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0分)
中国共产党在1953年提出了以“一化三改”为核心内容的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总路线。结合所学内容分析,其中的“一化”指的是( )
A. 农业合作化 B. 苏联化 C. 现代化 D. 工业化
如图是一幅创作于1953年的中国漫画。图中士兵对着被折断的炮口说道:“让我们的矿山工厂歌唱!不许你们这些家伙怪叫!”(US是美国的简称)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A. 大力发展工业以巩固国防 B. 国民经济形势得到基本好转
C. 初步建立社会主义的工业体系 D. 重点放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四五年间,我国逐渐完成了战后经济的恢复,转而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但资本和资源的严重匮乏阻碍了我国的发展。为此,中共中央实行了利用有限的资本和资源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是( )
A. “一五”计划 B. 三大改造 C. 文化大革命 D. 改革开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汽车工业逐渐发展起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新中国制造的第一辆汽车诞生于( )
A.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B. “大跃进”时期
C.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改革开放时期
建立起自己独立的现代工业体系,是中国人寻求了一个多世纪的梦想。为实现这一“梦想”,新中国于1953年开始( )
A. 实行土地改革 B. 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C. 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D.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0世纪50年代的激情岁月给定居北京的波兰裔作家爱泼斯坦夫妇留下了这样的印象:“我们被一种同样的精神所感召,这是一种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奋斗的行动。没有真心实意地参加过这种集体劳作的人是很难体会这种感情的。”据此可知,“一五计划”取得成功的原因是( )
A. 苏联的帮助 B. 党的正确领导
C. 全国人民的热情参与 D. 相对稳定的国内国际环境
历史图片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通过如图可了解我国( )
A.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程 B. 工业化的实现
C.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D. 轻工业的发展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中国人熟悉“五年计划”这个经济术语,源自1953年的“一五”计划。以下属于“一五”计划成就的有( )
①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
②修建青藏、新藏等铁路
③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④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建成投产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历史上我国第一部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制定的时间是( )
A. 1949年 B. 1954年 C. 1956年 D. 1982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最重要的成就是( )
A. 召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 颁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人民日报》记者袁水拍在《六亿人民心花开》一文中写到:“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权利机关的席位。”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的第一次。”这些“代表们”参加的是( )
A. 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 中共七大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54年颁布的我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有( )
①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②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③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④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经验教训。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 )
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D. 地方民族自治机关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凝聚着全党的意志,承载着人民的期待。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定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 )
A. 人民民主专政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社会主义制度 D. 民族区域自治
刘少奇在宪法草案的报告中指出:“我们采取这种制度,是同我们国家根本性质联系的。中国人民就是要采用这样的政治制度来保证国家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这种制度( )
A.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 B. 有利于保障人民民主专政
C. 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 D. 促进了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某校八年级同学以“梦”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民主梦】
材料一:上午八点整,无数选举站的大门开启了,选民们严肃地列队走到验证处,每人领到一张选票,票上印着候选人的姓名……每个选民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举自己爱戴的人……
——摘编自《人民日报》1954年1月25日【工业梦】
材料二: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平均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1953年 1957年 平均增长速度
农业 52.8% 43.5% 4.5%
轻工业 29.6% 29.2% 12.8%
重工业 17.6% 27.3% 25.4%
【改革梦】
材料三: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7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5%……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8%上升到15.2%。
——摘自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选民”在为哪次会议的“候选人”投票?
(2) 从材料二的图表中可以看出,重工业发展最快,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概括材料三中这种成就出现的重要条件是什么?
(3)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能为中国梦的实现作出哪些努力?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分析结合所学知识,“一化三改”中的一化指的是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我国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三改指的是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符合题意,A、B、C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一五计划的完成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的掌握情况,进而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答案】A
【解析】1953年,中国取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图中士兵对着被折断的炮口说道:“让我们的矿山工厂歌唱!不许你们这些家伙怪叫!”描述的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中国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有力的支援了抗美援朝的胜利,巩固了国防。因此漫画反映的出当时我国大力发展工业以巩固国防。
故选:A。
本题考查抗美援朝,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以抗美援朝,第一个五年计划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3.【答案】A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四五年间,我国逐渐完成了战后经济的恢复,转而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但资本和资源的严重匮乏阻碍了我国的发展。为此,中共中央实行了利用有限的资本和资源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指的是第一个五年计划,通过一五计划,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一五计划相关知识的掌握,1953年-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一五计划相关知识的掌握,一五计化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4.【答案】A
【解析】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重要建设项目之一,1956年7月13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并试制成功第一批国产载重汽车,毛泽东把这种汽车命名为“解放”牌。
本题考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为了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从1953-1957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的成就。
5.【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1953年制定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就是发展重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本题主要考查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1953年制定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就是发展重工业。
6.【答案】C
【解析】据题干“我们被一种同样的精神所感召,这是一种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奋斗的行动。没有真心实意地参加过这种集体劳作的人是很难体会这种感情的”可知,“一五计划”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全国人民的热情参与。
故选:C。
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知道“一五计划”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全国人民的热情参与。
本题考查一五计划,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答案】C
【解析】由图表中成就“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沈阳飞机制造厂、宝成铁路、川藏公路、武汉长江大桥”可知,图表反映的是一五计划。一五计划的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C符合题意。ABD都不是一五计划意义,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一五计划。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本题以一五计划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8.【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的成就有: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在华北、西北建立了一批新工业基地等。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①③④符合题意;一五计划时期是青藏、新藏公路建成,不是修建青藏、新藏等铁路,②不符合题意,可排除。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一五计划的成就,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本题主要考查了一五计划的成就,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9.【答案】B
【解析】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也是有史以来第一部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B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本题以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0.【答案】C
【解析】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一时期我国政治建设最重要的成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953年我国实行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1957年我国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的完成。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故选:C。
本题以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最重要的成就为切入点,考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知识点。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史实。
11.【答案】C
【解析】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题干中这些“代表们”参加的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相关史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相关史实。
12.【答案】B
【解析】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6年底才完成的,它不可能总结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经验教训。
故选:B。
本题考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相关史实。
解答组合选择题,排除法是比较好用的,一般题目排除一个即可获取正确答案。
13.【答案】A
【解析】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次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会的内容。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本题主要考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会的内容。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14.【答案】B
【解析】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这部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识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内容。
解答本题关键是审清题意,明确答题角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然后依据教材知识作答。
15.【答案】B
【解析】据材料“刘少奇在宪法草案的报告中指出:‘我们采取这种制度,是同我们国家根本性质联系的,中国人民就是要采用这样的政治制度来保证国家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提到的“这样的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保障人民民主专政,B符合题意;A错误,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C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D错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促进了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人大制度,要求学生结合我国人大制度建立的过程以及特点来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
16.【答案】【小题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小题2】主要原因: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答出“一五计划”也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小题3】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创新意识,为中华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解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相关知识。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依据材料进入深入分析即得出答案。
本题以一五计划、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第10页,共10页
第9页,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