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学记》
1、《礼记》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把孔子的弟子对“经”的解说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又叫《小戴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唐朝时第一次取代《仪礼》成为“五经”之一。宋代,朱熹将《大学》、《中庸》从《礼记》中摘出来,与《论语》、《孟子》列为“四书”,进一步巩固了《礼记》的地位。
2.《学记》
《礼记》共49篇,《学记》是其中的一篇。
《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目的及作用、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1、给加点字注音
嘉肴( ) 弗( )食 自强( ) 教学相长( )
兑( )命 学( )学半
yáo
fú
qiáng
zhǎng
yuè
朗读课文
xiào
2、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不
它的
形作名,好处
所以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自我勉励
宾语前置的标志
大概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说
虽有____,弗__,不知其__也;
虽有____,弗__,不知其__也。
是故__然后知____,
__然后知__。
知____,然后能____也;
知__,然后能____也。
故曰:_________也。
《兑命》曰:“_____。”
_________?。
3、背诵指导
嘉肴
食
旨
至道
学
善
学
不足
教
困
不足
自反
困
自强
教学相长
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文言知识归纳
1、通假字
学学半
2、词类活用
不知其善也
3.特殊句式
其此之谓乎!
“学”同“敩”,教导
善,形容词作名词,好处。
倒装句,其谓此乎!
4、古今异义
(1)教然后知困
(2)故曰:教学相长也。
古义:教与学
今义:指“教书”或指老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大致相当于古代汉语中的“教”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关联词
合作探究
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教学相长”
本文所讲的教学相长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在同一个主体的身上。
现代汉语的“教学相长”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
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1)用类比切入话题。用“佳肴”类比“至道”,用“弗食”“佳肴”“不知其旨”类比“弗学”“至道”“不知其善”的道理。
(2)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
(3)使说理通俗易懂,容易被接受。
3、引用《兑命》中的话有什么作用?
引用《兑命》中的话进行引用论证,证明论点“教学相长”,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4、作者是怎样论证观点的?
先以“佳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再从教与学的关系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最后以《兑命》“学学半”的话加以佐证。
《学记》名句
1.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2.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3.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4.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就学年龄过了后才去学习,那么劳苦而难有成就。
学习的时效性
独自学习没有学友(一起讨论),就会知识浅陋,见闻不广。
提倡学习中共同交流、互相启发
善于提问的人,如同砍伐坚硬的树木,先砍伐容易砍伐的部位,再砍伐有疙瘩的地方。
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人求学,有人失败是因为贪多,有人失败是因为务少,有人失败是因为浅尝辄止,有人失败是因为轻易的停止。
正确的认识自己,追求真正的道理
大道之行也
《礼运》
文章出处
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运》是《礼记》中的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文章背景
先前,孔子参加完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后发出感叹。当时在他身旁的子游问他为何感叹。孔子说:“大道施行的时代与夏商周三代英明君主当政的时代,我未能赶上,但我对那样的时代充满了向往。
选贤与能( ) 讲信修睦( )
矜( ) 货恶其弃于地也( )
幼有所长( ) 男有分( )
谋闭而不兴( )
jǔ
mù
ɡuān
wù
zhǎnɡ
fèn
xīnɡ
字词学习
朗读感知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疏通文意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 与 能,
讲信 修睦。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是
疏通文意
故人不独 亲 其 亲,不独 子 其 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
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有终老的保障,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
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
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 大同。
⑧+⑨.这样一来,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不会兴起,(家家户户)因此都只是把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就叫作“大同”社会。
这
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层:
(第1、2句)
第二层:
(第3、4句)
第三层:
(第5、6句)
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总结语,现实与大同社会作比
理清结构
归纳一下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包括哪些方面。
儒家大同社会理想的核心是“天下为公”,内容有: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根本特征、措施)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老有所终......皆有所养”(生存)
男有分,女有归。(发展)
“货恶其弃于地......外户而不闭”
(精神——毫不利己,同心同德)
1.通假字
(1)选贤与能 (通“举”,推举)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
2.词类活用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以……为子
3.特殊句式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判断句)
特殊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
1.不独子其子
古义:子女 今义:儿子
2.男有分,女有归
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回来
3.货恶其弃于地也
古义:财货今义:一般指货物或商品,词义范围缩小。
4.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义:伤害 今义:指偷东西的人
5.大道之行也
古义: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今义:宽而长的路
一词多义
亲
子
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名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亲
名词,父母
名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子
名词,子女
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是
介词,为了
副词,仅,只是
形容词,老而无子
为
独
天下为公
不必为己
故人不独亲其亲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是谓小康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是谓小康
现在的大同社会的准则已经消逝不见了,天下成为一家所有,人们各自亲其双亲,各自爱其子女,财物生怕不归自己所有,、气力则唯恐出于己身。天子、诸侯的宝座,时兴父传于子,兄传于弟。内城外城加上护城河,这被当作防御设施。把礼义作为根本大法,用来规范君臣关系,用来使父子关系亲密,用来使兄弟和睦,用来使夫妇和谐,用来设立制度,用来确立田地和住宅,用来表彰有勇有智的人,用来把功劳写到自己的账本上。
是谓小康
因此,勾心斗角的事就随之而生,兵戎相见的事也因此而起。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成王、周公,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佼佼者。这六位君子,没有一个不是把礼当作法宝,用礼来表彰正义,考察诚信,指明过错,效法仁爱,讲究礼让,向百姓展示一切都是有规可循。如有不按礼办事的,当官的要被撤职,民众都把他看作祸害。这就是小康。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