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第8课 登高
1. 了解诗人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学习七言律诗的相关知识。
2. 学习诗歌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感受诗歌营造的浓郁悲凉的意境。
3.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4.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素养目标
登 高
杜甫(712— 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圣”。其诗深刻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被称为“诗史”。
杜甫是诗人杜审言的孙子,早年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天宝三年(744)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进取无门,困顿了十年。“安史之乱”发生后,他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故后世称其为“杜拾遗”。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曾在西川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官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一说死于耒阳。
著有《杜工部集》。代表作品有“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作者简介
“登高”,登到高处,古人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题目
表明诗歌描写的是诗人登高时的所见、所感。这首诗被赞
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题目解说
写作背景
《登高》一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当时诗人流寓夔州,身体的病痛,生活的艰辛,时局的动荡,使得诗人备受摧残。这一年的重阳节,诗人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资料链接
唐诗中的“猿啼”意象
猿啼(亦称猿鸣)一般发生在清晨。有学者指出,这种能大声齐鸣、发出高昂清晰的声音、响震山谷的猿类应该是长臂猿,三峡崖陡水急,除长臂猿以外,没有任何其他种类的猿啼声,能盖过舟行峡谷的急流水声。在滩险水喧声中,只有长臂猿的呼应性齐鸣,才能成为当时航行三峡地区听猿啼的一大特色。
唐诗中的“猿啼”意象常见于江上行水诗中,系诗人在舟行三峡时闻之而生感。七百里三峡水道间,山高树茂,高猿深藏,于深秋之晨,哀鸣声凄长不绝,使人听此凋朱颜。故举凡游子客愁、失意怅怀,舟人漂泊、生计多艰之悲皆由此起。
课文探究
1.试赏析首联?
起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是一个全景描写,写出了三峡急风猎猎、秋高气爽、啼猿悲秋等特点,格调高亢,气势恢宏,境界阔大,读之令人振奋。次句转写眼前景物,“渚清”对“沙白”,色彩如画,加以飞鸟盘旋其中,静中有动,描绘出一幅明丽清爽的峡江秋景图,让人耳目为之一新。然而,一个“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也为首联营造的画面增加了不尽的悲怆意味,不仅写出自然之悲象(秋),也写出人生之艰难(霜鬓)。
2.试赏析颔联?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树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于不动声色的景物描写中让人倾听灵魂深处的苍凉与悲苦。“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更能让人在秋日的种种情景中品味出韶光易逝、人生迟暮的感伤。
3.试赏析颈联?
颈联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诗人目睹阔大苍凉的秋景,不由得想到自己一生漂泊不定,年老后沦落他乡、体弱多病的处境,无限悲秋之绪顿时涌上心头。与上一联相互照应:诗人的羁旅之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在此有了最好的交融之境。
4.试赏析尾联?
尾联承接颈联,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悲秋苦恨之情。“艰难苦恨”写出了诗人潦倒的生活之苦和无法释怀的国难家愁。正是这种“苦恨”(人生艰难)使自己白发日多。因病无奈断酒后,悲愁越发难以排遣,独自登高望远,无限悲凉之意袭上心头。
内容小结
主题归纳
《登高》通过写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和抱负无成的怅恨,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伤时叹己的情怀。诗人面对苍凉的秋景,想到自己流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情,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
深入探究
1.《登高》中“悲”“独”两种情怀的内涵是什么?全诗又是如何抒发这两种情怀的?
悲:诗人目睹苍凉的秋景,联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无限悲愁之情。
独:“独”字有两层意思,一是独知此宇宙与人生之悲怆,二是独自承担苦难的情怀。
诗人采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表达心中的忧思。全诗先用苍凉的色调描绘了一幅“严秋肃临天下”的萧瑟图画,以悲凉的气氛映照出诗人内心的凄凉。“猿啸哀”和“鸟飞回”两个细节和诗人素有的伤时感情联系起来,是千百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接着又勾画出一幅极其广阔的图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流露出诗人激荡不已的心情。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韶光易逝,触景生情,也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痛苦。颈联情景交融,从空间和时间上把主题表达得既深且广,更见构思的精巧。尾联分承五、六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更难排遣。
①意境开阔,情景交融。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而来。本联写秋天肃杀、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诗人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
②境界壮阔,对仗工整。这两句诗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易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沉郁悲凉的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被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
①表现在内容上。本诗主要内容是诗人登高望远的所见所闻所感。所见,风急天高、白鸟飞回、落木长江,一幅宏大悲凉的秋景图;所闻,猿啸哀、萧萧下、滚滚来,一段雄浑悲切的哀音;所感,悲秋、艰难苦恨、潦倒,一股阴郁消沉的无奈感。诗歌内容饱含顿挫之感。
②表现在意境上。风是急的,天是高的,渚是清的,鸟是白的。写的意境都是以浅色、冷色为主,营造出苍凉广阔的氛围。落木萧萧而下,长江滚滚而来,拟声词的运用使具体事物扩大化,有张力。落木不止一处而是一大片,长江不止一支流而是整个河流大支,给人一种深远磅礴之感,气势雄伟。
3.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在《登高》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请结合诗歌加以分析。
③表现在情感上。后两句的抒情虽无一字写愁,愁却满篇,不仅有生活上的穷愁潦倒,还有情感上的消沉抑郁。
④表现在内容与音调上。内容上四联起承转合皆妙:首联写出登高所见,紧扣题目;颔联承接首联继写秋景秋色,秋味深厚;颈联笔锋一转,想起毕生之苦,牵系情思;尾联写眼下之境,概括愁思的起因。音调上符合七言律诗的押韵,富于变化,节奏鲜明。
①行文富于变化,意境开阔。本诗在写法上注意前后的变化。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颔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来补充;颈联表现感情,从横(空间)、纵(时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缠身;尾联又从白发日多、抱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的忧国伤时之情,便跃然纸上,使主题更为鲜明,意境更为开阔。
②沉郁顿挫,含蓄深沉。“沉郁”主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这首诗将诗人万里漂泊、身体多病、客居异乡、孤独无靠的悲伤心情一起倾泻出来。“顿挫”则包括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这首诗不仅语言雄健有力,而且做到前后相对,句中自对,节奏铿锵,富有音乐美感。
4.《登高》在行文写法和语言风格方面有哪些特点?
一悲“万里”,诗人远离故乡,为有家难回而愁苦;二悲“秋”时,秋天草木凋零,霜风渐冷,一草一木更易触动诗人内心的悲凉;三悲“作客”,寄居他乡,难免有羁旅之愁;四悲“常作客”,年复一年漂泊他乡,羁旅之苦、思乡之愁越来越强烈;五悲“百年”,人生迟暮,有志未达而伤感失意;六悲“多病”,老无所成,又疾病缠身,愁更深重;七悲“登台”,登高望远,“无边落木”“不尽长江”尽收眼底,想到自己的身世,不禁百感交集;八悲“独登台”,老病的诗人独自徘徊于秋日的高台之上,内心的孤独不言而喻。
这八层“悲”并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融合在一起的。让我们看到这样一幅图景:一位年过半百、漂泊异乡、疾病缠身的老人,孤孤单单一个人登上高台,面对萧萧落叶和滚滚江水,慨然长叹。此情此景,何其悲凉!
5.宋代罗大经曾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试作具体分析。
知易行难,重在行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