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致云雀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 致云雀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4 12:12: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第2课 致云雀
1. 了解诗人雪莱的生平经历及诗歌《致云雀》的创作背景。
2. 把握“云雀”的象征意义,学习浪漫主义手法。
3. 理解诗人对光明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
素养目标
致云雀
雪莱(1792—1822),英国著名作家、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生于英格兰,1813 年11 月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1822 年7 月8 日在海上遭遇风暴逝世。他的墓志铭是引自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诗句:他并没有消失什么,不过感受了一次海水的变幻,他成了富丽珍奇的瑰宝。恩格斯称他是“天才预言家”。
其作品热情而富有哲理,诗风自由不羁,惯用象征手法和远古神话题材。他热爱人类、自然,崇尚理性,追求真理,主张改革。其优秀的诗歌作品有表现革命热情及胜利信念的《西风颂》,支持意大利民族解放斗争的《自由颂》,以及取材于古希腊神话的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等。
作者简介
云雀是一种鸟,叫声清脆。在诗歌中,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
题目解说
写作背景
17 世纪中叶到18 世纪后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的独立战争使得欧美资产阶级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思想和言论自由,但是好景不长,之后英国资产阶级与封建主重新勾结,后来又爆发了一系列战争,使得人民的自由又受到了限制,雪莱借他的文学作品来歌颂自由,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自由的极度渴望。
在雪莱创作这首诗的时候,黑暗恐怖正笼罩着整个英国社会,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严重的经济危机等使得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完全得不到保障,所以在这首诗中,雪莱也表达了对幸福生活的渴望。《致云雀》是雪莱抒情诗不朽杰作之一。据雪莱夫人回忆,这首诗是1820 年夏季一个黄昏,雪莱在散步时听到云雀鸣叫有感而作。在诗歌中,他以独特的艺术构思生动地描绘云雀的同时,以饱满的激情写出了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好理想和艺术追求。
课文探究
第1节诗以一声喜悦的问候开篇,欢声赞美云雀这快乐的精灵不事雕琢的天籁,为全诗定下诚挚热切的抒情基调。
1.第1 节诗有怎样的作用?
第2节里以一个形象的比喻“烈火的轻云”描写云雀不断向上、边飞边鸣的飒爽神姿,亦是诗人蔑视地面(黑暗现实),追求光明与真理,勇于献身理想的精神写照。
2.试分析第2节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第3、4 节有什么作用?
第3、4 节承上启下,描写云雀升上晴空迎接朝阳的动作和一系列欢快明朗的形象,感染读者的同时又把读者的思绪引回云雀的歌声。
4.试分析第5、6 节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这两个诗节赞颂云雀歌声之美,诗人运用通感修辞,以星光的利箭、明月的清辉之类视觉形象描绘听觉上的优美感受,化抽象为具体。
5.第8~10节四节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观点和追求?
雪莱认为诗人应以值得关注而未曾留意过的希望和忧虑去唤醒和传达人与人之间的同情。但是诗人的博爱思想不为现实所容、不被同胞理解,正如云雀像身居闺阁的高贵少女为爱所苦。诗人又通过“金色的萤火虫”“ 绿叶荫蔽着的玫瑰”等意象把云雀与光明、美善融为一体,抒发自己对真善美世界的向往和憧憬。
6.“晶莹闪烁的草地,/春霖洒落的声息, /雨后苏醒的花蕾, /称得上明朗、欢悦、 /清新的一切,全都不及你的音乐。”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这一节诗以晶莹闪烁的草地、春霖洒落的声息、雨后苏醒的花蕾这三个密集的形象从更高的层次上概括了云雀歌声的优美品质:明朗、欢悦、清新;而“清新的一切”都不及云雀的音乐,则运用对比手法,进一步突出云雀的音乐之美。这一节好似乐谱中的间奏,使整首诗有了一波三折的律动。
7.“比一切欢乐的音律/更加甜蜜美妙, /比一切书中的宝库/更加丰盛富饶。“这一节中的“鄙弃尘土”有怎样的深意?
“鄙弃尘土”,既指云雀从地面一跃而上,也指摆脱陈腐、庸俗的思想感情的拘束。全诗在使用大量的明喻和暗喻描绘云雀及其歌声的同时,塑造了一个理想艺术大师的形象。这里的隐喻以双关的形式又一次呼应第一节诗中的暗示:此曲只应天上有。
8. 最后一节中的“熟知的欢欣”有什么含义?
云雀所熟知的欢欣,就是和美好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对于同类真挚强烈的爱联系在一起的欢欣。诗人以感叹的口吻表达了他对云雀的爱以及他不能像云雀那样自由飞翔的遗憾。
内容小结
致云雀
欢乐的精灵
表达愿望
展开描绘
外在形态:
优美歌声:
云雀本质:
诗人观点:
人鸟对比:
总体评价
渴望传递云雀的快乐与爱
欢乐明朗
欢乐强音
高贵自由
爱与生死
鄙弃污浊
云雀是理想化的诗人
主题归纳
《致云雀》这首极富浪漫主义思想的诗歌,借助描述展翅高飞的云雀,唱着动听的歌曲飞上天际的情景,写出了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学理想和艺术抱负,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光明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
深入探究
诗中云雀的形象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理想中的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化身。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都追求光明,追求崇高,向往理想的世界。诗人痛苦地感受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却仍以不断飞升的积极心态去超越感伤。虽然全诗的基调明快,但诗中也出现了让人读来感到沉重的词语,如“寂寞、摧残、倦怠、哀思、憎恨、恐惧”等。这些词语从多层面揭示着人间残酷的现实,欢乐的云雀的形象与残酷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震撼着人的灵魂。
雪莱之所以创作出云雀这一具有旺盛生命力、欢快而又充满不屈的战斗精神的诗歌意象,其目的不仅是教导人们要保持乐观的精神去战胜痛苦与悲哀,更是呼唤更多的读者像云雀一样,冲破旧世界与旧思想的藩篱,最终达到个人的全面自由。
1.在诗人眼中,云雀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诗人为什么创作“云雀”这一形象?
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诗人用“诗人”“ 少女”“萤火虫”“玫瑰”等一连串具象的比喻,概括云雀的欢唱带给人的独特的审美体验及其如甘霖般的无私与普惠。
② 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
诗人解读出云雀鸣音甜美的原因在于其超越痛苦,超越逆境,永远坦荡泰然,永远充满爱意。对比人类因“瞻前顾后”和“事物自扰”而常陷苦恼,诗人得出结论:云雀的欢乐在于勇于追求自由与真理,勇于“鄙弃尘土”,反抗一切庸俗的、反动的政治与社会观念,愿为真理奉献自我而具有超越生死、超越俗世的高尚之爱。
2.诗人是如何具体塑造云雀这一形象的?
在最后的4个小节中诗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凡人和云雀,也可以说是现实的自己和理想中的自我做了对比,我们渴求虚无之物,被现实束缚,而云雀却早已超脱了这一切,因此在现实中生活的我们永远为外物所累,永不可能超过云雀,在最后一节中,诗人抒发了自己的愿望和感叹,希望能够得到云雀所熟知的一半的欢愉,也是希望能够活出理想中一半的自己。
3.诗歌的最后4个小节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① 全诗风格清丽明快,而且具有雄浑磅礴、大开大阖而又圆融内敛的气势。
② 诗歌充满活力和锐气,自有一种催人前进的力量。所用比喻都具有个性,不落俗套,将云雀的声音和身姿鲜活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③ 诗歌想象丰富,将感性与理性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飘逸而深远的画面。
④ 长短句的编排是全诗的重要特点,每一小节都分为五行,四短一长,是雪莱在创作时刻意模拟了云雀飞翔的形态与鸣唱的节奏。
⑤ 整首诗句式错落有致,押韵和谐,节奏舒缓而匀称,达到了高超的艺术境界,体现了诗人的诗歌创作理念与美学追求。
4.《致云雀》这首诗富有浪漫主义之美,请说说你的理解。
课堂巩固训练
1.判断下列加色成语使用的对错。
① 他这个人心直口快,刚才的话也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言不由衷,你可千万不要介意。 ( )
②学生的主要压力来自考试,每次公布成绩,教室里就会出现哀鸿遍野的状况。( )
×
言不由衷:说的话不是从内心发出来的,指心口不一致。望文生义,应用“有口无心”。
×
哀鸿遍野:形容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的悲惨景象。用错对象,不用于学生。
③眼看自己一手建立的企业,已呈现日薄西山的暮气,他内心真有说不出的感慨!( )
 
④为什么人言可畏?因为一次又一次的毁谤,积累下来足以致人于毁灭之地,那是一种铄石流金的力量。 (  )
 

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或腐朽的事物临近死亡。
×
铄石流金:形容天气极热。此处应用“众口铄金”。
⑤ 然而在这一宏大的主题之下,这两种法律的具体关系问题,虽有不少学者作了提纲挈领式的阐发,却鲜有深入细致的分析。 (  )
⑥ 劣质的、假冒的产品泥沙俱下,不仅会使消费者的利益受损,而且会使一个国家的信用体系受损。 (  )

提纲挈领:提住网的总绳,提住衣服的领子,比喻把问题简明扼要地提示出来。
×
泥沙俱下:泥土和沙子都跟着流下来,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用错对象。“劣质的、假冒的产品”中没有“好的”。
2.请从题后提供的词语中选择一个恰当的词语填到句子的横线处。
① 书是整个人类的记忆。没有书,也许历史还在混沌未开的蒙昧中__________ 。(彷徨/ 徘徊)
解析: “彷徨”不仅指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还兼指想到某一个地方去而不明去向;心情多是不好的,它的比喻义也强调心神不定这一意思,用比喻义居多。“徘徊”只指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并不涉及是否想到某个地方去),所指的心情不一定不好,用本义居多,用比喻义较少。
徘徊
②爱是黑夜里的星光,照亮了__________的生命;爱是酷暑里的清泉,滋润了干涸的灵魂;爱是蓝天上的彩虹,装点了苍白的青春。(黯淡/ 暗淡)
解析: “暗淡”,着重指具体的“暗”,多用于形容光线等昏暗,不明亮;也可形容前途不光明,没有希望。“黯淡”,常指抽象的“暗”,一般用于心情、情绪。
暗淡
③最近,学校篮球联赛赛况争夺激烈,但赛事解说员的_______(鲁莽/ 莽撞)言行引起蓝队队员的不满。
解析:“鲁莽”,轻率,说话做事不经过考虑。多指说话、做事轻率不慎重,如办事鲁莽等。“莽撞”,(言论、行动等)粗率而不审慎。指待人接物冒失不小心而冲撞人,冒犯对方尊严,如在会上讲话莽撞。“莽撞”比“鲁莽”更加粗心。解说员的言行冲撞到他人,用“莽撞”更恰当。
莽撞
④儿童文学作品的解读要__________ (摈弃/ 抛弃/ 放弃)惯性思维和固化观念,追求有深度的导引与启发。
解析:“摈弃”多指抽象事物,如思想、观点、文化遗产中的糟粕之类。它是文言词,用于书面语。“抛弃”对象除抽象事物外,还可指具体事物,如抛弃同盟者,抛弃家庭等。“放弃”对象可指抽象事物,如放弃主张、权利、机会等;又可指具体事物,如放弃阵地、财产等。“摈弃”语义重,“抛弃”次之,“放弃”较轻。从语体色彩上考虑,“摈弃”更恰当。
摒弃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 她五官匀称秀丽,眼稍小,但_______,仍是一张美丽的脸蛋儿。
② 德才兼备固然好,可这种人不多,大多数人是______,各有短长。
③ 这起案件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你不要______。
④ 对于没有根据的事情不要 ______,到处传播。
A. 瑕瑜互见  瑕不掩瑜  信口雌黄  信口开河
B. 瑕不掩瑜  瑕瑜互见  信口雌黄  信口开河
C. 瑕不掩瑜  瑕瑜互见  信口开河  信口雌黄
D. 瑕瑜互见  瑕不掩瑜  信口开河  信口雌黄
答案:B 
解析:“瑕不掩瑜”“瑕瑜互见”的辨析见“近义词语”。
① 句根据语境,眼虽小但仍是美丽的脸蛋,可知应用“瑕不掩瑜”,排除A、D。“信口开河”指随口乱说一气;“信口雌黄”指不顾事实,随口乱说。两者都指随口乱说,都含贬义。“信口雌黄”侧重不顾事实;“信口开河”侧重缺乏根据。③ 句根据“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可知应用“信口雌黄”,排除C。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直到“五四”之前,中国诗坛还是旧诗一统天下。________________
① 新诗的倡导者们主张废除陈旧的格律,其着眼点当然不仅仅在于形式。
② 尽管旧诗曾有灿烂的过去,但到了20 世纪初,已成强弩之末。
③ 它那固定的格局、森严的格律,已使它很难容纳新的思想、新的内容。
④ 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即向旧诗所代表的传统思想与美学观念发起挑战。
⑤ 很难适应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读者的审美要求。
A. ①④②③⑤ B.②③⑤①④ C. ①④③②⑤ D.②①④⑤③
答案:B 解析:文段的整体思路是从旧诗写到新诗,注意“它”“很
难”“不仅仅”“同时”等词语对前后句的衔接即可推出答案。
5.仿照下面的句子,运用恰当的修辞,各写一个句子。
(1)晶莹闪烁的草地,/ 春霖洒落的声息,/ 雨后苏醒的花蕾,/ 称得上明朗、欢悦、/ 清新的一切,全都不及你的音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像一只金色的萤火虫,/ 在凝露的深山幽谷,/ 不显露它的行止影踪,/ 把晶莹的流光传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枝头雀跃的百灵,/ 湖中悠游的天鹅,/ 天空翱翔的雄鹰,/ 称得上欢乐、优雅、/ 迅捷的一切,全都不及你的舞姿。
示例:像一只善鸣的黄鹂,/ 在繁茂的枝叶之间,/ 不展示它的优美姿态,/ 把婉转的歌声唱响。
6.下面是一些学校拟写的高考励志标语,请就这些标语的形式和内容进行点评。要求:观点明确,语言表达鲜明、生动,不多于100 字。
标语一:提高一分,干掉千人!
标语二:熬一个春夏秋冬,享一生荣华富贵!
标语三:不要像角马一样落后,要像野狗一样战斗!
答案:这几条标语语言生动,句式整齐,但是放大了高考的重要性,带有功利色彩,只能给原本紧张的考生增加精神压力。
解析:这几条标语虽然语言生动,句式整齐,但是放大了高考的重要性,带有功利色彩,点评时应点出这种实质。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 个字。
  诗几乎可以表达人类生活的所有情感。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实,每个人都是天生的诗人,心中都为诗留着一片圣地,只不过随着岁月的流逝,琐碎的生活让我们远离了诗歌,我们似乎忘了生活中还有诗歌存在。但在我们内心深处,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要一有机会,她就像花树遇到春风一样,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类从来没有离开过诗 
一夜之间就能够开出灿烂的花朵来
这片圣地却永远不会消失 
8.阅读下面这段材料,概括主要信息。(不超过50个字)。
   诗歌是什么?它是散文的语言无法转述的部分。那么,试图解释它,肯定是一种主动寻求困境的行为!何况我们要鉴赏的这些“探索诗”又大都是不易读懂的具有现代倾向的诗。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鉴赏”是专业评论家和一般读者一道完成的。大家的意见相同、相近或相悖,都具有同样的意义。“每一个读者就是另一首诗”(帕斯语),每一种全新的进入都是一种有价值的探索。这种永无止境的多元的姿态,这种对诗歌审美空间的不断“发现”,本身就是“探索诗”所最为需要的阅读态度。
答案:[ 示例]“探索诗”的鉴赏是很困难的,需要各方读者共同参与,永无止境地“发现”它多元的审美空间。
9.下面是某公司招聘员工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图转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0 字。
答案:接收应聘者的简历,如若合格,可以进行一次、二次面试直至通知入职。而简历评估、一次面试评估、二次面试评估不合格均存档到人事部。 
解析:根据图示的箭头,从“接收简历”开始,从左至右,按照实线和虚线两方面说明即可。     
10.下面是某高校广播站为前来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同学写的广播稿,其中有五处表述不够规范,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亲爱的同学们:
欢迎你们莅临我校参加自主招生选拔考试,诸君的到来让我们备感荣幸。我校是百年名校,环境优美,三面环山,东面是美丽的海滨。自主招生考试期间我校的阅览室、实验室等功能教室全部对外开放,学生会的志愿者们将会鼎力相助。希望你们能取得优异的佳绩!
答案:①“莅临”改为“到”或“来”;②“诸君”改为“你们”;③“全部”改为“ 全都”;④“鼎力相助”改为“提供帮助”;⑤“优异的佳绩”改为“佳绩”或“优异的成绩”。  
解析:解答此题,考生要先明确这是一则特殊的广播稿,是高校欢迎参加自主招生考试同学的。从身份来看,“莅临”用于上级领导或贵宾,此处应改为“到”或“来”。“诸君”,书面语,不适宜在广播稿中出现,应改为“你们”。“全部”在广播稿中容易产生歧义,即“全不”,应将“全部”改为“全都”。“鼎力相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敬辞,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或表示感谢;用在此处不妥,应改为“提供帮助”。“优异的佳绩”中的“佳”就含有“优异”的意思,应将“优异的佳绩”改为“佳绩”或“优异的成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红烛》充分体现并发展了闻一多倡导的“三美”格律诗论。请你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节诗歌。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符合“三美”格律诗论,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等)  
海是水的一部字典:
浪花是部首,
涛声是音序,
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山林是大自然之家:
山是围墙,
溪流是自来水,
鸟鸣、虫唱是孩子的欢闹。
知易行难,重在行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