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立在地球边边上放号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 立在地球边边上放号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4 12:10: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第2课 立在地球边边上放号
1. 结合五四运动对青年郭沫若的影响,深入理解本诗的内容。
2. 感受诗歌中对“力”的赞美,体会本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3. 认识五四时期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追求个性解放的社会精神。
素养目标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诗人。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1921 年,出版第一本新诗集《女神》,书中洋溢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因而成为中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同年,又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一同创立创造社,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旗手。
主要作品有诗歌《天狗》《凤凰涅槃》《太阳礼赞》《炉中煤》《静夜》《天上的街市》等,戏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王昭君》《孔雀胆》《蔡文姬》。
作者简介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表面意思是“站在地球的边上吹响号角”,实则抒写对“力”的赞美。
题目解说
写作背景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 年9、10 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影响,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资料链接
现代诗歌(新诗)
现代诗歌也叫新诗(包含自由诗、格律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新诗初创阶段主张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因此,当时也称新诗为“白话诗”“白话韵文”“国语的韵文”。1917 年2 月,《新青年》2 卷6 号刊出胡适的白话诗词8 首,是中国新诗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白话新诗。第一本用白话写的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1920)。而最早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并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是郭沫若的《女神》(1921)。
新诗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外国诗歌较大的影响。这对新诗艺术方法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作用。众多诗人的探索和一些杰出诗人的创造,使新诗逐渐走向成熟和多样化。从五四运动以来,新诗一直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主体。
自由诗
自由诗是中国现代新诗的一种主要形式,运用现代白话写作,不拘泥于外在的韵律和音节等,诗体不受任何框式的束缚,段、行和字数都不固定,它一般是根据作者的内在情感的起伏变化安排诗歌意象和诗歌语言的节奏韵律。这就是新文化运动中最初出现的自由诗的雏形。虽称自由诗为一种形式,但它又无特定的诗形,而是这一类自由体诗的统称。从五四前夕起,一些新文化运动的参加者即对自由诗作了尝试和探索,胡适等为使新诗摆脱旧诗词格律的影响,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真正从内容和形式上冲破旧诗的樊篱,而表现出彻底叛逆精神的是郭沫若创作的《女神》,这是中国自由诗走向独立的代表诗集。
诗集《女神》
《女神》是郭沫若创作的诗集,收入1919 年到1921 年之间的主要诗作。如《凤凰涅槃》《女神之再生》《笔立山头展望》等。在诗歌形式上,突破了旧格套的束缚,创造了雄浑自由诗体,为五四以后自由诗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天地。
《女神》在艺术风格上总体表现出鲜明的积极浪漫主义特征,主要是通过自我来表现的。诗人在抒发内心的感情时,常常是直接地倾诉,既不着意客观的描写,也不顾及读者的接受能力,一任感情的发泄,用感情去冲撞、震撼、感染读者的心灵,以引起共鸣。
主要特征有:① 以火山爆发式的激情、狂涛巨浪般的气势来表现自我,如《天狗》;② 通过理想化自我形象的塑造来表现自我,如《梅花树下醉歌》;③ 通过借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寄托理想,表现自我,如《凤凰涅槃》;④ 通过丰富的想象、绮丽的色彩来表现自我,如《日暮的婚筵》;⑤ 通过形式的大胆革新和新颖多姿来表现自我,如《女神之再生》。
易错字音
① 耕耘(   ) ② 怒涌(  ) ③幅(  )度
④迸(  )涌 ⑤ 晨曦(  ) ⑥霓(  )虹
⑦ 闺阁(   ) ⑧ 倦怠(  )
(  )慰藉
(  )声名狼藉
⑨藉
gēngyún  
yǒng  
fú  
bèng
xī  
ní  
guīgé  
jiè
jí  
dài  
(   )创造
(   )创痛巨深
⑩创
chuàng
chuāng
(  )薄壁
(  )日薄西山

(  )泥沙俱下
(  )泥古不化

báo  
(  )绿荫
(  )封妻荫子

(  )号召
(  )奔走呼号

yīn

nì  
hào
háo  
bó  
yìn
易混字形
( là)(  )烛
(là)(  )月

(zhōng)言不由(  )
(āi)(  )鸿遍野
(shuāi)经久不(  )



衷 


(lì)石(  )
(shuò)闪(  )
(shuò)(  )石流金

砾 


(xiē)(  )子
(qì)(  )约
(qiè)提纲(  )领
(qiè)(  )而不舍

楔 



课内词语
慰藉:
罅(xià)隙:
彷徨:
酣畅淋漓:
霞蔚云蒸:
瞻前顾后:
安慰。
缝隙。
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看看前面再看看后面。形容做事以前考虑周密谨慎,也形容顾虑过多,犹豫不决。
形容非常畅快、舒适。也形容表达得充分透彻。
彩霞弥漫,云气升腾,形容景物灿烂绚丽。也说云蒸霞蔚。
近义词语
1.彷徨/ 徘徊
相同点:二者有“犹疑不决”的意思。
不同点:“彷徨”不仅指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还兼指想到某一个地方去而不明去向;心情多是不好的,它的比喻义也强调心神不定这一意思,用比喻义居多。“徘徊”只指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并不涉及是否想到某个地方去),所指的心情不一定不好,用本义居多,用比喻义较少。
2.摈弃/ 抛弃/ 放弃
相同点:二者都有“去掉、不要”的意思。
不同点:“摈弃”多指抽象事物,如思想、观点、文化遗产中的糟粕之类。它是文言词,用于书面语。“抛弃”的对象除抽象事物外,还可指具体事物,如抛弃同盟者、抛弃家庭等。“放弃”的对象可指抽象事物,如放弃主张、权利、机会等;又可指具体事物,如放弃阵地、财产等。“摈弃”语义重,“抛弃”次之,“放弃”较轻。
3.暗淡/ 黯淡
相同点:二者都有“暗、不明亮”的意思。有时可以通用。
不同点:“暗淡”,着重指具体的“暗”,多用于形容光线等昏暗,不明亮;也可形容前途不光明,没有希望。“黯淡”,常指抽象的“暗”,一般用于心情、情绪。
4.瑕不掩瑜/ 瑕瑜互见
相同点:二者都有“优点、缺点兼有”的意思。
不同点: “瑕不掩瑜”侧重有主次,缺点掩盖不了优点,优点是主要的,缺点是次要的。如:《聊斋志异》虽有明显的封建糟粕,但瑕不掩瑜,其深刻的批判精神是小说的主流。“瑕瑜互见”侧重无主次。如:这篇短论,立论新颖,但论证不足,瑕瑜互见。
1.反问
红烛啊! /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修辞运用
仿用:爆竹啊! / 是谁制的胚——给你身体? / 是谁造的药——赋你能量? / 为何又须粉身碎骨,/ 然后才声震乾坤?
2.对偶
红烛啊! /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仿用:炭火啊! / 你发一分光,灰一段身。/ 身变灰烬你的果,/ 温暖别人你的因。
3.比喻、回文
向上,再向高处飞翔,/ 从地面你一跃而上,/像一片烈火的轻云,/ 掠过蔚蓝的天心,/ 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
仿用:向前,再向上一纵,/ 从高台你一跃而下,/ 像一尾轻盈的小鱼,/ 掠过平静的水面,/ 瞬间放飞着梦想,梦想着放飞。
课文探究
1.诗歌开头三句,诗人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诗人紧扣“立在地球边上”这一着眼点,借助极目远望的开阔眼界,运用拟人手法描绘出一幅海涛汹涌、海天之上白云怒涌的宏伟而壮丽的图画。
2.“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诗人运用排比手法为“毁坏”呐喊,为“创造”呼号,为“努力”着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引吭高歌!
3. 诗歌结尾“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是如何赞美“力”的?
诗歌结尾从不同角度设喻,讴歌赞美“力”。“力的绘画”指展现出的大海白云的壮丽景色,“力的舞蹈”是洪涛滚滚的比喻,“力的音乐,力的诗歌”是洪涛的声音,而“力的律吕”则是洪涛的节奏和音律。总之,这是对“力”的美化。
内容小结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白云怒涌
海涛汹涌
毁坏、创造、努力
赞美、颂扬“力”
摧毁旧世界
创造新生活
主题归纳
诗歌以无与伦比、气吞山河的气概,想象一个巨人立在地球边上看到宏伟壮丽的景象,由此心生对力的赞美、歌颂,以至于对力的倾倒。体现出诗人充实的内心和如沸的激情,反映了被五四时代怒潮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的豪迈气概。
深入探究
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号角声在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那就看人们能否掌握它、驾驭它。看吧,滚滚而来的洪涛正在不断地努力向前,描绘着“力的绘画”,表演着“力的舞蹈”,演奏着“力的音乐”,抒写着“力的诗歌”,激荡着“力的律吕”。
诗歌表达了诗人渴望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热情和决心,也是对劳动和工农大众的颂扬。
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主体形象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从景物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是这首诗歌思想意义之所在,它具有丰富的内涵。“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既表示宇宙是不断运动、不断更新的,又表示人生是不断奋斗、不断向上的。诗人还认为在宇宙的运动与人生的奋斗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体现着、磅礴着“力”,于是他在由大海奔腾的波涛引发出对宇宙与人生的感悟之后,随即发出了“力哟!力哟”这高亢的呼叫。
最后一句是诗人对全诗的精彩总结,“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写出大海白云的景象和洪涛滚滚的声音,可是诗人意犹未尽,最终还高喊“力的律吕哟”,这意思是说:无论绘画、舞蹈、音乐与诗歌,其中都贯穿着、体现着“力的律吕”——力的节奏与音调,正如宇宙与人生都贯穿着、体现着“力”一样,这样对诗的总结就更为完善了。
2.如何理解诗歌中诗人对“力”的赞美?
这首诗充满激情地赞美大自然,展现了大自然宏伟壮丽的图景。诗中展现的是空中白云怒涌,以及北冰洋、太平洋的洪涛滚滚的景象,充分表现出大自然的雄奇、壮阔、瑰丽、博大,气势磅礴。诗人描写大自然,是把整个大自然当作“自我表现的全宇宙的本体”,当作生命的化身,所以诗中对大自然的描绘、歌颂,渗透着强烈的主观感受,自然景观与诗人的主观世界达到交融一体的境界。
诗人对大自然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情感,是对五四时代“狂飙突进”精神的讴歌。
3.《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如何赞美大自然的?诗人通过赞美大自然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 情感抒发: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另一方面,诗人以自己的全部生命进行艺术创造,自然形象中便浸染着、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感受,自然现象与诗人主体血肉交融,成了有生命有感情的活的存在。
② 构思:诗人设想自己站在地球“边上”全方位俯瞰地球,放声呼唤,纵情高歌,想象着那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和狂暴的太平洋,意在赞美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雄强之力,体现了“五四”所焕发的自由宏阔、雄奇奔放的气概。
4.试从情感抒发和构思两个方面,对本诗进行赏析。
知易行难,重在行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