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念奴娇·赤壁怀古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念奴娇·赤壁怀古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4 15:45: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第9课 念奴娇·赤壁怀古
1. 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2. 诵读这首词,体会词作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品味词的声韵美。
3. 感受苏轼旷达洒脱、豁达坚忍、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情怀。
4. 了解豪放词的风格特点,提高鉴赏古代诗词的能力。
素养目标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宋嘉祐二年(1057)中进士,曾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职。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在宋神宗时曾受重用,然因新旧党争,屡遭贬抑;又因作诗讽刺新法,被人构陷入狱。出狱后几经起落,一直被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州),直到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
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三人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他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两人并称“苏辛”。
散文方面,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诗歌方面,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书画方面,苏轼擅长行书、楷书,善画枯木怪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主要作品有《东坡乐府》《东坡易传》《东坡七集》等。
作者简介
念奴娇,词牌名。“赤壁怀古”是词的题目,揭示该词所写的是词人游览赤壁,追念古人。苏轼所游的赤壁是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并非赤壁大战处,苏轼只是借题发挥。
题目解说
写作背景
本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是苏轼游览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后所作。当时苏轼因诗文讽刺新法,被新派官员诬陷论罪,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苏轼此时深感年岁渐老,事业功名未有所成,郁结于心。观景顿生种种联想,眼前浮现出赤壁古战场鏖战的场景和周瑜“雄姿英发”的形象,遂作词赞颂其功业,并借以抒发有志报国却壮怀难酬的感慨。
知识卡片
豪放派
豪放派是形成于中国宋代的词学流派,与婉约派相对。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豪放”一词衡文评诗。而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
豪放词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宏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气势雄浑,思想豪放不羁,不拘守韵律格调。据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曾有人以“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来评价苏轼豪放词的雄壮、豪迈之美,令苏轼本人为之绝倒。
到南宋时,已明确地把苏轼、辛弃疾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
资料链接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东坡调任湖州,按惯例作《湖州谢上表》。这本是例行公事,略叙过去无政绩可言,再叙皇恩浩荡,但他在其中加了几句牢骚:“(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该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之名上奏,宋神宗派皇甫遵前往湖州拘捕苏轼,押解至京后,苏轼被投入御史台狱,关押了数月。这个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故称“乌台”。所以此案被称为“乌台诗案”。苏轼七月二十八日被逮捕,八月十八日被送进御史台的监狱。到九月份,御史台已抄获了苏轼寄赠他人的大量诗词。有一百多首在审问时呈阅,有多人受到牵连,其中官位最高的是司马光。当时当朝多人为苏轼求情,王安石也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又因太皇太后曹氏、章惇等人出面力挽,神宗遂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贬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也就此销结。
周瑜——名副其实的国士无双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人。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自幼与孙策交好,孙策初崛起时周瑜随之扫荡江东,并送钱粮物资助孙策。孙策遇刺身亡后,周瑜与张昭共同辅佐孙权,执掌军政大事。曹操消灭袁绍后,威逼孙权送儿子为人质,周瑜劝阻孙权送质。赤壁大战之时,力主抗曹,并明察曹军的劣势和己方的优势,指挥全军在赤壁、乌林大败曹军,是赤壁之战的头号功臣。其后又成功地攻克了荆州战略要地南郡,曹仁败走。赤壁之战后,周瑜向孙权建议出兵攻取蜀地,消灭张鲁,吞并刘璋,与曹操二分天下,体现了一个军事战略家的远见卓识。后随周瑜猝死,东吴的王图霸业化为泡影,自此从欲染指天下转为偏安一方。
公瑾(jǐn) 樯(qiánɡ) 橹(lǔ)
纶(ɡuān)巾 酹(lèi)江月 舞榭(xiè)
金戈(gē)铁马 狼居胥(xū) 寻觅(mì)
戚(qī)戚 乍(zhà)暖 憔悴(qiáocuì)
重要字音
一尊还酹江月(同“樽”,一种盛酒器。这里指酒杯)
通假释义
(1)大江东去 (古义:指长江。今义:泛指流量较大的河流。)
(2)多情应笑我 [古义:多愁善感。今义:重感情(多指重爱情)。]
(3)人道寄奴曾住 [古义:有人说。今义:① 指爱护人生命、尊重人格和权利的道德;② 合乎人道的(多用于否定式);③ 古代指封建礼教所规定的人伦;④ 泛指人事或为人之道。]
(4)这次第(古义:光景,状况。今义:次序;一个挨一个地,依次。)
(5)怎一个愁字了得(古义:概括得尽。今义:① 表示情况严重,没法儿收拾。② 不平常;很突出。)
古今异义
故垒西边 (形容词,旧的)
君安与项伯有故(名词,交情)
故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连词,所以)
广故数言欲亡 (副词,故意)
大人故嫌迟 (副词,仍然)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名词,期间,读jiān)
安得广厦千万间(量词,用于计算房间,读jiān)
间 千载谁堪伯仲间(名词,中间,读jiān)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动词,参与,读jiàn)
时时而间进 (副词,间或,偶然,读jiàn)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动词,夹杂,读jiàn)
一词多义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动词,远望)
望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动词,对着)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动词,盼望)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 (名词,声望)
赢得仓皇北顾(动词,回头看)
顾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动词,照顾)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动词,拜访)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副词,表反问,反而)
名词的活用
大江东去 (名词作状语,向东)
羽扇纶巾(名词用作动词,手持羽扇,头戴纶巾)
樯橹灰飞烟灭 (名词作状语,像灰一样,像烟一样)
赢得仓皇北顾 (名词作状语,向北)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名词用作动词,吃饭)
词类活用
故国神游 (宾语前置句,应为“神游故国”)
多情应笑我 (宾语前置句,应为“应笑我多情”)
英雄无觅 (宾语前置句,应为“无觅英雄”)
文言句式
课文探究
1.请赏析“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句。
开头从滚滚东流的长江水入笔,用“浪淘尽”把永远奔流的江水与已经消逝了的“千古风流人物”联系起来,为全词设置一个极为广阔的空间和甚为悠远的时间背景,让读者体会出词人独立于江岸披襟临风、对景抒情的壮怀。
2.请赏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
“乱石穿空”三句,是现场写景,选取细部显示赤壁一带江景特点。写山石用“穿”,写浪涛用“惊”“拍”,用“雪”比喻波涛,“千堆”是数量上的夸张。几种物象作用于视觉、听觉,引发想象,呈现出一个有声有色富有动感的画面。
3.“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三句描绘了周瑜怎样的形象?有什么用意?
写出了周瑜风流儒雅、从容破敌的英姿。“羽扇纶巾”,儒将装束,以形写出人物的神。“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概。写此,在于抒发词人对英雄建功立业的仰慕之情,从而引发自己未能一展抱负的伤感。
4.试赏析最后“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两句。
“ 人生如梦”是词人在遭受贬抑之后的自慰之词。“一尊还酹江月”是要向江月倾诉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体味这言近旨远的词句,一位胸怀宽广、善于自解自慰的词人形象,跃然纸上。
内容小结
主题归纳
本词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表达了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及对功业早成的周瑜的仰慕之情,抒发了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深入探究
1. 赏析《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两个“笑”字蕴含的词人的思想感情。
第一个“笑”(“谈笑间”)出现在词人凭古咏史的遥想之中。此刻词人完全沉醉在周公瑾轻摇羽扇、谈笑风生间令曹操大军溃逃覆灭的场景之中。这一笑,表面上突出了周郎成竹在胸、轻松取胜的神态,实则表达了词人对前世英雄能得君王信任,
建立不朽功业的羡慕,又隐含着自己壮志难酬的孤独与失意。
第二个“笑”(“多情应笑我”)蕴含了许多深意。少了君命、信任,就等于折断了词人实现人生理想的翅膀。词人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的赤胆忠心不被君王理解,使自己为小人所害,落得个放逐天涯的结果。这一笑是遥想之后清醒的自我安慰,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
景物描写的豪放:词人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采用纵横驰骋、游刃有余的描写,为读者呈现出一派广阔的景致,显示出宏大的气魄。
周瑜形象的豪放:词人选取了婚姻美满、风度儒雅、指挥才能卓越三个方面,把周瑜叱咤风云的儒将风采写得形象生动。这个年少得志、于赤壁之战中建立奇功的英雄身上,正寄托着词人的人生理想。
情感的豪放:生不逢时,空有一腔抱负,无法施展,只能仰望古人。不过,“风流人物”也是要被历史长河淘尽的,不如在江月、江风中举杯逍遥吧!词人在失落中得到了暂时的解脱。
2.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
词的上片借景抒情,时越古今,把奔流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时空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到风流人物的卓越气概,并将读者带入对历史的沉思之中,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气势恢宏。“乱石穿空”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观,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不同感觉进行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词的下片怀古,词人抓住周瑜年轻有为的主要特征,塑造了他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周瑜年轻有为,而词人自己现在已鬓染霜华,却一事无成,一腔报国之志无处施展。苏轼怀周郎,实为抒发其壮志难酬之叹。
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是如何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进行抒写的?
①借景抒情。词的上片借景抒情,时越古今,把奔流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时空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到风流人物的卓越气概,并将读者带入对历史的沉思之中,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气势恢宏。“乱石”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观,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不同感觉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4. 本词可谓借奇景抒豪情,借历史咏愁怀。试结合具体词句进行分析。
②借史咏怀。词的下片怀古,词人抓住周瑜年轻有为的主要特征,塑造了他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周瑜年轻有为,而词人自己现在已鬓染霜华,却一事无成,一腔报国之志无处施展。苏轼怀周郎,实为抒发其壮志难酬之叹。
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史事、哲理于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观点一: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但更多的是感奋。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急切愿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感伤。“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5.有人说《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词句“人生如梦”表现了词人消极颓废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认为的呢?
观点二:确实表现了他消极颓废的处世态度。他建功立业的急切愿望不能变成现实,他仰慕“风流人物”,特别是周瑜这样年轻有为、志得意满的青年才俊,但是自己直到四十多岁依然壮志难酬,被贬遭放,政治理想不得实现,加之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了“人生如梦”的感慨,因而消极颓废。
观点三:如果词写到“人生如梦”即戛然而止,则流露出的是哀伤和感叹,但是加了“一尊还酹江月”一句则多少可以看出词人旷达的一面:人生如梦,既美丽,又短暂,“我”不能改变这现实了,别想那么多了,斟杯酒敬明月,让它代“我”向周公瑾表达敬意。寄情山水、借月消愁是词人摆脱现实困扰、获得心灵安慰的重要途径。
知易行难,重在行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