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4 15:50: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9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 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当时的处境及其所处时代的特点。
2. 把握这首词中所用典故的由来和深层含意,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探究作品的丰富意蕴。
3. 体味辛弃疾词的苍凉、悲壮的意境及其豪放的语言风格。
素养目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1140— 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他主张收复中原,二十多岁便投身抗金,所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爱国热情。42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辛弃疾一生壮志未酬,一腔忠烈之气化为慷慨豪放的诗词。
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其作品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他也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他还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他善用比、兴等手法,大量用典,风格多样,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致。
代表作品有《青玉案·元夕》《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作者简介
“永遇乐”,词牌名。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北固亭,又名北固楼,在今镇江东北的北固山上。怀古,追念古代的事情,多用作有关古迹的诗题。
题目解说
写作背景
此词是辛弃疾登临镇江北固亭所作,时为南宋开禧元年(1205)秋。当时韩侂胄把持朝政大权,企图用北伐中原来提高自己声誉,于嘉泰三年(1203)起用闲居的抗金派代表人物辛弃疾。先任命其为绍兴知府、浙东安抚使,次年调任镇江知府。镇江古名京口,素来是军事重镇,处于抗金前线。韩侂胄抗金的主张符合辛弃疾收复失地的一贯志愿,但是韩侂胄在军事上准备并不充分。辛弃疾对这种局面忧心忡忡,在登临北固亭时览景有感,就自然地倾吐出来了。
资料链接
刘裕北伐
东晋自偏安以来,时时面临着北方的威胁。祖逖、桓温等人都曾先后北伐,但无一成功。晋元兴二年(403),刘裕击败篡晋称帝的桓玄。次年,拥戴晋安帝复位,控制东晋朝政。时南燕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益加剧,赋役苛重,激起民众强烈反抗。晋义熙五年(409)二月,南燕军队袭扰淮北,刘裕借机上书皇帝,要求北伐。刘裕两次北伐,前后灭南燕,破北魏,亡后秦,收复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长安虽在一年多后得而复失,但潼关以东、黄河以南和山东全境已划入刘宋版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称赞:“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说的就是此事。
刘义隆北伐
景平元年(423),北魏趁刘裕去世大举南下,夺取刘宋地处河南的洛阳盆地。故宋文帝刘义隆自即位后便有收复河南失地的志向。他一共发动三次北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说的是第二次北伐。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450)二月,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亲率步骑十万南下,久攻悬瓠不下,宋文帝遣臧质与刘康祖率军救援,刘宋武陵王刘骏领兵袭击魏军,魏军被迫退兵。魏军撤兵后,宋文帝命令兵分四路伐魏。西路军收复陕城和潼关。但东路军被拓跋焘击败,宋文帝见东路军战败,于是召还正在攻魏的各路军队。魏军一路深入刘宋腹地,经过刘宋的历城、彭城、盱眙等军事重镇,由于久攻不克,皆绕过去,继续南下,最终魏太武帝率军南至瓜步山,一度威胁要渡过长江。当得知后方的刘宋彭城守军准备断其归路,同时刘宋又遣水军自海入淮来攻时,便撤军北归。此役过后,刘宋江北六州“邑里萧条”。
课文探究
1.试赏析开头“千古江山……雨打风吹去“这几句。
写词人在北固亭上瞭望眼前的一片江山,慨叹江山依旧,英雄不再,帝王豪奢淫靡的生活经不起风雨的洗刷,寓无人可御外侮之意。
2.“斜阳草树……气吞万里如虎”这几句用了什么手法?作者想借刘裕
表达怎样的情感?
衬托、用典。
用“斜阳草树,寻常巷陌”衬托英雄去后的凄凉;“想当年”极写刘裕北伐时的声威,以表达词人抗敌情切。回顾刘裕生平,揭示出蓬门陋巷、低微出身,并不妨碍英雄建功立业。
3.试赏析 “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三句。
四十三年间,词人壮志未酬,南宋朝廷也始终未能振作。收复中原,徒成
虚愿。今登亭远望,山川如故而国势危殆。
4.试赏析“可堪回首……一片神鸦社鼓”几句。
“可堪回首”三句写江北各地沦陷已久,而人民安于金人的统治,在“佛狸祠下”迎神赛社,非常热闹。这就使他愈加悲痛。
5. 如何理解最后的用典?
“凭谁问”三句以廉颇自比,叹己不如廉颇。表达了自己因积极备战,不去逢迎权贵而不被重用的愤慨。有廉颇思复用于赵之志,无奈朝廷无复用己之心。
内容小结
主题归纳
词人通过追忆孙权建功立业、刘裕北伐的英雄壮举,表达了对英雄的仰慕之情;通过回想刘义隆草率北伐惨遭失败的情景,告诫当朝的北伐者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通过回忆当年南下之时的情景,表达了自己虽年事已高,却雄心不老,仍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
深入探究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的主旨归在结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上,试结合全词内容,谈谈你对这三句的理解。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三句,是说武将廉颇被免职,到了年老时,赵王又想起用他,就派人前去探视。使者看到了廉颇饭量很大,还能骑马。词人由此联想到自己,他并不比廉颇老迈,却没有人来过问。词人在这里运用典故,是以廉颇自比,表达了自己想要北伐抗敌的迫切愿望与报国无路的悲痛和愤慨。这三句集中体现了全词的主旨。
以古代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用以针砭南宋王朝的萎靡不振;用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其子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比,这是将历史上英主与庸才相比,用以引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将“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相比,这是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感叹统治者的长期投降媚敌把人们的抗金热情都冲淡了;将廉颇的遭谗尚有赵王派人看望与自己的冷落处境相比,用以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
这些交互重叠的对比,使词的内容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深沉,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使情感抒发委婉深沉,试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四十三年”三句,是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起“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南下,原想凭借国力,收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统治者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到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禁不住感慨万千。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先写“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又写“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把回忆中扬州一带的战火和眼前佛狸祠的热闹两种场景放在一起的意图是什么?
“佛狸祠下”两句,从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佛狸祠是元嘉年间宋文帝北伐军败,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兵追至长江北岸瓜步山,在那里建造的一座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社,很是热闹。词人运用这个典故表明统治者如不迅速谋求收复中原,沦陷已久的江北各地百姓就会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朝臣民。
这两种场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明人们已忘了国耻,统治者苟且偷安,已无心收复中原,也强烈地抒发了词人对个人命运、国家前途的忧虑以及对南宋王朝腐败无能的不满。
词的下片用了三个典故:刘义隆北伐、拓跋焘建行宫、廉颇思赵。
用刘义隆北伐惨败的典故,是对当时韩侂胄急于立功,主张出兵,不做充分准备的警告。
用拓跋焘的典故,指责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忘记收复失地,是词人的悲愤之词。
用廉颇的典故,是词人以廉颇自比,表示仍然希望能为朝廷效力。
辛弃疾用典总是很恰切,善于用简短的语句涵盖极丰富的内容。就本词来说,他的生活经历和现实处境、思想主张和内心情感,都是通过历史典故诉说出来的。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下片用了哪些典故?各有什么作用?由此看出辛词用典有何特点?
知易行难,重在行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