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试题
24.汉高祖在翦除异姓诸侯王后,分封了九个同姓诸侯王,并且宣布:“非刘氏而立,天下共击之”。他又规定王国的相、太傅、内史等官吏必须由皇帝委派。其主要目的是
A.分封同姓王以构筑皇权屏障
B.委派官吏以限制诸侯王的权力
C.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D.消除异姓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
25.1861年,在曾国藩邀请下,精通几何算学的华蘅芳与修理器具技艺精巧闻名的徐寿,来到安庆,成为曾国藩的技术幕僚,后又有兵工技术专家如龚之棠、李兴锐奔赴安庆,他们巨细无遗地参与各项军备购置、铸造。这反映出
A.洋务运动培养了技术人才 B.安庆成为民族工业发源地
C.汉族地主阶级的迅速崛起 D.知识分子推动了社会革新
26.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规定县及县以下各级组织均为自治单位。1932年,鄂豫皖《剿匪区内各县编查保甲户口条例》出台,晚清以来扩大地方自治参与的潮流随之中断。这一现象侧面说明
A.蒋介石的阶级属性 B.国民党缺乏改造地方的经验
C.土地革命不断发展 D.日本侵华国内主要矛盾转变
27.中国共产党在各抗日根据地都实行了普选制和竞选制。1941年,延安县乡政府委员改选,连任者仅有133人,新当选者为185人,绥德县原乡政府委员落选者达101人,渎职和不称职的干部在选举中被淘汰。这表明
A.抗日根据地民主建设成就斐然 B.普选开始使人民获得民主权利
C.竞选制度完善了社会主义民主 D.民众监督消除了基层腐败现象
28.在古希腊戏剧《伊昂》中,伊昂祈祷他的母亲是个雅典人,这样,他就可以从母亲那里获得自由演说的权利,“因为一个陌生人在这个城邦里必须让他的嘴象奴隶一样紧闭着,不能自由表达他的思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外邦人没有公民权
B.伊昂有公民权
C.戏剧作品往往脱离社会现实
D.妇女可以在公民大会上自由演说
29.据统计,自1961年1月到1963年6月,全国职工减少了1887万人,城镇人口减少了 2600万人,吃商品粮人数减少了2800万人。这一时期国家精简城镇人口的主要目的是
A.应对严重的经济困难 B.推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D.贯彻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精神
30.据《荀子·儒效》载:“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由此可见周朝
A.儒家思想家提倡谦虚的美德 B.排斥功臣和先代贵族的后代
C.同姓贵族是权力分封的主体 D.周天子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31.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演说:“……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作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来自盟国的挑战。”尼克松演说中的“挑战”是指
A.苏联的威胁 B.西欧和日本的竞争
C.第三世界的崛起 D.美国的经济滞胀
32.《梦溪笔谈》中记载毕昇的活字用胶泥刻制,“火烧令坚”后用于印刷。有人认为普通黏土制的泥活字易碎,不能用于印书,但经中国科技大学的模拟实验证明黏土制字入炉经高温焙烧,成品坚固适用,印样字迹清楚。由此可见
A.古文献资料时代久远均不可靠 B.经验来源于生活实践因而可信
C.时代变迁会影响史料价值判断 D.多种方法互证可甑别史料信度
33.明代辽东巡抚张涛在1609年记述:“富者百人而一,贫者十人而九。贫者既不能敌富,少者反可以制多。金令司天,钱神卓地。贪婪罔极,骨肉相残。”据此可知当时
A.贫富差距拉大 B.社会危机凸显
C.道德伦理崩塌 D.拜金主义盛行
34.三国至隋唐时期,科技文化发展迅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B.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分别被誉为“诗圣”和“诗仙”
C.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对数学成就的记载最为丰富
D.医学名著《千金方》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35.《秃头歌女》于1950年在巴黎首演时,引起人们的争论。此剧描写了一对典型的英国中产阶级夫妇与他们的朋友之间的无聊的对话。但它隐晦地表述了严肃的苦恼。该剧
A.继承了古典主义的传统风貌 B.注重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C.展现了现代主义的文艺风格 D.体现了现实主义的文艺特点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 当苏联军队入侵波兰时,波兰政府要求英国政府按照英波互助条约对波兰提供援助,对此,英国政府的反应是英波互助条约并不适用于苏联侵略波兰的情况……1939年9月18日,英国内阁决定与苏联接触,用英国的机器换回英国急需的木材。10 月11日,英苏签订了关于木材和橡胶等物资交换的协定,恢复了双边贸易关系。此后,双方还计划就发展两国贸易关系继续谈判。对英国来说,加强英苏贸易关系除了经济上的利益之外,还可以以此作为改善英苏关系的切入点,从而为加强英苏政治联系、防止苏德进一步合作奠定基础。
——摘编自檀跃宇《二战初期英国张伯伦政府对苏联政策初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对苏联政策的转变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对苏联政策转变的影响。
4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英国都铎王朝(1485~1603年)时期议会经济立法显著增多,在全部立法中所占比例也日渐增长。都铎经济法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事关全国,第二类仅与局部地区或个别利益群体相关。属于第一类的经济法案有《肉食品限价法》《限制皮革、黄铜和活羊等原料出口法》《打击囤积居奇行为法》和调整手工工场劳资关系的《劳工法》《反圈地法》;属于第二类的法律有促进航运业发展的《进口酒类必须用英国船只运输法》,(亨利七世时期)禁止在伦敦市区从事屠宰业以保护该市肉商利益的《酒价随行就市法》《禁止囤积咸鱼和鳍鱼法修正案》《禁止农村居民在非集市地点经商法》《节日期间禁止戴进口礼帽、必须戴国产礼帽法.都铎议会是英国社会经济转型期的一台磨合器、一种调节机制,而议会的这些性质无疑有利于在议会内部营造一种民主、参与、协商的氛围。
——摘编自刘新成《都铎王朝的经济立法与英国近代议会民主制的起源》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了改革开放以后第二次经济立法高潮。在企业组织立法方面,我国改变了过去以企业所有制性质为划分标准的立法思路,1993年12月,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1999年,在借鉴国际成功的司法判例和理论的基础上出台了统一的《合同法》,终结了传统的经济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和技术合同法三足鼎立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合同法。1999年的宪法修正,将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并列,并且增加“非公有制经济”的概括性概念,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由原来的“补充”确定为“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反不正当竞争法》《企业破产法》等均在此期间出台。
——据赵青《改革开放40年,影响中国的20部经济立法》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都铎王朝议会经济立法的主要特点,并对其作简要评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第二次经济立法高潮"出现的背景,并说明其意义。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人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公元前645年,晋国“作爰田”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赏给国人,使无地、少地的人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耕者对所获得的土地具有长期的使用权。此后,晋国接着“作州兵” ,以州为单位负担一定量的军赋。古时国中设乡,乡以下的行政单位是州、党、族、 闾、比,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一州二千五百家。晋国“州”的规模与齐国“乡”规模相近,管仲整顿军制在乡,晋国在“州”,都是对旧制度加以整顿,使其健全起来,人人得负担军赋,服兵投,因此晋国“甲兵益多”。公元前633年,晋文公将晋国军队由两个军扩大到三军,实行中军元帅既是行政首脑,又是三军统帅的军事体制。其后赵简子 “铸刑鼎”,公布成文法,并以军功免除奴隶藉身份。普国的一系列改革,使它成为春秋时最强大的国家。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晋国军事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春秋时期晋国军事改革的影响。
46.【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民主模式只具有相对价值而不具备终极价值,即使抛开须与本国具体国情相结合这一客观条件,从纯粹理论逻辑上看,只具相对价值西方民主模式就根本不能移植他国,以此作为“价值观外交”中的核心价值而输出他国当然就是极端错误的了。正因为民主的定义是一个开放、动态发展的过程,任何国家都有可能结合本国国情而创造、发明新型民主。
——吴赋光、王子丽《从西方民主模式的演进看西方民主何以不能移植》
依据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47.【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一 九八O年版《辞海》“清世宗”条,讲到雍正帝历史的要点是:“以阴谋取得帝位”;(二)“以高压手段对付与争位有关的诸弟”,害死允撰、允糖;(三)“康熙的亲信多遭贬斥,”(四)杀戮隆科多、年羹尧;(五)改变康熙对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笼络政策,屡兴文字狱;(六)“用藩邸亲信鄂尔泰、田文镜、李卫”;(七)建立军机处,取消诸王对下五旗军队的统帅权,加强君主专制;(八)实行摊丁入亩政策;(九)推行改土归流措施;(十)平定青海和硕特部贵族叛乱,镇压准噶尔贵族袭扰;;(十一)与俄国汀立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
把雍正改革放到雍正帝全部历史中去分析,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它受到研究者主观因素和外界客观条件的制约。雍正史中有些历史疑案,因资料不足难于论定。此外,受当时政治的影响颇大,如在清朝,不满意雍正帝的人多不敢公开、直率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往往通过批评模范督抚田文镜,曲折地表示对雍正政治的否定。民国初年反清排满,丑化清朝皇帝,人们更是津津乐道雍正帝的伦理道德,至于他的改革业绩当然不会成为议论的主题。近年来由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事业的发展,雍正帝的改革很自然地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对它的研究随之而增多。
——顾真《对雍正帝改革的评论的再评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辞海》对雍正帝评价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雍正帝评论的因素。
参考答案
24.C
【解析】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刘邦大封同姓王和王国官吏由皇帝委派,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就是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C选项符合题意。分封同姓王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与加强皇权无关,A选项排除。对诸侯国委派官吏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防止诸侯国威胁中央政权,B选项排除。消除异姓诸候王对中央的威胁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25.D
【解析】
【详解】根据“精通几何算学的华蘅芳与修理器具技艺精巧闻名的徐寿,来到安庆,成为曾国藩的技术幕僚,后又有兵工技术专家如龚之棠、李兴锐奔赴安庆,他们巨细无遗地参与各项军备购置、铸造”可以看出,具有近代化知识的知识分子为洋务运动的开展作出了贡献,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D项正确;材料中的人物不是洋务派培养的,排除A;“发源地”的主法材料中不能得出,排除B;C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C。
26.C
【解析】根据“《剿匪区内各县编查保甲户口条例》”可知南京国民政府之所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打断了晚清以来扩大地方自治参与的潮流是为了剿灭共产党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由此可知当时土地革命不断发展,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土地革命的不断发展,不能说明蒋介石的阶级属性、国民党缺乏改造地方的经验和国内主要矛盾的转变,排除ABD项。故选C项。
27.B
【解析】据材料“连任者仅有133人,新当选者为185人”“原乡政府委员落选者达101人”可知,显示普选制和竞选制产生了明显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民获得了一定民主权利,故B选项正确;材料只是体现了延安县政府委员的改选,不能代表整个抗日根据民主建设,故A选项错误;当时社会主义制度还远未确立,故C选项错误;D项“消除”说法绝对,故D选项错误。
28.A
【解析】根据雅典民主政治的规定,外邦人是没有民主权利的,故选A项。题干材料中的“祈祷”,说明伊昂是没有公民权的,排除B项;题干中的戏剧情节没有脱离社会现实,排除C项;妇女是无权在公民大会上自由演说的,排除D项。
29.A
【解析】推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 1958年开展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BC时间上不符;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忽视客观经济规律,轻率的发动大跃进等运动,造成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难,针对这个情况,党中央提出 “八字”方针,内容包括:1、调整农村的生产关系和有关政策,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发还自留地,开放自由市场。2、减少城镇人口,精简职工。3、压缩基本建设规模,缩短重工业战线,充实轻工业,保住重点项目。4、节减财政支出。5、稳定市场物价,对部分消费品实行高价政策。6、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加强专业协作。7、制定适合当时情况的有关教育、科学、文艺等方面的各项具体政策。因此选A。
30.C
【解析】材料“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强调同姓贵族是分配政治权力的主体,故C项正确;材料讲的是分封制,并没有讲到儒家思想,排除A项;材料强调王族的主体地位,但并不排斥功臣和先代贵族,故B项错误;周代并没有形成高度的集权,排除D项。
31.B
【解析】20世纪70年代,日本、西欧经济快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故美国“遇到了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挑战”,故B正确;美国与苏联的对峙从二战后就存在,故A错误;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其力量不足以威胁美国的地位,故C错误;美国的经济滞胀属于美国自身的问题,不是外在的挑战,故D错误。故选B。
32.D
【解析】有人认为普通黏土制的泥活字易碎,不能用于印书,但经过模拟实验证明活字印刷是可行的,说明多种方法互证可甑别史料信度,故选D;AB项说法均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排除;时代变迁会影响史料价值判断的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C。
33.D
【解析】材料信息“金令司天,钱神卓地。贪婪罔极,骨肉相残”说明了金钱无所不能的影响,由此可知,当时社会上拜金主义盛行,故D项正确;“富者百人而一,贫者十人而九”体现了贫富差距,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社会危机和道德伦理的崩塌,故BC错误。
34.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尤其擅长楷、草、行,世称“书圣”,A项正确;李白被誉为“诗仙”,杜甫被誉为“诗圣”,排除B项;《齐民要术》主要记载了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经验,而不是数学成就,排除C项;《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排除D项。故选A项。
35.C
【解析】《秃头歌女》是法国剧作家尤奈斯库所著的一部荒诞派戏剧。作者反对传统的戏剧形式。该剧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首演,深受世界大战影响。在二战后,西方文明被抛进了一场深刻的危机之中,现代主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故C项正确;古典主义文学的特点是崇尚理性,把古希腊、罗马文学奉为典范,强调艺术形式的完美,故A项错误;注重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是浪漫主义文学,故B项错误;现实主义出现于十九世纪,其特点是力图真实表现现实生活,深入剖析揭示社会矛盾,对现存社会秩序无情揭露和深刻批判,故D项错误。
41.(1)转变:由对苏联的敌视转向与苏联改善关系。原因:英国和苏联都面临着德国的威胁;德国的侵略扩张严重损害了英国的利益;防止苏德进一步合作;英国急需苏联的木材等物资。
(2)加强了英国与苏联经济的互补性;加强了英国与苏联的政治联系;为二战中英国与苏联合作及结盟奠定了基础。
42.(1)主要特点:经济立法数量多;涉及英国经济生活中的多个领域;注重维护局部地区或个别群体利益;注重稳定社会秩序;注重刺激生产的同时还保护消费者利益;体现重商主义政策;相互冲突和矛盾的法律同时并存。
评析:缓解了地区行业、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利于新的经济秩序的建立;相互冲突和矛盾的法律存在,反映了英国在社会转型期间各种利益集团之间斗争激烈;经济立法中议会内部协商有利于英国近代议会民主制的形成和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背景: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外开放的扩大;党和政府对经济立法的高度重视。
意义: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加快现代化进程;有助于进一步融人经济全球化潮流;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45.(1)特点:以土地改革为基础;人人承担军赋及兵役;军权与行政权集于一身;奖励军功;以法律为保障。
(2)影响:加强了基层管理;增加了军队数量,保障了军费;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实现了晋国的富国强兵。
46.观点:世界政治文明发展具有多样性,但是必须与国情相结合。
论述:美国独立战争后结合本国国情,制定了1787年联邦宪法,建立了新型的政治制度——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保障了美国的长治久安,促进了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辛亥革命效仿美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薄弱,资本主义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总之,中美两国选择了相同的政治体制,但是结果迥异,说明政治制度必须与国情相适应。
47. (1)全面评价人物生平;重伦理轻事功;存在误解、歪曲史事的倾向。
(2)因素:研究者主观因素;历史资料欠缺;政治局面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