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课明朝的统治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0分)
如图为中国历史纪年表的某一片断,图中①②③所指的朝代分别是( )
A. ①北魏②南宋③元 B. ①北周②陈③西晋
C. ①辽②南宋③元 D. ①辽②东晋③元
明故官是中世纪(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被称为“世界第一宫殿”。现在,明故宫遗址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结合图判断该遗址位于( )
A. 北京市
B. 上海市
C. 西安市
D. 南京市
“草根”是近年来流行的一个词语,它的基本含义是群众的、基础的、乡村地区的这一词语适合描述下列哪一位称帝( )
A. 秦始皇 B. 汉武帝 C. 唐太宗 D. 明太祖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专权乱政”的教训,采取的措施是( )
A. 实施推恩令 B. 设立三省六部 C. 设置通判 D. 废除丞相
朱元璋设立某机构“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如在万历朝鲜战争中收集了大量的日军军情。该机构最可能是( )
A. 御史大夫 B. 御史台 C. 锦衣卫 D. 东厂
如表是一位同学整理的关于明朝加强专制统治措施的学习笔记。请你从下列选项中帮他再补充一项( )
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
1 废丞相,权分六部
2 设内阁大学士
3
A. 完善三省六部制 B. 建立行省制度
C. 设立军机处 D. 设厂卫特务机构
“古代监察制以专制王权为中枢;监察制以服膺皇权为最高原则;监察官为维护皇权而监察百官,是天子耳目之任等等。”那么,明太祖在中央设置的“监察官”是( )
A. 御史大夫 B. 御史台 C. 锦衣卫 D. 东厂
如图是某朝代政府官僚机构的改制图,据此判断该朝是( )
A. 秦朝 B. 西汉 C. 唐朝 D. 明朝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汉代丞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纵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明朝则废除了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提升六部的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上述变化的实质是( )
A. 集思广益,减少失误 B. 分工协作,提高效率
C. 相互制约,杜绝贪腐 D.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明史》中的这段记载,主要反映了明朝( )
A. 君臣关系融治 B. 反对铺张浪费 C. 君主专制加强 D. 饮酒之风盛行
“(明代读书人)只会按照固定的题目做没有原创性的文章。他们对‘四书’的内容甚至并不了解,但只要能背诵模范文,就可以应付考试。”造成这一现象是由于明朝( )
A. 设立军机处 B. 采用八股取士 C. 废除丞相制度 D. 设立厂卫机构
明朝的科举制度“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此材料反映了这一制度( )
A. 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B. 不利于皇权的加强
C. 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D. 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这表明明朝( )
A. 开创科举制度 B. 推行重文轻武 C. 提倡尊孔崇儒 D. 大兴文字狱
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到清朝乾隆末年时,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明清时期人口的快速增长离不开国外高产作物的引进。下列作物,属于我国明代引进的是( )
A. 水稻、向日葵 B. 玉米、甘薯 C. 马铃薯、粟 D. 花生、水稻
明朝时,玉米、甘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传入中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这一现象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 提高了农业耕作技术 B. 增强了抵御饥荒能力
C. 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 D. 根除了人口增长压力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我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20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巩固、强化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央集权示意图》
(1) 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什么制度?
材料二:“文定八股,句出经书”推动了平民子弟读书应试,但这种造就、选拔官员的制度却剥夺了士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成为皇权的传声筒。明代最重要的特种镇压部门是锦衣卫和东西厂,合称厂卫。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2)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材料三:(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即军机大臣只是传达抄写皇帝的旨意,而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夹杂进去)。
——赵翼《檐曝杂记》
(3) 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种怎样的发展趋势?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题目给出的①处时间为916-1125,可知是辽,②处时间为1127-1276可知是南宋;③处时间为1206-1368年可知是蒙古政权与元朝。10世纪初,契丹族的杰出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916年,他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后来改国号为辽。1127年北宋被金灭亡后,北宋皇族赵构在南京称帝,后来定都临安,历史上称为南宋,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1368年初,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南京)称帝,建立明朝,当年秋天,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王朝更迭,掌握各朝代的起止时间。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相关政权的建立或灭亡时间。
2.【答案】D
【解析】题干给出图片中有“南京市人民政府立”字样,据此可知明故宫遗址位于南京市。南京故宫,又称明故宫、南京紫禁城,是明朝首都应天府(南京)的皇宫。
故选:D。
本题考查了明故宫。南京故宫,又称明故宫、南京紫禁城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明故宫是明朝首都应天府(南京)的皇宫。
3.【答案】D
【解析】依据“草根”“称帝”可知与朱元璋有关。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史称明太祖。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出身微贱的皇帝,也是一个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自贫贱而起,坚持奋斗,克服无数困难,打倒无数敌人,最终建立大明王朝。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故选:D。
本题以“草根”“称帝”为切入点,考查明朝的建立。
本题以明朝的建立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4.【答案】D
【解析】丞相的权力仅次于皇帝,最容易对皇权形成威胁,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加强皇权,朱元璋杀掉丞相胡惟庸后,废除实行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宰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既把国家的一切权力高度集中于最高统治者之手,又排斥任何形式的监督,使明朝的君主专制大大加强,据题干关键信息“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专权乱政”的教训,采取的措施是废除丞相。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君主专制加强的知识点。题干关键信息“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5.【答案】C
【解析】锦衣卫全名为“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主要职权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明太祖时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侍卫亲军,由皇帝直接指挥。
故选:C。
本题考查锦衣卫的设立。明太祖时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
掌握锦衣卫的设立及影响。
6.【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初期,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军机处设立于清朝。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君权的加强的有关内容。应把握明朝加强君主集权的措施。明朝初期,改革行政机构,设立特务机构等加强君主权力。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和军机处的有关内容。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朱元璋强化皇权的举措。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在政治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以强化皇权。为监视臣民,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其职责是保护皇帝,镇压臣民,C项正确。御史大夫是秦朝设立的监察百官的官职,排除A项;御史台是元朝设立的机构,排除B项;东厂是明成祖设立的特务机构,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锦衣卫的设立,知道明太祖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
本题考查锦衣卫的设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答案】D
【解析】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根据所学可知,明太祖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把丞相的权力分给吏、户、礼、兵、刑、工六部。D符合题意,ABC与题干图示无关,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知道明太祖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把丞相的权力分给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本题考查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明朝加强君权采取的措施。
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汉代丞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纵于几个部门”、“废除了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可知,从汉代到明朝,丞相的权力逐渐被削弱最终被废除,加强了皇权,故选D项;集思广益,减少失误,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A项;分工协作,提高效率,指的是三省六部制,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项;相互制约,杜绝贪腐,说法错误,故排除C项。
本题考查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汉代丞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纵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0.【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明史》中的这段记载,主要反映了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为加强君权,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侍卫亲军,由皇帝直接指挥。C符合题意。
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锦衣卫的设置,标志着明确君主专制的加强。
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明代读书人)只会按照固定的题目做没有原创性的文章。他们对‘四书’的内容甚至并不了解,但只要能背诵模范文,就可以应付考试。”可知明代科举制的特点考试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朱元璋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维护君主的专制统治。八股取士制度使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死背经书,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学生实际能力,思想僵化偏颇;从思想上强化了统治者的统治。
故选:B。
本题以“(明代读书人)只会按照固定的题目做没有原创性的文章。他们对‘四书’的内容甚至并不了解,但只要能背诵模范文,就可以应付考试。”为切入点,考查八股取士的相关知识点。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八股取士的相关史实。
12.【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的八股取士使中国的考试制度在走向标准化同时,也固定化和模式化了,加强对士人思想的控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C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以“明朝的科举制度“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为切入点,考查了科举制度相关知识。
考查了科举制度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3.【答案】C
【解析】《四书集注》是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于一体的巨作,是一部儒家理学的名著,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为宋代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C符合题意。
本题以明朝八股取士为依托,考查《四书集注》的作者。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朝八股取士以及影响。
14.【答案】B
【解析】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明代从国外引进,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明代从国外引进的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也在不少地方推广种植。B符合题意。
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引进的原产于南美洲的农作物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朝引进的原产于南美洲的农作物的相关史实。
15.【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明朝高产作物的传入,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明朝时,玉米、甘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传入中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这一现象带来的主要影响是增强了抵御饥荒能力,故B正确。
A.玉米、甘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传入中国,不能提高农业耕作技术,故A错误。
C.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已经完成,故C错误。
D.明朝时期没有人口增长压力,故D错误。
故选B。
16.【答案】【小题1】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
【小题2】在中央,废丞相,设六部;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设立厂卫制度;思想上:八股取士。(任答三点即可)
【小题3】君主专制(皇权)不断强化,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解析】本题以三则文字图示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趋势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趋势等知识。
第10页,共10页
第9页,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