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第9课 声声慢(寻寻觅觅)
1. 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了解李清照的身世经历,体会其身世经历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
2. 赏析巧用叠词、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学习鉴赏李清照词作的婉约风格。
3. 抓住意象和由意象营造出来的意境,揣摩词人因外物触发的内心波澜,体会词作是如何渲染此中愁绪的。
素养目标
声声慢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宋代词人。
18 岁时与赵明诚结婚。靖康元年(1126),金人围攻汴京。北方大乱,青州故第十余屋的书册什物被焚毁。李清照随人群逃难,从此开始了她在南方的流亡生活。建炎二年(1128),李清照南逃至建康。次年,赵明诚病死。这时金兵又大举南进,李清照孤身一人,各地漂泊。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通晓金石鉴赏,能诗善文,词的成就尤其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作者简介
李清照的创作以她南渡为界限,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她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反映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其作品基调多清丽、明快,如《如梦令》二首、《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等。
后期,她遭遇国家巨变,又逢丈夫去世,多写伤时感乱、怀乡忆旧之作,寄托故国之思,其作品基调变得凄凉、悲痛、低沉,如《声声慢》(寻寻觅觅)、《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清平乐》(年年雪里)等。
李清照的词,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她不追求华丽的藻饰,而是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触,刻画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表达丰富多样的感情体验,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语言清新自然,不雕琢求工,富有音乐美。她的词被称为“易安体”。
“声声慢”,词牌名。这首词是李清照南渡后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之风,成为婉约派的代表作。
题目解说
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建炎二年(1128),李清照怀着国破家亡之痛南逃至建康。次年,赵明诚移知湖州(今属浙江),未赴,驻家池阳,只身驰赴建康,不幸病倒。当李清照从池阳乘舟赶到建康时,赵明诚已经病危,不久死去。她怀着极大的悲痛殓葬了丈夫。这时金兵又大举南袭,建康形势危急,朝廷官员已开始逃亡。李清照派人先将书册、金石刻送往洪州(今江西南昌),准备去那里投奔赵明诚的妹夫以避乱。但洪州又失陷,道路不通,并且大部分文物又在战乱中散失。
在赵明诚病重期间,他的朋友张飞卿曾携一玉壶来看望他。这件事竟被人传成是他们夫妻以玉壶颁金(以玉壶投献金人),并听说有人已向朝廷告发。这样的政治陷害使李清照大为惊恐,她决定将家中所有的铜器等物品进献朝廷,以求得洗刷和解脱。于是,她便追随着高宗逃难的路线辗转避乱,从越州到明州,经奉化、台州入海,又经温州返回越州。最后,在绍兴二年(1132),又从越州移居杭州。这期间她不但承受着政治上的压力,而且大量书画、砚墨被盗,孤独一身,各地漂泊,境况极其悲凄。
资料链接
三杯两盏淡酒:为什么是“淡酒”?
有人以为,晚年的李清照,因国破家亡,颠沛凄凉,生活窘困,“淡酒”正是她艰难生活的反映,她买不起好酒。其实,酒的价格与优劣有关,与淡浓无关。有的烈酒度数极高,价格却非常便宜,正适合底层百姓喝。其实,酒以清为贵,故古人往往用“浊酒”表现贫困潦倒,即所谓“浊酒一杯家万里”“潦倒新停浊酒杯”,未闻以“淡酒”表示贫困者。
酒之淡与本词表达的情感有关,酒未必“淡”,而是愁太浓。词人的意思是,再烈的酒也压不住她的浓愁,所以再烈的酒她都觉得太淡。“三杯两盏”则言其少。酒太少,喝不醉,消不了词人的愁。其实,也不一定是酒太少,而是词人觉得太少。面对浓愁,再多的酒也会觉得太少。
课文探究
1.分析开头三句所抒发的感情的不同层次。
“寻寻觅觅”描绘了词人经过许多突发事件的刺激之后,所产生的一种因精神恍惚、若有所失而到处寻觅的状态。
“冷冷清清”描写了词人寄身异地、无人为伴的孤独处境。
“凄凄惨惨戚戚”总结了词人命运的凄惨和心情的悲痛。
这十四个字实际上有三个层次,从“寻寻觅觅”到“冷冷清清”再到“凄凄惨惨戚戚”,逐层深入,文情并茂,为全词定下了感情基调。
2.“雁过也……却是旧时相识”这三句表达的是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是南飞的秋雁,正是从前在北方见到的,之所以说是“旧时相识”,是因为词人想借此表达自己浓重的思乡之情。在急风、淡酒、浓愁的情境中一群大雁进入词人的视野,给冷清孤寂的词人带来的只能是更加黯然的心境,那“旧时相识”带给她的是旧时的信息,而岁月已然无情远去,抛下她一人在孤寂中打发冷清时日!抒发了词人思乡之情与孤寂之感。
3.试赏析最后“守着窗儿……到黄昏、点点滴滴”几句。
写词人兀自坐着,无聊至极,天却有意不肯黑下来。这就把个人百无聊赖、无所依傍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即使挨到黄昏又如何呢,秋雨梧桐只能更添愁绪。“细雨”的“点点滴滴”只能让词人更苦闷、更孤独、更凄凉。这些点滴不是滴在耳里,而是滴在心里和孤寂的灵魂里。
4.试赏析最后“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两句。
词人在这里化繁为简,化多为少,把所有的凄苦,所有的孤独,所有的无奈,所有纷繁的说不尽的思绪,用一句“怎一个愁字了得”代替。“愁”字之外到底还有怎样的心情呢?无法用言语说得清啊!这种戛然而止的写法,给读者留下阔大的想象空间,让人回味不已。
内容小结
主题归纳
这首词写的是无法言说的“愁”,主要通过清冷的秋景来渲染愁情,表现作者因国破、家亡、夫死而只身流落江南时的孤苦无依的凄苦心境。
深入探究
1.仔细品味《声声慢》的意境,说明开头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所抒发的感情的不同层次。
《声声慢》开头三句,用十四个字构成了七组叠词。这七组叠词一直为词论家所盛赞,说这样连叠七字是“创意出奇”,是“卓绝千古”的。这个开端很好地统领了全词的内容,展示出了一种凄凉、萧条的意境。
“寻寻觅觅”表现了词人由于远离故乡、漂泊异地而产生的一种前途渺茫和孤立无援的失落感。“冷冷清清”描写了她在丈夫去世后只身度日的孤单、清苦的生活状况。“凄凄惨惨戚戚”则是她对自己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她此刻已是人到晚年,身体衰弱,情绪低落,饮酒也不能祛寒解愁,就只有苦挨着来打发这残年余岁了。在这种情况下,词人的心情当然是极度凄惨、悲戚的。词人用这七组叠词,从精神状态到生活处境,再到整个的内心世界,层次清晰地概括了在靖康之难以后她的不幸经历和生活状况,以及在身体和心灵上所受到的摧残。
“急风”“大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感伤的意象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事物,而是承载了词人悲愁体验的情感符号。这些意象正契合了词人的失意与愁苦,让伤感的李清照在心理上间接经历了衰残灭亡的体验,使她从意象中觉出生命所共有的哀伤,使得愁情的抒发更为深刻。
2.赏析《声声慢》一词在意象选择上的特点。
第一,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一经她提炼熔铸,就别开生面,精妙清丽,风韵天然。《声声慢》开头连用十四个叠字,从动作、环境到心理感受,多层次地表现出寡居妇人闷坐无聊、茫然若失而四顾寻觅的恍惚悲凉心态,而这种叠字的连用,更是千古创格。
第二,李清照善于用最平常、最简练的生活化语言精确地表现复杂微妙的心理和情感活动。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十三个字既写到了细雨的声响,又把词人独坐窗前,在黄昏点点滴滴的雨声中的孤独寂寞描画得入木三分,写出了灵魂的孤苦。
3.结合词作,赏析李清照的词独具的语言特色。
①北雁南飞,雁叫声声,正令人伤心,原来大雁是老相识了,触动词人内心的创伤已不止一次,现在又来触动词人的心伤,使词人伤心难过。
②古代有雁足传书的传说。雁以往是给词人带过信的,给过词人安慰的,现在丈夫已逝,亲人离散,雁飞过去无信可带,不能再给词人安慰了,所以使词人伤心。
③词人的故乡在北方,而此时词人沦落南方,秋天北雁南飞,引起了词人对故乡的思念,所以使她伤心。词人在北方时就与雁相识,词人现在不是在故土看到北雁,而是在异乡,于是就发出物是人非的感慨,寄托怀乡之意。
4.请谈谈你对“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三句所包含的意思的理解。?
①巧用叠字,使全词极富表现力。起首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组叠词,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寻寻觅觅”写动作,“冷冷清清”写环境氛围,“凄凄惨惨戚戚”写内心感受。这样的开头委婉、细致地表达了词人的愁苦之情。词末“点点滴滴”,拟写雨打梧桐叶的声音。这雨点虽然是打在梧桐叶上,却又像是打在词人心头,一滴滴、一声声,敲击着满腔愁绪。
②语言浅显自然。“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等语,几近白话。“这次第”,是宋代口语。以家常话,写心中事,发肺腑情,似是信手拈来,但语浅意深,显得非常自然、真挚。
③以景衬情,情景交融。作者选取了一连串具有典型意义的景物,如急风、大雁、黄花、梧桐、细雨等,作为愁情的衬托,情景映衬,极力渲染了一个“愁”字,营造出凄凉、惨淡的意境。
5.《声声慢》的表达技巧有哪些?请赏析。
6.李清照的另一首词《醉花阴》作于早年,与《声声慢》一样写愁思,但二词蕴含的情感和营造的意境等均不相同,试加以分析。
【链接材料】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观点一:《声声慢》以愁作结,“愁”得厚重;《醉花阴》以愁发端,倾诉“闲愁”。
《声声慢》一词在篇末托出一个“愁”字,这种“愁”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这种“愁”深广而厚重。《醉花阴》以愁发端,一开篇就倾忧泻愁,各种闲愁,特别是相思之愁笼罩在词人的心头。
观点二:“黄花”“酒”相似,“愁”之内涵迥异。
《声声慢》中的“黄花”是枯萎凋落的花,隐含对生命逝去的哀叹,又和词人晚年孤苦飘零的愁境吻合。《醉花阴》中的“黄花”有“暗香”,把花与人联系起来,表达相思之苦。《声声慢》中,词人借酒浇愁,“酒”承载着国破、家亡、夫死的愁苦。《醉花阴》中,“酒”是词人倾诉相思之苦的载体。
观点三:两首词在意境方面也是不同的。
《醉花阴》中呈现的是一种轻烟袅袅、天气初凉和黄花吐蕊时的清新、寂静的意境;而《声声慢》中营造的则是一种晚风送寒、秋雨连绵、黄花零落、北雁南飞的凄惨、悲凉的意境。
课堂巩固训练
1.下列加色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 千古风流人物(轻浮放荡)
B. 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道路)
C. 凄凄惨惨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
D. 如今有谁堪摘(忍受,经得起)
答案:C
解析:A. 风流:有功绩而又有才华的。B. 路:宋时行政区域名。D. 堪:可以,能够。
2.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中“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化用典故,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的哀思之情。这个典故所涉及的人物是 ( )
A. 苏轼与王弗 B.卓文君与司马相如
C. 陆游与唐琬 D. 李清照与赵明诚
答案:D
解析:“赌书”是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典故。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云:“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决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3.下面六句均摘自宋词,按词风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②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③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④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⑤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⑥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A. ①③⑥/②④⑤ B. ①②③⑤/④⑥
C. ①③④/②⑤⑥ D. ①③⑤⑥/②④
答案:A
解析:①③⑥为婉约派词句,②④⑤为豪放派词句。
4.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江东去”,起笔颇有气势,从长江着笔,空间巨大;“千古风流人物”,历史时空广阔,英雄豪杰无数。苏轼将此二者联系起来,组成了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
B.“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词人把目光从江水转向赤壁,既点出了赤壁的历史意义,也为下片歌颂周瑜埋下了伏笔。
C.“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描写了周瑜风华正茂的形象。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是为了突出小乔貌美,足以与周瑜相配,英雄美人,相得益彰。
D.“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描写了周瑜手执羽扇,头戴纶巾的儒将风度,表现了周瑜从容自若,沉着指挥,大败曹军的英雄气概。
答案:C
解析: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是为了以美人烘托英雄,映衬出周瑜的丰姿潇洒,年轻有为,并非为了突出小乔貌美。
5.下列对《声声慢》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寻寻觅觅”四个字准确地写出了词人处境的孤寂、心情的空虚以及无可排遣、无可寄托的精神状态。
B.词中“乍暖……将息”,言气候寒暖不定之可伤;“三杯……风急”,言晚风逼人之可伤;“雁过……相识”,言雁声入耳之可伤。
C. 急风欺人,淡酒无用,雁为旧识,景象处处令词人伤心。“三杯……相识”这几句叙事写景,刻画了优雅美丽而凄婉动人的词人形象。
D.“梧桐……滴滴”是说,即使挨到黄昏,秋雨梧桐也只能更添愁思。这两句暗用白居易《长恨歌》中“秋雨梧桐叶落时”之意。
答案:C
解析:这几句不能体现词人“优雅美丽”的形象。。
6.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古江山”四个字贯通古今,“千古”具有时代感,照应题目中的“怀古”;“江山”具有现实感,照应题目中的“京口北固亭”。
B.“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写眼前景象,并由这些景象联想到与京口有关的历史人物刘裕。
C. 从“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开始,词人由伤今转入怀古,缅怀了历史上在京口做出了伟大业绩的人物。
D. 词人以廉颇自比,一表明决心,二显示能力,三抒发感情,表达了自己想要为朝廷效力却不被重用的愤慨之情。
答案:C
解析:“由伤今转入怀古”错,应是“由怀古转入伤今”。
7.名篇名句默写。
(1)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用“ , ”的描写,传神地再现了周瑜在战场上克敌制胜的潇洒风姿。
(2)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羡慕周瑜年轻有为,感慨自己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但最终情感归于旷达,表达词人旷达情怀的句子是:“ , 。”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刘义隆北伐失败告诫统治者收复中原要有所准备,不要草率出兵的句子是:“ , , 。”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4)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称赞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 , 。”
(5)李清照《声声慢》中,写黄昏时分,梧桐、细雨更让她愁苦难耐的句子是:“ , 、 。
(6)李清照《声声慢》表现作者的愁苦太多太多,难以包括得尽、概括得了的句子是:“ , !”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
知易行难,重在行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