在850C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1.根据文意,给“斯石英”下一个定义----------------。
2.文段重点介绍了斯石英的性质,请简洁地概括出来。--------------------。
3.第三段加点的“这”具体指代------------。
4.第四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文段结尾括号内的文字有何作用?----------。
6.说说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
答案:1.经超高压或强烈挤压而使原子之间结合极为致密的沙子被称为“斯石英”。
2.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它会变为普通沙子。
3.金刚石中的碳原子向外扩散并恢复为普通碳的过程。
4.说明斯石英在高温下会很快恢复为普通沙子。
5.这一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语言幽默风趣,也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
6.“在通常条件下”点明是在一般条件下,自然状态下,不排除有特殊条件(如对金刚石加热),这样使表达极为严密、准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