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式微》(25张)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式微》(25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4 21:19: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人教版语文八(下)第三单元
八年级语文下册
《 式 微 》
人教版·语文·八下·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1
2
3
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诗歌;
体味分析诗歌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
领会诗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
课程导引
诗经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称“诗”,汉代时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又称“诗三百”。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它形式多样,题材十分广泛,它反映了周的建国、周初的经济制度、生产状况以及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不少民间创作还揭露了统治阶层的剥削丑行,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感情,再现了青年男女爱情和婚姻的悲喜剧,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从整体上来看,它也可以说是华夏民族的史诗。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诗经》的体裁类别
《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三类。
“风”是民谣、土乐,有十五国风,160篇,大多数为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根据音节、律吕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多为贵族、士大夫所作。  
“颂”多采用庙堂祭祀舞曲,有商颂、周颂、鲁颂,共40篇。
“风”代表着《诗经》的最高艺术成就,与屈原的《离骚》并称“风骚”。
《诗经》“六义”:
指的是“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
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1、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2、比即比喻,如《魏风·硕鼠》通篇用比。
3、兴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用雎鸠鸟在河中和鸣引出“君子”对“淑女”的一片痴情。
古今对译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
式微式微,胡不归?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诗经·邶风》
式微:天黑了。式:语气助词。微:昏暗。
微君:(如果)不是君主。微:(如果)不是。
中露:即露中,露水中。
躬:身体。
字词解释
主旨归纳
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堪称“饥者歌其食,芳者歌其事”的经典之作。




































































































重点赏析
重章换字,押韵和谐。体现了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的特色。体现了《诗经》精巧凝练的语言,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感强。《式微》诗短短32个字,就包含了三言、四言和五言等多种变化,工整与灵活相整合,参差错落,能极力地表达主人公
思想感情的起伏。而其句式的选择又是随着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而灵活变化的,增强了诗的节奏感。总之,《式微》运用语言的艺术,非但韵律和谐优美,而且用词精巧。
重点赏析
1、每一首歌曲都有作词者,两千多年前,创作这首歌词的人会是什么性别?什么身份?什么目的?请你猜一猜,并说说理由。
①作词者:男性
身份:中露,泥中 :也许是田间劳作的底层劳动人民,也许是在外服役的壮丁
感知意境美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我)还不能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君主的事情,(我)何以还在露水中辛劳?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我)还不能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君主自身的事情,(我)何以还在泥浆中受罪?
感知意境美
写歌词目的:
劳作服役之人不堪苦役,有家不能回的愤懑与委屈。
男子:
抱怨,控诉,委屈
感知意境美
②为什么天黑了对于男子来说,想回家的愿望那么迫切呢?
明确:每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代劳动人民白天哪怕再辛苦,都是可以接受的,他们最朴实的愿望,就是天黑后能够聊作休息,共享天伦。这也是坚持下来的动力,归家而不得,希望到失望,不免有所怨怼。
感知意境美
③作词者:女性
身份:底层阶级,劳动者的妻子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他、你)还不能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君主的事情,(他、你)何以还在露水中辛劳?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他、你)还不能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君主自身的事情,(他、你)何以还在泥浆中受罪?
感知意境美
④小结:
若是“他”,更有一种指天对地的一种控诉,看似自言自语,实际上是叩问苍天。
若是“你”,则有一种面对面的关怀,心疼。
女子:
心疼,思念,愤愤不平
感知意境美
写歌词的目的:
心疼丈夫,思念爱人,为丈夫的辛劳愤愤不平,抨击统治者夺人丈夫。
感知意境美
1、诗共两章,开篇即反复咏叹“式微,式微!”去掉一个可以吗?
明确:为了强调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强调突出天黑,天将黑时的自言自语,内心的焦灼不安,担忧。
全班齐读,反复的两个式微要读快一些,胡字重一些。
品诗情感美
2.同一句话两个章节中都有,有些一模一样,有些变了一两个字——重章叠句
(1)式微式微,胡不归?
相同:连续发问,一遍又一遍问
(2)微君之故——微君之躬
换一个字,强调的是为了统治者的事情在忙碌,而不是为了自己,牺牲自己的幸福为代价来夜以继日劳作,很不甘和无奈,也在控诉。
(3)中露——泥中
强调的是环境的恶劣,劳作的愈来愈艰辛。
小结:重章叠句,不是单调的无意义的重复,而是有目的,有意义的反复。情感上,表意上递进了,意蕴更浓烈了。
品诗情感美
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有两个特点。
一、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
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答案的设问。劳役者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以正言直述,则语意平淡。
诗歌赏析
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歌显得婉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思考。
二、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
全诗句句用韵,故而全诗节奏短促紧凑,情调急迫,充分表达了劳役者的苦痛心情。
诗歌赏析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本诗描写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有对亲人泥水霜露中的关切,也有对“君”的行为的怨怒。
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