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2课 红 烛
1. 了解新月诗派的相关知识以及诗人的生平经历及其主要创作。
2. 把握本诗的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理解“红烛”的象征意义。
3. 品味精彩诗句,鉴赏诗歌的语言。
4 . 学习诗人献身祖国、勇于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素养目标
红 烛
闻一多(1899 — 1946),原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浠水。现代爱国诗人、学者。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曾留学美国。先后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1946 年7 月15 日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当日下午,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
闻一多早年参加新月社,在创作诗歌时,提出诗歌创作的“三美”主张。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
作者简介
”红烛”化用自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诗句,其本义是火红的蜡烛。闻一多的诗用“红烛”来比喻自己甘愿为祖国自我牺牲的奉献精神。
题目解说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23 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其时,诗人身在远离祖国的大洋彼岸,这个被五四运动的洪流冲激过的、从“世家望族、书香门第”里挣脱的书生,与当时千千万万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样,面临历史的选择,思考着人生和自我的价值。一颗赤子之心跳荡在他的胸腔,迸发出炽烈的爱国热情。位卑未敢忘忧国,一介书生又何辞?尽管当时他的追求常常与痛苦、失望相伴,一度还曾陷入迷惘,但是,诗人的真诚、耿直却是毋庸置疑的,这在《红烛》诗中是有充分体现的。
知识卡片
新月派
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成立于1923 年,活跃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
新月派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音乐美,表现为诗歌的韵脚严整、节奏鲜明、旋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绘画美,表现为诗人注意诗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以看作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建筑美,表现在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每节诗的行数相同,每行诗的字数基本相等。
资料链接
诗集《红烛》
1922 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先是专心作画,已初有成就。然而,他仍对文学念念不忘。寂寞的异国生活和浓烈的思乡之情,更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由此创作出大量的爱国诗篇。
1923 年,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经郭沫若、成仿吾介绍,由泰东书局出版。诗集主要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它的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诗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时,既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诗集《红烛》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练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
新格律诗
新格律诗不同于旧诗,它是用现代汉语写成,其格式章法均有章可循。在行数、字数、顿数、句式上均有一定的规定,押韵也有规律。
早在五四文学革命期间,刘半农就倡议破坏旧韵重造新韵和增多诗体。稍后,陆志韦又提出“节奏千万不可少,押韵不是可怕的罪恶”的主张。1926 年,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一文中,系统地表述建立新格律诗的具体主张 ,要求“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押韵,每行诗的“音尺”(又称音步)数要相等,由调和的音节产生整齐的诗句。经过这样的倡导,格律诗成为新诗中的一种体裁。
新格律诗派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提倡格律诗,主张诗歌的色彩美和意境美,讲究文辞修饰,追求炼字炼意,其鲜明的艺术纲领和系统理论对中国新诗的发展进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课文探究
赏析下面的诗句。
诗一开始就突出红烛意象,由此联想到诗人热烈的心,并深情地发出邀请——要吐出心来与红烛作对比。把所咏之物与将要言之志自然地联系了起来。“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
1.红烛啊! / 这样红的烛! / 诗人啊! /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2.红烛啊! /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诗人连续发问,生动地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诗人把蜡比作烛的躯体,把火比作烛的灵魂,躯体与灵魂应该是互相依存的,红烛却要“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诗人认为这真“矛盾”,不可理解。由此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迷茫,同时为后面的醒悟做铺垫。
3.红烛啊! / 既制了,便烧着!
“既制了,便烧着”,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出灿烂的火光。诗人借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了自己的信念和心愿。
4.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何苦伤心流泪?”表现了诗人的同情、惊疑、思索,反映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残风”隐指反动势力。以拟人修辞手法写红烛因为烧得不稳而急得流泪,表现了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因受到反动势力的阻挠,感到壮志难酬而痛哭流涕。
5.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这句道出了红烛闪光的品格的精髓之所在——默默无闻地烧,明知最终会化为灰烬,却矢志不移、忠贞不贰,在不合理的社会里,耕耘需要高尚的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可忽略不计。
内容小结
主题归纳
全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诗人将自己比作红烛,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热来照亮险恶的前途,去烧破世人的迷梦,捣破禁锢着人们灵魂的监狱,为人间培养出慰藉的花儿和快乐的果子。尽管是“流一滴泪,灰一分心”,但即使是“蜡炬成灰泪始干”,也在所不惜,表现了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深入探究
① 红烛象征着献身祖国的精神。
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牺牲自我;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
② 红烛象征着诗人这个爱国者形象。
诗人赤诚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拯救世人的灵魂,结成快乐的果子,表明诗人的创作一开始就有严肃的社会责任感。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
1.结合全诗分析,“红烛”象征着什么。
本诗共9 节。开头一切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凸显了红烛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可联想到诗人自身,“物”与“我”就完全交融起来。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样一个哲理,将红烛精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哲学,也就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宗旨。
这首诗把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全诗以诗人对“红烛”心迹的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求索的过程和结果。
2.这首诗的抒情脉络是怎样的?
相似点:二者表面上有相同的颜色——“红烛”与诗人的赤子之心均为红色;实际上都具有奉献精神——红烛燃烧自己,照亮黑暗的世界,拥有赤子之心的诗人希望自己能为祖国无私奉献、不惜牺牲。
深刻含义:诗人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了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显了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3.诗人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的心,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是什么?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有什么深刻含义?
就一个受到“五四”文化熏陶的现代人而言,产生这样的困惑不足为奇:自我的价值为什么一定要在自我毁灭中去实现呢?个体的独立意义究竟在哪里?故诗人在诗中穷追不舍:“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这似乎在暗示,个体的命运又决定于某种外来的力量。那么,自焚不就是某种悲剧性的被迫行为吗?可见,在现代意识的哺育下,诗人的困惑是深刻的,前无古人的。
当然,人毕竟生活在“文化”之中,民族文化既然是中国诗人的胎教,也将在实际创作中影响着他们的思想感情,部分地决定着他们思考的方向,于是,闻一多在思考中认可了蜡烛自焚的现实:“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困惑暂时得到了解除,于是诗人似乎为熊熊燃烧的红烛所感奋、所启示,从中也看到了自身的形象。“烧吧!烧吧! /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燃烧的“红烛”不再是单纯的自我奉献的象征,不再是有情人的幽长的情愫,它是力量,是英雄,是时代的呐喊。
4.对于红烛的自焚,诗人显然困惑不解:“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诗人产生这种困惑的原因是什么?最后有没有解除?
这样的抑扬顿挫大体上经历了七次显著的变化:赞叹红烛的“红”,是扬;困惑于红烛式的自焚,是抑;振奋于红烛创造的能量,是扬;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是抑;欣喜于红烛的伟绩,是扬;最后,掂量着“灰心”与“创造”各自的分量时,感伤之情又隐隐透出,但全诗的收束却又是昂扬向上的。七次变化,四扬三抑,线索清晰,形成了全诗特有的情绪型节奏。
5. 《红烛》一诗的感情节奏抑扬顿挫,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①《红烛》引用李商隐诗句不仅是因为这句诗概括了全诗的主旨,点出了蜡烛甘愿自我牺牲直至生命终止的高尚品格,更是安排内在情感结构的需要:诗人先知道并接受了“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事实,在心底生出赞叹、困惑、怜悯、认可和歌颂,继而托物言志,更加坚定不移地忠于自己的理想去献身世人,由此,情感得以建构。
② 引用李商隐的诗句与全诗结尾所引“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形成呼应,以引用起,以引用终,让诗歌首尾照应、丰润圆满,加上中间部分的赞叹、困惑、感伤等情感,全诗体现出一种起承转合之美。
6. 试分析《红烛》引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有什么作用。
① 每节诗都以呼告开头。全诗九节,每一节开头都是一声“红烛啊”,诗人对红烛呼告,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诗人将红烛比拟为人,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红烛变成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形象。这样的红烛形象就是一种精神品质的化身,诗人抒情的依托。
② 诗情流动,波澜起伏。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惊叹赞美,或扪心自问,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或劝慰有加,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先后三次发问,这三问形成抒情的三个层次,使感情的抒发层层推进。有的问而不答,有的一问两答,有的一问一答,在问问答答中,酣畅淋漓地抒情言志,诗人向读者完全敞开了心扉,把一颗心交给了读者,让我们在他那热情磅礴、精神焕发的诗句中,为他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为他那种不顾一切、献身祖国的精神而怦然心动。
7. 《红烛》一诗运用独特的抒情方式来抒发深情,试加以分析。
观点一:乐于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既制了,便烧着!”红烛的价值在于燃烧发光,个人的价值呢?只有在投身社会、造福人类时才能实现。那些持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人,是无法理解红烛的献身精神的,也无法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
观点二:家国情怀,以国家发展为己任。“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诗是真诚的、严肃的,它使我们想起了狂风翻卷、张扬个性的五四时代,热血青年无不探求着祖国的命运和自我的价值。闻一多也是搏击于这一时代大潮中的弄潮儿,尽管身居异乡,与祖国相距甚远,但当时这块土地上的蒙昧、落后、麻痹使他忧心如焚。他把个人的价值和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鲜明地表露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而这种以国家发展为己任的家国情怀正是我们青年一代应当具有的精神品质。
8.闻一多的《红烛》寄予了诗人丰富强烈的情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学习了这首诗歌,你受到哪些启发?请结合诗歌加以阐述。
知易行难,重在行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