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1.1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1.1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4-01 21:35: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 学 设 计
学科 备课时间 课 题 课时
生物 第一周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
教材分析 人类起源和发展过程十分复杂,本节注意突出人类起源于远古时代的森林古猿,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学情分析 本节课属于古生物学的内容,而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古生物是相当陌生的,因此如果只是通过文字来讲解本节课,很难理解。在这节课中,要尽量运用一些多媒体教学手段,视频影像、图片等途径给学生直观的感性认识,方便学生理解,也有助于学生进行分析能力的锻炼。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信息并尝试判断整理信息,能够区分科学事实、观点和假说,进一步说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分析比较得出人与类人猿的本质区别 2.根据图片、资料,通过讨论交流,能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3.根据课文中的观点澄清一些科学上的误解
教学重点 概述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教学难点 1.认识到古人类化石和遗物等对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性 2.认同现代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
教学方法 交流讨论、资料分析、讲授等
教 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说明
课前准备 查阅有关生物进化的观点、学说、证据;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录象片;实物投影仪等。 搜集有关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现代类人猿的分布以及生活状态的图片资料。 为课堂教学做准备
导入新课 人是万物之灵,有特别发达的思维器官,能劳动,能制造工具……那么,我们人类是如何产生的呢? 思考、交流、讨论,表述自己的观点 利用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进而引入课题
新课教学 导问:人类人类从哪里来? 播放“人类来源讲解”视频。 提问:关于人类的起源概括起来有哪些观点? 归纳:现在大多数人可以接受的观点是——进化论。 投影展示:四种现代类人猿 请同学看图说出它们与人类的相似处、根本区别(教师适时补充更正) 归纳:根据比较得出人和现代类人猿有近的亲源关系。研究初步表明:人和现代类人猿有共同的祖先——森林古猿 投影展示:森林古猿及其生活的想象图 提问:它们与现代类人猿的生活方式有哪些共同点 指导阅读:读课本P4,想一想,1千万至2千万年前,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对当时的森林古猿会产生什么影响? 播放:“从猿到人的进化”视频 投影展示课本中的“资料分析”展开讨论: ⑴科学家以什么为证据去研究从森林古猿到人的进化? ⑵少女“露西”的上肢和下肢有什么区别? ⑶根据四肢和骨盆的形态,猜想她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 展示人类起源与发展的示意图;请学生归纳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强调:人类进化过程中几个方面的重要变化,语言产生及运用语言的重要作用。 提问:人类数量急剧增加及类人猿数量日益减少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观看视频 交流讨论并汇报:人是进化来的;人是猴子变来的;人是从海里来的;人是自己生出来的;西方人认为上帝造人,东方人认为女娲造人、、、、、、 看图交流讨论并汇报 相似处:可直立(主要是臂行),无尾,手能握物,有喜怒哀乐的表情等。 根本区别:运动方式的不同,制造工具的能力不同,脑发育的程度不同。 总结、记笔记 根据图展开想象并描述 阅读教材并思考问题找寻答案 联系视频根据教材归纳答案 通过观察化石图片进行 交流讨论并回答问题 交流讨论并回答问题 交流讨论并回答问题 利用视频资料,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从已有的资料中整理有用的信息 让学生学会处理图片等信息材料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并从中归纳问题答案的能力 培养学合作交流的能力 利用问题引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 教育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渗透保护类人猿及濒危动物的情感教育。
归纳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善于归纳的能力
作业布置
1.进化论的建立者是 。 2.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 。 3.“露西”少女下肢骨比上肢骨粗壮,和现代人一样,说明她的运动方式是 4.人区别于类人猿的特点不包括( ) A.人能够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 B.人有语言、有文字 C.人能直立行走,有灵活的双手 D.人有喜怒哀乐等表情 5.促使森林古猿向人类进化的最重要的外界因素是(  ) A.环境发生了变化,森林大量减少 B.降雨量的加大 C.气温的变化 D.身体结构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