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专项训练之修辞手法及作用
答题思路:
1.比喻:把A比作B,生动形象地写出了+A+特点,表达了(谁+什么样的)感情/性格/品质;
2.拟人:赋予A以人的(性格/思想/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A+特点,表达了(谁+什么样的)感情/性格/品质;
3.夸张:形象地突出了+A+特点,表达了(谁+什么样的)感情/性格/品质;
4.排比:增强语势,强调突出了+A+特点,表达了(谁+什么样的)感情/性格/品质;
5.反问:加强语气,强调突出了+A+特点,表达了(谁+什么样的)感情/性格/品质;
6.设问:引出下文……的内容;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或思考,突出了……
【思考路径】
划线句中人或物的直接特点→相关人物的性格/品质特征→作者对该人物的情感/态度(→联系上下文,情节上是否有对比或为下文作铺垫。)
二、迁移练习
(奉贤2021一模) 普通人
①父亲去世已经一个月了。这一个月里,又有人到我家来请父亲去当群众演员。他们走后,我就独自静坐,回想起父亲当群众演员的一些小事……
②1984年至1986年,父亲栖居北京的两年,曾在五六部电影和电视剧中当过群众演员。父亲被选去当群众演员,毫无疑问地最初是由于他那十分惹人注目的胡子。父亲的胡子留得很长,长及上衣第二颗纽扣,总体银白。谁见了都对我说:“晓声,你老父亲的一把大胡子真帅。”
③父亲第一次当群众演员,在《泥人常传奇》剧组。副导演先找了父亲,父亲说得征求我的意见。父亲大概将当群众演员这回事看得太重,以为便等于投身了艺术,所以希望我替他做主,判断他到底能不能胜任。父亲从来不做自己胜任不了之事。他一生不喜欢lànyú充数的人。
④我替父亲拒绝了,因为我不愿我的老父亲在摄影机前被人呼来挥去的。后来导演亲自来找我,说:“放心,我吩咐对老人家要格外尊重,像尊重老演员们一样还不行吗?”——他这么保证。无奈,我只好同意。
⑤从此,父亲便开始了他的“群众演员”生涯——在他74岁的时候……
⑥父亲演的尽是迎着镜头走过来或背着镜头走过去的“角色”。说那也算“角色”,是太夸大其词了。不同的服装,使我的老父亲在镜头前成为老绅士、老乞丐、摆烟摊的或挑菜行卖的……不久,便常有人对我说:“哎呀晓声,你父亲真好。演戏认真极了!” 父亲做什么事都认真极了。但那也算“演戏”吗?我每每一笑置之。
⑦一次,我经过北影的旧北京假景街,见父亲端端地坐在台阶上,而导演们在摄影机前指手画脚地议论什么,不像再有群众场面要拍的样子。时已中午,我走到父亲跟前,说:“爸爸,你还坐在这儿干什么呀?回家吃饭吧。”父亲说:“不行。我不能离开。我们导演说了——别的群众演员没事儿了,但这位老人不能走,我还用得着他!”父亲的语调中,很有一种自豪感似的。父亲坐得很特别,那是一种正襟危坐。他身上的演员服,是一件褐色绸质长袍。他将长袍的后摆掀起来搭在背上,而将长袍的前摆卷起来放在膝上。他不依墙,也不靠什么,就那样子端端地坐着,也不知已经坐了多久。分明的,他惟恐使那长袍沾了灰土或弄褶皱了……
⑧父亲不肯离开,我只好去问导演。导演却已经把我的老父亲忘在脑后了,一个劲儿地向我道歉……
⑨拍电影电视剧,群众演员的问题往往让导演感到沮丧。需要十个群众演员,预先得组织十五六个,真开拍了,剩下一半就算不错。有些群众演员,钱一到手,人也便脚底板抹油,溜了。我细思忖:都愿请我的老父亲当群众演员,当然并不完全因为他的胡子……
⑩有一天夜里,下起了大雨。我被雷声惊醒,翻了个身,发现父亲披着衣服坐在床上吸烟。我好生奇怪,不安地问:“爸,你怎么了?是不是有什么心事啊?”许久,才听他说:“唉,我为我们导演发愁哇?他就怕这几天下雨……”父亲不论在哪一个剧组当群众演员,都一概地称导演为“我们导演”。从这种称谓中我听得出来,他是把自己——一个迎着镜头走过来或背着镜头走过去的群众演员,与一位导演之间联系得太紧密了。
我嘟哝地说:“爸,你替他操这份心干吗?下雨不下雨的,与你有什么关系?睡吧睡吧。”“有你这么说话的吗?”父亲教训我道,“全厂2000来人,等着这一部电影早拍完,早收了,才好发工资,发奖金,你不明白?你一点儿不关心?”
我佯装没听到,不吭声。对于这样一位太认真的老父亲,我一筹莫展……
还记得一个星期六的晚上,我和妻子、父母一块儿包饺子,忽然父亲喟叹一声,喃喃地说:“唉,人啊,活着活着,就老了……”一句话,使我、妻、母亲面面相觑。临睡前,我试探地问他为什么唉声叹气,父亲笑了:“昨天,我们导演指示——给这老爷子一句台词。我那么说,你听着可以吗?……”我恍然大悟——原来父亲是在背台词。
我就说:“爸,其实你怎么说都行,反正到时候,得找个配音的替你说这句话……”父亲不高兴了:“要是都像你这种态度,那电影,能拍好吗?一句台词,光是说说的事吗?脸上的模样要是不对劲,不就成了嘴里说阴,脸上作晴了吗?”父亲的一番话,倒使我哑口无言。
父亲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父亲曾是一个认真的群众演员。或者说,父亲是一个“本色”的群众演员。以我的父亲为镜,我常不免问我自己——在生活这大舞台上,我也是演员吗?我是一个什么样的演员呢?就表演艺术而言,我崇敬性格演员。就现实中人而言,恰恰相反,我崇敬每一个“本色”的人,而十分警惕“性格演员”……
18. 根据拼音写汉字:lànyú( )充数(2分)
19. 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方法,其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2分)
(二)(2022松江一模)活着的手艺
①他是一个木匠,是木匠里的天才。
②很小的时候,他便对木工活感兴趣。他曾经用一把小小的凿子把一段丑陋不堪的木头掏成了一个精致的木碗。他就用这木碗吃饭。他会对着一棵树说,这棵树能打成一个衣柜、一张桌子。过了一年,树的主人真的要用这棵树了,找他来打一张衣柜、一张桌子。他说,那是我去年说的,今年这棵树打了衣柜桌子,还够打两把椅子。结果,真的打了一个衣柜、一张桌子、还有两把椅子,木料不多不少。
③长大了,他学了木匠。他手艺很快就超过了师傅。他锯木头,从来不用弹线。木工必用的墨斗,他没有。他加的榫子,就是不用油漆,你也看不出痕迹。木料上的一道裂痕转眼间就画作鲤鱼划出的水波或是蝴蝶的触须,一个节疤就成为蝴蝶翅膀上的斑纹或是鲤鱼的眼睛。树,因为木匠死了,木匠又让它以另一种形式活了。
④我在老家的时候,常常看他做木工活。他疾速起落的斧子砍掉那些无用的枝杈,直击那厚实坚硬的树皮;他的锯子有力而不屈地穿梭,木屑纷落;他的刻刀细致而委婉地游弋……他给爱好写作的我以启示:我的语言要像他的斧子,越过浮华和滞涩,直击那“木头”的要害,但多年努力,我未臻此境。
⑤但是,这个木匠,在我们村里人缘并不好。村里人叫他懒木匠。他是懒,人家花钱请他做家具,他二话不说;可要请他做一些小活儿,他不干。比如打个小凳子,打扇猪圈门,装个铁锹柄……他都回答:没空儿。村里的木匠很多,别的木匠好说话,一支烟,一杯茶,叫做什么就做什么。
⑥有一年,我回家时恰逢大雨,家里的厕所满了,我要把粪水浇到菜地去。找粪舀,粪舀的柄坏了。我刚好看见了他,递上一支烟:你忙不忙?他说不忙。我说,帮我安个粪舀柄。他说,这个……你自己安,我还有事儿,他烟没点上就走了。我有些生气。
⑦村里另一个木匠过来了:“你请他?请不动的。我来帮你安上。”他边给我安着粪舀子,边说:“他啊,活该受穷,这些年打工没挣到什么钱,现在工地上的支架、模具都是铁的,窗子是铝合金的,动斧头锯子的活少了。他转了几家工地,说我又不是铁匠,干不了。他去路边等活儿,等人家找他做木匠活儿,有时一两天也没人找……
⑧我很少回老家,去年,在广州,有一天,我躺在床上,想着自己的事,一些声音在耳边聒噪:你给我们写纪实吧,千字千元,找个新闻,编点故事就行;我们杂志才办,你编个读者来信吧,说几句好话,抛砖引玉嘛;你给我写本书,就讲讲大学生如何实现在网上做生意赚钱的致富经历。
⑨我一个也没答应。我知道得罪了人,也亏待了自己的钱包。我想着这些烦人的事,就想到了木匠。他那样一个天赋极高的木匠,怎么愿意给人打猪圈门,安粪舀柄?他不懒,但他比谁都孤独。
⑩春节回家,听人说木匠挣大钱了,两年间就把小瓦房变成了两层小楼。我想,他可能改行了,我碰见他时,他正盯着一棵大槐树,目光痴迷,我恭敬地递给他一支烟、问他:“在哪儿打工?”他说:“在上海,一家仿古家具店,老板对我不错,一个月开8000元呢。”我说:“好啊,这个适合你?其实,好的手艺终究会有用武之地!”
20.简要分析第⑨段画线句的语言表现力。(4分)
(三)我是吴宓教授
①每天早上七点半,《欧洲文学史》教授吴宓准时来到教室,开始在黑板上书写。很快,讲义写了满满一黑板,详细列出参考书、著作、出版社、出版年代等。学生上前偷看,发现他所写的,竟全凭记忆。
②课堂上的吴教授,常穿一袭灰布长袍,一手拎布包袱,一手拄手杖,戴一顶土棉纱睡帽就走上讲台。打扮虽然古板,讲的却是纯英文诗歌。而且开讲时,笔记或纸片看都不看一眼,所有内容均脱口而出,讲到得意时,还要拿起手杖,随着诗的节律,一轻一重地敲着地面。
③课堂上这番潇洒,是吴宓花了苦功夫才换来的。半夜时分,别人都睡下了,室友经常看见他埋头备课。第二天一早,别人还没醒,他已经在“室外晨曦微露中”反复诵读。
④当他任教东南大学时,清华大学四年级学生梁实秋曾旁听他的课,回校后半是羡mù半是嫉妒地抱怨:内容丰富,井井有条,学校未能罗致,“宁非憾事哉”。
⑤他就像是一座钟。他给学生批改作业,字迹工整,写下的外文字母及数字,笔画粗细好像印刷的一样整齐。一次,有个青年教师不小心把上课用的教科书丢了,吴宓要求他上课前必须找到。当晚,宿舍熄灯睡觉,吴先生前来敲门,高声问:“教科书找到没有?”这名不耐烦的教师只好骗他:“找到了,吴先生,请放心吧。”这才过关。
⑥这位老师,给学生们留下的印象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上课像划船的奴隶那样卖劲”。这些学生中,许多人后来大名鼎鼎:钱钟书、曹禺、吕叔湘……与他们相比,老师吴宓一度不那么出名。
⑦比起教学上的严谨,学生们更爱回忆吴宓课下的关爱。一次,他和学生们一起走在街上,对面开来一辆汽车,他连忙举起手杖,一面挡住车,一面催着女学生们一字排站在人行道上,这才让开道路。
⑧类似的故事口耳相传,让古板的吴教授在后人记忆里鲜活起来。在他曾任教的清华大学学生BBS上,一个女学生曾略带艳羡地提到,当年在清华课堂上,看见有女生站着听课,吴先生总是会跑出去替她们找来凳子坐。又有人追忆起吴先生点名,点到“金丽珠”这个名字,情不自禁地说:“这个名字多美。”全班大笑。
⑨这位教授经济并不宽裕,他身上的长衫年岁太久,磨损得布纽扣都要掉了,也舍不得换。但他却很舍得请学生吃饭。每次在小馆子里坐下,他都神情严肃地拿过菜单,用正楷在小纸片上写下要点的菜及价格,一笔一笔算清楚,估量口袋里的钱够用,这才交给跑堂的。
⑩学生李延先最难以忘怀的,是与老师“月下湖畔、吟咏啸傲”的往事。而钱钟书也把老师课堂上的风采学了几分。正如学者江弱水所言,除了老师这个身份,怎么来描画吴宓其实都不到位。从东南大学到西南师院,数也数不清的讲堂上,作为“老师”的吴宓“划过了动荡不已的时代,也划过了他的一生”。
可惜,到这一生要结束的时候,他已经不能当老师了。1976年,因饱受折磨而身体虚弱的吴宓回到陕西老家①,听说一些中学因为没有外语老师而不开英语课,便急切地问:“他们为什么不请我啊?我还可以讲课。”
没有人记得他的教授身份,除了他自己。据说,弥留之际,他不停地喊着:“我是吴宓教授。”(有删改 )
【注释】①彼时正值文革时期,吴宓成为大罪人,受尽苦难。病重有残疾,只得回家养病。
题目:文章第⑤段“他就像是一座钟”一句运用了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